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掌 割讓九州
字數:9229 加入書籤
十一月的海麵,寒風凜冽。
兩國軍隊,在對馬島以南三十裏處相遇。
唐軍戰船分為三支大船隊,劉仁軌居中,薑恪在左,劉仁願在右,三支船隊,一字排開,仿佛一股黑色巨浪,洶湧而來。
倭國戰船雜亂無章的分布在海麵上,但仔細看的話,又似乎暗含一種奇怪的陣型。
阿波羅兄弟此刻都在劉仁軌的座船之上。
他們以前隻有被倭國欺負的份,此時坐在唐朝艦船之上,居高臨下的看過去,才發現倭人也沒那麽可怕。
阿波羅上前兩步,朝劉仁軌道:“都督,這是倭人的海鯊戰術,左右都是小快船,交戰之後,小船左右迂回包抄,將敵人包圍其中。”
劉仁軌點點頭,命令薑恪率領船隊,向倭人船陣衝鋒。
傳令兵很快傳下命令,薑恪率領船隊衝擊,倭國也派出水軍迎敵。
倭軍戰船很快分成三股,中間船隊慢而穩,左右船隊快而疾,仿佛一個大口袋,將唐軍包了進去。
薑恪沉著指揮,一道道命令,通過令旗傳下,唐軍陣型始終不亂,海麵箭矢紛飛,拍杆掄旋,水花四濺,喊聲震天。
鬼島川清見唐軍利用戰船優勢,居高射擊,士兵戰鬥經驗豐富,就算倭軍爬上戰船,也不慌張,將上船倭軍全部殺死,屍體踢入大海。
短短半個時辰,海上便漂浮大量屍體。
麵對這樣的敵人,正麵交鋒,隻會陷入消耗之戰,對方援軍不斷,己方很可能耗不過對方。
他當即傳令擊鼓,倭軍迅速向對馬島撤退。
回頭看時,唐軍並不追趕,調頭撤走了,讓他埋伏在對馬島的伏兵,無用武之地。
兩國在海上的這一場大戰,很快傳遍各國。
新羅見唐軍已與倭國主力交戰,太子金法敏親率一萬水軍,攻打倭國能登。
能登是倭國最繁榮的一處海貿地,是倭國與新羅、高句麗、靺鞨的貿易據點,水運和貿易非常發達。
故而能登距新羅雖遠,卻是新羅首選攻打之所。
隻要打下能登,便能進一步吞並越前,那裏有一片廣袤的平原地區,利於農耕,是新羅最想要的一片沃土。
當年新羅與倭國交惡時,便考慮過攻打倭國的戰略,首選之地,便是能登。
倭國主力盡被抽調,新羅這次的兵力也增多了,能登守軍不能抵擋,很快被新羅打下。
蝦夷、靺鞨原本就蠢蠢欲動,見新羅得手,知倭國內部空虛,當即也派兵攻打。
蝦夷人這次傾巢出動,一萬多蝦夷人,乘坐著無數小木船,渡海而來,直奔陸奧。
陸奧和出羽,原本就是蝦夷人的聚居地,後來被倭國和族搶占,把他們趕到南苦夷島。
蝦夷人重回故土,士氣高昂,攻勢凶猛。
陸奧守軍隻有兩千不到,又無法利用地形優勢,很快被蝦夷人擊敗。
隻有靺鞨進攻不順,他們雖出動了八千人馬,但因不擅海戰,被倭國兩千水軍擊敗。
乞乞仲象得知後大怒,派祚榮率領一萬軍隊,再打倭國。
祚榮深知本國不擅水戰,向蝦夷人借道,從陸奧登陸,還將馬匹運送過去,隨即策馬奔騰,一路向南,攻下倭國越後。
靺鞨人作戰,從不帶負重,就地劫掠敵人物資,以戰養戰,一路攻打倭國城池,劫掠金銀,隻要倭人不降,打下城池後,盡屠倭人。
倭國各令製國聽說敵人已攻入本土,盡皆恐慌。
他們兵力全部被中大兄抽走,臨時征調的士兵,又怎比得上敵人正規軍隊?
隻能派人向九州求援。
中大兄得知情況後,召集中臣鐮足和鬼島川清商議此事。
中臣鐮足歎道:“唐人來勢洶洶,我軍單獨對付唐人,尚且困難,哪有餘力派援軍援助地方?”
中大兄道:“依你之意,不管他們了?”
中臣鐮足道:“若是不管,讓他們打到都城飛鳥,國家必定四分五裂。”
中大兄沉聲道:“廉足,不必繞彎子,有話直言便是。”
中臣鐮足拱手道:“太子殿下,眼下隻有再與唐人談判,答應唐人提出的要求,賠償金銀,將九州割讓給他們,才能回師救援。”
鬼島川清聽了後,冷笑一聲。
中大兄看向鬼島川清,道:“將軍反對與唐人談判嗎?”
鬼島川清哼了一聲,道:“太子,九州若是讓唐人占據,等他們立足根基,將來想滅我倭國,就易如反掌了!”
