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佛教東傳帶來的

字數:10503   加入書籤

A+A-




    對於陳景恪的決定,朱雄英自然是支持的。
    立即說道:“我會讓翰林院刊印此書發行天下。”
    接著兩人商量了一下細節,主要是如何推廣此書,如何應對到來的抨擊。
    之後陳景恪又分別去見了老朱和朱標,向他們說了自己的打算。
    兩人自然也都是支持的。
    和宮裏溝通好,陳景恪就去翰林院,找到了方孝孺。
    得知陳景恪準備正式發表大同世界,方孝孺無疑是非常高興的:
    “哈哈……早就應該發表了,周報會出一期特刊,專門刊登此書。”
    陳景恪倒也沒有反對,他的目的就是盡快填補理學留下的空白,借助官方途徑無疑是最方便的。
    至於會不會有人說三道四……
    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不也是希望遊說國君,獲得他們的支持嗎。
    理學也是獲得了皇帝的支持,才最終壓倒其他學派,成為顯學的。
    陳景恪走同樣的道路,沒人能指摘什麽。
    隻不過他的書,天然就獲得了皇家的支持,少了遊說的過程而已。
    “先刊印第一篇吧,探一探大家的反應。”
    方孝孺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說道:
    “好,我馬上安排人排版。”
    所謂第一篇也就是總篇,何為大同。
    其內容,就是講述華夏文化裏,關於大同思想的發展演化。
    在文章裏,他先是總體性的闡述了華夏文化的起源。
    誕生於三皇五帝,成熟於西周,光大於春秋戰國。
    諸子百家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而對諸子百家影響最大的,或者說諸子百家之所以能誕生,離不開兩塊基石。
    其一道家,其二儒家。
    道家和儒家,將先賢的思想匯總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儒家思想的主體,就源自於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
    而其餘諸子百家,都受到了這兩家的啟發才誕生的。
    甚至很多學派,就是基於這兩家的思想,延伸出來的支脈。
    秦漢時期百家爭鋒,最終儒家勝出。
    華夏文明發展到這裏,其實一直是獨立演化的。
    在這個過程中,並未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和衝擊。
    所以,說華夏文明是起源文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但就在儒家脫穎而出後不久,佛教出現了。
    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體係出現,對華夏文明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而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為當時就剩他倆了,而且他倆也是當時華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現。
    一向講究無為而治的道家,反應卻是最快的。
    他們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組織架構等方麵的優點。
    又融合了陰陽家、方士等學派的精華,形成了道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儒家。
    在麵對佛教的衝擊時反應就過於遲鈍,未能及時做出調整。
    在學術思想上,一度落於下風。
    所以從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爭鋒,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後,陳景恪又具體分析了,佛教文化從哪些方麵,對華夏思想造成了衝擊。
    比如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眾生平等。
    佛教的這種思想,包含著一種非常宏大的終極人文關懷。
    作為統治一個族群,一個麵向所有人的思想,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但當時的儒家在搞什麽?親親相殺。
    所謂親親相殺,就是根據親疏遠近,來確定人和人的關係。
    我不從整個人類層麵去看待親疏遠近,而是從血統、親緣這個小圈子去看待。
    這與佛教的那種,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個宏大的角度來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須承認的是,儒家是西周時期形成的貴族文化的總結。
    孔子認為,貴族高貴的不是血統,而是教養。
    貴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教育獲得的。
    那麽教育的模板是什麽?
