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決戰元宵 9
字數:5418 加入書籤
主戰場上,紅旗軍主力高歌猛進,幾乎是按照演習一步一步的推進。甚至演習都不如實戰那麽順利。
從十二點十五分的炮擊開始,垛頂山日軍的每一步應對都沒有超出紅旗軍的預料。
大規模的炮擊不僅讓摧毀了日軍的心理,還非常徹底的摧毀了日軍部署的本就不完善的工事。話說,日軍指揮官山口素臣之所以選擇垛頂山為司令部,原因在於此處山小易藏兵,不容易被偷襲。那是因為日軍一個旅團司令部僅有不到一千人,一旦在這座小山中積聚了一萬多人,那是真正的災難。開場炮擊半個小時,一萬發炮彈砸下來,日軍士兵甚至躲藏的地方都沒有,小小的山區根本就沒辦法構築像樣的工事,頃刻之間就是三千傷亡!
炮襲結束,紅旗軍兩個主力步兵營對日軍主陣地垛頂山西段就發動了夾擊進攻!
也就是說,兩個步兵營從山體兩側同時發動進攻。
步兵第一營,營長張永達,綽號張砍頭。要知道張永達在婆羅洲之戰中,他實際上已經擔任了旅長職務,功勞自不必說。但回到紅旗軍,僅僅隻是擔任了一個步兵營長。不過,這可不是李林楊打壓張永達。而是紅旗軍主力步兵營長,軍銜和輕步兵團長都是少校,而且實際的地位應當說更高。張永達因戰功卓著,軍銜乃是上校,在紅旗軍目前的營長團長中間,占了首位。
要知道,張永達也是“學渣”,算是紅旗軍中實戰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婆羅洲一係列戰鬥中,這位的領兵能力和綜合管理指揮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雖然沒有去國外讀軍校,但這幾年讀書不少,長進極大!
紅旗軍的主力步兵營,兵種複雜,幾大學渣雖然作戰勇猛,日常管理這一個營的話,除了最出色的輕一團長吳天行有能力管理指揮一個主力步兵營,其他的幾個真的都有可能亂套。
步兵第一營營長張永達,在李林楊的小本本上,評價是非常高的,高居紅旗軍五個將種第一的位置。
步兵第二營,營長劉閂。當年中法戰爭,李林楊收的新兵。不僅作戰很有天賦,加上本就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屬於第一批十七個被送去讀中學讀軍校的精華之一。十年的學習,十年的磨練,終成大器,成為紅旗軍主力步兵營的營長!軍銜少校。
步兵第三營,營長陸阿宋,雖然屬於學院派,但知識水平隻能說湊合,也不嫌丟人,讀了個德國幼年軍校。這一類非正規軍校的軍官,紅旗軍中有好幾個。不過,李林楊並不覺得這錢花的不值,還是他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見識也是戰鬥力。
紅旗軍以兩營步兵,強攻垛頂山西段日軍四五千守軍!已經夠“不自量力”了。但更加“不自量力”的是,這兩個營,各自兵力是一千多,真正參加進攻的,其實隻有七百!
甚至可以說隻有五百!
紅旗軍主力步兵營,下轄五個連,其中三個步兵連一個山炮連,一個重機槍連。另有營部和一個大編製的補充連,兩百餘兵力。全營目前兵力一千出頭。
在九月份,主力到達山東時間,一個營隻有六百兵力。全營甚至沒有一名戰士的從軍時間低於三年的!
