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太子仁慈,於國不利

字數:8024   加入書籤

A+A-


    七月初八,一大清早,街道司的文吏們,便瞪著一雙燈籠一樣的大眼睛,在大街上巡視起來。
    大唐節日多,百姓們經常聚在一起歡慶,很容易造成街道受到汙染。
    唐人愛潔,古來有之。
    殷商時期,棄灰於道者斷其手,此來古籍記載,也不知是真是假。
    不過秦朝時期,便有明令規定,棄灰於道者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刻字。
    唐朝時期,律法不像秦朝嚴峻,《永徽疏律》規定:以出穢汙之物於街巷,杖六十。
    故而每次節日過後,街道司的文吏們就在大街上搜尋垃圾,發現之後,就會順著線索調查。
    查到了,對不起,六十仗伺候。查不到算你運氣好。
    六十仗打下來,起碼幾個月下不了床,沒人會為了一時手賤,去賭運氣,故而大街上頗為整潔幹淨。
    隻看得到各家人戶,正在掃著自家門外的落葉。
    街道司文吏們一路檢查,忽見前方出現一座府邸,門口似乎有一個被人遺棄的紙燈籠。
    一名年輕文吏目光一亮,就要奔過去檢查,卻被一名年老文吏拉住了。
    “費老,您拉我做什麽?”
    年老文吏用嘴努了努那座府宅,道:“知道那是誰的府邸嗎?別沒事找事。”
    “哼,不就是長孫無忌的府邸嗎?他如今又沒有官爵,怕個什麽?”小年輕還挺倔。
    費老哼了一聲,道:“官職坐到他那個地位的人,就算被關進大牢,判了死刑,也不要輕易招惹,懂嗎?”
    小年輕翹著嘴,還是不太服氣的樣子。
    這時,長街駛來一輛馬車,雙轅馬車,車上的花紋很特別,一看就是上等花梨木所製,帷幕用的是蜀錦。
    費老眯著眼道:“知道那輛馬車中坐著的是誰嗎?”
    小年輕眼力不太行,卻也看得出這輛馬車很不一般,問:“誰啊?”
    費老淡淡道:“於相公。”
    小年輕吃了一驚,於誌寧不僅是當朝宰相,也是太子太傅,在小年輕心中,這可是真正的大佬。
    然而在見識過長孫無忌執掌朝堂的老吏心中,長孫無忌才是真正厲害的角色,那可是跟皇帝掰過手腕的人!
    “瞧,於相公來拜訪長孫相公了。”
    小年輕吸了口氣,不由後怕,還好剛才沒有衝動。
    若是為了調查那個紙燈籠,跟長孫府的人起衝突,又恰好被於相公瞧見,那就糟糕了。
    “走吧。”老吏帶著小年輕繞過長孫府,去別的地方檢查了。
    另一邊,於誌寧邁著悠閑的步子,走在長孫府的長廊上。
    這麽一大清早,長孫無忌就派人來找他,肯定是有事相求,這讓他感到非常愉快。
    然而,當他進入長孫無忌的書房後,等著他的是長孫無忌的黑臉。
    “長孫兄,又怎麽了,我最近可沒得罪你啊?”於誌寧心虛的道。
    長孫無忌哼了一聲,沒有做聲。
    待下人上了茶,退出屋子後,他才開口道:“於兄,我剛剛聽說,太子昨天晚上,向陛下請奏,釋放山池院三千宮人,陛下已經準奏,有這事嗎?”
    於誌寧端著茶杯,笑道:“我還當是什麽事呢。不錯,有這事,昨天夜裏,太子在東宮閑逛,登上一座高樓,看到了山水池閣那些幹活的宮人,見她們在七夕也要勞作,覺得可憐,便向陛下請奏了。”
    長孫無忌麵沉如水,道:“你覺得這是小事?”
    於誌寧皺眉道:“太子宅心仁厚,這不是好事嗎?”
    長孫無忌冷冷望著他,道:“太子過於仁厚,對官員們來說,確實是好事,可對國家來說,卻是壞事!這一點你不知道嗎?”
    於誌寧怔了怔,沉默不語。
    太子便是將來的皇帝,若是太過仁慈,就會缺乏狠辣手段,內製不住朝臣,外壓不住胡夷,很難有大的作為。
    可話又說回來,一位仁慈的君主,至少不會瞎折騰,守江山還是沒問題的。
    “長孫兄,眼下已經不是開朝時期了,我以為太子仁慈一些,並無問題。”於誌寧說。
    長孫無忌搖頭道:“你錯了,眼下雖不是開朝時期,當今陛下卻一直在改革朝製,觸犯了太多人利益。若是太子沒有強硬手腕,將來這些勢力一起發難反撲,陛下這些改革措施,都將白費!”
