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屠魷令
字數:12319 加入書籤
本就士氣全無的帖木兒步兵軍團,在得知高層棄他們而去之後,果斷選擇了投降。
就在朱樉下令清點降兵的時候,小亞細亞的白袍子王爺們,屁顛屁顛的出現了。
戰爭就發生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第一時間就收到了消息。
對這個戰果他們自然非常高興,這次總算是找對老大安全有保障了,以後就可以躺著享福了。
在高興之餘,立即又湊了一支萬餘人的軍隊出來。
一來是表忠心,二來是看看能不能撈點戰利品。
然後朱樉就把這六萬俘虜交給他們看管。
並且叮囑他們,將帖木兒的部下和白羊部的人分開看押。
休整一天後,他再次率軍發出前往白羊國。
白羊王奧斯曼還想殊死抵抗,然而精銳盡失的他已經拿不出太多兵力。
再加上有波斯人裏應外合,他們並未對秦軍造成多大的阻礙。
大片的領土被占領,白羊國滅亡在即。
朱樉和帖木兒會戰的結果,也已經傳播開來。
整個西方世界都為之震驚,還以為是神靈開的玩笑。
帖木兒縱橫安西無敵手,是當之無愧的區域霸主。
以絕對優勢的兵力,竟然被一個外來戶給反過來碾壓了。
是真的碾壓。
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隻有五百親衛跟隨他逃走。
而秦國損失的兵力加起來不足四千人。
在會戰結束後,依然有餘力覆滅白羊國。
這種能力,實在讓人敬畏。
然後大家就想到了他背後的大明。
一個親王就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大明的總體實力該有多強?
擁有六千多萬人口,占據天下大半財富的龐大帝國。
實在可畏可怖。
周圍各勢力,紛紛收起了小心思。
就算僥幸占了一點小便宜又能如何,誰能抵擋的住大明的報複?
況且,還不一定能在朱樉手上占到便宜。
既然不能為敵,那就想辦法交好。
於是,各勢力紛紛派出使者前去拜見朱樉,表示願意友好相處。
朱樉又不傻,這種口頭保證那是不要錢一般的往外說。
秦國吞並白羊國,已經屬於蛇吞象了。
需要很長時間來消化,這期間也沒有能力四處擴張。
既然大家都想和平相處,正好如了他的意。
啥,你想和我簽署和平協議?
對不起,我是大明的藩屬國,這麽大的事情需要經過大明朝廷的同意才可以。
周圍勢力明知道他故意推諉,卻也無可奈何。
與秦國這邊的熱鬧景象不同,帖木兒那邊的氛圍則顯得凝重和肅殺。
帖木兒帝國的麵積很大,人口也很多。
但很多部族都是被他強行兼並的,並不是真心臣服。
他強的時候,那些人攝於他的威信不敢反叛。
現在他大敗而歸,個人威信被動搖,那些部族自然就開始蠢蠢欲動。
但這並不是最致命的,真正的威脅來自於北方的欽察汗國。
他用了五年時間,將敵對的欽察汗國大汗脫脫迷失趕下台,扶持了一個親近自己的傀儡。
可是就在他征討朱樉的時候,脫脫迷失趁機複辟,並矢誌複仇。
不知不覺間,強大不可一世的帖木兒帝國,竟變得內憂外患起來。
本來帖木兒還想著出兵支持白羊王,現在不得不打消了這個計劃。
攘外必先安內,他要先將內部肅清,然後應對脫脫迷失的攻擊。
至於白羊王……自求多福吧。
他自然也知道,放任秦國站穩腳跟,以後再想消滅對方就更難了。
可現在已經顧不了那麽多了。
秦國以小吞大,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消化,他必須趁著這個時間將其它方向的敵人消滅。
然後集中力量,與朱樉一決勝負。
計劃既定,他也沒有多做猶豫,立即下令西麵戰場收縮兵力,以防守為主。
在北方邊境布置重兵,防範脫脫迷失。
這一切做完之後,他就開始著手肅清內部。
為接下來北征欽察汗國做準備。
——
朱樉也沒有閑著,隻用了兩個月就兵臨白羊國都城。
之所以如此順利,還要得益於大食人和波斯人的幫忙。
大食人雖然戰鬥力不行,可維護治安沒問題啊。
秦軍打下城池,就暫時交給他們看管。
當然不是白看的,朱樉給他們許諾了很多大明商品轉賣份額。
這些商品拿到西邊轉轉手,就是十倍的利潤。
他們自然非常樂意幫忙。
至於波斯人,為了複國他們自然要出力,還要出大力。
