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又要劇透,對不起了Ju~~dy!
字數:4444 加入書籤
憑良心說,魏武心裏的確懷疑是太子妃呂氏做的。
因為目前發現的所有疑點,全都指向這個女人。
但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把自己的懷疑說出來,隻是將所有疑點擺到台麵上。
原因是不想讓朱元璋和朱標覺得是自己在刻意引導。
畢竟這是帝王和儲君的家事,他一個外人沒必要搞的那麽張揚。
反正所有疑點都擺在那裏,怎麽想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但現在朱元璋卻直接開口詢問,並且直接點出呂氏,魏武也有些無奈。
仿佛是看出了魏武的顧慮,朱元璋笑著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武,我能感覺出來你對咱有些…怎麽說呢?就好像是一層看不見的壁壘。”
“也能理解,畢竟咱是掌管生殺的帝王,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帝王不會與人交心。”
“但其實咱還真就想和你坦誠相待,隻是咱也明白這不是靠嘴說,需要時間來證明。”
“咱也不指望你短時間內就能對咱推心置腹、毫無保留,所以咱就換個說法。”
說到這裏,朱元璋轉頭看向魏武,眼神非常的坦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百姓的利是財,官員的利是權,皇帝的利是天下,所以對咱來說,你重要性遠超出你所想。”
“隻要你不背叛大明,背叛咱,就算是你犯錯了,咱不也得捏著鼻子認啊對不對。”
說到最後,朱元璋甚至專門說了一句俏皮話來調節氣氛。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番話確實說的很真誠。
隻不過對魏武這個接受過信息大爆炸的後世人來說。
人心這東西是會變的,真沒有任何保障。
信任的建立也不是靠嘴說,他不會因為幾句真誠的話就真的敞開心扉。
當然,魏武也相信這是他的真心話,最起碼此時此刻是絕對真誠的。
至於將來,將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
所以,他也願意為此刻的真誠,拿出一些該有的態度來。
畢竟皇帝都推心置腹了,他總要給點麵子,不能拒人千裏之外。
“朱老伯,我這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舒舒服服過完一生。”
“所以我向您保證不會背叛大明,畢竟您是皇帝,您重視我,可以一直護著我。”
“但將來的皇帝就不好說了,所以,您老能不能開開恩,送我個免死金牌啥的。”
說話間,魏武還故意擠眉弄眼的挑了下眉頭。
其實魏武又何嚐不知這玩意沒用,皇帝要殺你有的是理由。
特別是洪武一朝,殺的就是那些有丹書鐵券的人。
相比之下,唐朝的丹書鐵券比老朱賜下的作用還大一些。
畢竟承認前朝的丹書鐵券,也代表著本朝同樣是華夏正統,這點很重要。
但現在這種情況,總歸是要說點什麽才行。
事實證明魏武說的沒毛病,朱元璋聽完當場就大笑起來。
“你這臭小子,行,回頭我就讓人專門鑄一枚免死金牌,下旨當眾賞賜。”
“這樣你就沒顧慮了吧!那麽現在是不是可以回答我的問題了?”
魏武滿足的點了點頭,隨後便直接說道:
“我認為是呂氏,她是太子正妃,雄英病逝之後,她和她兒子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呂氏從側妃變成正妃,自然她的兒子也就成了名義上的嫡子。
隻要再把朱允熥養成廢物,就沒人能和她兒子爭奪皇帝的寶座。
她就是這麽做的,所以朱允炆才能登基稱帝,否則皇帝應該是朱允熥。
朱元璋沉默了一會才緩緩開口。
“是啊!這皇位就一個,她不爭,他兒子這輩子都沒機會。”
說話之時,他的目光看著遠處,腦中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良久,朱元璋回過神來看向魏武。
“小武,你上次說允炆登基,但字輩卻變成老四,到底為什麽會這樣?”
這突如其來的急轉彎,愣是差點給魏武閃了腰。
說太子妃呂氏說的好好的,怎麽就突然轉到ju~~dy身上去了呢?
不過轉念一想,涉及到皇位,這倆還真是有扯不斷的牽連。
陰沉了片刻,在心中稍稍組織了一下語言,魏武才開口說道:
“朱老伯,其實就算我不說,您大概也猜到緣由了吧!沒錯,就是叔侄爭位了。”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登基定國號建文,次年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
聽到削藩二字,朱元璋那是立刻就皺起了眉頭。
當初分封諸王的時候,確實有不少大臣反對,擔心漢、晉亂象重演。
朱元璋也有私心,隻是想給自己的兒子們一些好處。
事實上他心裏也明白,新帝登基之後削藩是必行的政策,利於中央集權。
在這種矛盾思想下,朱元璋還是被往日的苦日子影響,選擇封藩。
不過也做出了一些舉措,防止日後出現變故。
比如藩王不可插手封地行政,不許私下往來,無詔不可擅自進京。
至於後世帝王會不會削藩,各地藩王是不是會引起亂子。
那個時候他已經不在了,兒孫之事他想管也管不了,算是一點私心吧!
隻是朱元璋沒想到朱允炆會如此不智,剛登基一年就迫不及待的削藩。
一年時間甚至連朝堂都不一定能掌控穩定,這時候削藩不是明智之舉。
沉默了一會,朱元璋輕歎一口氣,再次開口詢問道:
“老四,應該就是削藩的時候被逼狠了,才會選擇起兵奪位的吧?”
“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史稱靖難之役。”
“咱承認老四確有才能,但即便有才能,想要成功奪位也是難如登天,他如何辦到的?”
不得不說,老朱的眼光和政治敏銳確實沒的說。
朱棣確實雄才大略,但靖難依舊打的艱難無比,幾次差點嗝屁。
想到這件事情的經過,魏武心中忍不住暗笑,隨後便說道:
“個人能力強是一方麵,主要還是靠敵人的襯托,否則靖難也不會成功。”
“以大明的實力,削藩雖然有些阻礙,但想要成功並不困難,隻是建文帝太稚嫩了。”
“再加上身邊給他出主意的全是不堪大用,隻會在紙上談兵的儒生,昏招盡出。”
“還有關鍵時刻,大明第二戰神倒戈,才讓永樂帝一舉靖難成功!”
大明第二戰神?
聽到這個稱呼,朱元璋心中不由開始好奇,這戰神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