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什麽?鄭和回來了?

字數:10362   加入書籤

A+A-


    第章 什麽?鄭和回來了?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怕死,總有把錢看得比自己性命重要的。
    對於這樣的人,鐵鉉沒有什麽好說的。
    直接動用武力追繳稅款。
    若是武力抗稅,則一律視為對抗朝廷,滿門抄斬。
    事後,鐵鉉冷聲表示:真當本官不敢殺人嗎?
    陛下把這麽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自己肯定不能辜負陛下的期望。
    若是連此事都完不成,他還有什麽臉麵再回去見陛下。
    就這樣,一直到十一月之前,新政的推行都很順利。
    十一月中,兩廣地區發生了一場叛亂。
    當地地主勾結土司殺了知府,並舉行了造反活動。
    鐵鉉並沒有向朝廷求援。
    他也是經曆過戰爭的,不是那些文弱的書生可以相比的。
    他用王命旗牌,調集了數萬兵馬,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了這場叛亂。
    當消息傳到京城,朱棣大笑著說:“大明有鐵鉉,乃社稷之幸。”
    高興的不止朱棣,還有文官們。
    因為鐵鉉是這場平叛戰爭中最大的功臣。
    最重要的是什麽?
    鐵鉉他是文官啊!
    不管眾人之前與鐵鉉的關係如何差,但這份榮譽,是屬於整個文官集體的。
    他們如何能不高興呢?
    於是,關於鐵鉉的賞賜問題,文官們也是出了大力。
    紛紛進諫應該重賞鐵鉉。
    朱棣又豈能不知道這些人的心思,於是他將計就計,反過來利用了一下他們。
    於是他下旨重賞鐵鉉。
    這讓一部分人看到了文官帶兵的希望。
    於是朝堂上支持新政的聲音變多了。
    朱棣也順勢加快了新政的推行速度。
    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
    時光悠悠,很快永樂十四年就結束了。
    永樂十五年正月初八。
    一匹快馬闖入了京城。
    隨後直奔皇宮。
    一路暢通無阻,不管是高官勳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紛紛避讓。
    因為馬背上的人一路上都在高聲大喊一句話。
    “鄭和回來了!”
    京城所有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之事,因為上次出海的時間是永樂十年五月。
    這遠遠超出了以往出海的時間。
    所以上至君王,下至普通百姓,都在關注這件事。
    甚至有不少人以為,鄭和他們遇到了危險而葬身大海了。
    現在…終於回來了,很多人為此長長鬆了口氣。
    皇宮,禦書房。
    王忠急匆匆的跑了進來,滿臉都是開心的笑容。
    “陛下,好消息!”
    正在批閱奏疏的朱棣聞聲抬起頭來。
    “哦?是什麽好消息?”
    “陛下,鄭和,鄭和回來了。”
    王忠快速說道。
    此話一出,朱棣直接愣住了。
    過了兩秒,他噌的一下站了起來。
    眼睛直直的盯著王忠,滿是不可思議。
    “什麽?鄭和回來了?”
    “你說的可是真的?”他問道。
    “陛下,是真的。”
    “信使就在外麵呢!”
    王忠道。
    “傳,快傳!”
    朱棣激動不已。
    “是。”
    緊接著,信使就進入了禦書房。
    他走的很慢,整個人非常緊張,腿肚子還打著顫。
    畢竟,他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而他即將要麵對的,則是主宰整個大明帝國的皇帝。
    這壓力可不是一點半點。
    “小人參…參…參參見陛下!”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見此,朱棣眉頭微微一皺,不過他並沒有放在心上。
    “平身!”朱棣開口道。
    “謝陛下!”
    “鄭和回來了?”
    朱棣問。
    “回稟陛下,是的。”
    “小人出發的時候,鄭大人已經帶著船隊停靠在了交趾,進行補給。”
    “不日便可回歸。”
    信使將自己所知道的詳細說了出來,並且轉呈給朱棣鄭和親手所寫的折子。
    朱棣接過折子快速看完,心中大喜。
    “王忠,帶他下去領賞。”
    朱棣對王忠吩咐道。
    “是。”
    “謝陛下賞!”
    信使也是恭敬感謝。
    待兩人退下,朱棣再次打開鄭和的折子,仔細禦覽起來。
    剛剛一目十行,隻是看了個大概。
    然而他看了沒有一會兒,就有人闖進了禦書房。
    朱棣正要發怒,抬頭卻看見來人是楊軒。
    於是他的表情立刻多雲轉晴。
    “聽說鄭和回來了?”
