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往事
字數:3041 加入書籤
陳贏想到一些往事,似乎早有承諾,如今回想起來,心中苦笑。為了讓他出麵,連大王都豁出去了。如果平安無事,他本不必參與,隨便找個借口就行。但如今真的出手了,就等於掉入秦始皇的計劃,成為他手中的一枚棋子。陳贏無奈地接受了:“大王,您既然這樣要求,您希望我做什麽呢?”秦始皇露出滿意笑容:“帶扶蘇上殿。”
眾人聽得一頭霧水,但陳贏心中明白,他可能當初確實答應過。如今看來,似乎有點無奈。扶蘇走上前:“兒臣拜見父王。”
“好,今日我為你選了一位才德兼備之人,作為你的老師,亦是你的仲父。”大臣們聞言愕然,理解了“仲父”的含義。“仲父”意味著對重臣的尊稱,也是對後輩的禮遇。對於扶蘇而言,陳贏就像是秦始皇的親弟弟,也就是他的叔父。呂不韋也曾是秦始皇的仲父。扶蘇明白秦始皇的意圖,毫不遲疑地跪拜:“扶蘇拜見仲父。”
:
七十章陳贏,扶蘇的仲父
陳贏不禁感歎:“大王,這是否必要?”
秦始皇卻不以為然:“唯有如此,你才能全心全意教導我的兒子,況且你是我們嬴氏旁係,更有資格擔當此重任。”
這時,嬴氏宗正出認:“啟稟大王,陳贏確實是我們嬴氏旁支的正宗血脈,族譜為證。”這足以證明他的身份。
在這種情況下,百官沒有反駁的餘地,連陳贏自己都找不到反對的理由,他們又怎能抗拒?
對扶蘇來說,有了這樣一位族人為仲父,心裏自然踏實許多。陳贏看出這是大王早有預謀,讓自己無法拒絕。“好吧,好吧,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從命。扶蘇今年多大了?”
“回稟仲父,扶蘇虛歲六歲。”
陳贏聽了點頭:“也好,當初我與大王有過約定,待你長大後由我教導。這次大王可能是擔心我會違背承諾,所以才有了這個決定。罷了,我自然不會食言。”
秦始皇對此毫不介懷,隻要事情成了就行。“那就多謝愛卿了,不知何時能入學?”
陳贏想了想回答:“隨時都可以,不過按時間算,今年可能會有些延誤。那就定在今年春天開學吧。”畢竟已接近十一月,冬季臨近,顯然不合適。秦始皇表示同意:“好,那就春季開學時吧。”既然名分已定,他不再擔心陳贏有異議,這是件好事。“不過大王,此事一次足矣。”陳贏適時地提醒,以免節外生枝。秦始皇含糊其詞地過去了。
其他大臣目睹這一切,難以置信,大王還有這樣的另一麵,而這個人確實非凡,似乎並不把大王放在眼裏。
然而,正如大王所說,無論劍術還是國家大事,他都在背後起著關鍵作用,可見其實力非同一般。
由此看來,這個人擁有這般能力和影響力,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無需多言,顯而易見。
此刻回想起那人解開裂天球時的情景,那種全然不知情的困惑,隻感覺是錯覺不斷重演。相比之下,他們怎能不明白其中的恐懼?越是深入思考,這位人物的神秘性似乎就越發真實。"如此,大事已定,諸位愛卿辛苦了,退朝吧。"
秦王贏政輕鬆宣布散朝,雖然沒有明確晉升官職,但仲父之位已足矣,足以顯示他的地位不容小覷,也讓群臣明白其權勢。
他無意與他們爭奪地位,否則他們哪有今日。這一點從廢除丞相職位上就能看出,大王對他的絕對信任無人能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才能顯然有了質的飛躍,強大無比。
在一場非同尋常的朝會結束後,群臣終於明白大王背後的力量。
盡管他年紀輕輕,卻是運籌帷幄的非凡人物,否則怎會提出廢除丞相之議?
實際上,內部還有許多隱秘,這種手段和能力的強大,確實超乎常人,使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大王果然不凡,竟有這般手段逼他現身。"
"的確,想不到大王身邊還有如此高人,怪不得毫不擔憂。對了,大王的劍術想必非常高明吧。"
"應該是,否則大王怎會如此敬仰他?"
眾人的揣測與想象,無一不顯示出君主的重要。在他手中,秦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大王把扶蘇交給他培養,無疑預示著扶蘇將是未來的。
畢竟,即使在贏政在世,或許還能有所庇護,但一旦他離世,又有誰能駕馭這位人物?由此可見,大王的眼光深遠,早已預見一切。這些變化,不言而喻,令人信服。
有能力者,大王自然願意給予更多的信任,廢除丞相一職,轉向三公九卿製度,正是信任的表現。這種信任並非輕易得來,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信任基礎之上,顯現出他的強大態勢,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
農業改良這樣的大事,他們居然毫不知情?不,應該有人了解。隨後,他們得知改良種子的種植地在巴蜀,而負責人正是呂不韋。這使他們明白,呂不韋的事情背後,可能有大王的指點,難怪巴蜀之地多年來的神秘感。
至於駐軍的分布,想要查清並不容易。如今,解封這一消息意味著秦國已有實力和決心,不怕外界幹預內政,因為軍事上的優勢顯而易見。關中地區也需要種植改良後的作物,以跟上巴蜀的步伐,因此這次信息泄露也就順理成章。
雖然他們知道了,但無人不尊敬他的高尚。有誰能像他那樣淡泊名利?他的智謀深不可測,令人驚歎。連大臣們都不知詳情,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同時,秦國宣布墨家為非法組織,一旦被發現,必遭嚴懲。這條消息令各國震驚。
在此之前,沒有人會下達這樣的命令,但現在看來,背後有其原因。那些人行事魯莽,即便殺了王室成員又能怎樣?他們的狂妄行為讓各國心生畏懼,因為他們深知,這樣的挑釁秦國不會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