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為王前驅,蛩蛩巨虛

字數:12719   加入書籤

A+A-


    山西布政使司,平陽府,蒲州。
    臨近年關,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走親訪友,張府作為蒲州大戶,自然也不能免俗。
    今日,張四維熱情地接待一批又一批來客。
    也不拘身份高低貴賤,無論商販、士人、官紳,他都禮數十足。
    乃至此刻無產的塞外赤民當麵,張四維依舊相對而坐,客氣奉茶。
    “今板升,概有人口數萬眾,周延幾十裏,馬匹四萬,牛二萬三千頭,收穀五萬斛……”
    呂南川業務能力極好,一板一眼對板升今年的發展做出總結。
    張四維身子前傾,雙手攤在碳爐上,眼睛直直盯著腳下的地麵,聽得很是認真。
    他不時插話打斷,詳細詢問。
    書房裏隻有兩人,聲音都不大,傳到外間已經聽不清咬字。
    直到呂南川說完,張四維撫掌而笑:“快趕上令尊當初的盛況了。”
    當初趙全跟呂西川兩人,在板升聚眾數萬人,馬匹五萬,牛三萬頭,興建宮室九殿,可謂盛極一時。
    惜俺答汗投靠朝廷後,誘殺了趙全、呂西川等數十人。
    此後這位順義王更是顧及朝廷的臉色,不再如以前一般,允許板升大肆招納流亡的漢人。
    如今十餘年過去,這才堪堪恢複舊觀。
    呂南川點頭附和:“自順義王俺答汗西行之後,帳下韃子原牧流住,兩處射利,對板升的約束亦是少了許多,才容得我等大肆招納流亡。”
    說罷,他恭謹地屁股離凳,為張四維斟茶:“當然,更是多虧義父慷慨襄助。”
    張四維笑意不減,口中推辭道:“在商言商而已。”
    豐州百姓的產業,煙葉、雜糧,製造油酒煙等項,少了朝廷收賦,也沒有關稅一說,成本就低了許多,再加上塞外品相更好的駝馬牛羊等特產,引得山西商旅頻繁來往。
    以至於板升地方商民輻輳,漸成行市。
    如此,哪怕張四維對晉商略有引導,名目上也至多算個走私——慷慨襄助這說法,是萬萬沒有的。
    呂南川斟完茶,動作頓了頓,才按住衣袖坐了回去。
    張四維不斷給雙手翻麵,來回熥著手心手背,又語重心長叮囑道:“慢慢來,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要人前顯聖,當初趙全稱王,乃父稱道祖,震動朝廷,實覆轍在前。”
    呂南川自然連稱受教。
    他順著張四維的話頭,解釋道:“義父說的在理,白蓮這個名目,不過是私底下聚眾用的,在俺答汗從青海回歸化城後,我們便改名叫保商團,與世無爭。”
    草台班子的邪教,有沒有讀書人參與組織建設,是全然不同的精氣神。
    保商團這個名目就很好,保衛治安,護送商旅,如此老實本分,哪怕日後失了歸化城這屏障,也有個詔安的前途。
    張四維搖了搖頭:“我說的不是這個,是你們聚眾的口號,不要再宣揚了。”
    “李相在河南糾集白蓮教,打家劫舍,數年都沒有事情,今年四月,一朝造掜妖書,喊出口號,便是大軍壓境,碾為齏粉。”
    他坐直了身子:“有些事,可以做,但萬萬不能大肆聲張。”
    隨著勢力的膨脹,大家總歸會多些想法。
    當年呂南川父親的想法,就是慫恿俺答汗稱帝,自稱道祖。
    而如此這位白蓮教首,則是愈發迫切地從關內招納丁口,甚至喊出了“關內生,塞外養,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的口號。
    板升沒有官府的統領,百姓是真的不用當差,也不用納糧。
    這對於飽受淩虐的九邊百姓而言,天然就有莫大的吸引力。
    但也正因如此,若是真傳到朝廷耳目中,這種口號必然是會被引得重拳出擊的。
    口號就是綱,誰敢喊出來,在官府眼中就不再是小打小鬧的流民盜寇了,而是徹頭徹尾的反賊!
    呂南川一經提點,悚然一驚,似乎明悟了這層關節,他當即避席起身:“義父,我回去便停了口號!”