    就是西周形成的貴族文化。
    孔子將其匯總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後廣收弟子將這種思想傳授給天下人,讓所有人都成為‘貴族’。
    所以孟子有雲: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但是,儒家也同樣沒有否認階級的存在。
    相反,它還特意強調了階級屬性和階級特權。
    最典型的體現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這種對階級的強調,在麵對佛教‘眾生平等’時,顯得是那麽的無力。
    麵對同樣的問題,道家就處之泰然。
    因為道家本身也有這方麵的思想。
    莊子《齊物論》曰: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而且這一類的思想,還經過了一定的發展。
    所以在麵對佛教衝擊的時候,道家將先賢現成的思想拿出來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眾生平等’理論。
    儒家雖然也有類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並沒有被重視,也沒有人去拓展這方麵的內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爭鋒儒家隻能幹看著,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但儒家並沒有真的固步自封,他們也一直在尋求突破。
    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論,隻可惜他並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子。
    等到韓愈、柳宗元時期,儒家終於摸到了竅門,開始汲取佛道兩家的精華,完善自己的思想。
    到宋朝時期,張載張橫渠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思想。
    他的‘民胞物與’思想,讓儒家擁有了自己的‘眾生平等’。
    佛教帶給華夏的,還不隻是這些。
    比如,讓思想更加簡單易懂。
    儒道皆誕生於貴族文化,是非常繁瑣難懂的。
    尤其是儒家,需要‘博雅’來熏陶、培養貴族氣質和心性。
    孔子提倡六藝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博雅’。
    然而,‘博雅’就注定了和窮人無緣。
    隻有脫離了生產的富人階級,才有能力去‘博雅’。
    佛教思想簡單易懂,大字不識一個的老農,也能聽得懂。
    這對於學問傳播,影響太大了。
    它倒逼著儒道做出改變。
    道家在這方麵,反應也非常迅速,很快就有了簡單易懂的道教思想。
    五鬥米教能大興,就是得益於這種簡化。
    而儒家,直到二程時期才完成了這種簡化。
    二程摒棄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開始追求直通本性。
    那些詩詞歌賦之類的通通不要,通過言傳身教,直接掌握‘理’。
    這種簡化,為儒家的推廣,掃平了最後一點障礙。
    所以,儒家能在宋朝大興,不隻是因為皇家的支持。
    還在於它自身的變革。
    當然,佛教和華夏思想,是相互成就的。
    在華夏吸收佛教精華的同時,佛教也同樣被華夏優秀的思想逼迫著完善自己。
    最終,與華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成為了大乘佛教,並延續至今。
    而在其他地方傳播的小乘佛教,發展的都不太好,甚至連佛國都被滅了。
    所以,佛教東傳,是一次互相成全。
    言歸正傳。
    正所謂後發優勢,儒家轉變的晚,反而成了一種優勢。
    它可以等佛道兩家思想大成之後,將兩家最精華的部分一並吸收,然後完成超越。
    文章寫到這裏,陳景恪終於將話題扯到了大同世界上。
    基於儒釋道三家,關於終極關懷的思想,我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思考。
    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批判。
    我了向先賢致敬,這種思想就被我命名為大同世界。
    至此文章結束。
    至於大同世界具體內容都有哪些,並沒有說。
    這篇文章隻是介紹‘大同世界’的來源。
    具體內容要等到書正式發表,大家自己去看。
    當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
    從來沒有人,如此係統性的闡述華夏思想的演變,更沒有人能說的清楚,儒釋道三家的關係。
    即便是唯物學開山宗師方孝孺,也隻是分析了諸子百家產生和消亡的原因。
    沒有能從宏觀角度,來解釋華夏文明的發展。
    陳景恪是第一個這麽做的。
    但這篇文章,卻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滿。
    雖然陳景恪對儒家的表述,屬於先抑後揚,總體是誇讚居多。
    可你有什麽資格非議我儒家學問?
    而且,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成為最大顯學了。
    怎麽到你嘴裏,麵對佛教的衝擊,表現的如此無力?
    “我儒家何時缺少過終極關懷?”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難道不是那什麽終極關懷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難道不是終極關懷嗎?”
    無數人拿著典籍內容,對這篇文章提出批判。
    認為陳景恪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
    就連朝中很多人,看陳景恪的目光都變了。
    他們到沒有簡單的認為,陳景恪嘩眾取寵什麽的。
    有那個必要嗎?
    越是了解他功績的人,就越知道他的非凡之處。
    所有人都有可能嘩眾取寵,唯獨他不需要。
    他們的想法隻有一個:
    陳景恪終於要從思想層麵,對這個國家做出改變了嗎?
