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幸南京(十三)“郊遊”之前
字數:3388 加入書籤
春和宮內,高務實接到了朱翊鈞的朱批,他的目光在朱批上掃過,嘴角不自覺的微微抿了一抿。
“著持天子劍。”高務實輕聲念道,然後歎了口氣,他自然明白朱翊鈞的用意。
南京原有的駐軍名義上倒也不少,但天下人都知道,此刻的南京城中,毫無疑問的最強力量實際上是從京師護送聖駕南下的這支禁衛軍偏師。有這支禁衛軍在,南京本地的任何武力都不夠看。
所以,皇帝的任何諭令都不會有人膽敢違逆。既然如此,這天子劍賜給他高務實能有什麽用呢?難道還有哪個吃了熊心豹子膽的蠢蛋,會在這般局勢下公然對抗奉旨調查的當朝首輔?
“如今這皇上是越來越不好伺候了啊。”高務實心中感慨,他知道朱翊鈞這是在逼他,也是在向他表明一個態度:別想縮在後頭,朕給你這個靖國公的爵位,不是讓你在朝中與人和光同塵的。
皇帝的意思不難理解,他是要讓高務實其他臣工打個樣,讓他們知道一個道理,隻要你們都像高務實這般全心全意為皇上辦事,即使國公這樣的朝廷名器,皇上也是肯給的。
即使你們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怕比不上高務實的文武功業也沒關係,咱們等而下之想想,國公不敢奢望,那侯爺呢?實在不行,伯爺也不差啊!
“我想低調,越低調越好,但皇上卻想我高調,越高調越好。”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的景色,心中卻在不斷盤算著得失損益。
“還真是好用就往死裏用啊,皇上現在是越來越會做買賣了……他先預付了款項,知道我於情於理都不能拒絕。”高務實撇撇嘴,輕哼一聲:“也罷,既然傷不到我,這權臣的壞名聲我擔了也就擔了。”
“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天的休戰期。”高務實的目光變得輕鬆起來。
清明節的三日之期已到,按照計劃,朱翊鈞明天就將前往孝陵拜謁,這是他南巡的重頭戲,也是展示皇權威嚴的重要時刻。而高務實作為內閣首輔,必須陪同皇帝一同前往,確保拜謁儀式的順利進行。
不過這件事高務實並不擔心,禮部給出的儀注非常細致,安保策略更是早就定下,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至於其他方麵,比如會不會有心學派官員趁機搞點事出來惡心人,高務實也沒放在心上――心學派的人隻要還沒蠢到家,就不會在這件皇帝最關心的大事上忤逆他,否則除了政治自殺,高務實想不到別的評價。
拜謁孝陵,對他高務實來說其實無關緊要,不過就是按照儀注走個過場。不過,對朱翊鈞而言卻是政治層麵的頭等大事。
說起來,孝陵地位雖高,但大明皇帝來親自拜祭過的還真不算多。第一個認真拜祭孝陵的,按理說應該是朱允,但實際上卻是朱棣。
馬皇後走得早,她一走,朱元璋立刻把預備給他倆夫妻合葬的陵寢定了名字,稱孝陵,讓馬皇後住了進去。十年後,太子朱標又走了,朱元璋傷心之餘給了個“懿文”的諡號,把他埋在孝陵東邊當陪葬。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歸天了,留遺詔讓皇太孫朱允繼位。朱允這時幹了件離譜事,居然把皇祖父當天就裝殮,七天就下葬了,這事兒讓天下人議論紛紛。結果宗室裏年紀最大、地位最高的燕王朱棣就很生氣,光明正大地給朝廷寫信,一連串地發問。
問什麽呢?大概是這樣:五月初十日亥時父皇駕崩,寅時就入殮了,怎麽就這麽快呢?《禮》上說:得三天後入殮,因為人有時候會假死,要等三天看看能不能複活。現在父皇不到一天就入殮了,這合乎禮法嗎?合乎人情嗎?
從天子到平民,哪有爹死了不告訴兒子的,哪有爹死了兒子不能奔喪的?為什麽我父皇去世一個月了,皇上才發詔令讓諸親王和天下百姓知道?這麽一來,我這親兒子和老百姓一樣了,這合乎禮法嗎?
而且《禮》還說:天子不同常人,得七個月後下葬。現在倒好,父皇駕崩七天就被你下葬了,為什麽要這麽快呢?我就不懂了,皇上這禮是依據什麽典章來的?
別說,朱棣這些問題還真不算無理取鬧,按照當時的禮節而言,他每一條質問都有理有據,而且合乎人倫之情。
想來,忙著當皇帝的朱允,怕是既沒工夫,搞不好也沒膽子去孝陵拜見他的爺爺奶奶,畢竟這小子此刻應該一門心思都隻想著“削藩”二字。
靖難之役誰都知道,就不說了,總之在打了三年靖難之戰後,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那天,燕軍把南京金川門給攻破了。朱允沒招了,在皇宮奉天殿裏自己把自己給燒了。
此刻,南京城的那些王爺、勳貴還有文武大臣們,一個勁兒地勸朱棣當皇帝,朱棣推讓了三次後,挺得意地打算入宮登基。
這時候,翰林編修楊榮趕緊把朱棣攔住,到馬前迎接說:“殿下是先去拜謁陵墓呢,還是先登基呢?”這顯然不是提問,而是提點。朱棣一聽,冷汗都下來了,知道自己差點幹了蠢事,倒抽了一口涼氣之後,立刻趕著車去拜謁孝陵了。
不過這會兒朱棣的身份可不是皇帝,甚至連親王都算不上,因為朝廷早就把他“削燕屬籍”了――這會兒他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燕庶人”。
那麽,當了皇帝之後,朱棣去沒去孝陵呢?嘿,還真去了。哦,應該說是“又去了”。
永樂元年五月初十,那可是太祖朱元璋的忌日。對朱棣來講,他剛即位就把建文年號給廢了,就是想說明自己的皇位是從太祖皇帝那兒來的。眼下自己登基還沒滿一年呢,趕上老爹的忌日,這可是個好好表現的好時機。
這天早上,朱棣帶著在京城的諸王去宮裏的奉先殿搞祭祀典禮。因為靖難之戰這事兒,永樂年初的時候京城裏頭還有不少親王呢,像韓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魯王等等都在。把宮裏的典禮弄完了,朱棣又領著文武百官,熱熱鬧鬧地奔孝陵去祭祀了。
再過一年,也就是永樂二年五月初十,朱棣又去孝陵祭祀。跟上回那一大幫人不一樣,這回朱棣連天子坐的車都沒使,就派了幾個騎兵在前麵領路。
己酉這天,錦衣衛上奏說:“明天皇上要去孝陵,請求準備法駕。”朱棣回應:“不用法駕,隻用幾個騎士在前麵帶路就行。”接著又看著侍臣講:“明天是先皇駕崩的日子,正是我心懷感念和追慕的時候,哪裏用得著法駕?要是不為了清理道路,那前麵帶路的騎士都可以不用。”
瞧瞧人家!朱允和他四叔相比,真是差了十萬八千裏。
後來每次去北京巡狩,還有回南京的時候,朱棣都要到孝陵拜一拜。要說去孝陵的次數,朱棣在明朝皇帝裏肯定是最多的。無論他是為了顯示自己正統的身份,還是情真意切地願意祭拜父皇,總之都是夠使勁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