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會見徐庶
字數:3530 加入書籤
關羽神情嚴肅,沉吟片刻,說道:“既然如此,那便讓關某前去單刀赴會吧。”
“這怎麽可以!?”徐庶聞言驚呼道。
“為何不行?”關羽目光灼灼地看著徐庶,沉聲道:“論分量,論話語權,關某可比元直還要高一層,倘若真像元直所言,東吳又豈敢動關某?”
徐庶一時語塞,事實上,他也不能保證東吳不會對他動手,這似乎被關羽看穿了,所以才會提出代他出使。
但關羽絕對不能成為使者,他作為這場戰爭的發起者,仇恨遠比徐庶要大,出使實在太危險了。
而關羽一旦出了什麽意外,很難想象劉備會作何反應。
相較之下,如果是他自已出了什麽意外,漢國大抵還能維持理性,荊襄還有關羽馬良在,暫時不會有太大差池。
徐庶目光堅定,微笑道:“話雖如此,但雲長並不適合作為使者,至少,在條件談判之上,雲長應當不好斟酌,為免中了東吳圈套,還是由在下出使更為穩妥。”
關羽深深看了徐庶一眼,質問道:“元直便對關某說實話吧,出使,是否危險?”
徐庶臉上笑容一僵,沉默了一會兒,回道:“確實有一點。”
“沒有其他的法子了嗎?”
徐庶搖了搖頭,說道:“益州大軍現在基本都在交州,能援助上庸的隻有我們,而援助上庸,就必須先解決東吳問題。”
“那就讓關某走一趟!”關羽握拳道:“禍事乃是關某惹下的,豈有讓元直為關某冒險的道理!”
“嗬嗬。”徐庶哂笑道:“雲長可是往自已臉上貼金了,在下出使,從來就沒有為雲長冒險的心思,而是在其位謀其職罷了,為的是漢國,也是在下自已。”
關羽無言以對,盡管徐庶說的話沒錯,但他並不相信,徐庶完全沒有為他考慮的意思,隻是那又如何?
他終究還是隻能讓徐庶出使,因為徐庶才是談判的最佳人選,而談判,才是出使的最重要的目的。
關羽將握緊的拳頭舉過頭頂,怒聲道:“若是元直有個三長兩短,關某誓要平了東吳!”
徐庶微微一笑,瞄向關羽舉起的手,並抬手將其按下,笑道:“雲長已經因理性不足而犯過一次錯誤了,難道還想再犯第二次嗎?今日的漢國可是大家的心血啊……”
徐庶點到為止,沒有繼續說下去,轉而灑脫笑道:“不過是有一點危險而已,在下這便去會會那陸伯言了,雲長。”
他對著關羽行禮一禮:“珍重。”
關羽默而不語,走在他的麵前,準備親自送他上船。
徐庶不禁失笑,跟隨其後。
到了渡口,關羽給徐庶準備了一艘走舸,命人取來徐字旗,親自登船立上,而後跳回水寨。
徐庶看了他一眼,笑道:“可以了吧?那便就此別過。”
關羽重重地點了下頭,似乎有話想說,卻說不出口。
徐庶轉身便上了走舸,隻帶了一名船夫,下令開船。
東吳要是想取他性命,帶多少護衛都是徒勞,索性能簡則簡,輕舟而行。
船離岸後,剛走不遠,背身立於船頭的徐庶便聽見了關羽的呼喊:“元直!關某等你回來!”
徐庶低頭一笑,沒有回頭,隻是右手高舉擺了擺。
時間正值當午,東吳水軍休整一番後正想著再去騷擾一下荊襄水軍,瞭望塔上的斥候卻發現了一艘走舸孤零零地順流漂來。
斥候立馬吹響警報的號角,即便隻有一艘走舸,在敏感的開戰時期,斥候也不敢掉以輕心,這是他的職責所在。
正在附近的董襲聽見號角聲便直接前往查看,在水寨樓船上凝目望去,隻見走舸上隻站立一人及一船夫,船中立著徐字旗。
他馬上便聯想到了徐庶,眉頭一皺,趕緊派人去請示陸遜。
而後,他大聲喊道:“來者何人?”
“在下潁川徐庶,特來出使吳國!還請陸都督一見。”徐庶悠揚的聲音從走舸上傳來。
董襲心道果不其然,陸遜的命令是若是無足輕重的使者,可以直接射殺,可是這徐庶,怎麽也算不得無足輕重,董襲不敢妄動。
於是他大喊道:“既然來使,便停船稍候,待某通傳,否則休怪某弓箭無眼!”
徐庶對船夫使了一個眼色,示意他控製走舸原地徘徊,不要上前,而後笑道:“好說,有勞將軍通傳!”
董襲見走舸停下,稍稍放下戒心,下令手下準備好弓箭,隻待陸遜的指令行事。
而陸遜在接到董襲的報告之後,啞然一笑,下令接徐庶進來,同時命人通傳魯肅。
很快,魯肅便來到了會客大廳,陸遜已在此等候多時,見其到來,便笑道:“徐元直終於來了,這便說明魏軍主力已有動靜,接下來,可就仰賴子敬了。”
魯肅微微點頭,坐上了主座,說道:“盡力而為。”
又過一陣,徐庶在士兵的帶領下進了大廳,一眼看到主座上的人是魯肅而不是陸遜時,腳步微微一頓,隨即微笑道:“想不到子敬也在,許久不見,別來無恙否?”
魯肅亦笑道:“許久不見,肅一切安好,倒是元直,看似臉色不佳。”
“子敬說笑了。”徐庶輕鬆說道,隨即麵向陸遜,行禮道:“這位想必便是陸都督,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在下神往已久。”
陸遜當即回禮道:“元直過譽了,喚遜伯言即可,請入座一敘。”
徐庶沒有過多的客套,順勢入座之後,便開門見山的說道:“想來二位都督應當猜到在下此來用意了?”
魯肅笑道:“元直直言便是。”
“既然眼下漢吳都無心對立,不如開誠布公地談一談,雙方就此罷手如何?”徐庶眯著眼笑道。
“是嗎?吳國本無心與漢國對立不假,可漢國卻屢屢欺侮,肅可未見漢國有無心對立的意思啊。”魯肅抿了一口茶水,淡淡說道。
“子敬此言差矣,我漢國何曾欺侮過吳國,此間定然有所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