前麵已經說過,他們雖然沒有自己的國家,但一直在安西扮演著行政官和宗教學者的身份。
地位是相當高的。
關係網也錯綜複雜,和誰都能說的上話。
由他們出麵安撫白羊國內的各部落,效果非常的好。
而且他們還勸降了大批的土克曼貴族,招降大批百姓。
比如之前俘虜的那數萬白羊國將士,在波斯人的勸說下很快就變成了治安軍。
幫助秦國穩定地方局勢。
在這塊土地上,不隻是大食人沒有國家概念,大多數族群都沒有。
他們隻有最基本的信仰,然後跟隨部族首領生活而已。
換誰當首領,對他們來說問題都不大,隻要能保證自身財產安全就可以了。
秦國強大,反而更能保護他們。
當然了,朱樉可不會輕易就將後背交給一群陌生人。
找大食人過來幫忙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和波斯人互相牽製。
這也是他最初的計劃。
而事情也確實如他設想的那般,大食人和波斯人果然相看兩厭。
不是因為曆史原因,也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利益。
在大食人看來,波斯人忽然投誠,那就是在爭寵啊。
你們這群小賤人,呸,不要臉。
在波斯人看來,大食人是過來掠奪錢財的。
朱樉將部分城池交給大食人看管,他們自然會伸手搜刮一番。
波斯人肯定不樂意,你們搶的都是原屬於我們的錢財。
兩邊為此事沒少互噴。
不過雙方還算比較克製,並沒有因為矛盾就耽誤了朱樉的大事。
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秦**事方麵所向披靡,民政方麵也迅速由亂轉治。
隻用了兩個月,就拿下了白羊國大部分領土。
下一步目標,白羊國都大不裏士。
白羊王奧斯曼自知不是朱樉對手,在秦國大軍到達之前,帶領本部人馬棄城而去。
他沒有去東麵投奔帖木兒,而是一路北上,目標亞美尼亞北部以及高加索山脈地區。
那裏的條件雖然艱苦,但能獲得獨立發展的空間。
去投奔帖木兒,隻有被兼並一個結局。
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的。
因為他的主動放棄,朱樉輕而易舉的拿下大不裏士,這也意味著白羊國正式成為過去式。
朱樉並未停歇,再接再厲將白羊國剩下的土地全都拿了下來。
此時,時間已經進入黃曆4088年,也是建章三年。
朱樉正式建立秦國,領土包括極樂島、巴士林島和原白羊國領土。
李芳被任命為國相,徐膺緒為大將軍,柳芸娘為繡衣衛統領,其餘人各有封賞。
柳芸娘就是杏紅,因立下大功,自覺可以抬頭做人,終於恢複了本來姓名。
所謂繡衣衛,就是錦衣衛換個名字而已,在秦國可謂是位高權重。
不過朱樉並沒有設立國都,隻是將大不裏士設置為臨時行在。
這麽做也是為了安撫波斯人,我沒有長期占據這裏的意思。
將來會遵照約定,將此地交給你們建國。
並且他還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那裏,給波斯人劃了一塊土地,給予他們自治權。
果不其然,原本還有些忐忑的波斯人,頓時就安定了下來。
然後就召集在各國定居的波斯人,回來共建家園。
眼見真的複國有望,很多波斯人都聚集而來。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的波斯人都願意來這裏。
前麵說過,這裏的人少有國家族群概念,更多的是遵從利益和信仰。
部分波斯人也同樣如此,並不是很在乎什麽波斯不波斯的。
他們家族在那裏生活了幾十數百年,早已經融入當地,怎麽可能割舍的掉。
然後就是信仰方麵。
伊教內部派係是非常複雜的,遜派和什派隻是最大的兩支而已。
在兩大派內部,還被細分出了許多小派別。
阿紮薩受到陳景恪的影響,深知想保持族群獨立性,必須要在信仰上與其他族群區分開來。
所以,在波斯自治區建成後,他就將宰德派做為本地波斯人的主流信仰。
宰德派是什葉派的分支,但教義溫和,更偏向於遜派。
是什葉派內部一個極小的分支,信徒非常少,很適合他們的需求。
但他這麽做的後果,也將很多波斯人拒之門外。
有時候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信仰都不同,怎麽可能在一塊兒生活?
