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

字數:5538   加入書籤

A+A-




    十一月十五,天氣更冷了,烏雲低垂,丹鳳門上的暮鼓聲,也不如平時那般響亮。
    已到了卯時中旬,天空依然黑壓壓一片,仿佛即將有一場雨雪。
    大臣們已經三三兩兩聚集在丹鳳門外。
    乍一看,大臣們似乎站的很淩亂,然而從天空俯瞰,就會發現朝臣們站成三撥。
    彼此之間,有明確的界限。
    其中一撥以禮部尚書許敬宗為首,黨羽有中書侍郎李義府、禦史大夫崔義玄、禦史中丞袁公瑜等。
    這些官員不多,自成一個小圈子,全都是支持廢王立武的官員。
    如今武皇後上位,他們一個個都誌得意滿,麵帶微笑,仿佛光明的未來正在向他們招手。
    另一撥以宰相韓璦為首,他們是反對廢王立武的集團,幕後大佬是長孫無忌,人數雖多,大多麵色陰沉,神情抑鬱。
    不少人都惡狠狠望著許敬宗等人,似乎昨夜長孫無忌遇刺,與他們有關。
    最後一撥是以司空李勣、中書令於誌寧、兵部尚書崔敦禮為首的官員。
    他們擁護皇帝的決策,卻又不願與許敬宗等人混跡一起,所以自成一派。
    裴行儉穿過橫街來到宮門外,目光四顧一掃,發現不少世族派係的官員都冷冷盯著他。
    這也難怪,他本來就不受世家待見,昨晚更是被長孫無忌趕出府邸。
    已有人把他看作武皇後的狗腿。
    裴行儉遲疑了一下,朝李勣等人所在的位置走了過去,又不敢靠的太近,孤零零站在一邊。
    他雖隻是個正五品縣令,然而在長安城頗有名頭,尤其是李勣、蘇定方都對他評價很高,讓他在武將中很受矚目。
    李勣瞧見他後,主動走了過去,拱了拱手,微笑道:“守約,怎麽臉色不太好,昨夜沒睡安好嗎?”
    裴行儉雙手交疊在胸前,向前一推,行了一個鄭重的天揖禮,道:“見過李司空。在下讀書讀晚了,昨夜沒睡足。”
    李勣眯著眼道:“守約,蘇烈可給你寫過信?”
    蘇烈便是蘇定方,他其實年紀和李勣、程咬金小不了幾歲,隻不過發跡的太晚,所以在軍中屬於後輩。
    裴行儉深知李勣問的並非蘇定方,而是蘇定方所在的西征大軍。
    “在下未曾收到蘇公來信。”他低聲道。
    李勣淡淡道:“倘若他給你寫信了,你幫老夫問問他,大軍為何行軍如此緩慢。”
    李勣與程知節關係並不好,他不問程知節,卻問蘇定方,顯然是將蘇定方當做這次出征的主力了。
    裴行儉拱手道:“在下記住了。”
    便在這時,一陣三連鼓響起,這是通知上朝時辰的鼓聲。
    禦史大夫崔義玄走到門口,朝眾人大喊道:“時辰到,入朝。”
    眾官員排成隊列,在崔義玄帶領下,穿過丹鳳門、禦橋,繞過太極殿,來到兩儀殿廊廡列班。
    五品以下官員站在階下,無法入殿,五品以上官員站在兩階,監門校尉手持“門籍”點唱官員姓名。
    監察禦史們則站在一旁,瞪著兩隻大眼睛,仔仔細細掃視著每一名官員的穿著打扮,看是否有人有違禮之處。
    唱籍畢,眾官員根據品級班次,依次入殿。
    兩儀殿宏偉寬闊,殿內早已設有黼扆、躡席、熏爐、香案等儀仗。
    因為朝會往往持續數個時辰,上朝時,百官坐在躡席上聽朝,需要出列時才起身對答。
    不一會,官員們在殿中就位。
    隻聽一名內侍高聲唱道:“聖人駕到。”
    李治在眾內侍和千牛衛簇擁下,進入大殿。
    他今天穿著一身明黃色圓袍朝服,頭戴通天冠,顯得很有精神。
    看著下方整齊排列的眾官員,他心中多了幾分緊張,快步上到寶座台,一屁股坐在龍椅上。
    千牛衛們一字散開,站在寶座台兩側,頭戴平巾幘、手按刀柄、兩襠鎧配高頭履,儀態威嚴,盡顯皇家氣派。
    薛仁貴押班,站在寶座台旁邊,倘若有任何意外,他能在最快時間內,擋在皇帝身前。
    除千牛衛外,朝堂角落還站著三十六名金吾衛,他們被稱為引駕侍衛。
    典儀官出列,唱禮道:“趨!”
    眾官員同時出列。
    典儀官唱:“脫舄。”
    眾官開始脫鞋。
    典儀官唱:“俛伏。”
