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設備測試
字數:4704 加入書籤
廣播電台的播音室有三間,除了輪流使用外,還分大中小。但就算是最大的那一間,也不過是可以多進幾個拿樂器的人而已。
播音室跟控製室有一塊大玻璃與一扇小門隔開,這是因為播音室要隔絕外界雜音。
而且為了降低內部聲音異常回響,牆壁的隔音有做特別處置。最主要就是牆磚的形狀相當特殊,凹凹凸凸的。
上等的吸音材料是泡棉類的,不過這屬於石油化工產物,蘇家乃至於大金內部都沒有。從國外訂製很麻煩,所以林文理奢侈地使用絲綢與棉花配合夾層木板來替代。
反正原理就是那麽一回事,降低音波反彈的效率,啥能用就用啥。
光看這些設備,比起後世所使用的專業錄音室或播音室,架勢差不到哪裏去。而事實也是如此,這年頭的播音室跟錄音室設備,還沒細致到要分家的程度。
別看都是些電線包鐵皮的玩意兒,背地裏拚的就是電流控製的細致程度。雖說多一毫安或少一毫安的變化在普通人耳中沒有什麽差別,在某些專業的人耳中,聲音效果有差就是有差。
而這三套播音設備,都是林文理讓人打造外殼,內裏親自手搓出來的。以他的能力,要讓這套混音設備媲美後世頂級專業的水平,不是什麽難事,但真沒那個必要。
因為聲音這玩意兒是配套的。從收音到播音,有哪個環節上不了檔次,整體水平就被拉下來了。就跟木桶裝水的短板理論一樣。
哪怕林文理有辦法給自己整一套頂級奢華的劇院級音響,但想要聽到與之匹配的樂音,從錄音環節就要抓起,那要花多少時間呀。所以弄一套過得去,聲音不失真的就行。
而且就算自己有劇院級的喇叭,還能給其他人整一樣標準的東西不成?假如大家都沒有這玩意兒,就為了自己一個人的享受而套高標準,這得額外付出多少成本呀。
在這個先求有的時代,有些東西真不用太上心。人家後世的奢侈品牌,講究奢華與限量,那東西是一個個都賣出天價來,才有辦法打平成本。某隻穿越眾可不想自己給自己當冤大頭呀。
再說調音師的培養,那可不是幾套理論喂下去就能成的,得要靠實戰培養出來。以蘇家,乃至於整個大金現在的情況,調音師的人才可以說是沒有,都是隻知道音量大、音量小的貨色。
就好像沒人會打屠龍刀給豬肉鋪的老板用,所以林文理也不想在這些設備上花太多功夫。同時間的工作重點,可是核電廠的設備呢。那可是真’要命’的玩意兒呀,假如犯錯的話。
饒是如此,林文理也有把握,他搞出來的這套調音控製設備隻要不被蓄意破壞,用他個二三十年也不會落伍。
隻是這些東西之前沒有電的時候,都是花架子。林文理對那複雜的控製台,連講解的欲望都沒有。就說明了旁邊一些控製開關,不外乎控製麥克風、控製播音、切換開關之類的。
如今有了電,這些東西就能真正派上用場了。不過前頭喇叭會有音樂出來,是因為負責測試設備的電工把能開的開關全部打開而已,不是他們真懂如何操作。
如今電台的工作人員上前,真正擺弄起播音的設備來。其實主要是三個播音室的連動開關要測試。
比如說一號播音室上線的時候,二、三號播音室可以轉作錄音的任務。但聲音可不能跟其他播音室的聲音串一起,那可就是放送事故了。
再不然鬧出一些以為播音室隔音好,所以在裏頭討論些不可告人的勾當,結果內容就這麽被廣播放送出去。這可不光是社死而已,很有可能直接成為犯罪證據,得抓去坐牢的。
所以在這方麵,林文理特別小心。又因為還沒正式廣播放送,就隻能暫時用電台內部的喇叭來做測試。
三間播音室都有音響設備,國內的唱片隻有魔都戰前錄製與外國的。而那些國外的唱片是在這幾年間,委托遊白笙這個常往外國跑的人收集。
這些唱片本來是林文理的私人收藏。作為一個有倉鼠性格的穿越眾,太要命的東西不敢留,但隨便一個普通貨色放他個幾百年都能變古董,林文理不可能不收上一些。
如今電台成立,倒是全貢獻出來了。
又因為是收藏,這年頭可不興一張使用、一張保存、一張傳教的說法,所以都是孤件。要是沒了壞了,隻能再去魔都或國外找。
而這些唱片,則是按照抒情、敘事之類的分類,平均分到了三間播音室。
大夥這會兒就是用這些唱片測試機器,然後用內部的電話分機溝通,輪流切換測試。在控製台上當然有指示的燈號,大夥兒就是在這指示燈跟實際狀況有沒有符合。