中臣鐮足針鋒相對道:“若是不割讓,眼下國家就要滅亡了!”
鬼島川清冷笑不語。
中大兄歎了口氣,道:“鬼島將軍,若是不割讓九州,你可有破局之法?”
鬼島川清伸出兩根手指,道:“我有兩個法子。”
中大兄精神一振,問:“什麽法子?”
鬼島川清道:“第一個法子,可以派人去百濟,請寶女王回來,與她和解。她手下有兩萬多兵力,可以駐守本州島。”
中大兄沉默了。
鬼島川清看出他不太願意,咧嘴一笑,道:“那就隻剩最後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鬼島川清笑道:“太子,你願不願意賭一把?”
中大兄愣道:“賭?”
鬼島川清目光灼灼的道:“不錯,我率領兩萬人馬,悄悄返回本州,收拾新羅、靺鞨和蝦夷人!”
中臣鐮足變色道:“我軍眼下一共也才四萬多人,你率領兩萬走了,唐軍打過來,如何抵擋?”
鬼島川清笑道:“所以我才說賭嘛,就賭我收拾這幾國期間,唐人不會攻打水寨。”
中大兄搖頭道:“唐人在國內有很多細作,定瞞不過他們。”
鬼島川清聳聳肩,道:“您既然害怕,那我也沒法子了。”
中大兄仰首看天,歎道:“事到如今,隻有按照廉足的法子,與唐人談判了。”
鬼島川清眼中閃過一絲譏諷之色,卻也沒有再反對。
次日,中臣鐮足受中大兄之命,親自前往耽羅,找劉仁軌談判。
劉仁軌當即把消息傳回長安。
李治見目的終於達到,當即召開朝會,聚集百官,商議此事。
唐朝親王隻要還未授官,通常都沒資格聽朝。
與之相對,王府長史會參加朝會,了解國家政務,回府之後,再告訴親王。
杞王府長史名叫劉易,他上完朝後,回到杞王府,將情況與李勇說了。
李勇愣道:“聖人同意了與倭人停戰?這是為何?”
劉易摸著胡須,解釋道:“倭人答應賠償大量金銀,又割讓九州島嶼,停戰之心甚誠,故而陛下才答應。”
李勇又問:“可滅了倭國,不僅可以得到九州島,還能得到倭國全境,倭國金銀,也都是咱們的呀?”
劉易遲疑道:“這……陛下也許有什麽深意吧?”
“什麽深意?”李勇追問不休。
劉易幹咳了一聲,道:“殿下,您年紀還小,暫時不用太在意這些事,隻要平時多讀書,將來遲早能明白。”
李勇哼了一聲,道:“劉長史讀了那麽多書,還不是不明白?”
唐朝時期,王府長史權力很大,甚至能夠管教親王。
劉易聽李勇這麽不客氣,傲氣上來了,拱手道:“那殿下可以去問別人,下官告退。”轉身離去。
李勇還真聽了他的話,當即入宮,準備找李治詢問原因。
此時剛過正午。
李勇來到甘露殿後,卻得知皇帝去了金水河。
李勇又朝著金水河而去,沿著河畔一路急行,忽聽身後有人朝他打招呼。
“三兄,你怎麽進宮了?”
李勇轉頭一看,喊他的是六皇子李賢,他手中還抱著一個牛皮鞠球,屁顛屁顛跑了過來。
李勇腳步不停,道:“我有事不明白,想找父親詢問。”
李賢快步跟在後頭,問道:“你哪裏不明白,和我說說呀?”
李勇瞥了他一眼,哼道:“你小小年紀,連我都不明白的事,你怎會知道?”
李賢笑道:“那也不一定,五兄也比我大呀,可很多事情,都要我幫他出主意呢。”
李勇想了想,道:“那我問你,你知道今日有一場臨時朝會嗎?”
李賢道:“知道呀。”
李勇奇道:“那你說說,朝會商議的什麽?”
李賢將鞠球在食指上一轉,道:“不就是倭國的事嗎?”
李勇見這小子還真有幾分機靈,便問:“那我問你,父親為何不消滅倭國,卻要跟他們停戰呢?”
李賢笑道:“這還不簡單。”
李勇吃了一驚,道:“你知道?”
李賢眼珠子一轉,道:“告訴你可以,但三兄要將那招‘風回背轉’教給我。”
李賢生性貪玩,酷愛蹴鞠,常向李勇請教。
李勇對這個弟弟倒也有幾分耐心,將自己大部分技術,都傳授給他。
當然了,他也怕這個弟弟超過自己,留了幾手,“風回背轉”就是他保留的一個絕招。
李勇道:“好,你若能幫我解惑,教你又何妨!”
李賢伸出一隻小小手掌,道:“擊掌為約!”
李勇在他手上拍了一巴掌,道:“好了,說吧。”
李賢道:“三兄,咱們打倭國的目的,是為了什麽?”