在十一月,紅旗軍甲午年年初培訓的新兵經過半年訓練之後,長途跋涉到達山東。其中有一千五百學兵,一千五百廣西青壯。一千五百學兵,大部分都補充進了三個主力步兵營,這才使得步兵營達到滿編。要知道,冀宏海的輕九團,在紅旗軍幾個輕步兵團的戰鬥力排名中,僅次於第一二三四這四個輕步兵團,其士兵組成就是那一千五百名廣西青壯。而,主力步兵營,不僅補充兵是經過半年訓練的學兵,連山炮連和重機槍連內的輔助人員,也全都是訓練半年以上的學兵。其任務幫一線作戰士兵運輸物資彈藥,轉移傷員。由此可見,主力步兵營的規格之高了。士兵使用的武器,也與其他部隊不同,是紅旗軍最優秀的甲午栓動步槍,6.8毫米小口徑,十發彈匣。
負責主攻的兩個主力步兵營的兵力,拉開戰線足足鋪開了一公裏寬度,縱深也有差不多五百米。
五百多兵力的主力步兵營,鋪開如此寬大的正麵,顯得兵力非常薄弱。
而且,零零散散,很有點亂的樣子。
但,鬼子哪裏看的明白。這可是三三製的進攻隊形!看似混亂,實際上卻是井井有條。
步兵戰士三個人形成一個三人小組,人與人之間間隔五六步,形成一個小三角形。三個組構成了一個稍大點的三角形。正副班長則在兩翼負責指揮,話說副班長往往是神槍手,而班長則是挎著一支大口徑的衝鋒槍。
排級部隊三個班又構成了更大的三角形,更有一個一挺馬克沁機槍的重機槍組成的重火力班在側翼提供交叉火力支援。
到了連級,三個三角形的步兵排又組成了一個更大規模的三角形。並有迫擊炮提供火力支援。
而營級,則是三個連構成了一個前寬後尖的倒三角隊形。其中後麵的一個連負責為前麵的兩個連隨時提供支援。而重機槍連則是由營長直接指揮,隨時壓製敵人的火力點。
本來,紅旗軍主力營的重火力支援按正常的話,應當是一個山炮連。
但是,在這場戰鬥中,還有一個裝甲連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營屬炮兵連負責打擊遠距離目標。
整場戰鬥中,火炮的支援一刻都沒停!真正的步炮協同!
在前期擴軍中,李林楊寧可把司令部直屬擔任保衛的一個營拆掉。卻不肯拆分主力三個步兵營擴軍,原因就在於此。這是一支超過時代軍事思想的部隊,千錘百煉的部隊。雖然技術上尚且無法和二戰相比,但是其戰術,包括步炮協同,別說一戰,二戰,甚至二戰之後全世界也沒有多少軍隊能打出來的。
一戰二戰的戰場上,往往是大炮轟完步兵進攻,幾乎沒有在炮火中,哪怕是自家炮火中進攻的!
這種戰術,會造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誤傷!若非精銳部隊,根本打不出來這種戰術!甚至會出現被自家炮火嚇崩潰的場麵。
李林楊為了訓練出來這麽一支部隊,砸錢無數,當初他購買大炮,耗費巨資備用了幾十根炮管。要知道,一根炮管的造價差不多相當於一門火炮的三分之一!這些炮管在訓練中已經全部打廢了!
而且,這三個營一線官兵全都有實戰經驗。畢竟婆羅洲那裏土著眾多,數量至少是華人十倍,更有食人族盤踞在島的中心山脈,戰事不少。不過,這些事兒,如果放到二十一世紀很不文明,李林楊好名,根本就不把這種戰鬥記錄在案。
進攻剛剛打響,裝甲連已經突進到了距離日軍前沿陣地三百米左右。駐車,開炮。然後更進一步,兩百米,駐車,開炮。
張永達第一步兵營突破日軍第一道陣地,僅僅耗時十五分鍾,差不多隻是比行軍稍慢的速度。
日軍。指揮官狂叫著頂住,但根本就頂不住。
前沿陣地,日軍足足布置了一千兵力(炮擊中已經傷亡過半),卻沒有能扛過十五分鍾。
紅旗軍精銳,完全就是一台精密的殺人機器,部隊每前進一步,都有日軍不斷倒下。槍法之準,火力壓製之精確,讓日軍毫無還手之力。
馬克沁重機槍的大量配置,讓日軍第一次見識了,什麽叫火力,什麽叫精準壓製,更是讓日軍抬不起頭來!