    於誌寧吃驚的望著長孫無忌,沒想到他竟然對皇帝的改革如此認同。
    長孫無忌淡淡道:“有什麽驚訝的,陛下的改革,從眼下結果來看,對國家是有利的,既然如此,我自然要支持。”
    於誌寧笑道:“長孫兄,咱們都這把年齡了,太子的事,交給年輕的大臣們吧,咱們就別管了。”
    長孫無忌道:“對他們來說,自然希望太子越仁慈越好,如此一來,他們將來的日子就會更好過。”
    於誌寧歎道:“可陛下都同意了太子的請旨,我們又何必多操心呢?”
    長孫無忌沉默了一會,道:“父子之間,很容易被親情蒙蔽。當年先帝和廢太子的教訓,你忘了嗎?”
    於誌寧吃了一驚,不敢接口。
    長孫無忌緩緩道:“陛下性情仁厚,便會覺得太子和他很像,將來也會和他一樣。”
    “然而太子經曆與陛下不同,缺乏儲君之爭的磨練,隻有仁厚的一麵,卻不能在關鍵時候,展現出果決狠辣的一麵。”
    於誌寧看了他一眼,低聲道:“這些話,隻怕也隻有你敢說。”
    長孫無忌瞟了他一眼,道:“那是因為你失職!”
    於誌寧愣道:“我怎麽失職了?”
    長孫無忌道:“你別忘了自己太子太傅的身份,這些年來,你教了太子什麽?”
    於誌寧頓時不吭聲了。
    他也就偶爾去東宮打個轉,太子趁機問幾個問題,他順帶回答,也就了事了。
    相比之下,長孫無忌當年擔任太子太傅時,可是殫精竭慮,盡心盡力的培養儲君。
    “你也不能隻怪我一人吧,李勣是太子太師,他不也什麽沒做嗎?”於誌寧爭辯道。
    長孫無忌瞪眼道:“李勣是武夫,你跟他比?”
    於誌寧盯著長孫無忌,表情忽然有點怪。
    “怎麽?”長孫無忌挑了挑眉。
    於誌寧道:“你最近怎麽突然對朝事又關心起來了?”
    “老夫若是不關心朝事,當初又為何答應你對付蕭嗣業?”長孫無忌哼道。
    “不對,你當時比較被動,是我來找的你。現在你卻主動起來了,中間一定發生了什麽。”
    長孫無忌怕他知道自己進內領府的秘密,沉聲道:“別轉移話題,太子的事不能再耽誤了。”
    於誌寧也知長孫無忌說的有道理,慈不掌兵,太子如果真的過於仁慈,將來未必能守住新政。
    他想了想,道:“那從明日開始,我每天都去東宮,慢慢引導太子。”
    長孫無忌搖頭道:“太子已經十二歲了,秉性已成,光憑言語,很難改變。”
    “那你想怎麽做?”
    長孫無忌道:“言教人難,事教人易,你需勸諫陛下,讓太子離開東宮,多行曆練。”
    於誌寧驚道:“若是太子出事了怎麽辦?”
    長孫無忌閉目不語。
    於誌寧頓時有些臉紅,他跟長孫無忌知根知底,都能猜得到對方想法。
    他剛才問出那句話,其實就是怕承擔責任,所以長孫無忌不屑於回答他。
    於誌寧自然也明白,一個人不經曆一些挫折和危險,無法成長,若是怕太子遇到危險,鎖在東宮,反而會害了太子。
    “好,我這就入宮,向陛下請奏此事!”
    長孫無忌睜開雙眼,道:“這就對了,不過你先不要去找陛下,可以先去找皇後。”
    於誌寧愣道:“找皇後?”
    長孫無忌緩緩道:“陛下和先帝一樣,在對待子嗣時,過於寵溺,隻怕不會接受勸諫。”
    於誌寧道:“那皇後就願意幫我們勸陛下嗎?”