    張四維擺了擺手,不甚在意。
    如今朝廷一意孤行,新政已經走到了度田這一步,必然是要不撞南牆不回頭。
    此後還有延綿五十年的稅法改製之爭,緊隨其後。
    皇帝與張居正幾乎是再現宋神宗與王安石的所作所為,將中樞與國朝柱石們的矛盾激化到了極點。
    若是他張四維還在中樞,說不得還能撥亂反正,力主停了新法,與民生息。
    可惜皇帝昏聵無德,忠奸不辨……流民四起,為王前驅必然是早晚的事。
    那時候,才是呂南川打出口號的時機所在。
    張四維搖了搖頭,突然想起什麽,說起另一件事:“石尚書安頓好了麽?”
    呂南川點了點頭,正要開口細說。
    張四維當即打斷:“怎麽安頓的就不要與我說了,事不密則害,此前劉世延家眷被害,壞就壞在你沒有將李相派去辦事的人給滅口,否則豈能被錦衣衛順蔓摸瓜?”
    呂南川戛然而止。
    提及此事,他臉上不由露出愧疚之色。
    “吃一塹長一智罷,說說塞外的情況。”
    張四維輕輕帶過了指責。
    呂南川深吸一口氣,很快收拾好心情,將話題說回正事上來:“是,義父。”
    “隨著俺答汗一蹶不振之後,東蒙古實質上已然離心離德。”
    “前月,辛愛黃台吉分家另起爐灶。”
    “鬆山賓兔妻男等酋流連海上,杳無音信。”
    “上月,威正恰因為搶劫生番被箭射死,已然被燒化屍骨,攜回套外。”
    “抄胡兒青、把都兒苦賽、矮木素阿機大兄弟叔侄,以及都兒他卜囊、蟒速兒他卜囊、歹牙乞青山他卜能、威正他卜能王把都兒等部落,聚集數萬騎,於嘉峪關七百裏以外,意圖開春後襲擊瓦剌,向西挺進。”
    “本月傳來消息,說抄酋兄弟順勢占領了水塘。”
    “……”
    “如今,隻有三娘子以大汗妻子的名義,牢牢把持了歸化城,號令不彥皇台吉等人。”
    “不過,我來之前,三娘子已然動身去陽和了,說是皇帝下旨,急詔順義王與三娘子入京,。”
    陽和是宣大總督的駐地,三娘子既然去了陽和,顯然是準備入京了。
    說到這裏,呂南川頓了頓:“義父,我有些擔憂,三娘子向來親善朝廷,咱們要不要做點什麽……”
    朝廷與韃靼右翼的關係越好,塞外漢人輾轉騰挪的空間就越少,這點道理,呂南川還是明白的。
    三娘子其人,當初隆慶議和,其人就堅定勸和,此後約束各部,主持與朝廷進貢事宜。
    乃至歸化城的修建與求得朝廷賜名,都是三娘子一力主張。
    眼下姿態又放得這麽低,應詔入京,對於呂南川而言,可不是什麽好事。
    張四維聞言,卻沒有立刻回應。
    書房內陷入了沉默。
    呂南川一時有些局促。
    終於,張四維緩緩轉過頭,看向呂南川:“西蒙古土蠻汗整合了左翼三個萬戶,合八大營二十四部,猛士二十萬,東起遼東,西至洮河。”
    “高舉《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使漠南諸部重新向大汗朝覲。”
    “攜呼裏台大會之勢,逼迫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俯首稱臣。”
    “又許大執政之位,以收買俺答汗之孫扯克力,再以黃教,拉攏右翼切盡黃台吉。”
    “若非還有三娘子聲威隆重,單東蒙古這一片散沙,隻怕立刻就要被一朝吞滅,再現達延汗之舊景。”
    張四維看向呂南川,麵色肅然地搖了搖頭:“漢家事,漢家盡。”
    “韃靼早晚是漢家敵手,你我將韃靼引為爪牙、為王前驅尚可,萬不能自甘墮落,為人做了嫁衣。”
    話音不疾不徐,兩人靜靜對視。
    良久。
    呂南川才尷尬一笑:“義父真知灼見,是我想岔了。”
    “隻是豐州灘畢竟依歸化城為屏障,孩兒隻是怕三娘子與朝廷達成什麽默契,舊事重演,這才一時失了方寸,還請義父責罰。”
    張四維的臉色板了片刻,旋即也展顏一笑:“人之常情,為父又豈會責備你。”
    他頓了頓:“至於板升……你也不必太過擔憂,你與乃父不同,手握精騎數千、火器精良,哪怕三娘子亦要正眼相待,豈能像當年乃父一般,三言兩語間,便綁縛送與朝廷。”
    呂南川聞言,似乎得到寬慰一般,深以為然點了點頭。
    二人之間的不快稍縱即逝,再度言笑晏晏,父慈子孝。
    不知談論了多久。
    呂南川才以時日不早為由,恭謹起身行禮,與張四維道別,
    後者作勢欲送,前者連連推辭。
    又是好一番拉扯、恭祝、道別,呂南川才勸得張四維止步,而後大搖大擺出了張府,左右連忙迎上。
    直到轉過身,呂南川才拉下臉來,咬著牙憤憤不平:“老東西。”
    努爾哈赤連忙湊上前來:“義父,莫非此行不順?”
