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鋼鐵廠起步

字數:5071   加入書籤

A+A-




    有了煤這項優質燃料後,林文理所主導的鋼鐵廠重建計劃,就像插上了一片翅膀,開始快速往前飛了。
    首批燒製出來,對林文理來說也算是合格的防火磚,被用來更新窯爐,並興建臨時的打鐵爐。林文理直接在合適的山坡地上,搭建了一座龍窯。
    龍窯現在是用來燒磚,蓋房子的磚,鋼鐵廠用得上的防火磚。就算以後燒磚需求減少了,也還能燒些鍋碗瓢盆的,反正不會沒有用途。
    而有了磚,蓋房子的工作也開始進行。不再是望著平整的地,琢磨著花樣浪費弟兄們的力氣。
    在處理平鄉煤礦的期間,大誌鐵礦也陸續挖出鐵礦石,運了回來。量不算多,但這些礦石可就成為打鐵爐開工的原料了。
    靠著簡陋的風箱,對手工等級的高溫煉鐵爐送風,提高熔爐溫度。這麽做,一樣可以把鐵礦石融化成鐵水,再倒入由木頭模子壓製成的砂模中,即可做成粗胚。
    然後做成第一把軟綿綿的鐵錘與鐵鉗。
    有了第一組鐵錘、鉗,接下來就針對鐵錠進行反複的折疊與錘打,緊接著燒熔重鑄。這個過程可以去除鐵礦石中所含的雜質,提高含碳量,主要適用於提高鐵塊硬度。
    按照不同的加熱與鍛造次數,能夠生產出性質與硬度不同的鐵錠。第一批合格的鐵錠,當然是用來製作工具。
    然後原始用來鍛造的不合格鐵錘與鐵鉗,則回爐重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樣的道理對實際工作的人來說,那可是真理呀。
    否則大家都用刺刀加寶珠的萬金油工具去打通關就好,沒必要製作那麽多合格的鐵器工具了。
    但事實是,前者不但不順手,而且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原核寶珠的使用更是有所限製,不適合用一輩子。專用的工具可以做到省時省力,在商業化上,這就叫做效率。
    首先要滿足的當然是打鐵時所需的基本工具,鐵錘與鐵鉗等,還有最重要的鐵砧。之前都墊著石頭砸,沒兩下就要換塊石頭,特別麻煩。
    幸好這些石頭可以拿去燒石灰,沒算白費力氣,還能一石二鳥,就當作碎石作業了。
    然後是鐵礦方麵需要的開礦工具,包含十字鎬、圓鍬等物。軌道跟礦車還沒有打算在這個階段中完成,弟兄們還是以扁擔作為主要的運輸工具,將礦石從礦坑底拉出來。
    最後才是蓋房子方麵要的工具。這部分需求就不大了,很多東西用木製品一樣可以頂。就是要弄一些刀具,譬如鋸子、柴刀等。而且這些刀具,其他地方多少也用得到。
    這些手工打造的工具,全都用石頭所製成的手搖式砂輪機細心打磨。裝上木柄後,就分配到弟兄們手上,成為新的生產利器。
    一切動作都非常快,等到大家注意到時,已經有三座龍窯交替燒磚,以及十五口打鐵爐同時在打造工具。
    尤其是打鐵爐。要不是等高爐修複完成,這些手工爐都要廢棄,恐怕打鐵爐的數量還會更多。
    然而鐵匠科的弟兄可是有足足一百五十人,平均十個人伺候一口爐子,這可是嚴重的人力浪費。所以在科長的鼓舞下,鐵匠科的弟兄主動進行了三班倒的作業!
    反正爐子要升溫、降溫的,不但花時間還費燃料,不如都讓爐子一直旺著。其次,人力也足夠充分,能這樣馬不停歇地做事。
    這可把某個穿越眾嚇到瑟瑟發抖。怎麽自己還沒開始剝削,人家就開始內卷了呢。嚇得林文理每天都跑回蘇家睡覺,不敢留在鋼鐵廠看弟兄們做事,過著早八晚五的標準生活。
    美其名是要利用夜晚的時間,整理鋼鐵廠的生產資料。而他實際上也是在這麽做。但其實是想逃離夜班、大夜班那種顛倒作息的生活。
    盡管在他的建議下,實行正順序倒班法的輪替方式;而不是讓大夜班的人永遠做大夜班,白班的永遠做白班,如此的不近人情。但這種生活,林文理一點都不想回味!
    隻是他也不禁止弟兄們自發輪班。實際上在鋼鐵廠開始作業後,高爐是不停的,也必然是這種三班倒的形式來運作。這會兒算是提前體驗,隻要大家作業符合規範與安全守則。
    也因為打鐵爐這邊的工作沒停過,所以鐵礦石的消耗比預期中還要快。不得已之下,再帶了充足的鐵製工具後,有相當數量的營造科弟兄被重新分配到鐵礦事業處那邊,加入挖礦的行列。
    當然,這個人數也不是一時興起,就拉個幾百人過去的。林文理實際上又跑到大誌鐵礦一趟,觀察現場的情形,並且調整工作上的安排,才帶了足夠的人數來填補鐵礦上的崗位空缺。
    而且林文理也沒有把人丟下後就走。大誌鐵礦這邊可不比平鄉煤礦,後者是有開黑礦的那些人所沿用的成熟體係。前者這邊,大夥兒都是從零開始摸索,遠遠算不上是成熟。