相比於波斯人的糾結,大食人就很舒服了。
在白羊國建立後,他們就準備帶著搜刮的財物,返回自己的領地。
然後朱樉就邀請了一部分留下,作為中層官吏,幫忙治理白羊國。
沒辦法,秦國人太少了,必須借助外力。
波斯人依然是他借助的主力,但必然不能全依靠波斯人。
引入競爭機製才是最合適的。
大食人就很高興啊,朱樉爸爸果然還是最信任我啊。
就高高興興的留下了一批人幫忙。
而此舉,也進一步加深了大食人和波斯人的矛盾。
為以後兩國不和,埋下了伏筆。
總之,通過一係列的措施,朱樉很快就對原白羊國領土,施行了有效統治。
秦國正式登上安西曆史舞台。
當然,朱樉也沒忘記給大明寫信,請求支援。
別的都可以不要,一定要想辦法多弄一些人過來。
這裏實在太缺人了。
同時,他還將安西的局勢詳細的寫下來,並做出大膽預測。
在接下來幾年時間,帖木兒都將無力他顧。
是大明消滅察合台汗國,兼並西域的最佳時機。
建議老三盡快對察合台汗國動手。
錯過這個時間,就要麵對來自帖木兒的壓力了。
雖然正麵擊敗了帖木兒,但朱樉絲毫沒有輕視對方。
能當這麽多年的安西霸主,帖木兒是有真本領的。
這一戰他之所以輸,一大半都是因為輕敵。
相信經過這一次之後,他會提高對大明的重視。
雖然大明不怕他,但沒必要給自己創造困難不是嗎。
至於休養生息的國策……現在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國家也已經恢複了一定元氣。
況且打西域那些小渣渣,也費不了多大的功夫。
大明完全可以輕鬆支持這場戰爭。
等朱棡徹底占據西域,他的秦國統治應該也穩固了。
到時候兄弟倆東西夾擊,帖木兒有再大的本事也隻有挨宰的份兒。
如果老四能順利拿下印度,三兄弟一起出手就更好了。
然後他還給陳景恪寫了一封信,探討如何治理這裏。
並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寫下來,詢問是否可行。
在治國方針這方麵,他也非常信任陳景恪。
將這些資料整理出來,足有一寸多厚,命人帶著送往大明。
怕路上出了意外,他還分開寄了兩份,確保萬無一失。
忙完這些,他就開始著手治理國家。
雖然在大食人和波斯人的幫助下,他對這塊土地實現了基本的治理。
然而細節上問題非常多。
首先,這是一個多部族組成的國家。
生活有波斯人、土克曼人、蒙古人、突厥人、庫爾德人……
族群多,管理就麻煩。
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相互之間各種矛盾糾紛不斷。
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新生的秦國也走不了多遠。
麵對這個問題,朱樉的處理方法非常直接霸道,驅逐。
他下了一道政令,一個月後秦國將施行屬於自己的律法。
到時候不論是什麽人,也不論之前是什麽身份,都要遵守這套律法。
如果不想被約束,就在一個月內遷離秦國。
一個月後秦國將進行身份普查,並授予平民身份。
從此之後,生是秦國人死是秦國鬼。
再擅自遷徙,處死。
同樣的,普查結束後,外人再想加入秦國獲得身份,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非秦國人,在秦國會被區別對待。
不是優待,而是限製權利。
不過最後一條被所有人忽略了,擁有秦國身份有什麽好處嗎?