    長孫無忌感歎道:“撇開皇後婦人身份,其實她很多地方,都比陛下更為理智。就比如她對外甥武敏之的培養,就令老夫非常佩服。”
    於誌寧點點頭,道:“那好吧,我去找皇後試試。不過太子是她權力的保障,我可不像你這麽樂觀。”
    長孫無忌這次沒有反駁,他也知道武氏對權力的看重,心中也沒底。
    到了於誌寧這個級別,已經不需要像普通官員一樣,每天去皇宮上衙。
    他離開長孫府後,也不去尚書省,徑直前往長樂門外通傳。
    不一會,張多海親自過來迎接,引著他來到立政殿。
    武媚娘對他非常尊敬,親自在殿外迎接。
    於誌寧趕忙行禮,道:“老臣拜見皇後殿下。”
    武媚娘道:“於公不必多禮。”引著於誌寧進了正殿,命人上座端茶。
    茶畢,武媚娘問起於誌寧來意。
    於誌寧跟她說話,就不能像跟長孫無忌一樣隨意了,先提起太子昨晚向皇帝請旨釋放宮人的事,直誇太子仁善。
    武媚娘聽了後,鳳眉微皺,道:“太子仁孝是仁孝,就是分寸掌握的不好,以後還請太傅多多教導。”
    於誌寧聽了這話,就知道武皇後對此事略有不滿。
    但他暫時還分不清武皇後不滿的原因。
    是因為太子插手後宮之事,讓她不滿,還是因為她也覺得太子仁厚過頭,並非好事?
    如果是後者,那就不必有太多顧忌了。
    “那倒也是,如此大事,太子殿下應該先向皇後殿下稟告一聲,這才合乎規矩。將來老臣一定勸導太子。”於誌寧第二次試探。
    武媚娘道:“他昨晚來請示過我了。我倒不是擔心這個,而是怕太子太過心慈,容易被人欺騙。”
    於誌寧暗暗點頭,看來武皇後對太子的性子,也有幾分擔心。
    “是啊,莊子《列禦寇》有言,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太子仁厚是極好的,就是擔心被小人欺騙。”
    武媚娘瞥了張多海一眼,張多海一揮手,屋中伺候的下人全部退下。
    武媚娘目視著於誌寧,緩緩道:“於公今日便是為太子來找我吧,有話請盡管直言。”
    於誌寧忙道:“老臣隻是想著,太子已是總角之年,長期待在東宮,不利於增廣見聞,或對太子成長不利。”
    武媚娘沉吟了一會,道:“太傅之言,正合吾心。其實我也曾勸過幾次,隻是陛下對弘兒關心過甚,不願讓他出宮,似乎怕他染病。”
    於誌寧一愣,心想皇帝擔心的角度還挺古怪的,難道是因為皇帝自己有頭疾,所以怕太子也染上?
    可皇帝的頭疾是天疾,就算不出宮,老天爺讓太子得此病,那也擋不住啊!
    武皇後緩緩道:“此事我是同意的,不過需從長計議,不知於公可有良策?”
    於誌寧想了想,實在想不出辦法能勸說皇帝,便道:“容臣回府之後,仔細思量。”
    武媚娘道:“那就有勞太傅了。”親自把於誌寧送出殿門。
    於誌寧出宮之後,又馬不停蹄的來到長孫府,將情況告訴長孫無忌。
    “長孫兄,陛下可能是被這頭疾侵擾的怕了,這才對太子保護過甚。”
    長孫無忌沉吟道:“那就隻能想個辦法,讓陛下意識到,眼下對太子的培養並不適當。”
    於誌寧忙問:“你有辦法嗎?”
    長孫無忌沉吟不答。
    過了好半晌,他緩緩道:“需得選出一人,讓其多經曆練,跟太子形成對比。陛下看到這個人的變化後,就會意識到,培養太子的方式有問題。”
    這個辦法很麻煩,然而要勸君主改變想法,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
    於誌寧凝視著他,道:“普通人可沒用,你不會是想選另一個皇子吧。”
    長孫無忌道:“若是可以選擇,我倒真想選一位皇子。隻是如此一來,又會產生新的隱患。”
    於誌寧道:“那就選個宗室子弟吧,最好經常在陛下跟前露臉。”
    長孫無忌聽了後,沉默下來。
    這樣的人選倒有一個,小吳王李吉,隻不過,兩人間有著一段仇恨。
    於誌寧也想到了李吉,看了他一眼,道:“也不一定非要宗室,外戚也行,選武敏之如何?皇後既然答應支持我們,應該會鬆口。”
    長孫無忌道:“就選吳王吧,可上奏陛下,向百濟派遣一支使節團,帶上一批援助百濟的糧食,再舉薦李吉為正使,我想陛下不會拒絕。”
    於誌寧道:“好,我明日就向陛下上奏。”
    長孫無忌提醒道:“還是先去和皇後說一聲。”
    “此事既然跟她提過,若是中途又繞過她,反會得罪她,倒不如跟她提一嘴,也許她還會主動攬下此事。”
    於誌寧笑道:“還是你想的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