    說話之言,已然是一口流利的漢語。
    呂南川冷哼一聲。
    等他翻身上馬,才開口道:“老東西狡兔不知道幾窟,壓根不會在咱們身上下重注!”
    說罷,呂南川似乎打定了什麽主意。
    他轉頭看向努爾哈赤:“先前你說的事,為父現在答應你!”
    努爾哈赤麵露狂喜:“義父答應讓我借騎回建州了!?”
    呂南川點了點頭,沒再說什麽。
    “老六,你去回應扯克力,就說三娘子我無能為力,但比起三娘子之子布塔施裏,我自然更支持他占據歸化城。”
    說罷,呂南川又轉頭看向另一名隨從:“老七,還是按曆年的規矩,你去尋寧夏那幾個官拜副將的同族,將金銀財寶送過去,替我拜個年。”
    被吩咐的兩人,顯然都是蒙古麵相,聞言連忙拍著胸脯。
    豐州灘(五原縣)位於寧夏與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之間,正有周旋的餘地。
    一番吩咐後,呂南川回頭看了一眼張府,不屑地啐了一口。
    而後招呼眾人,打馬而去。
    ……
    臘月二十一,大寒,西苑承光殿。
    太液東來錦浪平,芙蓉小殿瞰虛明。
    皇帝隻是往承光殿內坐下,一整天的光陰,便被紛繁的人事與奏疏所淹沒。
    直到日光已見昏黃,朱翊鈞才送走了今日接近的最後一名大臣。
    “方才忘記問了,淩卿三年考滿績效如何?”
    朱翊鈞已然送走了淩雲翼,才後知後覺想起有所疏忽。
    張宏連忙上前:“陛下,淩巡撫自萬曆四年,先後與巡撫吳文華討平河池、咘咳、北三諸瑤,又捕斬廣東大廟諸山賊,戰功彪炳,三年皆優。”
    朱翊鈞點了點頭,朝張宏吩咐道:“那大伴明日替朕下諭內閣,以淩卿三年考滿,蔭其子淩曉東為國子生。”
    張宏默默記了下來。
    朱翊鈞順手翻閱了一下桌案上的奏疏,確認都批閱完之後,這才雙掌朝天,大大地伸了一個懶腰。
    他打了個哈欠:“又是一年到頭了。”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思及今年諸多大小事,難免有些感慨。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王應選在旁邊默默合上了起居注:“陛下,臣明日將起居注送往蘭台封存後,年內便無有公務了,臣想提前兩日告假休沐。”
    除夕是二十九,各部院衙門一般等到二十五、六才掛牌休沐——也會留幾人輪流值班。
    像翰林院、中書舍人這些清閑衙門,大寒左右就跑沒影了。
    “準了。”朱翊鈞擺了擺手,又隨口道,“年會就在後日了,蘭台安排誰來記史?”
    年輕士人嘛,提前休假去風花雪月本就是應有之意。
    更別說小王作為“顏門四人”之一的風流人物,這假也沒有不批的道理。
    就是公務還是得交接好,譬如年會——積年累月之下,皇帝與六部九卿等年末共商國是,製定來年工作方略,已然成為了一項不大不小的傳統。
    王應選連忙回道:“由同僚姚三讓替臣當班。”
    朱翊鈞哦了一聲,又擺了擺手:“姚卿啊,那算了,還是讓王世貞親自來記罷。”
    記史之事,不是靠著所謂的不怕死,前赴後繼,來硬頂皇帝的,這些人自有一套黑話,可以規避審核。
    就像曆史上高拱倒台,幾日內高儀相繼死一樣,實錄記“遣中官,視大學士高儀疾,並賜諸食物儀,謝,尋卒。”
    這個尋字,就很那人尋味,《助字辨略》曰,凡相因而及曰尋,這裏若有若無的因果關係,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了。
    所以,但凡涉及到緊要的會麵,關鍵的議事,朱翊鈞都隻能讓立場確認無誤的人記錄。
    王應選聞言,自然沒有二話。
    朱翊鈞緩緩站起身,活動著筋骨。
    既然提到年會,他便朝張宏順勢問道:“大伴,年會議程內閣定好了麽?”