完全沒看出來。
反而是你限製我們遷徙,那才是大問題。
於是生活在這裏的許多部族,都站出來反對此事。
然後,他們就被秦軍堵門了。
部族所有高層全部被誅殺,百姓被打散安置到各個定居點。
這一下,所有反對聲音都停止了。
能接受這個規定的,都開始老老實實的過日子。
不能接受這項變革的,則開始著手遷徙之事。
本來他們還擔心,遷徙過程中會不會被阻撓,或者財產被扣留什麽的。
哪知道秦國官吏非但沒有阻撓迫害他們,甚至還主動提供幫助。
所有能帶走的,也全都允許他們帶走。
秦國一文錢都不要他們的。
這一下,反倒讓很多人心裏不是滋味。
咋?就這麽希望我們走嗎?
事實上,朱樉確實希望他們走。
“現在走的,都是比較強的部落。”
“他們的首領更喜歡自治,不喜歡朝廷插手他們的內部事務。”
“有他們在會影響到中央權威,走了更好。”
“願意留下的基本都是小部落,無力對抗中央,有利於我們管理和推行自己的律法。”
“且,他們不走,後續從大明遷過來的百姓住在哪裏?”
最後這句話,徹底說服了秦國的一眾官吏。
是啊,這裏適宜居住的地方就那麽多。
外族占據了,就沒辦法再安置明人。
強行安置就會變成爭搶土地,甚至演變成流血事件。
現在他們走了,剩下的事情反而簡單了。
等到明人百姓遷徙過來,和剩下的土著交叉居住在一起。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完成同化。
對於阿紮薩的詢問,朱樉則是另外一種相似的說辭:
“未來會有更多波斯人遷徙過來,他們不走,新遷徙來的人安置在何處?”
一句話,就讓阿紮薩和波斯人,變成了這條政策的支持者。
一個月後,該遷走的部族都走了,大片的肥沃土地空了出來。
這是很正常的,遷走的基本都是大一些的部族。
他們實力強,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較為肥沃。
現在全都成了空白地帶,任由秦國中央安排。
朱樉派人清查了戶籍,現在還剩餘百姓四十七萬人。
算上從大明帶過來的漢人,共計五十四萬。
之後,他建立了府、縣、鄉三級行政機構,派遣流官進行治理。
他來安西的時候,可是帶了大量讀書人的,足以將主要崗位都安排滿。
此舉大大削弱的部族首領的權力。
不過沒遷走的,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雖然滿腹牢騷卻也沒有反對。
接著就是各種細致的法律措施。
比如,廢除奴隸製度,所有平民一律平等。
比如廢除苛捐雜稅、人頭稅之類的,統一征收田稅、商稅、財產稅之類的。
新稅法一經頒布,就引起了秦國百姓的歡呼。
原本對誰統治他們還無所謂的普通百姓,馬上就成了秦國的擁護者。
畢竟在這塊土地上,收什麽稅並沒有固定的規矩,從來都看老爺們的心意。
老爺們娶第一百房小妾,都可以作為征稅的理由。
秦國明確規定了稅法,不用在擔心老爺們整幺蛾子。
雖然繳納比例並不算低,可整體算下來依然是前所未有的輕徭薄賦了。
這讓他們如何能不開心。
原本等著看秦國笑話的諸多勢力,在看到新稅法後都變了臉色。
這真的是要了親命了啊。
然後立即下令,不允許討論秦國稅法,否則視為謀逆。
將這些事情都安排好之後,朱樉又做了一件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他一意孤行,頒布了‘屠魷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