    任誰都知道,從洪武十五年開始,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人,是陳景恪。
    他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遠超常人的長遠目光,以及悲天憫人的胸懷……
    為大明設計了一整套的全新製度。
    大明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
    短短十幾年時間,就達成了曆朝曆代,需要上百年才能達到的高度。
    但他從未在思想層麵上,做過什麽建設和改變。
    縱使大家都知道他和方孝孺交情莫逆。
    方孝孺更是對外承認過,是受到他的指引,才悟出了唯物學。
    大家也都懷疑,他對學術有著極深的造詣。
    也有過懷疑,他早晚會對學術思想方麵做出改變。
    但他自己從未表露過,大家也隻能是懷疑。
    而現在,懷疑終於要變成現實了。
    麵對這種情況,群臣的表現也不一樣。
    有人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有人則無所謂,別管什麽新思想舊思想,誰能讓我當官我就信誰。
    還有些人則持反對態度,思想豈是說變就變。
    哪一種思想,不是經過千百年錘煉形成了。
    你陳景恪再聰明,才多大年紀?
    還有些人則是純粹無法接受異己思想,其實這種人也是最多的。
    儒家讀書人之所以普遍反對大同世界,也同樣如此。
    莫說是古代,就算是二十一世紀也不例外。
    大家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一旦在某處發現與自己認知不同的說法,就會陷入暴躁狀態,不加思考就進行攻擊。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不同。
    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認知,最無法接受的,是認知被打破。
    但朝野有一群人,卻因為大同世界的發表,陷入了狂歡。
    那就是以邱廣安為首的計官體係,以及整個算學圈子。
    至於原因,利益相關嗎。
    而且,通過這篇文章,大家都能看得出。
    陳景恪的大同世界,應該是融合了百家所長形成的。
    那麽他們算學圈子也可以去學習啊。
    以後誰還敢嘲笑他們,隻懂術不懂理?
    儒學很了不起嗎?
    我們是大同學派,思想方麵同樣優秀。
    於是,他們就鼓動邱廣安和程一民等人,讓他們找陳景恪請願。
    以後在洛下書院開個班吧。
    陳景恪親自出任老師,教導其他人學習大同思想。
    當幾人找到陳景恪,說出大家的請求的時候,陳景恪又好笑又激動。
    他自然能看得出來,大家這是在用實際行動支持他。
    算學所代表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
    有他們的集體支持,大同思想將能更快的傳播。
    對於在洛下書院開課的請求,他自然答應了。
    以後每隔兩天都會去書院授半天課。
    得到肯定回複,算學圈子就更高興了,開始為此做準備。
    ——
    朝中官吏,不論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大多都沒有急於發表看法。
    大家都在等大同思想正式發表。
    隻有了解了全貌,才好發表看法。
    否則很容易自打耳光。
    反倒是民間,對他的批鬥愈加激烈。
    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對他表示了不滿。
    誰都知道,這背後必然是有人在推動。
    至於是誰,壓根都不用想,肯定是儒家的大儒們。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佛道兩教卻集體站出來,對陳景恪表示了支持。
    十餘位佛道祖師級別的大德,發表了相關文章。
    不過他們還算比較克製,沒有直接攻擊儒家。
    隻是從自身角度,闡述了佛教東傳之後的影響和變化。
    佛教主要講,他們從華夏吸收了哪些優點,如何演變成今日這個樣子的。
    道教則將的是從佛教吸收了哪些精華。
    但這些文章,都從側麵幫陳景恪論證了,他那篇文章的真實性。
    這一下,讓很多人啞口無言。
    同時攻擊佛道兩家?
    別鬧了,雖然儒家是最大的顯學,可佛道的力量始終無法忽視。
    現在很明顯朝廷也不站在儒家這一方,真打起來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當然,也不乏有人嘲諷佛道是為了捧陳景恪臭腳。
    隻是這些聲音都比較小,也沒多少人理會。
    不過,反對聲音變小,並不是因為那些人改變了想法。
    他們也在等。
    等大同世界正式發表。
    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就從儒家的終極關懷著手進行反駁。
    你說儒家以前沒有這方麵內容?
    那我就證明我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