    楊軒迫不及待的問道。
    “嗯,回來了。”
    朱棣笑著點了點頭,隨即又對楊軒招了招手:“楊軒,你快過來看,這是鄭和的折子。”
    “他說,他已經找到了你所說的糧種。”
    聽到此話,楊軒的神情也是一怔。
    在他的預想中,鄭和要找的玉米,土豆,紅薯,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但萬萬沒想到,驚喜竟然來的這麽突然。
    回過神來的他立馬上前,從朱棣的手裏一把搶過了折子。
    “哎哎,你幹什麽?我還看著呢!”
    朱棣不滿地嚷嚷,同時出手搶奪折子。
    “別吵吵。”楊軒喝道,也沒在意朱棣的反應,而是轉過身繼續看起了折子。
    他深知這三種糧食對大明有多重要。
    雖然經過努力,改善糧種,使得大明的糧食產量提高了不少。
    但卻依然無法讓全國的百姓都吃上飯。
    畢竟,大明的人口是一年比一年多,所消耗的糧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還有,北方地廣人稀,糧食產量,遠遠比不過南方。
    所以,僅以北方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滿足北方百姓和戍邊將士們的需求。
    每年都需要從南方調運糧草支援北方。
    好在很久之前,朱棣就改了藩屬國的朝貢規矩。
    南洋諸國,每年都需要給大明朝貢不少糧食。
    同時,大明還會購買一部分南洋諸國的糧食。
    這些糧食,極大的緩解了大明北方對糧食的需求。
    使得戍邊的將士,都能夠吃飽飯。
    現如今,在順天附近的通州,就存放有兩百萬石左右的糧草。
    這些糧食是維護北方穩定的根基。
    不管是戍邊將士所需的糧食,還是地方遭災所需的糧食,都是從通州運出去的。
    一旦大明有了玉米、土豆、紅薯等適合北方種植的糧食。
    那麽從此以後,北方將不再缺糧。
    百姓也能解決基本的溫飽。
    不過楊軒知道,這三樣糧食在後世產量恐怖,但現在,卻不一定。
    糧種帶回來首先要做的就是試種植,看看是否適應大明的土地,然後再看看產量。
    同時,還要在不同的土壤環境中種植,看看什麽地方最適合種植。
    楊軒查過北方各省的糧食產量。
    有的地方,小麥畝產量還不到一百斤,和南方完全不能相比。
    (建國初期咱們的糧食產量也不高,畝產幾十斤很普遍,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咱們才有了好的種子,又從國外引進化肥生產線,讓我們不缺化肥,糧食產量才爆發式增長)
    好一些的,畝產一百多斤,畝產兩百斤以上的,非常少。
    很多地方的土地貧瘠,肥力不足,又沒有水來澆灌,種種因素,導致北方的糧食產量一直不高。
    若是有一種高產糧食,不挑地,耐旱等優點,那北方很多不適合種植小麥水稻的土地都能利用起來。
    玉米,土豆,紅薯這三樣糧食就是最適合的。
    楊軒認真看著鄭和的折子。
    上麵寫著他們並沒有在歐洲找到玉米等。
    本來是準備回大明的,但是卻在海上遭遇了一場巨大的風暴。
    船隊損失慘重。
    看到這裏,楊軒也是忍不住一陣心痛。
    那可都是經驗豐富的船員水手啊,就這麽白白葬身大海,實在是太過可惜。
    畢竟,要得到經驗豐富,且能夠承擔遠洋任務的船員和水手,這其中所需要的花費,可是一點也不少。
    折子後麵又寫到鄭和他們在經曆過風暴過後,去到了一片陌生的大陸。
    後麵才知道那是南美洲北部。
    在那裏,他們找到了玉米,紅薯,土豆。
    還找到了辣椒、番茄等作物。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楊軒嘴裏呢喃著,心中也不得不佩服鄭和他們的運氣。
    誰能想到,一場風暴,讓他們到達了南美洲。
    天意,這簡直就是天意!
    剩下的內容,楊軒很快就看完了。
    這時他才注意到,朱棣正黑著臉盯著自己,並且咬牙切齒的重複著“欺人太甚,欺人太甚”這樣的話。
    楊軒有點無語,不就是搶了他的折子看嘛!
