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輿論的力量

字數:3841   加入書籤

A+A-


    戰爭仍然是第一要務,李林楊在江北呆了不到半個月,於九月初回到北塘。
    滿清朝廷在這兩個月時間,如坐針氈。投降派是真想投降,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也是盼望著戰爭早日結束。但是,國內民情洶洶,割地賠款,尤其是賠款,朝廷做不到!
    曆史上甲午戰敗,清廷是對內陸封鎖了消息的。有洋人在戰後問某地百姓,甚至官員,這些人竟然根本不知道有甲午戰敗這回事兒!
    紅旗軍宣撫係統的三十萬塊銀元的宣傳經費,威力巨大!經過時間的發酵,現在,別說沿江沿海地區了,整個大清朝,漢地十八省全都知道,至少是城鎮居民全都知道!
    紅旗軍印製的精裝版(有相片插圖)旅順大屠殺,六塊銀元一本,竟然賣出了上萬冊,日寇暴行進一步的為大眾所知!
    已經不是隻那些在京城考試的舉人們公車上書了!全國,所有的督撫,甚至縣令士紳,紛紛上書,堅決不同意議和。這些官員或許有投降派,但莫忘了那條最狠的傳單:倭寇一日未退出我國土,敢言和者,皆為漢奸,滅其族,掘其祖墳。而且,已經有這種事情發生了。某地一群心懷叵測之徒,已經打著這個旗號,真的幹了!
    滿清談判的兩個王爺,家裏天天被扔臭狗屎!仆人都不敢出門買菜!恭親王奕欣聽不得罵,本來身體就不好,一氣之下,臥床不起。
    大清朝的戶部尚書翁同龢在一些人的運作之下,截取北洋水師軍費給老佛爺造園子等醜事被公之於眾,一時間竟然成了人人口中的漢奸,雖然沒有被滅族,沒有被挖祖墳。但是,民間輿論,很嚴重。
    具體到翁同龢這事兒,不是紅旗軍做的。李林楊懷疑是李鴻章幹的!翁同龢被洶洶民意嚇怕了,不僅在朝堂上主戰,連回到府中都大吼幾聲:我與倭寇勢不兩立!聲震屋瓦,好讓街坊四鄰都聽見。
    類似,翁同龢這種做派的官員,不在少數!
    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是清朝駐日本領事,現在李鴻章主動造謠,兒子是被日本扣押的!主動發動輿論,甚至發動手下在報紙上寫文章,硬是把兒子塑造成了北海牧羊的蘇武!雖然李鴻章在安徽的勢力強大,不擔心被抄家滅族,但也怕啊!
    由於日本方麵的使者在天津(曆史上是在煙台換約)等著換約,為了避嫌,李鴻章本人現在寧可不看著自己的老本,也待在京師。
    朝堂上漢官的兩大巨頭都如此了,更不要說其他小官小吏。朝廷裏已經沒有一個官員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換約!若是命不好,攤到了換約這個差事,那就隻能自殘,辭官!甚至嚴重到了精通日語的翻譯都辭職了。
    結果嘛,朝堂,皇帝和太後,被架在那裏了!後世讀曆史容易把人物標簽化,但實際上,人是複雜的。包括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若說都是糊塗蛋,完全不符合事實。光緒皇帝年輕,太過衝動。慈禧太後可是老奸巨猾,很能審時度勢的!這兩位或許不在乎民意,官意,但在乎直隸堆積的近千營漢軍!
    前敵總指揮官劉坤一的奏折最有代表性:“有錢賠款,不如用兵兩年。況用兵兩年,需餉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費愈多。持持久作戰之要,抱一決死戰之念,鼓動軍心,是最優選擇:‘持久’二字,實為製倭要著。諸將一聞和約,議(不是錯別字,原文)憤填胸,必欲一決死戰。坤職在兵戎,宗社所關,惟有殫竭血誠,力任戰事,此外非所敢知!”
    劉坤一的意見,不是他個人的意見,乃是前線千營漢軍的共同意見!由不得朝廷不重視!
    這些漢軍,你先別管能不能打過日軍。對付朝廷京師裏那些提籠架鳥的八旗兵,絕對的手到擒來!正如李林楊的預料,隨著戰爭的深入,那些帶兵的將領越來越硬氣,按照“常例”,軍餉都是打折發放的,一般情況下糧餉到軍頭手裏,少則會被扣一成,多則會被扣兩成。缺額逼得軍頭們不得不吃空餉,現在朝廷給軍頭們撥發軍餉已經不敢再打折了。軍頭們也不可能道德提高,因為錢糧不打折就滿編滿員,空餉(五百編製一個營,實際隻有四百兵)就堂而皇之全部落入了軍頭囊中。黑眼珠見不得白銀子,因此,各路軍頭們是絕對不願意停戰的!