    眾官雙膝跪倒,趴伏於地。
    典儀官唱:“興。”
    眾官員站起身。
    典儀官唱:“再拜。”
    眾官員再次叩拜,行了兩個稽首禮。
    李治俯視著下方數十名官員,心中一陣感慨。
    在皇宮內院時,他雖知道自己是皇帝,其實並未有太多實感,直到此時接受百官朝拜,才清晰的感受到手中權利的厚重。
    朝會在即,他腦海中,也湧現出許多新的記憶。
    唐朝的中樞決策體係,被稱為三省六部製。
    三省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是尚書省六部。
    大唐帝國的所有政策,全部出自於中書省。
    按照流程,由六名中書舍人負責製誥擬就詔敕,再交由中書令、中書侍郎檢查修改,接著送到門下省審覆。
    門下省通過後,才會送到皇帝的禦案,等待批準,皇帝批準後,再送到尚書省六部執行。
    所以就算是皇帝,想下達什麽旨意,也需得先送到中書省製誥,門下省審核,才能通過。
    如果宰相們不同意的話,是可以駁回的,當然了,皇帝也有權利罷免跟他唱反調的宰相。
    李治初即位時,長孫無忌便同時掌控中書門下兩省,尚書省也有他的人,他的權利幾乎與皇帝差不多了。
    另外,這個流程有兩個容易出現的弊端。
    第一,倘若中書省宰相與門下省宰相不合,就會陷入製誥、駁回、製誥、駁回的內循環,政令到不了尚書省。
    為了解決這個弊端,中書省設立了一個政事堂。
    所有宰相和參知政事齊聚一堂,有什麽顧忌,相互講清說明,達成一致,然後再製誥,就不會受阻了。
    第二個問題是宰相與皇帝有爭執。
    比如兩省都通過的詔令不合皇帝心意,被皇帝駁回,他們又不知為何被駁回,所以就有了朝會。
    朝會便是一個放大版的政事堂,群臣們會跟皇帝好好議論一番,相互有什麽想法,都可以講清楚。
    如此才能達成一致,讓政令得以執行。
    所以朝會的重要性很大,經常不上朝的皇帝,很容易被奸臣鑽漏子,以為四海升平,其實已被阻塞視聽。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指的就是唐玄宗晚年沉溺美色,不願上朝,故而被白居易譏諷。
    另一方麵,隻要朝會上一致通過的議題,將會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流程,直到尚書六部,落實到地方。
    朔望朝又比常朝重要。
    常朝隻有高級官員能跟皇帝議論,皇帝接觸不到底層官員。
    朔望朝則允許所有在京官員參加。
    有些州縣一把手遇到棘手問題,自己無法解決,上疏朝廷,卻被京官部門把奏表給扣了。
    怎麽辦?
    他們可以派手下二把手或三把手來長安,等著朔望朝,然後當朝告知皇帝,揭露問題。
    當然,這樣做需要一定的勇氣。
    如今站在朝堂階外的那些五品以下官員之中,就有很多州縣官員。
    因為議題太多,朔望朝往往會持續三四個時辰,從早上一直開會到下午。
    為了避免官員們餓肚子,唐太宗設立了廊下食,準許開會中途,讓官員們去殿外長廊就食。
    當這些記憶一股腦進入腦海中,李治不由吸了口氣。
    要做一個好皇帝,每天就必須花大量時間坐著開會,接著還要處理中書省和門下省送來的大量奏章和製誥。
    如此繁重的工作量,隻要體弱多病一些的,很容易早逝。
    這也難怪唐高宗身體越來越差,若是得了風疾,這種生活將更是一種折磨。
    倘若不上朝,任由宰相把持朝政,他先前打擊世家大族的努力,必將前功盡棄。
    所以唐高宗才把政務扔給老婆處理,也是無奈之舉。
    他估計也沒想到,自己老婆會這麽勇,成為古今第一位女皇帝。
    正當李治整理記憶時,禦史大夫崔義玄大步出列,舉著笏板,大聲上奏。
    “陛下,監察禦史盧博濤無故缺席朝參,臣懇請陛下下旨,抓捕盧博濤上殿,治其大不敬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