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兩難自解

字數:4581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在崇禎眼裏沒有真正的賢臣。
    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什麽是賢?
    幹好本職工隻能勉強及格。
    在嘉靖皇帝眼裏,能搞到錢的人是賢臣。
    但是在崇禎眼裏,這隻能算半個賢臣。
    能搞到錢但又不掠之於民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賢臣。
    有人會說貨幣改製就是從百姓手裏搞錢,就是掠之於民。
    但問題是...百姓手裏才幾個錢?
    他們本就不多的錢大部分都是銅板,很少有現銀。
    絕大多數銀子都在士紳,地主和商人的地窖裏藏著。
    貨幣改製有兩個目的。
    一是統計貨幣總量,二是從士紳地主商人身上割肉。
    崇禎二十五年六月初八,早朝。
    鴻臚寺官員率先出班,向崇禎匯報入京謝恩,離京請恩的官員。
    崇禎一如既往地選擇不見。
    接下來是第二個環節:處理邊關急報。
    邊關有很多消息,最重要的當屬遼東大捷。
    兵部尚書王家彥念完塘報後,在場的大臣們立刻向崇禎道賀,隨後互相道賀。
    道賀結束,開始討論後續的治理問題。
    打遼東易,治遼東難。
    平遼大軍來自全國各地。
    他們早晚是要返回原籍的。
    在他們離開前,需要在遼東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預警和防禦體係。
    預警靠長城附近的放哨兵,防禦需要衛所。
    設立衛所的前提是有足夠的人口。
    第(1/3)頁
    第(2/3)頁
    沒有人全都白扯。
    經過連年的戰事,那裏的百姓已經十不存一。
    根本無法設立衛所。
    為了盡快穩定當地的局勢,隻能向那裏遷徙百姓。
    這需要大量的錢財。
    另外,由於人口少開墾的土地也少。
    當地的糧食產量不足以供應大軍。
    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從關內調糧運往遼東。
    這也需要大量的錢。
    隨著探討的深入,遇到的麻煩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錢的問題。
    為了不影響朝會進行,眾人約定回去仔細斟酌後再討論此事。
    主持會議的範景文見狀宣布討論下一個問題:是否入朝追擊建奴。
    經過討論,在場的大部分人都同意派遣大軍進入朝鮮追擊建奴。
    內閣首輔範景文是反對者之一,他對著那些同意的人說道:“入朝作戰不是不行,但前提是有錢。現在國庫虧空,沒有足夠的錢支撐戰事。”
    有人問:“請問範閣老國庫有多少虧空?”
    範景文回答道:“實不相瞞!按照估算,國庫今年的虧空將高達三百萬兩。入朝作戰所需的銀子多了不敢說,一百萬兩還是要的。如果命大軍入朝作戰,那麽國庫今年的虧空將高達四百萬兩!”
    聽到這個數字,崇禎故意皺眉。
    滿朝文武也紛紛皺眉,很不樂觀。
    這種規模的虧空如果不能及時填補,就得寅吃卯糧。
    吃來吃去,會把大明朝吃垮。
    片刻後,司禮監掌印高時明問道:“那戶部有沒有開源節流的方法?”
    戶部尚書謝三賓邁著自信的步伐走到了眾人前麵。
    對著崇禎施禮:“陛下!臣確實想到了一個解決虧空的法子。”
    “哦?”崇禎提高聲調:“既然有方法,那就請謝尚書說出來。”
    “是,”謝三賓再次施禮,緩緩說道:“貨幣改製從我朝二十一年開始實施,到現在已經快五個年頭了。雖然大部分地方都已經使用上了大明圓寶,但還是有幾個省份繼續使用銀子。”
    “這不但給朝廷帶來諸多不便,還給在各省之間經商的商人帶來了麻煩。”
    第(2/3)頁
    第(3/3)頁
    “所以,臣提議在全國強製實施貨幣改製。”
    “強製?”崇禎故作疑惑:“如何強製?”
    “是啊,怎麽個強製法?”內閣首輔範景文的話突然多了起來,他問道:“總不能去百姓家裏掘地三尺找出銀子,然後拿到鑄幣處鑄成大明圓寶吧?”
    “當然不能去百姓家裏挖銀子!”謝三賓連忙解釋道:“我的辦法是頒布旨意,宣布在某一天以後必須使用大明圓寶,禁用普通白銀。”
    “百姓們可以在截止日期到來前把家裏的銀子拿出來,去鑄幣處兌換成圓寶。各地鑄幣處來不及鑄造的也沒事,隻要百姓提前做好登記就行。”
    “每兌換一枚大明圓寶,朝廷就有六厘的利潤。假設能兌換五千萬枚,朝廷就能獲得三百萬兩的收益,正好可以拿來補國庫的虧空。”
    “如此一來,兩難自解!”
    “這不行,絕對不行!”範景文立刻反對道:“百姓手裏的銀子都是他們辛辛苦苦掙來的,豈能強迫他們兌換成大明圓寶?”
    “為何不能?”謝三賓反問。
    “因為這是掠之於民!”範景文瞪著眼睛說道:“都知道一枚大明圓寶隻需要九錢銀子,剩下的都是銅和白銅!強迫百姓們用一兩銀子兌換九錢銀子,就是不行。”
    “貨幣改製是國策,如果不強製施行,那麽這項國策就永遠無法徹底完成!為了朝廷,必須強製。”
    範景文冷著臉問:“如果有的人既不兌換也不登記,該如何處理?”
    “罰沒銀兩充公!”
    “沒那麽簡單!”範景文冷笑起來:“這項政令不出京師還好,一旦出了京師就會被地方官員曲解。”
    “有些官員會如實告訴百姓,讓百姓們順利的兌換大明圓寶。有些官員則會算計百姓,在截止日期到來前不告訴百姓,亦或者和當地的鑄幣處狼狽為奸,既不給百姓兌換圓寶,也不登記,等截止日期到來後直接去百姓家裏抄家。”
    “如此一來,遭殃的還是百姓。”
    範景文的觀點很有說服力,讓朝堂上的不少官員的想法都產生了動搖。
    謝三賓早有準備,他立刻反駁道:“範閣老此言差矣!”
    “旨意一旦下達,官員必須傳達不能隱瞞,否則各地的土地司,督查司會立刻發起彈劾,讓他們掉腦袋。”
    “另外所謂的掠之於民也不成立,一兩銀子和一枚大明圓寶買到東西一樣多,何來掠之於民之說?”
    “況且百姓手裏能有幾兩銀子?就算有銀子也早在官員的恫嚇下把銀子換成了大明圓寶。”
    “真正有銀子的是那些和朝廷作對的劣紳豪強,掙他們的錢,補國庫的虧空,有何不可?”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