李勇道:“當然是因為他們在熊津港偷襲我們了。”
李賢道:“可那一戰我們贏了啊。”
“那又如何,他們既敢偷襲,就必須滅了他們。”
李賢又問:“為何要滅了他們呢?”
李勇哼道:“所以說你還小,不懂這些,若是不滅了他們,我大唐在遼東地區,就沒有威信啦!”
李賢正色道:“不對,戰爭是為國家謀利。兵貴伐謀,不戰而勝,比戰而勝之,更為珍貴。”
李勇一臉詫異的望著他,道:“你這些話哪裏聽來的?”
李賢道:“書上讀的啊。”
李勇不敢再小看這個弟弟了,問道:“六郎,依你之見,應該與倭國停戰嗎?”
李賢點了點腦袋。
李勇道:“可如今各國都在攻打倭國,隻要我軍繼續攻打,必能消滅倭國,奪得倭國所有土地,他們那些金礦銀礦,也是咱們的了,這樣不是對國家更有利嗎?”
李賢呆住了。
李勇催促道:“快說啊!”
李賢翻了翻眼皮,道:“我還是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兄長竟然問我這些,不覺得過分嗎?”
李勇在他腦袋上拍了一下,沒好氣道:“你這小子,明明是你剛才自己逞能!”
李賢朝他吐了吐舌頭,抱著鞠球,飛快跑走了。
李勇繼續沿著金水河前行,很快在一處水閣處,看到了李治。
三個小公主也都在李治身邊,正陪著他喂魚。
李勇瞧見後,頗有些羨慕,心道:“父親隻會陪妹妹們玩,從未帶著我們玩耍。”
遠處的王伏勝注意到李勇,朝李治提醒了一句。
李治朝他招了招手,道:“三郎,過來。”
李勇快步走了過去,朝李治見禮。
李治問:“三郎,找朕有什麽事嗎?”
李勇低聲道:“孩兒有一事不明,想要請教父親。”
李治對這個兒子很了解,隱隱猜到他要問的是什麽,便道:“義陽,高安,你們帶太平去附近玩一下。”
高安公主道:“耶耶,那我們去梅園玩,行不行?”
李治道:“可以。”
三女很快在保傅、宮人簇擁下離開了。
李勇見父親如此重視自己,讓妹妹們都走開了,心中平衡了一些。
李治將手中魚食全部扔進水池裏,朝李勇問:“說吧,想問我什麽?”
李勇道:“孩兒不明白,眼下各國共打倭國,正可滅其國,得其地,父親為何同意與他們停戰呢?”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那我問你,如果我們拒絕與倭國停戰,倭人會怎麽樣?”
李勇想了一下,道:“應該會繼續跟咱們對峙吧。”
李治搖頭道:“不,繼續對峙,他們國內就會被其他各國占據。若是都城被占,倭國就會四分五裂!”
李勇道:“那他們會撤軍,救援都城!”
李治道:“那我們就會趁勢占據九州。我軍陸戰能力,遠勝他們,到時可輕易滅其國。”
李勇愣道:“那倭國該怎麽辦呢?”
李治走到石桌旁坐下,緩緩道:“那種局勢下,他們隻有一個選擇,孤注一擲,跟咱們在海上決一死戰,甚至主動來偷襲耽羅。獲勝之後,再返回本州救援。”
李勇在李治示意下,在旁邊坐下,問道:“父親是擔心我軍水戰,打不贏倭國嗎?”
李治端起茶杯,喝了口茶,道:“不,朕相信劉仁軌一定能贏。但如果在海上打,就算獲勝,我軍也可能損失很大。”
李勇點頭同意。
李治接著道:“打敗倭國主力,不代表能占據倭國。此戰過後,我們縱得倭國之地,卻要麵臨倭人不斷反抗,陷入戰爭泥潭。”
李勇麵色微紅,道:“孩兒還以為打敗倭軍主力,就能占據倭國呢。”
李治道:“不要小看普通百姓的反抗,倘若我軍陷在倭國,必將耗費無數錢糧,最後還可能被他們趕出倭國。”
李勇道:“所以父親才決定與他們簽訂契約嗎?”
李治道:“不錯,眼下得到這筆戰爭賠償,便能彌補我軍前期的戰爭消耗,這一戰就不虧。”
“倭人主動割讓九州,本地百姓就不會反抗太激烈。等我們在九州收複民心,站穩腳跟,將來再滅倭國,便易如反掌。”
李勇欣喜道:“孩兒明白了。”
李治拍了拍他肩膀,笑道:“來,和我下一盤棋,多學學圍棋,有助於開闊思維。”
李勇笑道:“孩兒最近也請了兩名清客,學了些圍棋,正要請父親指教呢!”
兩人當即在水閣擺下棋局,李治一邊下,一邊指點。
李勇生性愛動,原不愛靜坐,不過能陪父親一起下棋,便不覺枯坐難受。
父子一連下了三局,高安公主她們三個都玩了一圈回來了,李勇才告退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