    這段時間,前線的清軍中還有了新的輿論風潮:不僅僅是要求糧餉,還要求讓那些躲在京師城牆後麵吃香喝辣的八旗兵去第一線!
    要是那些兵行的話,朝廷何必調集全國上千營大軍啊。這種輿論更增朝廷投降的壓力!
    最近一段時間,光緒皇帝腦海中經常冒出來一句話“一夫昌亂,萬夫景從”!“一夫“,指的就是李林楊!不過,堂堂皇帝,竟然也隻敢把這一句憋在心裏,不敢說出去!因為,在不同的人眼中,“一夫”另有他人,比如前線指揮作戰的劉坤一!比如……
    不過,李鴻章卻沒有被納入“一夫”範疇!
    恭親王怡欣抱病上了一份奏折:對於滿清朝廷,具體的來說就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甲午戰爭最大的錯誤,不是戰敗,不是割地賠款。而是讓日軍打到了東北,打到了直隸,打到了城牆根下。和主要發生在南方的太平天國以及撚軍起義不同,距離遠產生美,也產生了“神秘”!此戰揭掉了滿清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層老虎皮!朝廷對地方的“神秘”威懾力不複存在!總之千錯萬錯,不應當開戰,或者說不應當在北方開戰。
    可惜了,後悔藥沒處買!
    這段時間,紅旗軍也受到了來自朝廷的各種壓力。首先紅旗軍擅自撤軍,占領了北塘,此舉堪稱無法無天!大逆不道。朝堂上對李林楊是聲討一片。但,還是現實最教育人,日軍還占據著山海關呢!清流官員們除了瞎吵吵,對紅旗軍並不敢再有進一步的行動。
    再一個就是李林楊竟然敢拆了北塘海口的大炮!簡直是,膽大妄為!沒了炮台,朝廷裏上下沒人睡得著覺,因此引來的彈劾一堆一堆的!再後來,朝堂上得知李林楊竟然是把那些大炮都轉移到了平湖,又引起來一堆爭論,在朝廷眼裏李林楊是不知輕重:平湖和平津,哪裏重要?
    第三件事,李林楊以平湖戰役獲勝為理由,不僅要錢,還竟然獅子大開口:要求朝廷把金門鎮總兵封給一名隻有區區十九歲的紅旗軍將領,也就是吳佩孚(吳佩孚戰場受傷,正在金門養傷)。除此之外,還要求把通州(南通)揚州兩府劃入江北,要求拿到一個“完整”的江北!
    第四件事情:紅旗軍海軍已經暴露在敵我視野中,已經沒有了保密的必要(除了潛艇隊),故此紅旗軍列了賬單,總計約一千萬兩白銀的裝備軍費開支,擊沉兩百艘日軍艦艇,獎賞要求也是一千萬兩銀子。兩項合計,兩千萬兩。朝廷沒錢,李林楊的要求是把江南製造局頂賬交給他。
    對此,朝廷自然是不會輕易答應的,而且數目太大,賬目也可以扯皮。李鴻章打了個配合,他指使親信在朝堂上暗示:拿到了江南製造局,李林楊肯定是要用心經營的,由此可見,李林楊似乎無反意!
    以上種種,都是朝廷難以接受的,動了心思想收拾李林楊的,可不僅僅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但是,這兩三個月發生的另一件事,更大,更嚴重。以至於李林楊已經算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看上去好像也沒有多嚴重。至少李林楊作戰積極主動,戰功在所有清軍中排在第一,這些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打了勝仗,李林楊要求犒賞升官,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朝廷看來是“獅子大開口”,但相比幾十年前的湘軍,淮軍,李林楊夠克製了!如果對比一下,李林楊隻要求一個“完整”的江北,不過分的。
    總而言之,李林楊雖然很囂張,但目前和朝廷之間的博弈還是“升官發財”的範疇。而且,雖然直隸已經堆積了近千營的清軍,但是嘛,朝廷裏,糊塗人多,但明白人也是有的,知道打硬仗還是少不了紅旗軍的。
    那麽,到底是什麽“大事”竟然使得李林楊如此種種“大逆不道”的行為,顯得不過分呢?
    祝之三!這位已經成為滿清朝廷上下公認的“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