當部隊突進至五十米左右,兩個連的戰士在跑動中紛紛的甩出手榴彈。而且,甩手榴彈的節奏幾乎堪稱藝術。
最後的五十米,日軍數百部隊,甚至沒能打出幾槍!然後就被炸死炸傷在戰壕或者掩體中。步兵衝上陣地,所能做的其實隻是補刀補槍。
僅僅戰場休整了五分鍾,各種火力支援就再次就位。
日軍終於鼓起勇氣,困獸猶鬥,竟然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反衝鋒。
反衝鋒的日軍足足上千人,看似來勢洶洶,但紅旗軍精銳步兵根本不為所動,而是冷靜的如同機器人一般的開槍,扔手榴彈。重機槍火力如同火鏈在日軍人群中掃一遍,又一遍,再一遍,殺人如割草!
戰場開槍,打一百發子彈能幹掉一個敵人就不錯了。但,你能想到,打退日軍一千兵力的反衝鋒,步兵一營前鋒兩個連,甚至都沒有打光彈倉內的十發子彈!
千餘日軍,能夠返回山頂陣地的,還不到一百!
日軍設在山腰的第二道防線,就此告破。
當紅旗軍的步兵發動第三波進攻時,山頂陣地的日軍再次被迫擊炮榴彈炮給覆蓋打擊了凶殘無比的三遍!
紅旗軍占領主峰,僅僅耗時一個多小時,看看表才下午三點。兩個步兵營的總傷亡不到兩百人。消滅日軍近兩千,餘者逃竄。
但,逃又能逃到哪裏?
垛頂山本來就隻有東西兩公裏多長,南北最寬的地方也才一公裏寬度。一共才三個小山包依次是垛頂山,筆架山、柴峰頂。一營二營根本沒等三營,趁著日軍逃竄至筆架山立足未穩,立刻組織進攻。重炮旅的四個臼炮連,狂轟筆架山十分鍾,步兵的進攻接踵而至,半個小時多點,一個小時不到,紅旗軍再下一城。至此,日軍全軍已經被壓縮到了柴峰頂。
柴峰頂,最高處也才一百多米,東西長度約一公裏。至於南北寬度,三百米!
在西段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山口素臣不是沒想到突圍,但是兩次突圍全都被紅旗軍輕一團和輕二團堵了回來。伏見貞愛親王這時候也不搶功了,以麾下一個滿編完整的大隊發動了一次決死衝鋒,妄圖夾擊長峰營方向的紅旗軍,打通增援通道。
鄭長歌的輕二團在曠野上與伏見貞愛部展開廝殺,雙方都在拚命,戰場上一片混亂,很快就演變成了白刃戰。在“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的大吼聲中,輕二團勇猛無匹。紅旗軍重視白刃格鬥,雖然不把白刃格鬥當做是殺敵的主要技能,但白刃格鬥最能培養士兵的勇氣!
甲午戰爭,日軍和清軍之間發生白刃戰不多,上了規模的就更少。在這個下午,發生的這場白刃戰乃是整個甲午戰場上最大規模的一次。
輕二團,在紅旗軍中僅僅是二等主力,但是,在這場野戰中不僅擋住了日軍,更是戰而勝之。一場惡戰下來,輕二團損失慘重,但日軍一個大隊損失了七成兵力,徹底被打殘,再也沒有了戰鬥的勇氣。
李林楊看看懷表,時間才剛剛下午四點!日軍五六千兵力,就柴峰頂這麽個小地方,幾乎是任意一發炮彈就能幹掉好幾個。勝利已經在望!
“不可鬆懈,再加把勁!”李林楊叮囑了周綱吉一句。這邊早一分鍾獲勝,其他戰場的壓力就能減輕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