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戰灤河 4

字數:3350   加入書籤

A+A-


    十六日,鄂軍主陣地。
    雖然乃木希典打的是牽製清軍兵力的算盤。但是哪怕是牽製性的戰鬥,對吳鳳柱部的壓力也非常大!
    乃木希典手下火炮夠多,二十多門大炮,尤其是其中的八門120毫米重炮威力十分巨大,對鄂軍主陣地的轟炸非常猛烈,讓鄂軍損失不小。步兵的進攻雖然不堅決,但仍然給吳鳳柱部造成了不小的傷亡。根據紅旗軍的了解,鄂軍已經算是清軍中裝備較為上乘的部隊,而且整整幾十營,有著相當的向心力,凝聚力。但是,戰鬥一開始,就發現鄂軍的戰術有些死板。不過,幾個月就成軍的部隊,無論是列強還是清軍,想打出比較靈活機動的仗,實在太過奢望了。
    吳鳳柱這邊兵力厚實,一天打下來,總傷亡雖然超過了六百,但陣地還完完整整,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任務完成的很不錯。
    正麵陣地是紅旗軍第一旅副旅長冀宏海率領的九團和九個新兵連。兵力三千。需要特別說明,這九個新兵連是紅旗軍在威海訓練三個月的新兵,不是雙配套的八十一個步兵連之內的。
    乃木希典在這個方向,投放了一個步兵聯隊。雖然進攻不很猛烈,但兵力一比一,而且日軍還有一個步兵聯隊在後方做準備,隨時都可能撲上來,因此上冀宏海部雖然不虞陣地失手,但也是被牽製的很死,無力抽調兵力增援其他方向。
    右翼戰場上,在龍山以南到灤河岸邊的開闊地帶才是十六日這一天最為激烈的戰場!前文說過,龍山以南開闊地帶足足五六公裏寬度,如此寬大的戰線,對於紅旗軍第一旅來說,兵力密度是嚴重不足。別說,張永達的第一旅,其實就是把三個旅都投放在這邊,兵力密度也是不足的。雖然弊端很明顯,但權衡了利弊之後,紅旗軍還是需要在第一道戰線撐一段時間的。
    為了預防萬一,剛剛完工的第二線陣地上部署了劉閂的第二旅。不過,總參謀長周綱吉和第一旅旅長張永達都有足夠的信心,守住防線。其實根本就沒打算動用第二旅。
    “停戰”的兩天時間,其實隻是沒有大規模的戰鬥而已。戰場上冷槍冷炮根本就沒停過。
    足足五六公裏的戰線,第六師團黑木為楨中將選擇的突破口很出人意料,卻又在意料之中。
    兩天前,日軍的試探性進攻是在戰壕的南端,也就是靠灤河的一段。但是,黑木為楨今天發動主攻,突破點卻選在緊挨著龍山的這段防線!
    是個人都明白居高臨下的優勢,更別說軍人了。主動把自己的部隊放到地理不很有利的戰場,黑木為楨傻嗎?不傻,這家夥在防著紅旗軍的重炮兵呢!
    若是論地理,黑木為楨肯定應當選擇在南段突破,但是呢若是想火炮支援南段,限於射程大炮就必須稍稍靠南。那麽,如果紅旗軍在灤河南岸部署重炮,會對第六師團所屬的大炮造成致命的打擊。
    黑木的準備非常充分,經過兩天時間,日軍以損失數百人的代價在距離那條人工小溪隻有大約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上歪歪斜斜的挖了一條戰壕。
    此舉縮短了日軍的衝鋒距離,看似笨,但是實戰中非常有效!
    不僅如此,戰壕後麵的低窪處,日軍還準備了上百輛沙石車。更有堆積如同小山的袋子,同樣的裝填了土石。若是把這些砂石都投入小溪中,不僅僅是能鋪出十幾條通道,甚至能填出來一裏地!
