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麽樣子

字數:4597   加入書籤

A+A-




    提起俸祿之事,馬皇後沒好氣的道:
    “我早就和你說過,俸祿太低是養不了清官的。”
    “就是頭驢,你也得讓它吃飽了才能拉磨。”
    “不讓官吏吃好,他們哪來的心思去治民?”
    朱元璋咬咬牙,說道:“既然妹子你都這麽說了,咱就給他們漲俸祿。”
    “就漲三成……不,五成,這下他們總不能嫌少了吧。”
    馬皇後那叫一個無語:“伱是堂堂大明天子,別和街頭小販一樣行不行?”
    “還漲五成,漲五倍都是少的……”
    “你還別給我瞪眼,要不要我給你算一筆賬?”
    “一名七品官,一年的俸祿是八十石糧食。”
    “現在糧價是五百文一石,一年的俸祿也才四十貫錢。”
    朱元璋爭辯道:“四十貫已經不少了……”
    馬皇後嗤笑道:“不少?那你知道現在雇傭一名長工,一個月需要多少錢嗎?”
    “九百文,一年就是十貫零八百文。一個七品官一年的俸祿,相當於四名長工。”
    朱元璋支支吾吾的道:“那也不少了……”
    馬秀英氣結,道:“那你算過七品官的開銷嗎?”
    “需要個幕僚幫忙處理事情吧?牽馬墜蹬的馬夫,或者轎夫總需要一兩個吧?”
    “總不能讓人家堂堂七品官自己下廚做飯吧?廚娘也需要一個吧?”
    “迎來送往總是需要的吧,再加上……”
    朱元璋聽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了,連忙說道:
    “好了好了,咱的好妹子,咱知道錯了行了吧,你快別說了。”
    當年設定俸祿的時候,他才剛當皇帝,總是把事情想的太簡單。
    認為幾十石糧食,總夠他們養活一家老小了吧?
    老百姓可還都餓著肚子呢,咱當年連口吃的都沒有。
    再想多要,那就是貪心不足了。
    當了這麽多年皇帝,對很多事情的認識越來越深。
    自然也明白,官就是官,不能用吃飽肚子來要求他們。
    那是不現實的。
    “可是……漲五倍也太多了點啊。要不,就翻一倍?”
    看他摳摳搜搜的樣子,馬秀英都樂了,說道:
    “誰說全部翻五倍了?品級越高,漲的就越少。”
    “**品翻五倍,六七品在**品的基礎上增加五成。”
    “四五品在六七品的基礎上酌情增加,一二三品也以此類推。”
    其實一二三品官,基本也不靠俸祿養活自己。
    所謂俸祿,對他們來說,更多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沒必要搞成宋朝那麽誇張,一個月五十萬文,比鑄錢來錢還快。
    “京官和外官也不能一樣,外官就多給一些錢糧。”
    “不過這一點倒是不著急,可以先提高官俸。”
    “等後續有需要的時候,再給外官額外發一份俸祿。”
    說白了,留著等下次需要收買文官的時候,再給他們漲。
    朱元璋唉聲歎氣的道:“這一下,要多支出好多錢糧啊。”
    馬秀英笑著安撫道:“好了好了,都當皇帝的人了,別那麽小氣。”
    “現在給他們漲俸祿,他們要是敢貪腐,你再砍他們腦袋的時候,不是能更加理直氣壯了嗎。”
    朱元璋咬牙切齒的道:“漲了這麽多俸祿,誰要是再敢貪腐,咱就誅他三族。”
    然而他根本就不知道,即便是按照馬皇後的意見漲俸祿。
    大明朝的俸祿依然是曆朝曆代最低的。
    宋朝以前,隻有京官有俸祿,地方官的俸祿來自於職田。
    也就是在轄區劃分一塊土地,這塊地的產出,就是衙門一年的開銷和官吏的俸祿。
    至於怎麽分,那就是地方衙門自己的事情了。
    但總體來說,是非常可觀的。
    靠著職田,官吏都能養活全家,還能生活的很滋潤。
    等到宋朝,才開始發放俸祿。
    在優待士大夫的總方針之下,宋朝的俸祿高的離譜。
    一品官,一個月的俸祿折合成銅錢是五十萬文。
    大明的一品官,年俸九百石,按照當時的糧價,折合銅錢是四十五萬文。
    一年還不如人家一個月多,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說滿清,一品官一年的俸祿是銀四百五十兩,米九十石。
    看起來和大明的差不多,然而他們還有養廉銀子。
    一品官一年的養廉銀子是一萬五千兩。
    再以糧食為基準,計算各個朝代銅錢的購買力,看看具體情況如何。
    說起來,在控製糧價方麵,大明是所有朝代裏做的最好的。
    糧價最低,最穩定。
    洪武年間是五百文一石,到嘉靖年間還保持在四百八十文。
    最便宜的時候兩百多文一石,最貴也就五百文。
    而用工的價格,也比較穩定。
    從洪武年間,一直到嘉靖時期,長工的價格都在九百文左右。
    一直在明末亂世,經濟徹底亂套,才走向失控。
    與之相對應的,唐宋糧價變化就大了。
    初唐和北宋,糧價差不多兩百到五百文一石左右。
    中晚唐和南宋,糧價飆升到了一兩千文一石。
    而滿清的糧價是最離譜的,從建國到亡國,就沒有低於兩千文的時候。
    所以滿清百姓為啥總吃番薯,是因為糧食不好吃嗎?
    但即便是考慮到物價波動,和銅錢的購買力差異,大明官員俸祿也是曆朝曆代最低的。
    靠官俸養活不了自己一家,真不是說笑的。
    現在經過馬皇後這麽一加,總算是趕上來了。
    至少保證了,想做清官的人,可以不錯的活下去。
    而不用和前世的海瑞那樣,不但沒辦法養活家裏,還要靠母親妻子織布補貼自己。
    漲俸的事情就此定下了,具體漲多少,還需要根據國庫情況才能確定。
    但馬皇後一錘定音,**品漲五倍。
    這是基準,不能比這個數據更低了。
    之後就是鄉衙門的事情理了,馬皇後的態度自然也是支持。
    “元末亂世,將地方士紳宗族勢力徹底打亂,現在他們還未恢複元氣。”
    “是朝廷設置鄉官最合適的時候。”
    “若等到他們實力恢複,鄉村就真的水潑不進了。”
    “所以此事耽誤不得,需盡快施行。”
    朱元璋也深以為然的道:“咱也是這般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