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崇禎的真正目的是發動內戰

字數:5206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在古代。
    地主和士紳階級最喜歡的就是災年。
    普通自耕農抵禦自然災難的能力差,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度過災年。
    能幫他們的首先就是地方官府。
    但...
    很多地方官員會想辦法隱瞞不報,甚至喪事喜辦,把災年說成豐年。
    因為當時的人比較迷信。
    認為天災是人禍造成的。
    哪裏出現了天災,就意味著那裏的地方官治理有問題,追究起來地方官要負主要責任。
    其實不僅官員如此,皇帝亦是如此。
    以明英宗為例,正統四年京師一帶天災不斷。
    明英宗為此下了罪己詔。
    實際上。
    有明一朝的罪己詔共有有二十七份。
    數量最多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有六份罪己詔。
    其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代宗朱祁鈺,他們各有五份。
    英宗,世宗和神宗各有兩份。
    惠帝,宣宗,憲宗,孝宗和武宗各有一份罪己詔。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官員不敢如實上報災情。
    就算如實上報,開倉放糧也需要手續和時間。
    災民根本等不及。
    於是百姓們就隻能求助於有存糧的地主和士紳。
    麵對主動找上門的災民,地主和士紳並不會像影視劇中一樣對毆打驅趕災民。
    相反的是。
    他們會連夜開設粥場,賑濟災民。
    他們每天隻會供給災民少量的稀粥,吃飽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至於餓死。
    當消息傳出,附近的災民會蜂擁而至。
    這時候地主和士紳才會露出真麵目。
    他們會勸說災民,讓他們用土地換取糧食。
    災民不同意?
    好!即日起停辦粥場。
    災民們本就沒多少存糧,為了來這個粥場,所剩不多的糧食也在路上吃完了。
    粥場一旦停辦,他們既沒有存糧果腹,也沒有足夠的糧食支撐他們去別的地方求生。
    況且。
    人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會喪失所有理智和自尊心。
    別說土地了,就是妻兒和自己的性命也都可以成為交易的籌碼。
    第(1/3)頁
    第(2/3)頁
    於是地主和士紳們便輕而易舉,且合理合法的完成了土地兼並。
    而那些失去土地的自耕農隻能給地主和士紳當佃戶,或者依附地主士紳,成為奴仆。
    佃戶辛辛苦苦種了一年地,收入的五成要交給地主。
    收入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要交田賦。
    (明代不同地方田賦稅率不同,以杭州府為例,田賦稅率最高為百分之十,最低的地方稅率僅為百分之三。)
    這還沒完。
    剩下的錢既要養家糊口,還要交名目繁多的徭役。
    當時糧食畝產本就不高,剩下的存糧勉強養活一家人。
    一旦遇到災情糧食減產,佃戶為了活命隻能向地主借糧度日。
    由於天災不斷,導致佃戶的負債越來越多。
    矛盾也越積越深。
    於是農民起義爆發了。
    為了平息暴亂。
    崇禎一方麵派兵圍剿,一方麵通過免除賦稅和徭役緩解矛盾。
    緊接著大力推廣抗旱抗旱的農作物,同時在地方組建監察官員的機構。
    在這些因素外加旱災緩解的情況下,起義的農民越來越少。
    可是崇禎知道。
    矛盾隻是被暫時緩解,並未得到解決。
    矛盾的根源是什麽?
    土地兼並?
    非也!
    這隻是表象。
    真正的根源是財富的壟斷,也可以理解為生產資料的壟斷。
    不同時期,財富的載體不同。
    在古代,這個載體是土地。
    為什麽封建王朝很難超過三百年?
    三百年不是封建王朝的極限,而是土地兼並的極限。
    王朝末期的社會,絕大多數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
    下麵的百姓除了三間破草房和幾件破衣服外,一無所有。
    不......
    他們還擁有一輩子都還不完的債務。
    若想解決矛盾的根源,就需要幫百姓免除債務,同時重新分配財富。
    也就是重新分配土地。
    可士紳地主肯定不會主動把地分給百姓。
    那麽...
    就隻能通過強硬手段來解決了。
    第(2/3)頁
    第(3/3)頁
    強硬的手段有很多,但能用的寥寥無幾。
    總不能下旨讓地主把土地分給百姓吧?
    這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更不符合常識。
    所以崇禎的辦法是發動戰爭。
    通過內戰重新分配財富。
    既然要內戰,首要任務是找到有財富的敵人。
    其實不用找,地主和士紳階級就在那裏。
    但階級不是實體,無法成為名義上的敵人。
    崇禎隻能找階級的利益代表下手。
    地主和士紳階級有兩個利益代表。
    朝堂上是東林黨,朝堂下是鄭芝龍。
    有了敵人,就要找發動內戰的借口。
    這個借口既要足夠充分,還要具有正義性。
    否則他打不贏這場仗。
    崇禎的辦法是:逼反敵人,再以平叛的名義出兵發動內戰。
    逼反鄭芝龍容易,畢竟已經掌握了他的罪證。
    對鄭芝龍來說,在不反必死的前提下,造反是他唯一的出路。
    那麽接下來崇禎要做的就是逼反東林黨。
    東林黨裏都是聰明人。
    逼反一個人本就不易,逼反一幫聰明人更是難比登天。
    崇禎的辦法給東林黨製造出一種不反必死的局麵。
    他借著太子在南京的機會,讓東林黨押寶太子。
    在平遼之後重用謝三賓,並開始裝病,擴大黨爭的同時讓東林黨發生內訌。
    隨後。
    崇禎在中間挑撥離間,讓黨爭惡化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程度。
    最後。
    崇禎要讓所有人意識到他要換太子。
    東林黨已經押寶太子,如果崇禎真的要換太子。
    不但他們之前所做的一切會成為徒勞,還會被黨爭搞的家破人亡。
    如此一來。
    東林黨將和鄭芝龍一樣,麵臨不反必死的局麵。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