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 無人可用

字數:4735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大明永樂六年。
    朝廷在山東登州設立總督備倭都司府。
    全稱是總督登萊沿海兵馬備倭都指揮使司官衙。
    備倭都司府下轄登州,即墨和文登三大營,負責整個山東半島的海防。
    這些備倭兵既能在近海海戰,也能上岸陸戰。
    在設立之初確實是全能戰士。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備倭兵戰力越來越拉垮。
    不過即便再拉跨,也屬於戰兵序列。
    有野外作戰的能力。
    聽到山東還有兵馬可調,謝三賓很高興:“山東有多少備倭兵?”
    王家彥回答:“山東沿海二十四衛應有六萬三千人,實際在冊兩萬三千人。再減去京操軍,和放哨兵,實際可以調動的兵馬約有一萬!”
    京操製度始於大明永樂十三年。
    當年朱棣命河南、山東、陝西、江南等各地的武將,率領所部精銳赴京操練。
    這些士兵又被稱為京操軍。
    操練結束後,一部分士兵會被充入京營加強京營的實力。
    剩下的士兵在操練結束後跟隨武將返回原籍。
    聽到隻有一萬備倭兵後,謝三賓直呼道:“太少了...一萬兵馬根本不夠用!”
    “我還沒說完呢!”王家彥補充道:“登萊水師還有兩萬多人,他們都有陸戰的能力。”
    謝三賓提醒:“陛下說過不能動平遼大軍。”
    王家彥解釋:“平遼大軍入遼之後,登萊水師除了偶爾幫忙運輸糧草外,一直待在山東沒動,調動他們不等於調動平遼大軍!”
    “另外直隸,山東和陝西還有不少守軍,簡單訓練後亦可出征野戰。畢竟叛軍不是建奴,對付起來也沒那麽難。”
    王家彥的意思是朝廷能調動的兵馬雖然有不少菜雞,但太子的勤王軍也是菜雞。
    雙方打起來是菜雞互啄。
    不必追求部隊是否精銳。
    “不行不行,”謝三賓搖頭晃腦:“我要再次麵見陛下,請求調動京營兵馬南下平叛。”
    既然崇禎已經把太子勤王定義為叛亂,那麽他就得想辦法盡快平息叛亂。
    當他再次找到王承恩打算麵見崇禎時,卻被告知崇禎誰也不見。
    謝三賓無奈,隻能召集朝中大臣商議對策。
    過程出現不少波折,但最後還是討論出三個方案。
    第(1/3)頁
    第(2/3)頁
    首先是以崇禎的名義給全國各地發聖旨,命他們不得參與叛亂。
    其次調動陝西三邊,山東備倭兵以及各府州縣的青壯士兵在山東濟南府集結,準備南下徐州抵擋叛軍。
    同時給四川發出公文,命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和孫子馬萬年率領白杆兵順江而下,攻取南京。
    旨意剛發出不久,全國各地的公文陸陸續續來到了京師。
    謝三賓每看一份公文,臉色就陰沉許多。
    看到最後,他砰的一下將桌子上的硯台狠狠摔在地上,“反了,全都反了!該死,全都該死!”
    禮部尚書史可法皺著眉問:“響應太子號召的地方有很多嗎?”
    謝三賓抱起一摞公文大聲說道:“何止是多,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西,廣東和四川都反了!其他地方例如雲南,江西兩地雖然沒響應太子號召,卻也發來公文詢問情況。”
    “這麽說吧,他們隨時都有響應太子號召,跟著起兵的可能!”
    “四川?”史可法有些懷疑:“不能吧?那邊都是秦老將軍的部下,豈會輕易參與叛亂?”
    “這是錦衣衛送來的密函,你自己看吧!”謝三賓把密函扔給史可法。
    密函上說,蜀王在接到太子的勤王檄文後立刻向四川官員施壓。
    四川官員尚未表態,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和孫子馬萬年卻率先表示願意出兵。
    但是什麽時候出兵,出動多少兵馬卻沒說。
    不管怎麽說,他們都表了態。
    這對朝廷來說十分不利。
    史可法有些費解,叛軍是如何做到一呼百應的呢?
    琢磨了一會,他想通了其中的原因。
    這些地方都有一個特點,地理位置上都屬於江南,同時貨幣改製進展一般,甚至緩慢。
    叛軍每到一處就廢除貨幣改製政策的行為,深受當地士紳的歡迎。
    士紳和官員是利益共同體。
    士紳歡迎的東西,官員沒道理不歡迎。
    至於下麵的百姓就更好辦了。
    皇權不下縣。
    士紳說什麽,下麵的百姓便信什麽。
    一呼百應的局麵也就出現了。
    史可法雖然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卻想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內閣首輔謝三賓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
    他非常不理解崇禎不讓京營南下。
    第(2/3)頁
    第(3/3)頁
    要知道京營有數萬大軍,且都是朝廷精銳。
    隻要給他一半的兵馬,謝三賓就有把握擋住叛軍。
    可崇禎就是不給他一兵一卒。
    謝三賓苦笑著自言自語:“不給就不給吧,先打一仗看看輸贏再說。”
    陝西三邊距離京師太遠,那裏的兵馬一時半刻到不了。
    謝三賓能用的隻有登萊水師,山東備倭兵,附近各府州縣的士兵。
    粗略統計,這些兵馬加起來約有五萬。
    五萬對十萬,優勢並不在他這邊。
    但謝三賓不慌,因為還有京營這張底牌。
    他一邊調動兵馬,一邊準備糧草。
    叛軍雖然在出兵的同時就截斷了漕運,但各地府庫都有存糧。
    這些糧食足夠大軍短期內使用。
    就在謝三賓以為自己把能想的全想到了,能做的全都做到了的時候。
    他忽然意識到一個致命問題:誰率領大軍平叛?
    兵多兵少先放一邊,終究有兵。
    可領兵的將領卻一直沒有定下來。
    讓誰領兵呢?
    謝三賓率先找到了京營總督劉文耀。
    劉文耀表示自己在訓練時墜馬受傷,不能領兵出戰。
    謝三賓隻好找到英國公張世澤,打算讓他帶兵南下。
    張世澤表示自己得了癆病(肺結核),無法領兵出征。
    謝三賓又找了好幾個武將和勳貴。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身體都很差。
    不是抱病在家,就是身上有傷。
    謝三賓意識到他無人可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