別看這一套東西大家用起來蠻順手的,而且也沒有什麽超前時代的新玩意兒。但林文理可以打包票地說,這種整合起來的係統性設備,就是西方世界也沒有的。
不過要說沒有新玩意兒,倒也不盡然。譬如內部電話分機所使用的專用交換器,就不是這個時代的西方世界有的東西。
在電話接通大部分還需要靠人工總機,自動交換機還沒被廣泛使用的時代,倒不是就沒有單位內部的電話分機設備。隻要搞一套人工交換的總機在內部,想牽多少支電話都是內部的事情。
雖說人工總機可以創造就業崗位,但這用不了多久就會淘汰的職業,林文理實在是沒興趣搞。就是打造那些設備也麻煩,反正又沒打算量產,不如靠手搓的,一步到位。
所幸林文理做出來的這玩意兒體積不大,也就被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大夥兒都用得挺自然的,以為西方世界都有這麽一個洋玩意兒,也就見怪不怪。
測試的進度很快,畢竟隻是確認是否能夠正常使用,而不是要做疲勞性的耐久測試。加上項目不算多,所以沒一會兒,一群待在控製台前的操作人員已經在試起混音器的效果。
林文理讓操作人員分散到三個播音室,同時讓人請那些主持人們過來,一樣分成三撥人。既然機器沒問題,就可以讓這些老大爺們上實機操作一下了。
別看電台的工作人員以前沒一個碰過調音設備這類機器,人家好歹是技術學校出身的,都是機器玩得溜兒的高級人才,所以沒啥大問題。
但是負責主持廣播節目的人,不說三教九流的,也大差不差了。這些人大半可能一輩子都沒看過什麽機器,更別說摸過了。
如今讓他們上手,第一個要跨過的難關,就是得培養出膽量。告訴他們,使勁造!這些東西都是包鐵的,自己的老胳膊砸壞了,東西也不一定會壞。頂多就是哪邊凹了,刮漆了而已。
沒辦法,這些人都怕弄壞了要賠。人傷了會自己好,機器壞了就是壞了,可不會自己好呀。跟誰過不去,都不會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這些擔任節目主持人的至少得要會麥克風的開和關吧。難不成就為了這樣的功能,額外請個小弟伺候著?
所以說服這些人放心上手幹,是一件很累人的功夫。更累人的是,之前讓他們實機操作已經廢過一次功夫了,這回通電了,那些個會擔心的人又裹足不前了,得要重新說服一次。
好不容易,所有人都摸了摸機器。
雖然電台內的喇叭是統一控製的,同時間隻會傳出一間播音室的聲音。但是在播音室內,想要聽清楚裏頭的人在說些什麽,可是有專屬的喇叭,不會聽錯的。
所以這些人的操作有沒有問題,聲音透過喇叭傳來是什麽模樣,負責的電台人員也就心裏有個底。
設備並沒有因為通電的緣故,作出額外的修改。所以這些人在練習的時候是什麽模樣,現在也是同樣的操作,並沒有什麽改變。
就是一些可以調整的部分,隨著各人的習慣去做些微的調整。譬如配合坐高,調整麥克風的高度。配合左撇子或右撇子的習慣,調整開關擺放的位置。
這一弄,就到了晚餐的時間。分兩撥人去餐廳用餐,留下來的人繼續測試操作。一方麵餐廳坐不下滿員的人,一方麵也不浪費時間,讓機器空等。
林文理倒是弄了碗麵,撒上了大把的蔥花,再鋪上兩塊紅燒肉,晚餐這就成了。吃完一大碗還不過癮,林文理又要了一碗。隻是這回麵和蔥花都有,就是沒肉了。
沒辦法,在激素肉橫行之前,肉食可比那些米麵菜的都還要貴。一般人家,平日裏就沾點油腥,逢年過節的才有肉食上桌。蘇家集團的廚房,平日裏就提供肉食,這已經很不得了了。
今天一整天都在忙,沒有什麽摸魚的窗口。所以奔波了一天的林文理,兩大碗熱呼呼的湯麵下肚,頓時暢快不少。
而餐廳的喇叭則是傳出播音室的測試人員,正不著調地隨便說些話,測試設備同時,也熟練著機器開關的操作。
雖然沒能酒足,但至少也混個飯飽。重新回到播音室,和在測試機器的人交接;另一頭,吃完晚餐的人也陸陸續續過來。
林文理一眼就看到自己那位老戰友。原老鬼師一等兵,吳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