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海貿啊

字數:4587   加入書籤

A+A-




    新的一年朝廷大動作不斷,不過和陳景恪都沒什麽關係了。
    他確實有很多大計劃想實施,但眼下大明正在進行的大工程已經足夠多了,不適宜再有大動作。
    不過他也沒有閑著,開始翻閱水戰、航運、船隻製造一類的書籍。
    朱雄英很是好奇,問道:“你看這些做什麽,莫非想轉行當水師將領?”
    陳景恪說道:“根據《太平寰宇記》的記載,當時泉州每年的出口額,相當於北宋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倍。”
    “北宋出口的是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換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銀珠寶、香料等物品。”
    “到了南宋時期,朝廷歲入大半都是靠海貿支撐起來的。”
    “其中的利潤有多大,簡直無法想象。”
    “這一塊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進咱們的飯碗裏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聽到這麽多錢,朱雄英眼珠子都開始放光了:
    “好好好,這肥肉咱們必須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陳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這句話:“不過可惜,我能接觸到的資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說道:“宮裏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書籍,大善殿裏什麽書都有。”
    “我這就去找皇爺爺,讓他準許我們去大善殿看書。”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書館,裏麵收藏著各種各樣的書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幾。
    隻是裏麵藏著很多秘密,一般人沒資格進去。
    朱雄英倒是能進,但陳景恪想進,還是要先告訴朱元璋一聲才行。
    於是兩人就找到老朱,將目的告訴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個問題:
    “咱對經濟之道一直稀裏糊塗,隻聽伱們說海貿好,但咱始終想不明白好在哪裏。”
    “海貿雖然能獲得很多金銀珠寶,但換不來糧食。”
    “糧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糧食不夠吃要再多金銀珠寶又有何用?”
    “況且新寶鈔已經解決了錢荒問題,大明對金銀的需求沒有那麽高了。”
    “開啟海貿,從事經商的人多,種地的人就少了,會影響糧食產量……”
    “你好好給咱解釋解釋,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
    朱雄英很自覺的找個板凳坐好,又要開課了。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陛下陷入了一個誤區,大明的糧食足夠養活數億人。”
    “之所以還有人挨餓,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有人占有的糧食多,家裏的米糧堆積如山。”
    “有些人一無所有,隻能餓死。”
    “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深以為然的道:“這個咱知道,你以前就說過。”
    “朝廷收稅就是一次財富再分配的過程……”
    “可是開通海貿和財富再分配,有什麽關係嗎?”
    陳景恪說道:“如果將財富再分配,全部係於稅收,就太危險了。”
    “一旦稅收出問題,朝廷的財政就會破產……”
    朱元璋點頭說道:“這個你也說過,所以咱才要搞稅改,才要組建稅務稽查司。”
    陳景恪很想說,您老人家怎麽這麽愛插話,是您說還是我說?
    但想到自己幹不過老朱,隻能認了,繼續說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論我們怎麽改,都無法保證稅務不會出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個因素出問題,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可以支撐。”
    “海貿的利潤,足以成為那個因素。”
    “方才我們說過,大明的糧食產量是足夠養活所有人的,隻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百姓占據的生活資料太少,手中沒有錢,買不起糧食。”
    “那麽我們就想個辦法,讓百姓手中有錢。”
    朱元璋再次插話道:“海貿富起來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獲利?”
    這時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來說道:“錯了錯了,皇爺爺錯了,百姓也是可以獲利的。”
    朱元璋非但沒生氣,還饒有興趣的道:
    “哎呦,那乖孫給皇爺爺說說,哪裏錯了啊。”
    朱雄英說道:“您想呀,海貿出售的商品是哪來的?還不是民間生產的嗎。”
    “海商從民間采購商品,百姓手裏不就有錢了嗎,有錢就可以買糧了呀。”
    “海貿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絲綢、瓷器和茶葉。”
    “就以茶葉為例,現在大明的茶葉隻能自產自銷,價格壓的很低。”
    “很多幹脆就賣不成價,白白浪費了。”
    茶葉當前最大的消費者,其實就是草原人。
    可現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敵,這條路子斷了。
    對外貿易,又因為禁海令給廢了。
    至於茶馬古道……雲南去年才被打下來,殘敵到現在還未被全部肅清。
    這條黃金商路現在還沒有興盛起來。
    況且就算興盛起來,僅靠這一條路又能賣出去多少?
    所以,當前大明的茶葉是供大於求的。
    “海貿會增大茶葉的需求,抬高茶葉價格。”
    “百姓家裏種幾棵茶樹,每年都能多得一筆額外收入。”
    “那些擁有茶園的大地主,要雇人管理、采摘、加工,百姓可以通過做工賺取一些額外收入。”
    “運輸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們還能搞運輸賺錢……”
    “僅僅是茶葉一項,就可以為百萬人提供生計。”
    “瓷器也是一樣,海貿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為了生產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雇傭更多的工人。”
    “絲綢亦然……”
    朱元璋高興的道:“乖孫說的真好,比皇爺爺懂的都多。”
    “你這麽一說,皇爺爺就知道海貿的好處了。”
    陳景恪補充道:“但不論是瓷器、絲綢、茶葉,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隻能惠及部分地區的百姓。”
    “要說潛力最大的還是棉布,棉花易種植,產量穩定,全國各地皆可種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適性都非常高,價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對外出口,定然會非常暢銷……”
    “到時候那些海商,就會大批量收購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價格自然會變高。”
    “百姓利用農閑時節織布,拿出去賣掉,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說道:“這個好這個好,棉布這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