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火藥的問題
字數:2975 加入書籤
寶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思兔閱讀sto.ist),接著再看更方便。
幾個人說話的時間很快就到了晚宴了,房玄齡自然也留在宮裏,這對於一國宰相來說並不是什麽稀罕事。
“朕聽聞你在草原上用了一種新的東西,是不是你之前所說的火藥?”
談完了正經事情之後,皇上就開始打聽火藥的事兒,原本李象要獻給皇上的,但因為吐穀渾的事情,所以這件事情就耽擱了,更何況當時皇上也沒有放在心上,認為這玩意兒威力並沒有那麽大,純粹是李象誇大了。
自己的爺爺是個什麽心思,李象的心裏也早有想法,火藥在現如今這個年代就是壟斷品,李象雖然願意讓大唐過得更好一點兒,但現在的大唐還不是李象的,所以火藥必須得抓在自己的手裏。
“的確就是孫兒以前所說的火藥。”
按照李世民的想法,李象這小子肯定比較狡猾,即便是主動發問,這小子也絕不會承認的,沒想到竟然就這麽認了,反而是李世民不知道該如何往下說了。
“微臣也聽說了,此種火藥威力巨大,這也是殿下在草原上獲得勝利的一個原因,如果我大唐所有的軍隊都裝備這種火藥,那麽將來我大唐的國力至少要上升一倍以上,周邊各個國家若是見識到此等威力的武器,還敢與我大唐發生爭執嗎?”
房玄齡當然知道李世民的心裏想的是什麽,所以馬上就往這個事上拐。
“房相說的不錯,隻是火藥金貴,並不亞於黃金,如若是大唐所有的軍隊都要裝備的話,那花銷可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李象一句話,立刻就把這兩人的熱火給澆滅。
火藥的價值如果等同於黃金的話,那的確是沒有辦法大規模裝備,對於火藥的價值,兩人也猜測過,肯定非常的昂貴,但絕對到不了等同於黃金的價值,可現在他們也沒有秘方,全部都掌握在李象的手裏,自然是李象說什麽就是什麽。
不過根據前線的密探來報,火藥的確是非常的珍貴,各級軍官都嚴格要求自己的手下,平時所有的火藥都是稱好了重量的,任何一點火藥的遺失都必須得作出書麵解釋,如果要是解釋不清的話,不管你有什麽樣的來曆,都必須得接受嚴格的懲罰。
“祖父可別不信,孫兒所說的都是實話,此乃火藥的材料……”
李象立刻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張紙,上麵記載的就是火藥的材料,當然這上麵的材料半真半假,有一部分是李象自己加上的。
李世民趕緊讓王德接過來了,如獲至寶的拿在手裏,雖然李世民對於某些材料沒有聽過,但知道的幾種材料當中,的確是非常昂貴的,如果要是按照這個配方配置,雖然不至於等同於黃金,但也相差不遠了。
“這其中有幾種物料極為難得,即便是我們費心收購,那也不可能買到太多,所以在吐穀渾的事情上,孫兒才讚成和他們談判,若是有足夠的火藥的話,孫兒絕對馬上帶兵南下,踏平吐穀渾。”
李象所說的話也是半真半假,其實他有足夠的火藥,但當時各大家族搶占了李象在吐穀渾的果實的時候,李象就已經是在布置這件事情了,既然你們想要把這個蘋果給吞下去,那我就得把這裏做成一個毒蘋果才行。
“這東西你先收好吧,朝廷工匠估計也做不出來,不過一定不要泄露出去,既然如此難得的話,那還就暫時留在你的軍中,至於已經消耗直接報到戶部,隻是皇宮周圍的城牆上,可否安置一些?”
李世民想到了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若是有人再想發動一次政變的話,李世民現在雖有十足的把握鎮壓,但如果要是有了此等強物的話,那把握不是更大一點嗎?
“在城牆上居高臨下向下射擊,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辦法,孫兒立刻安排人購置在城牆的險要處,不過祖父要找妥當的人看守,尤其是火藥這種東西,若是不每日稱重量的話,一旦落到了居心叵測的人手裏,皇宮的安危……”
火藥是一把雙刃劍,李象把火藥全部放在係統士兵手裏,那麽就不用擔心火藥會流出去,甚至一兩也不會流出去,但是到了皇宮裏李世民的人手上,這恐怕就很難說了。
“那你暫時先進行準備,剩下的事情朕安排一下。”
李世民雖然還沒有真正見到火藥的威力,但奏折已經收了一部分,自然也能夠推測的出來,在皇宮裏安置這樣的東西,自然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不是自己的親信誰也不能夠用。
房玄齡在旁邊有些失望,他雖然知道這裏麵可能李象搗鬼了,但換成任何人估計都這麽幹,畢竟這不是一個小玩意兒,如果要是能夠方便整個大唐的話,那麽邊境守軍就可以減少一半以上,朝廷的花銷也就能夠相應的減少了。
現在李象院也放置在皇城當中,這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如果要是工匠樞的人能夠研製出來,可能造價就會變低。
當然李象也知道他們的想法,所以拿出來的都是一些初級的黑火藥,這種東西威力有限,即便是你們能夠研製出來,那也是十年二十年以後的事,這中間咱早就換成無煙火藥了,自然不害怕你們掌握這種技術,在科技方麵咱們必將領先這個世界,而且還都得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一頓飯雖然是吃的沒有達到各自的要求,但也算是非常的完美,給了李象三十天的假期,包括他手下的士兵們在內,三十天之後到北衙禁軍上任。
“殿下。”
李象和房玄齡一起離開勤政殿,房玄齡基本上不會主動開口,但是走下大殿之後,房玄齡還是主動的叫住了李象。
“房相可有指點?”
麵對大唐的智囊李象非常虛心的躬身請教,此人影響了貞觀年間幾乎所有的政策,可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