    try{ggauto;} catc101nove.come="margin: 0px auto;">
    所以在帶來新一批的弟兄後,林文理又多留在鐵礦上兩天,帶著弟兄們下礦坑,同時指導注意事項。兩天一到,又馬不停蹄地趕回蘇家莊。等到他進門時,都月亮高掛了。
    如是數回,鐵礦的開采規模逐漸擴大。
    而在工具的製作上,林文理也不是放任底下的人提需求報告。
    混過大型企業,乃至於公務單位、軍隊的人都知道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所以每一回提需求的時候,底下的人恨不得提出兩倍、三倍的需求量,甚至用不到的東西也開口要。
    存的就是一個想法,多出來的部分,以後也用得上嘛。啥時候補新人,又或是壞掉的要替換,隨時就有東西可以換上。至於那種現在用不上的,不能保證以後也用不上啊。
    所以有機會要東西的時候,誰不是獅子大開口,能多要就多要。
    可是現在的鋼鐵廠處於重建階段,每一分材料都要花在刀口上,每一點時間都要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要是不在意這邊浪費一點,那邊浪費一點,到最後就會累積成驚人的無用成本與進度延遲。那簡直像是把’無能領導’四個字寫在臉上一樣,林文理怎麽可能忍受。
    林文理的作法很簡單,他也不用底下的人打報告,而是直接到現場去看。偏偏他的眼光十分毒辣,旁人甚至看不出來他是怎麽去清點的。
    反正等到他回鐵匠科的作業地點後,就能提出各處的需求清單,讓鐵匠科的弟兄們製作。
    而且也不一定是等造好足數的工具,才一起送往該地。假如是同樣在鋼鐵廠的,那可能等一個段落,比如白班剛開始的時間,或是中午,或是晚班剛開始的時間就統一送一批。
    假如是送鐵礦礦區的,那可能等運送礦石的馬車回程時,就一並把做好的工具送過去,哪怕還不足數。
    反正馬車幾乎是不停歇的來回跑,一天就有一個來回。從鐵礦區運送礦石回來,然後從漢津縣運送食物等補給過去。當然還有鐵礦區的文書報告,每日一報是基本的。
    在打鐵爐的應用上,林文理也不是雜亂無章地分配。基本上每一口爐的人手相當於一個工班,每個工班打造的東西就局限在兩三項種類。
    對於大型工廠,熟手可比全能手還要重要。當然,想往上升遷的人,會的東西必然更多,否則也帶不動人。但在一個崗位上,做熟一件事情不光有助於提升效率,還能降低風險。
    所以林文理並沒有讓所有打鐵爐的工班學會所有工具的製作方式,而是按照需求數量做分配。
    很神奇的一件事情,在林文理的安排下,所有製造出來的工具都很合理地運用到了鋼鐵廠的重建生產環節。而且沒有一口打鐵爐有機會冷卻下來,無時無刻都有東西需要製作。
    然而由林文理親自執掌的那座打鐵爐最為特殊。在其他班或其他人負責的時間,這座爐一樣用於生產工具;但隻要是林文理親自操作的時間,他就是在製作高爐所需要的零件。
    也就是說,在補充各崗位所需要的工具時,林文理已經在進行高爐的重建工作。
    沒有帶著人一窩蜂地做同樣一件事情,集體攻關。這是有多方麵的考慮,所以才決定的作業方式。
    首先,很多零件都屬於一次性,又或是隻有少數幾個的需求,沒有大量生產的必要。與其教其他人製造,等到教到會,花同樣的時間,他自己已經做出來了。
    第二,高爐的重建看似很急,其實一點也不急。因為一旦煉焦爐與高爐開始使用,生產是不能中斷的。固然產出是源源不絕,但也要有足夠數量的原材料來支撐呀。
    煤炭還好說。現在鐵礦石的產量,幾乎是一拉到鋼鐵廠,就會被手工爐消耗殆盡,用於製作工具,根本存不下多少產量來。
    這種時候,就算趕著把高爐、煉焦爐修複完成,也沒辦法使用。所以不如慢慢來。這也是為什麽修複、補充用的零件,就林文理獨自負責而已。
    當然,要是有人想知道,隻要肯提問,林文理都不吝於解答。
    為什麽古人會說’偷師’。有的時候真不是師傅想要藏一手,而是在沒有係統性編修的教案狀況下,很多時候師傅都不知道什麽地方是重點,需要教給徒弟。
    對這些老師傅來說,惟手熟爾。所以教人的方法,唯有從做中學,在學中做,邊做邊教。
    假如徒弟不積極’偷’學,展現主動性,那麽師傅教的實在是有限。不僅僅是因為’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陳舊觀念使然,這也是古老師徒傳承製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