    這又不是什麽大事!
    不過轉念一想,自己剛才的行為確實有點過分。
    不管怎麽說,朱棣都是皇帝,自己是臣子,得照顧一下他的麵子。
    “剛剛確實是我的不對,你可不要往心裏去啊!”
    楊軒說了句軟話,讓朱棣的臉色好看了些。
    “哼,我要是事事都往心裏去,恐怕早就被你給氣死了。”
    “縱觀古今,有誰家的臣子跟你一樣?”
    “也就是我大度,懶得跟你計較。”
    朱棣哼哼道。
    “是是是,臣三生有幸,才遇到陛下這樣的好皇帝。”
    楊軒也沒有跟朱棣鬥嘴,而是就這樣哄著他。
    “知道就好,以後注意點兒。”
    朱棣順著杆子往上爬,鼻孔都快懟上天花板了。
    楊軒被噎了一下,想了想,又忍了下來。
    朱老四這廝,越老越沒個正形。
    見楊軒沒再像往常一樣懟自己,朱棣心裏開心極了。
    這一場,是他勝了!
    至於剛剛楊軒在認真看折子的時候,他為什麽沒有趁機從身後偷襲搶奪。
    這一點朱棣表示陰影太大了。
    當年兩人還在宮裏讀書的時候,一次朱棣想惡作劇一下楊軒,準備從身後偷襲他。
    但下一刻,他便悔之莫及。
    因為在他剛剛動手的那一刻,楊軒就已經反應了過來,並將他按在了地上。
    胳膊用力壓著他的脖頸,直接讓他感到呼吸困難。
    那一天,朱棣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太奶。
    恢複過來的朱棣非常生氣,表示自己隻是開個玩笑,但楊軒差點就把自己給弄死了。
    楊軒也很無辜啊,誰讓朱棣沒事想著從背後偷襲他。
    當然,他也給朱棣解釋了。
    因為流浪的時候,隨時都有可能麵臨危險,所以晚上睡覺的時候,他也會睜一隻眼睛。
    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對危險的直覺。
    任何從身後對他動手的人,都會被他下死手,置於死地。
    畢竟,誰家好人會從身後偷襲一個小孩子。
    所以,這種條件反射,差點就讓朱棣去見了他的太奶。
    而打那之後,朱棣再也沒有從身後拍過楊軒的肩膀,就更不用說是偷襲了。
    …
    看完鄭和的折子,朱棣也是發出了和楊軒差不多的感慨。
    “老話說,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倚。”
    “鄭和他們的運氣還真是夠好的。”
    “這也證明了,天佑大明!”
    接著,朱棣話語一轉:“不過,你確定鄭和帶回來的三樣糧食,能夠讓我大明的百姓都吃上飯?”
    鄭和的折子上隻說了他們找到了糧食,並沒有提及產量。
    所以朱棣心中對那三樣糧食還是有些存疑的。
    若是產量無法達到朱棣的心理預期,那這次出海,就虧大發了。
    三分之一的船隻人員損失,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你信我嗎?”楊軒並沒有直接回答朱棣的問題,而是反問了一句。
    “信!”朱棣並沒有想多久,直接表示相信楊軒。
    因為從兩人認識以來,楊軒一直都很靠譜。
    “這不就得了!”
    “等糧種回來,我再帶人培育一番,了解了其習性,使其適應這片土地後。”
    “再著手推廣至大明各地。”
    楊軒攤了攤雙手,隨即認真道。
    朱棣點了點頭。
    雖然推廣的時間會延後,但這無疑會規避掉很多風險。
    讓百姓更加容易接受,也少付出很多代價!
    這才是老成謀國之言呐!
    “算算時間,鄭和率領船隊也快到劉家港了。”
    “他這次立下大功,為大明帶回了那麽多好東西,說什麽我也得親自迎接一下。”
    “我準備明日就出發,前往劉家港。”
    “你要不要一起去?”
    朱棣向楊軒發出一條邀請。
    “好啊,我也想早點看到那三樣糧食,以及番茄辣椒等物。”
    楊軒微笑著接受邀請。
    隨後,朱棣讓人傳來了太子朱高熾,楊士奇,以及戶部尚書夏原吉。
    既然是要離京,那離開之後,國家的政務等事務,自然是需要安排好。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