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一百八十六

字數:3374   加入書籤

A+A-




    肖羲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思兔閱讀sto.ist),接著再看更方便。
    烏雲娜從胤禛的臥房出來以後,便召來了蘇培盛細細的叮囑了一番,讓蘇培盛注意著胤禛的狀態不要再著涼了。
    交代完蘇培盛後,烏雲娜便回了自己的正院,讓春雨派了幾個人去通知李氏幾人要去莊子上的事情,讓幾人收拾東西。
    便開始收拾指揮著春雨和夏竹收拾她慣常用的東西。又讓秋菊去了前院弘暉的住處,看看弘暉那邊收拾的如何了。讓冬雪去了旁邊的耳房看看雙胞胎的東西收拾的如何了。
    待一切都準備完畢以後,已經是晚膳時分了。
    春雨進來問烏雲娜:“福晉,可是要用晚膳了?”
    烏雲娜想了想,道:“嗯,讓小廚房準備一些素淨些的炒菜吧。”
    “是。”春雨聽完烏雲娜的吩咐以後,便出去了。
    烏雲娜用完晚膳,洗漱好以後,便躺到了床上,春雨幫烏雲娜落下床簾以後,便去了外間的炕上休息。
    這是烏雲娜所特許的。春雨幾人值夜的時候,烏雲娜都會讓她們在外間的炕上休息。一是烏雲娜並不是很喜歡在睡覺的時候有人在一旁候著。二則是因為冬日的北京城實在是太冷了,烏雲娜並不正宗的古代人,她覺得讓人在大冷天打地鋪實在是很沒有人道,所以都是讓春雨幾人值夜時在炕上休息的。
    待聽到春雨出去將門簾放下的聲音以後,烏雲娜就閃身進了空間。
    她要去看看當時有沒有保存下塑料的配方,在找找大棚蔬菜的種植和培養。
    看看若是沒有塑料的配方,該拿什麽來替代。
    烏雲娜在空間裏看了許久,都沒找到她有記載塑料薄膜的配方。於是,便隻能放棄。
    烏雲娜開始思考沒有塑料薄膜該拿什麽東西替代塑料薄膜來做大棚。
    烏雲娜首先想到的便是玻璃,但她知道在清朝,玻璃的透明度並沒有現在那般高,且造價很高。就好比琉璃盞賣的十分的昂貴,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若是要用玻璃來替代塑料薄膜,首先就得解決這清朝的玻璃透度該如何提升,烏雲娜隻是將玻璃放入備選中。
    不過烏雲娜還是將製作玻璃的配方找了出來。
    ======以下是百度得來的製作玻璃的原材料======
    製作玻璃的原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石英砂(sio2):是玻璃的主要原料,提供玻璃的主要化學成分二氧化矽。
    純堿(na2co3):作為助熔劑,能夠降低石英砂的熔融溫度,促進玻璃的形成。
    石灰石(caco3):同樣起到助熔劑的作用,並有助於調整玻璃的化學組成。
    長石:長石中含有氧化鋁、氧化鈉等成分,有助於玻璃的熔融和性能提升。
    此外,還可能使用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鋇等其他無機礦物作為輔助原料,以調整玻璃的性能和特性。這些原料在玻璃熔製過程中發生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最終形成具有特定性能的玻璃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玻璃(如普通玻璃、鉀玻璃、燧石玻璃、特硬玻璃等)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原料組合和比例,以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百度結果完======
    烏雲娜想著去了莊子以後,便將二哥富昌找來,讓他找人試著燒製一下,若是能成不用來製作大棚暖房,用來將窗戶都換成玻璃的也能讓室內亮堂一點也挺好的。
    將玻璃放入塑料薄膜的替代品以後,烏雲娜繼續翻著書架上關於作物種植的書。想看看還有什麽好的方式。
    烏雲娜翻了許多書以後,發現在自然及低成本材料中,在特定條件下,還可以考慮使用如玉米秸稈綠色環保且低成本的材料來替代塑料薄膜。
    玉米秸稈在在農村地區較為常見,且可以達到遮陽、保溫、通風的目的。
    還可以選用稻草或蘆葦等編織物。這些材料在農村地區容易獲取,成本較低,且具有一定的保溫和防雨效果。
    且稻草或蘆葦等編織物可以覆蓋在大棚頂部,起到保護植物免受惡劣天氣影響的作用。
    但是無論是玉米秸稈還是稻草亦或是蘆葦編織物這些材料的透光性相對較差,可能會影響大棚內的光照條件。這又讓烏雲娜有些頭疼。
    (看到許多清穿的小說,會將土豆、玉米的引進算作是主角的光環之一,這邊百度了一下發現玉米在明朝嘉靖三十年(1531年)就被引進了國內。
    根據各省通誌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玉米已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
    傳入中國後,玉米逐漸由華南、西南、
    西北向國內各地傳播。
    土豆則是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引進國內的。這一結論基於科學家對資料的考證,以及明萬曆年間蔣一葵撰著的《長安客話》卷二《黃都雜記》中的記載。
    該書中明確記述了北京地區種植的馬鈴薯稱為土豆。盡管早期文字記錄和作物名稱可能存在混亂,但多數研究傾向於土豆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傳入中國的說法。
    不過在當時隻是小範圍的種植並不算是很常見的作物,尤其是土豆,土豆在北京首次被廣泛種植大致是在民國以後,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被普通居民所接受。到了上世紀50年代,土豆在北京農業生產中已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京城蔬菜市場上的主要品種之一,故此成為人們的家常菜。
    當然引進並不意味著大量種植,可能隻是小範圍的種植一些。)
    烏雲娜在空間內待了許久,突然想到在在清朝的北方,玉米可能並不是常見的作物,那估計玉米秸稈也很少見吧。烏雲娜默默的想著,這替代品又少一個。
    不過烏雲娜想著是不是可以讓人去南方找找玉米種子試著在北方種植推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