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明勳宗

字數:5831   加入書籤

A+A-




    陳景恪就將勳章的大致情況講了一遍。
    其實他也沒研究過這玩意兒,並不知道具體是怎麽操作的,隻知道一個大概。
    “……勳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常設勳章,一種是特定勳章。”
    “常設勳章就是固定的幾種,按照貢獻大小分為一二三級,類似於軍隊的幾級功勳。”
    “對國家、社會、族群做出傑出貢獻之人,可以頒發相應的勳章。”
    “還有一類是針對特定事件,對所有參與人員頒發的紀念性勳章,隻此一次以後不會再頒發。”
    “比如這次東南賑災,就可以製作特定勳章,頒發給所有人。”
    “賑災過程中立下功勞的人,可以頒發常設勳章。”
    “特定勳章可以不用給予特權,就是紀念性質。”
    “常設勳章就要有特權了,比如最低一級的勳章可以見官不拜。”
    “最高級的勳章可以獲得俸祿,逢年過節朝廷要給予獎賞,還要能惠及家人等等。”
    老朱自然能看到勳章的積極意義,對此非常感興趣,但他也有自己的顧慮。
    “就怕後世子孫不屑,亂發勳章導致製度敗壞。”
    陳景恪說道:“真要出了不肖子孫,就算沒有勳章,製度該敗壞還是會敗壞。”
    “咱們不能因噎廢食,至少目前它是有大用的。”
    老朱點點頭說道:“言之有理,勳章的事情你和雄英商量著來吧。”
    “先拿東南救災之事做個實驗,看看實際效果,常設勳章的事情先不急。”
    見他答應,陳景恪非常高興,立即找到朱雄英商議此事。
    還將前世常見的勳章設計圖案畫出來,給他提供參考。
    哪知,朱雄英對此也非常積極,興致勃勃的畫了十來種造型。
    你還別說,每一樣造型都挺美觀,還有意義。
    但陳景恪總覺得哪裏不對,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好家夥莫非你想當勳宗?
    一想到明勳宗這個諡號,陳景恪就有些繃不住。
    玩笑歸玩笑,兩人合計了半天,最終還是選擇了最樸實無華的圓形,整體以黃銅為材質。。
    正麵圖案則采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
    大禹頭戴蓑笠手拿鋤頭,身後是一群奮戰的勇士,眾人的腳下踩著的是洶湧的波濤。
    背麵有一行小字,黃曆四零九零年建章五年,東南抗洪雲雲。
    作為圖案的主要設計者,朱雄英自然是非常滿意。
    陳景恪也覺得非常具有意義。
    畢竟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大明派軍隊賑災,也是開曆史先河。
    用這個圖案,具有多重意義。
    最終圖案呈送朱元璋,他自然也沒有異議,就下旨著工部趕製。
    等抗災的將士們歸來,就舉行授勳儀式。
    ――
    很快,大明周報的加刊再次發行。
    這一期隻有一篇文章,就是朱元璋親筆寫的訃告,對犧牲將士們進行表彰。
    並再次強調了對他們的封賞,一律按斬首十級計算。
    賞賜之類的,一並送往其家中。
    同時還決定,要在東南修碑,以紀念此次事件。
    所有犧牲將士們的名字,都將被刻在碑上。
    接下來就是犧牲的一百六十四名將士們的名字、籍貫、生平事跡等等。
    可以說,這一期報紙就是一個特殊的訃告。
    麵向天下人的訃告。
    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那些人救災確實有功,可也不值得朝廷如此高規格的對待。
    今日報紙上發訃告,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情,還要不要發?
    打仗犧牲了,要不要發?
    如果不發,戰死沙場的將士們,會不會有意見?
    但這些人隻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意識到了朝廷的目的,認為高規格對待樹立規矩,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民間,對這份訃告更是非常的認同。
