第131章 天降異象
字數:5023 加入書籤
最近一段時間,大明的一係列政策,著實讓群臣有些茫然。
關於寶鈔新政,到現在很多人都還稀裏糊塗的。
然而更讓他們想不通的是,在這一套組合拳下,寶鈔竟然真的起死回生了。
新鈔已經漸漸被百姓接受,民間交易使用寶鈔的頻率越來越高。
錢荒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尤其是五文和十文的小鈔,效果出奇的好。
民間交易已經普遍開始使用。
在金鈔局的統計裏,這兩種麵額的新鈔,竟然出現了緊缺的現象。
這也不奇怪,金鈔局初創,對大明的經濟總量並不了解。
本著寧願少發不夠用,也不多發泛濫的原則,這一次發行的新鈔總量並不多。
不夠用也是正常的。
反而是大麵額的,有點多了。
比如一貫的麵額,普通人是用不起的,隻有大宗貿易才會用。
一貫銅錢重達十斤左右,換成寶鈔就是一張輕飄飄的紙。
隨著新鈔信譽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商人喜歡用寶鈔結算了。
在大宗貿易中,寶鈔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銅錢。
這也是讓百官想不通的地方。
你們這些商人就不怕寶鈔突然貶值嗎?
哪怕隻是稍微波動一下,對你們來說都是巨額損失好吧。
更讓他們無法理解的是,寶鈔竟然真的沒有貶值。
價格相當的穩定。
他們隱約能猜到,可能和金鈔局的倉庫有關。
但現在,去金鈔局兌換物資的人越來越少了。
雖然在同時擁有銅錢和寶鈔的情況下,百姓還是習慣性將寶鈔花出去,把銅錢存起來。
但在收到寶鈔之後,也不再和之前那般著急花出去。
而是有需要了,才會花。
以前金鈔局的倉庫門口,隨時都排滿了兌換物資的百姓。
現在隻有稀稀拉拉幾個人。
而且這些人一大半都是商人。
是的,商人越來越喜歡去金鈔局兌換物資了。
一般商人,從外地運貨物過來,是需要繳納各種雜稅的。
金鈔局從外地調運物資,一文錢的稅都不用繳納。
少了這許多的稅,他們手裏的貨物價格,就比正常商人手裏的要低一些。
而且質量還有保障。
有這種好事兒,誰還辛辛苦苦自己跑去運貨啊。
還好,金鈔局隻提供幾種基礎貨物,否則跑運輸的商人全都要破產了。
即便如此,也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商業行為。
在陳景恪的提醒下,朱元璋及時更改了規則。
對每個人,每天兌換物資的數量,做出了限製。
且嚴厲打擊商人雇人來兌換物資,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這個規則剛實施,確實引起了一些騷亂。
不少人都以為朝廷要朝令夕改,不允許百姓兌換了。
金鈔局和各衙門連忙出麵解釋。
大商人是最支持這個新規的,畢竟金鈔局的行為影響的是他們的利潤。
所以,他們自發的站出來替朝廷解釋。
並且他們的解釋更加直接:
商人錢多,把倉庫裏貨全換走了,百姓就沒的換了。
朝廷限製商人兌換,是在保護老百姓的利益。
這句話比什麽都管用,百姓馬上就轉變了態度。
限製的好,朝廷還是有能人的。
一場小風波,反而讓百姓更加的信任寶鈔。
沒了商人群體湊熱鬧,去金鈔局倉庫兌換物資的人,就更少了。
百官雖然不懂是為什麽,卻也明白,這一盤死局被皇帝給盤活了。
總體來說,百官也是樂於見成的。
寶鈔價值穩定,他們也是受益者啊。
畢竟一半的俸祿都是寶鈔,他們比任何人都希望新鈔價值穩定。
因為寶鈔新政過於順利,百官對此的關注漸漸少了許多。
真正牽扯大家精力的,是黃河改道的事情。
畢竟這可是大事,而且是一等一的大事。
雖然改道派拿出了足夠的證據。
雖然支持這一派的人很多。
雖然皇帝和太子貌似都傾向於改道……
然而,那不是一條小溪小溝,而是黃河。
想讓它改道,風險太大了。
大到沒人能承擔得了這個責任。
反對派的理由也就這一個,誰能對黃河故道兩岸數百萬生民負責?
其實有人能負責,那就是皇帝。
也能規避這些風險,將沿岸百姓遷走,等完成改道再回來。
但遷徙數百萬百姓,也同樣隻有皇帝能開這個口。
可是誰敢要求皇帝站出來承擔這個責任?
所以這件事情就此僵持了下來。
工部尚書王時,在聽到黃河改道的風聲之後,就覺得自己的心髒受不了了。
為啥在我的任上,出現這種事兒啊?
不行,趕緊辭官吧。
於是他接連上了好幾道奏疏,將自己貶的一無是處,就希望皇帝能另選賢能承擔大任。
朱元璋其實早就想讓他走了,但眼下真不是時候。
他想找一個真正有能力和膽量的人,來做工部尚書,然後主持黃河改道的大事。
在這個人沒有選出來之前,還不能讓王時走。
王時不知道這些啊,以為皇帝想弄他,結果真給嚇出病來了。
陳景恪親自去府上給他看的病,確實是急火攻心。
心中不禁對這個老頭多了幾分同情。
於是,就透漏了一些消息給王時。
皇帝不是要弄你,而是沒有找好接替伱的人。
你先占住這個坑就行了,別擔心。
不是他嘴巴不嚴,而是朱元璋讓他這麽說的。
馬皇後都親自求情了,老朱也不想真讓他死在這個位置上。
王時一聽,病立馬就好了。
然後該上班上班,該上朝上朝。
工部的一幫子河工,也在考慮改道的事情。
其實一開始他們對改道,是不屑一顧的。
沒有人比他們更懂黃河的危險。
改道?鬧呢。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被擺出來,他們的想法也動搖了。
是危險。
可一旦成功,那就是從根本上解決了,淮水和黃河兩個大難題。
他們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將減輕幾十倍。
於是有人說悄悄的說了一句:“或許改道真的可行?”
雖然沒有人回答他,但大家都很默契的拿出大明水係圖。
開始在地圖上規劃如何改道。
黃河就算改道,也不可能走原來的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