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字數:2533 加入書籤
大澤鄉起義進展神速,猶如風卷殘雲,頃刻間向全國各地蔓延。
陳勝、吳廣率領起義隊伍就近攻下了大澤鄉旁邊的蘄縣(今安徽省宿州市)。
攻下蘄縣後,起義軍內部發生激烈的爭吵,符離人葛嬰與陳勝就進攻方向各持己見,陳勝要攻打自己家鄉所在的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而葛嬰則要攻打楚國舊都九江(今安徽壽春)。雙方你爭我執,互不退讓,眼見說服不了葛嬰,陳勝索性分兵,讓葛嬰自帶一部分人馬,奔九江去了。
陳勝、吳廣則帶著主力精銳,一路攻城略地,擴充兵馬,發展非常迅速。
義軍北上攻克了銍縣(安徽省濉溪縣),進入碭郡(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碭山縣以及山東省曹縣一帶),然後一路向西,戰酂縣(今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鎮)、平譙縣(今安徽省亳州),進入陳郡(今河南東部、南部及安徽的部分地區),然後破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下柘縣(今河南柘城北),曆經一個月後抵達陳縣(今河南淮陽)。
當陳勝大軍抵達陳縣城下時,陳縣縣令恰巧不在崗,倉促之下,陳縣的縣丞隻好召集有限的守衛,臨時組織起防禦陣地。麵對來勢洶湧的起義大軍,區區一點守備力量不夠陳勝大軍一頓砍殺,縣丞雖然堅守城牆,卻終因敵眾我寡,以身殉國。就這樣,陳縣很快就被攻了,陳勝達到了自己設定的初級目標,入駐陳縣。
拿下陳縣後,陳勝已經擁有六七百輛戰車,一千多匹戰馬,數萬名士兵了。躊躇滿誌的陳勝在召集當地的“三老”及地方“豪傑”開會。
“三老”是地方上有聲望的長者,往往是鄉紳或名門望族的代表,而所謂的“豪傑”,應該是指那些遠近聞名、才幹出眾的人,這些都是地方上的意見領袖。
開什麽會呢?
嗬嗬,“選舉”啊。
不出意外,地方上的意見領袖強烈推舉陳勝為楚國的最高領袖——楚王。這當然是陳勝最希望得到的結果,但反對意見不是沒有。
才來沒多久的兩個魏國謀士,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
這兩個好熟悉的名字啊!
沒錯。張耳就是外黃縣的原縣令;這個陳餘,就是張耳的“刎頸交”。
這兩個人怎麽跑到陳勝那裏去了呢?原來,秦滅了六國後,擔心貴族暗中搞什麽破壞,曾大規模遷徙六國貴族。
張耳是舊朝的縣令,又有大俠客這個背景,自然被視作朝廷的隱患、威脅。秦廷便在全國通緝張耳,標價一千金,陳餘作為張耳的拜把子兄弟,也在通緝之列,標價五百金。兩個落難的“刎頸交”隻好埋名隱姓躲到陳縣,幹起了保安之類的生計。
在幹保安的這段時間裏,還發生一段有趣的故事,可以給兩人的“刎頸交”提供佐資。有一天,陳餘因一點小過錯被官吏鞭笞,陳餘哪裏吃過這種虧,正要起身反抗。張耳急忙踩了踩他的腳,暗示他要忍耐。等那個官吏走後,張耳才對陳餘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之前的誓言你忘了嗎?怎麽能為一點委屈就這樣反抗,從而招來殺身之禍呢?”就這樣,他倆隱姓埋名躲在這裏,一直到陳勝的起義隊伍攻下了陳縣。
張耳和陳餘眼見機會到來,便多方打聽門道,終於見到了陳勝。
正值張楚政權成立之初,陳勝手中沒有多少人才儲備,眼見魏國名士投靠自己,便欣然接受,將他們留在自己帳下。
陳勝稱王之前曾征求張耳、陳餘的意見,兩人一直規勸陳勝緩稱王。他們給陳勝製定了一套號令諸侯,雄霸天下的宏偉計劃,這個計劃首先就是要協助六國複國,以此分散秦庭的力量,最終得以挺進關中,推翻秦王朝。
然而,陳勝眼看自己兵強馬壯,不由意氣風發,發到有些過頭了。
於是對這幾個少數人的意見充耳不聞,他在陳縣自立為楚王,建國號為“張楚”。
六國中原沒有“張楚”這個國號,之前陳勝、吳廣打著的旗號是“大楚”。當初勢單力薄,需要借助名人效應。如今翅膀硬了,陳勝打算放飛自我,但又不能偏離太遠或者搞個別人不懂的國號,這樣容易喪失凝聚力。取名“張楚”大概是有張大楚國的意涵吧。
建立張楚國後,整個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張楚旗號之下,全國各郡縣的百姓紛紛響應,許多城池的主官被殺,六國貴族借勢紛紛尋找機會恢複原來的國號,舊王室成員常常被用來裝扮門麵,發揮聚攏人心的作用。
形勢對剛剛建立起來的張楚政權極為有利。
陳勝、吳廣起義的當月,就由九百戍卒,發展到卒數萬人、騎千餘、車六七百乘,同時席卷蘄、銍、酂、苦、柘、譙,直至攻下陳縣,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裏,直接打到陳縣,建立“張楚”國。
如此浩大的起義聲勢,?秦二世卻好像視而不見,?沒有及時派遣軍隊進行鎮壓,甚至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這是為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