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朝為田舍郎 第80章 在考棚內玩得不亦樂乎

字數:5228   加入書籤

A+A-


    鄉試沒有試卷,隻發放答題紙和草稿紙。
    考題被封,在主考官手裏,到開考時才會開封公布,這也是為了避免泄題。
    考生入場時,選定的輔考人員開始謄寫試題,然後貼在題牌上。
    等考生全部入場,然後放在考棚前顯眼的位置,供考生觀察題牌。
    也會謄寫一些題紙,供那些視力不好的考生用。
    當然,主考官還會大聲宣讀考題,確保考生都清楚試題。
    鄉試共三場,每場三天,第一場主要考時文,也就是“八股文”。
    第一場是鄉試的重點,隻要八股文寫得精彩,就有七成機會中舉。
    雖然朝廷三令五申,三場考試同樣重要,但八股取士已成事實,考官便默許這種規矩。
    初六專注於第一道四書題。
    “女與回也孰愈。”
    這是一道出自《論語》原文的題目,意思是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優秀。
    這題考生熟得不能再熟了。
    這麽大眾的題,考的就是基本功。
    誰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最精彩的文章,誰就離舉人近了一步。
    初六思考良久,在草卷上先打草稿。
    寫完草稿,初六反反複複修改,結束後不急著謄寫,而是先看下一題。
    “七十裏子。”
    好多考生粗一看題目,不知所雲。
    細一看,還不如粗一看。
    初六卻知道,這是截搭題。
    源自《孟子》中“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這句話,截搭成“七十裏子”這樣的題目。
    每年考生都會問候出題官的祖宗十八代,而出題官則在絞盡腦汁,想辦法出一個不一樣的題目。
    科舉考試範圍比較固定,題目都出自四書五經,為了不重複以前考過的題目,出題官便想出這種辦法。
    久而久之,題目越出越偏。
    知道出處,便不會離題。
    初六醞釀稍許,開始打底稿,寫完修改了一遍,開始看第三題。
    “又日新康誥曰。”
    這題就能踢掉一半考生。
    都不理解什麽意思,讓人怎麽寫?
    想了片刻,初六便明白,這道題出自於《大學》,用原文的兩處截搭。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
    這是商朝開國君主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詞,願意是洗澡能除去汙垢,使身體煥然一新。
    後一句是:“《康誥》曰:作新民。”
    意思是激勵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這文章有意思。
    初六思考良久,決定結合《詩經》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起闡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中的“親民”這一綱領。
    最後拍龍屁,添上點睛一筆,自然是佳作。
    此時,肚子開始抗議了。
    初六收起筆墨,將試卷紙和草稿紙放在旁邊,簡單的打了一套拳,放鬆身體。
    然後就著開水吃了點食物,又開始答題。
    直到夜幕降臨,初六把五道題都寫在草稿紙上,其他三道也找到出處。
    還有兩天,答完謄寫完全來得及。
    初六不想挑燈夜戰,他把筆墨紙硯收拾整齊,放在一邊,然後將兩塊板子拚在一起,搭成簡易床。
    考棚是考場,還兼顧臥室、廁所、廚房、客廳等用途,初六頓時有了上輩子在京都租房的感覺。
    咳咳。
    想這些沒用的幹啥?
    吃飯撒尿,拉開被子睡覺。
    休息好,才能考好。
    八月的天,不冷不熱,不算難熬。
    夜裏的呼嚕聲、磨牙聲、放屁聲等像交響樂一樣此起彼伏,卻絲毫沒有影響初六休息。
    他年紀輕,瞌睡重,又是先睡著的。
    早上起來,將床板變成桌椅。
    先打一套拳,撒尿吃飯後,繼續答題。
    ······
    誰都不知道這三天是怎麽過來的。
    當考完走出貢院大門,看到藍天白雲,考生們倍感親切。
    久違了!
    貢院外,接考的親人早已等候。
    “考得怎麽樣?題難不難?都做完了嗎?”
    到處都是經典三連問。
    在貢院內,初六就看到蘇彪。
    兩人結伴出來,見文瀾滄和楊紹已經和蘇來寶等人站在一起。
    從麵色上看,都考得不錯。
    四人心照不宣,誰都沒有對答案。
    一起去吃飯,一起回客棧休息。
    明天淩晨就是第二場考試入場,得抓緊時間休養生息。
    ······
    雖說第一場考完,能不能中舉差不多就定了,但第二場卻實實不能大意。
    八股文寫得能做範文,表判公文卻答得一塌糊塗,這樣被刷掉的人,在科舉中比比皆是。
    都是要當官的人了,不會寫公文怎麽行呢?
    這是當官人的必備技能,絲毫大意不得。
    倘若你有幸進了翰林院,成為待詔,皇帝讓你擬詔書,你卻寫成一坨屎······皇帝會怎麽想?
    所以說,這第二場的表判,也得認認真真考。
    當然,如果說第二場隻考文體,那你也錯了。
    得有豐富的律法和曆史知識做保障。
    如果題目是讓你替某個皇帝擬一道誥,某年某月封某官員為一品大員。
    這時候就要考你的曆史知識了。
    皇帝是哪個朝代的?這個官員由於什麽原因被封?這一事件前後還發生了什麽事······
    不知道的人隻能編。
    這就和答一道曆史簡答題,沒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是一樣的。
    就算格式正確又能怎麽樣。
    再比如,沒有律法知識儲備,讓你寫一個案件的判,你來個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不淘汰昏官苗子淘汰誰?
    這些東西對初六來說就太簡單了。
    醞釀好之後,下筆如神。
    第二天就將題目都答完,謄寫在答題紙上。
    鄉試不能提前交卷,必須等終場鑼聲響起,才能交卷出場。
    初六將一切都收拾好,把考試的桌椅換成床板模式。
    睡睡覺,打打拳。
    巡考見到都驚訝了,這孩子,在考棚內玩得不亦樂乎。
    心怎麽這麽大呢?
    ······
    “師父,你不舒服麽?”
    文瀾滄臉色煞白,走路腳步虛浮。
    初六見到,忙跑過去,扶著過來。
    “倒大黴了,不知什麽原因,第二日就拉肚子······”
    豆苗忙過來扶住文瀾滄。
    不管家中經濟狀況如何,鄉試總會有親人陪伴,就是擔心意外情況發生。
    曾經就有考生有病不下火線,死在考棚內。
    有個親人,總會多個主意。
    萬不得已,勸他放棄考試。
    隻要有命,三年後還可以考。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