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劉肇基獻計

字數:4684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第字漢衝,陝西榆林人。
    曆史上的他投降建奴後,為建奴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跟隨建奴南下時,他先後幫建奴撫定了五十一座城池,招降了一千五百多座營寨裏的明軍。
    因功被授予少保兼太子太保。
    不過...
    由於曆史上的吳三桂影響太大。
    導致和吳三桂一起投降的高第沒什麽存在感。
    既然已經知道了高第有問題,平遼大軍內部肯定容不下他。
    李憲忠說道:“臣覺得可以引誘他來撫順,趁著他進城議事的機會將其拿下!”
    朱慈炯緩緩搖頭:“如果高第已經知曉吳三桂發起了叛亂,他不但不會上當,還可能像吳三桂一樣發起叛亂,到時候麻煩就大了。”
    “派兵強攻呢?”黃得功問。
    “也不妥!”朱慈炯再次搖頭:“我軍的首要任務是守住撫順,海州本就易守難攻,兵少了攻不下,兵多了撫順又會空虛。”
    該怎麽辦呢?
    眾人泛起了難。
    劉肇基忽然靈光一閃,迅速開口說道:“殿下,臣有一計。”
    “說來聽聽。”
    “以增兵為由,調高第北上沈陽。”
    朱慈炯擔憂道:“他可能會抗命!”
    “他不會!”劉肇基一口咬定道:“高第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效忠大明,二是投降建奴。”
    “若是效忠大明,他就不會抗命!”
    “若是投降建奴呢?”朱慈炯問。
    “若是投降建奴,他就要想辦法盡快跑到建奴那邊與吳三桂匯合。”
    “難道他不能繼續留在這邊,像吳三桂一樣首鼠兩端嗎?”
    “不能!”劉肇基非常認真的分析起來:“吳三桂為什麽會突然叛亂?因為他暴露了。高第和吳三桂交往甚密,現在吳三桂出了事,他知道朝廷很難不懷疑他。繼續留在這邊,風險會很大。”
    “沈陽距離前線很近,高第巴不得來這裏。”
    “所以無論他是否投降建奴,都會來沈陽。”
    聽完劉肇基的分析,朱慈炯又有了新的疑惑:“然後呢?沈陽就在咱們身後,如果高第像吳三桂一樣掀起叛亂,咱們就失去了退路。”
    “不讓他進城!”劉肇基又分析起來:“高第麾下兵馬自入遼以來一直待在平遼大軍後方,幾乎沒有什麽參戰經驗。攻城守城,他或許還行;但要是野戰,他根本不行!”
    “在他抵達沈陽前,命沈陽守軍緊閉城門不讓他進城。”
    第(1/3)頁
    第(2/3)頁
    “同時把中路軍撤回遼陽,北上沈陽;北路軍也抽調一支兵馬,從撫順回援沈陽。”
    “屆時給他下達一份軍令,命他進城議事。”
    “他若進城,就趁機把他抓了。他若不進城,就名正言順得出兵征討。兩麵夾擊之下,高第必敗!”
    “妙啊!”朱慈炯不由得對劉肇基高看了一眼。
    這員猛將不但非常能打,還能獻出這種計謀。
    果然是大明的忠臣良將!
    “諸位覺得怎麽樣?”朱慈炯問其他人。
    “此計甚妙!”
    “臣覺得可行。”
    “臣也覺得可行,但是想補充一句話...”
    眾人商議了一會,把這件事定了下來。
    由於是劉肇基出的主意,所以具體執行也是由劉肇基負責。
    隨後。
    朱慈炯又說回了之前的話題,他認真說道:“現在情況複雜,不能主動進攻建奴!但咱們也得在等待聖旨期間做點什麽吧?如果無所事事的待著,恐怕會引起朝臣的彈劾,以及朝廷的不滿。”
    這...
    眾人再次犯了難。
    因為他們實在想不出除了進攻,還能做什麽。
    李定國眯著眼睛想了一會,問巴克勇:“吳三桂叛亂前軍中糧草還剩多少?”
    “不足三日。”
    “餉銀是否有拖欠?”
    “有!拖欠了兩個月的餉銀。”
    李定國臉上露出了笑容。
    朱慈炯眼珠圍著眼眶轉了一圈,自信地問道:“你想招降吳三桂的人?”
    “不,”李定國輕輕搖頭,“我想用計離間吳三桂和多爾袞。”
    “還有,”李定國補充道:“如果可能的話,順便離間洪承疇,讓多爾袞對他失去信任!”
    “離間計?這是錦衣衛的看家本領啊!”朱慈炯興奮地直接站了起來。
    他注視著李定國的眼睛卻沒有詢問具體怎麽用計。
    畢竟...
    這種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第(2/3)頁
    第(3/3)頁
    “咳咳,”朱慈炯輕咳一聲換了個話題:“諸位,最遲七天就能等到朝廷的旨意。但是在等待期間,咱們要商議一件大事。”
    “殿下請講!”黃得功帶頭回應。
    “打仗需要用兵!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吳三桂已經投降了建奴,我軍可用的兵力比原來少了一萬多,而建奴卻增加了一萬多。”
    “咱們...要不要讓朝廷增兵?”
    黃得功想了想,沒說話。
    李憲忠和劉肇基也沒說話。
    李定國欲言又止,同樣沒說話。
    巴克勇更不敢說,隻能低著頭假裝思考。
    眾人都不想打沒把握的仗。
    兵力越多,把握越大。
    但問題是...
    朝廷的兵力也不富裕。
    陝西那邊的蒙古人一直在鬧騰,陝西三邊的邊軍不能動。
    四川山高路遠,來不及征調。
    京營士兵也不是很多。
    繼續抽調的話,京師就會空虛。
    這些倒還是其次。
    一旦繼續向遼東增兵,相應的軍費也會增加。
    這對大明財政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見沒人說話,朱慈炯學著崇禎的樣子開始點名:“李定國,你說說該不該讓朝廷增兵?”
    李定國調整呼吸,平靜地說道:“臣以為不用增兵。”
    “哦?”朱慈炯對這個答案有些意外,“不增兵也能平遼?”
    “我不敢說能,但機會還是有的,而且很大。”
    “說說你的想法。”
    李定國雙手抱拳,一臉歉意:“殿下恕罪,我覺得此時言之過早,待平息完高第的事後再說不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