    日軍自以為做的很有迷惑性,但是紅旗軍在龍山上觀察的很是仔細。認真準備和草草了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戰線的北段,日軍準備的砂石數量,足足是南端的三倍到四倍,紅旗軍的觀察哨都記錄的清清楚楚。
    淩晨六點半,日軍大炮開始轟鳴。
    三十二門!
    設在龍山山頂上的紅旗軍觀察哨,很快就數清楚了日軍的炮兵力量。但,和兩天前的戰鬥一樣,日軍的大炮是以連為單位部署的,三十二門大炮足足有八個陣地。
    八個陣地,還能如此協同,足以說明日軍炮兵陣地之間有電話線聯絡。小鬼子也是知道通信聯絡的重要性的。
    張永達的旅部就設在龍山東段,角度關係,倒是免疫了日軍炮擊。參謀們迅速的在沙盤上標出了日軍炮兵陣地,張永達看看,卻隻能笨辦法應對。
    第六師團有70毫米山炮兩個連(中隊),75毫米野炮四個連,120毫米重炮兩個連。
    紅旗軍第一旅,大炮足足三十六門,全是法製的80毫米山炮。射程倒是和日軍的75毫米野炮相當,遠高於70毫米山炮,威力也大。但是,卻不如日軍的120毫米重炮。偏偏,日軍的野炮和重炮部署還相當靠後,哪怕第一旅的炮兵想搞兌子戰術都不可能。擺明了,日軍的大炮部署就是隻為了打擊我軍前沿陣地,而且炮程還能夠覆蓋三條戰壕的縱深。明顯日軍在盡力避免火炮的損失。
    日軍一出手就給張永達出了個難題,本來第一旅的兵力就不如日軍一個完整師團,現在重火力又無法占據射程優勢。張永達能采取的戰術,其實也和日軍一樣,炮兵也隻能對前沿陣地射擊。以至於敵我雙方的大炮,打擊的都是對方的步兵!
    日軍炮響,我軍士兵躲進第二道戰壕和防炮洞。日軍炮聲一停,小推車以及軍伕背著沙袋前衝填小溪。我軍士兵立刻鑽出來衝到第一道戰壕,開槍阻擊。大炮迫擊炮也迅速開火。
    然後日軍大炮再轟,我軍再躲。如是循環。
    雖然都是打擊步兵,但紅旗軍在傷亡比上有優勢,畢竟日軍要衝出來填人工小溪,而紅旗軍的士兵則是躲在戰壕中,躲在防炮的隱蔽部中。
    看傷亡太多,鬼子的軍伕們推砂石扔進人工溪,順便的趁著地勢建造了一堆砂石掩體,稍稍減少了傷亡。紅旗軍這邊也不敢來來回回的從第一道戰壕撤離,足足一個營留在前沿,在炮火中阻擊日軍。
    在雙方的炮聲隆隆中,日軍經過三個多小時,終於以數百條人命為代價,鋪出來了幾十條通道!而且,緊挨人工小溪,日軍挖掘出來了上千個單兵掩體。在河灘鬆軟的沙土上挖單兵掩體,熟練的士兵隻需要幾分鍾時間!雖然單兵掩體的保護有限,但還是有那麽點功能的。
    僅僅是為了填人工溪,日軍在前後這三天時間裏,付出了上千傷亡!黑木師團雖然有炮戰的高手,但很明顯工兵的力量偏弱!
    這事兒吧,追根溯源,其實還是威海戰役造成的,在威海一戰,第六師團的工兵幾乎全軍覆沒。眾所周知,工兵的培養難度,尤其是工兵中的軍官培養難度,相當高,耗時也需要很長。大戰之際,第六師團竟然找不到幾個能頂大梁的工兵軍官,從軍校找了幾個老師,但這些老師竟然沒有實戰經驗!就隻是差了這麽點,就造成了第六師團傷亡近千,不過這些傷亡大都是軍伕,不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