    關鍵是,他們從訃告裏看到了不一樣的信息。
    原來大明的軍隊不隻是能殺人,真的還能用來救人。
    對於犧牲將士們,充滿了感激,主動傳播他們的事跡。
    不少人采購了煙花爆竹紙錢一類的祭祀物品,在十字路口進行遙祭。
    犧牲將士的家人,也受到了鄉鄰的稱讚。
    官吏是最能體察上意的,他們也立即出動,去慰問犧牲將士的家人,並在經濟上給予了一定獎勵。
    當這種情況傳到其他軍隊的耳朵裏,全軍羨慕的眼珠子都紅了。
    就是去救個災,危險比上陣殺敵小多了。
    可是卻受到了上下的一致讚賞,享受到了無與倫比的榮譽。
    換成誰不羨慕啊。
    尤其是他們得到的,還是朝廷給的‘加料版’信息。
    其中就有,百姓如何感激神機營將士們,神機營的人在東南是多麽受歡迎等等。
    這更是讓大家感到羨慕了。
    什麽感激歡迎,自從當兵之後就和他們沒關係了。
    百姓見了他們,都是遠遠躲開。
    有些過分的,直接喊丘八來了快跑。
    這種萬民愛戴的感覺,他們從來沒有過。
    不過神機營賑災以及朝廷的相關宣傳,還是讓他們享受到了一定的好處。
    百姓見他們雖然還是很畏懼,可不再如避蛇蠍。
    也沒有人再喊‘丘八’這樣帶有侮辱性的稱呼了。
    將士們終於體會到了,護民的好處。
    對於以前無法理解的思政課,也有了新的體會。
    不少將士開始鼓動自己的上級,讓他們主動請求去災區。
    我們也要享受這樣的待遇。
    封賞不封賞的不重要,主要是我們也想體會一下被萬民擁戴的感覺。
    但很顯然,朝廷並沒有讓他們去賑災的打算。
    隻是加強了相應的思想教育,讓將士們熟悉護民的概念。
    當然,這隻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很多將士對此依然不以為然。
    其中以將領居多。
    我們當兵就是為了上陣殺敵,這才是軍隊的職責。
    什麽護民,什麽萬民感激……有什麽用?
    抗險救民就是不務正業。
    而且這麽做也會增加將領的危險性。
    百姓都感激你,咋地你想造反啊?
    不過撫慰使體係是朱雄英親自負責,大家都不想得罪未來的皇帝。
    而且老朱重新掌權,將士們知道他的手腕,不敢陽奉陰違。
    在軍中的宣傳,總體上還是比較順利的。
    ――
    當這份訃告版報紙傳到神機營,將士們沸騰了。
    少數還心存不滿的人,也徹底沒了意見。
    在華夏這個傳承有序,講究生前身後名的族群,‘名’在大家心目中實在太重要了。
    就算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都知道名的重要性。
    和別人交朋友、結親之前,也會先打聽一下對方的名聲。
    當救民就是‘大義’,且能獲得‘名’的時候,意義就不一樣了。
    雖然這種思想,依然難逃‘名利’二字,可陳景恪最初的目的還是達成了。
    百姓對軍隊有了新的認識,而軍隊也正逐漸接受救災護民的職責。
    災難總歸會過去,又過了十餘天,大麵積暴雨結束,洪水逐漸消退。
    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不過神機營的任務依然沒有結束,他們要帶領當地青壯,抓緊時間對江河決口進行填堵。
    以防止後續還有災害。
    朝廷心頭那根繃著的弦也終於鬆了下來,接著就是賑災和安民。
    糧食好說,大明不缺糧。
    隻是災難來的太突然,來不及調撥。
    現在災情過去,糧食也陸續送到,基本不用擔心百姓挨餓。
    真正困難的是災後重建。
    如此大麵積的受災,不知道多少房屋被衝毀,重建工作將會變得非常龐大。
    換成之前的朝代,重建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大家各自回戶籍地,自己想辦法修房子,重新修繕被衝毀的土地。
    沒錢?
    可以把地賣給大戶啊,不就有錢了嗎。
    地賣光了錢還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