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奇貨

字數:4014   加入書籤

A+A-




    《穿成小姑奶奶,靠拚夕夕富甲一方》轉載請注明來源:思兔閱讀sto.ist
    可進了門的欣兒,好像並不適應林家。
    她時常幽怨,靜娘不同意她出院子,院子的裝飾不能按她的喜好改,連分給她的香都是差了兩分味的次等香……
    為此,他跟靜娘起了爭執。
    不,沒有爭執,那時靜娘沉默了一刻鍾,最後把管家的鑰匙交給了他。
    林忘憂拿內宅的鑰匙幹什麽?
    他想還給靜娘,可靜娘的沉默讓他害怕。
    他也不能把這鑰匙交給母親,那樣欣兒一定會被指責。
    最後,還是善解人意的欣兒說她先幫靜娘管起來,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可誰知道,欣兒動用了靜娘的嫁妝。
    欣兒曾說她不求錦衣玉食,隻求與他時時刻刻在一起,有一個隻有他們二人,沒有旁人的小家。
    她說,等她能做院子的主了,她會在院子裏種上百花,讓每一季的花香都撲滿他們的院子。
    可現在他們搬出來一個月了,花田隻有雜草。
    嗬嗬,林忘憂知道他被騙了。
    郊外的小院,聽不到城裏繁華的聲音,卻能聽到院中人的哀怨。
    這些日子,她婉轉依舊的語調哀怨的是院子不夠大,家具不夠精美,新做的衫裙沒有用月華錦,午後的糕點不是香滿樓的招牌……
    這些怨言,是對生活的,也是對他的。
    他,林忘憂,離開了林家,自然不能以東家身份拿林家商鋪的東西了。
    他現在一月大約有四十兩銀子,應是夠用的,就是養不起金絲雀了。
    他此刻特別能理解北宅人的心態,衣食無憂,但看什麽是無憂。
    他離開林家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府,聽說明王府都知道了。
    他成了常嘉府,乃至大明的笑話。
    如今,靜娘自己管理布莊,有她裴家的老仆盡心輔佐。
    二弟和他那個脾氣爆裂的弟妹,幫她采集染料、織房需要的原貨,還借商隊分銷存布,諸事妥帖。
    玲瓏布莊的生意沒有因為他的離開而蕭條,反而是更紅火了。
    聽說,靜娘買下了北街主店旁的兩間小院,籌備著繡房。
    望嵐居的王夫人給繡房題詞,介紹了不少繡娘。
    聽說,是二弟妹在中安府開了間的常嘉百貨,專賣常嘉府的特產,特地給玲瓏繡莊留了櫃麵。
    哦,二弟妹在常嘉府城也開了家北物百貨,不光有北方的毛料子、玉石、藥材、幹果,還有活湖羊、黃牛買賣。
    聽說……,好多聽說……
    同是出戶,二弟的日子過得相當不錯。
    頭一次,他真心的認同林憶青比他強,無關嫡庶身份,隻在看人的眼光和經商的魄力。
    他本來想重開布莊的,可店鋪、人手,還有素布和染料,這些他都不能再以林家的名義去賒借了。
    所有的都要他現付,他咬咬牙能拿,但他不敢冒險。
    他能想到的風險,會隨著經營的深入越來越多。
    他一個人,扛不下來。
    這其中自然有裴家的施壓,但更多的是他的怯懦。
    他想見一見靜娘,想跟她致歉。
    他搬出了南宅,靜娘卻留在南宅,依舊住在他們的歸光院裏。
    可靜娘很忙,沒空見他。
    姨娘勸離他說,家裏正在接待朱家來的客人,那是小弟未來的嶽家,他們帶了厚禮而來。
    朱家知道東升可能繼承家業了,想把聘禮和嫁妝都往上提一提……
    林忘憂先是一愣,但很快醒悟,這都是理所當然的。
    他的機會過去了,別人就會抓住。
    那日午後,遠遠的,他還看到兩個兒子快步往前院去,應該是被臨時叫去前院請安。
    他們倒是比以前懂事了,看到他時,不再因為他欣喜得要爬上他的肩膀玩鬧,而是克製的對他行禮,沒留下說一句話,就急忙離開了。
    他和他們,親緣還在,又好像很淺了。
    所以,他當時是怎麽膨脹到以為林家離不開他,而不是他離不開林家。
    是因為二弟搬走了,三弟又不常在家裏,父親老了、母親家敗了,他是實際的一家之主了?
    是因為裴家把他寵妾滅妻的事情鬧大,讓他下不了台了?
    還是,他真的愛……,不,林忘憂提起酒壺,悶了一口,搖頭擺腦,……是他太自大,大愚不可及了!
    ……
    徐思雨大開百貨,有四麵走商、南北通貨的原因,更有她借花非花、瞞天過海的想法。
    徐思雨在拚夕夕買得越來越放肆、順手,不想老是偷偷摸摸的,她欲借世人多不知道百裏之外事的現實,倒一些裹在常規的商品買賣之中,讓這個世界逐漸習慣這些稀奇之物。
    慢慢鋪墊之後,別人再見她拿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太過驚奇了。
    有的東西,她拆解工藝,讓人試做出一些類似的商品在百貨中銷售,比如衛生巾;有的,權當從天下收集的奇貨擺在百貨之中,做展示用,偶爾有些不能拒絕的客人求購,她便賣個高價,完美襯托奇貨可居。
    徐思雨在雲陽鎮又拿了兩塊地準備起宅子做創新工坊,以包吃包住包料和一月二兩銀的高薪在大明境內招攬手工業能人作創新工坊的匠人。
    這些手工藝人,揭榜之後,需在工坊專研如何做出徐思雨“掏出”的奇貨。
    簡單的說,就是徐思雨拿出了一個最終產品,讓比她更聰明的手工藝人,給她分解、重組。
    貨品做出來前,手工藝人按月得工錢,若貨品研發成功,開始生產和售賣了,負責的手工藝人可以得到該貨品一成利的分紅。
    這相當於認可了手藝人的付出,以他們的技術入股,最後還給他們一個小東家的身份。
    徐思雨推出的這種招攬方法,在慣於師徒相傳的手工業界,掀起了巨大狂潮。
    最先來聘的是些沒有名氣的年輕手藝人。
    徐思雨選了不少人,創新工坊很快就開辦起來。
    作為第一批入駐的匠人,徐思雨讓他們參與到工坊的建設之中,根據工種的分區,他們提了不少實用意見,工坊最終修得是讓他們能順手幹活的模樣。
    橡膠,是徐思雨想要的物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