    張宏聞言,略微彎了彎腰,回道:“陛下,後日年會,除了細枝末節外,合有七項大議,稅賦年入、皇產公示、堂官增補、大明律修訂、海貿大略、貴州兩廣等地改土歸流、以及度田清戶動員。”
    朱翊鈞在殿內來回走動,活絡著氣血。
    思索片刻後,他才朝張宏吩咐道:“令潘晟列席,旁聽堂官增補事。”
    “令李幼滋列席,旁聽稅賦事。”
    “令沈鯉列席,旁聽度田事。”
    年會視每年情況,議事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同樣地,在內閣並六部堂官帶兩科都給事中之外,與會旁聽的人,每年也有所不同。
    但無一例外,能夠列席的朝臣,都是現在或者即將,最接近大明朝權力中心的一批人。
    張宏連忙應是。
    等張宏說完好長一串,朱翊鈞又問道:“栗在庭今日不是入京了,人呢?”
    李進本是眼觀鼻鼻觀心,安安分分守在一旁,此時聞言,心中不由感慨,果不愧東宮舊臣,哪怕經年外放,依舊簡在帝心。
    他小步上前,接過話頭道:“陛下,栗巡撫今日午時入的京,到吏部與通政司遞了帖子,求請明日麵聖後,便以拜訪座師,去了高閣老府上。”
    “一整個下午,都在幫著高閣老修繕庭院、房頂。”
    朱翊鈞聽了李進這話,不由撇了撇嘴。
    高儀家是租的,被打爛後,自己第一時間就遣人修繕賠償了。
    這弄得好像他撒手沒管一樣。
    難怪朝臣都視其為奸臣,這不活脫脫到退休老幹部家犁地的栗同偉麽?
    當然,腹誹歸腹誹,朱翊鈞麵上還是很正經地頷首:“明天就不見了,讓他也列席後日年會,與諸臣工一同議海貿事。”
    隨後,朱翊鈞又與司禮監與中書舍人吩咐了一番明日的事情。
    等到打發走中書舍人之後,他才脫下冠帽,略微理了理頭發。
    “今日誰侍寢?”
    負責這些事情的魏朝,連忙上前回話:“萬歲爺,今日點到張順妃了。”
    雖然皇帝對張順妃這個封號似乎有些成見,但後宮講究雨露均沾,點到誰就是誰。
    朱翊鈞重新戴好冠:“順妃……放明日吧,朕今天想去找皇後。”
    這樣顯然有點不合規矩。
    畢竟皇帝見皇後是要請兩宮明旨的,還要敲鑼打鼓,廣而告之,沒這樣突然決定的說法。
    但是話又說回來,皇帝畢竟是今時不同往日。
    魏朝能說什麽呢?
    隻好默默應是。
    朱翊鈞理好衣襟,領著一幹內臣女官,晃晃悠悠出了承光殿。
    ……
    得益於世宗的愛好,西苑宮室眾多,後宮嬪妃一同住進來,也不顯局促。
    皇帝居萬壽宮,萬壽無疆。
    皇後居永壽宮,皇貴妃居仁壽宮,永壽仁康,在禮製上正好合宜。
    朱翊鈞用完晚膳後,便徑直來到了永壽宮。
    門口值守的女官似乎沒意料到皇帝來得這般倉促,連忙迎上前:“還請陛下稍待片刻,皇後娘娘正在沐浴更衣,稍後再率闔宮上下,出殿迎候。”
    不出意料地,朱翊鈞被攔在了門外。
    跟李貴妃這種當世數得上名的一等世家出身不同,劉皇後祖上也就得封了一個錦衣衛的小官。
    小門小戶,也養成了劉皇後謹小慎微的性格。
    自己守規矩的同時,在外人麵前也極其講究禮製。
    奈何皇帝大事聽勸,小事可就極為剛愎自用了。
    朱翊鈞置若罔聞,直接大搖大擺就往裏闖:“不必興師動眾了,朕去暖閣等皇後便是。”
    沐浴肯定是不能直接往裏闖,畢竟是女君,皇帝也得保持尊重。
    去暖閣等著,就恰到好處。
    幾名女官不好再攔,隻好一跺腳,連忙越過皇帝,進去找皇後匯報去了。
    朱翊鈞笑了笑。
    接下來自然是長驅直入,幾步之間便穿過連廊,邁步踏入暖閣。
    劉氏雖貴為女君,但在用度上,跟皇帝時刻保持著同頻,絕不鋪張。
    除了餐飲,以及書籍之外,劉皇後幾乎能省就省,以至於偌大一個皇後寢宮,冷冷清清。
    朱翊鈞走到書櫃前,隨後挑出一本鍾山逸叟今年才成書的《封神演義》,施施然坐到書桌後。
    要說劉皇後固然本本分分,但這些家裏人,還真是心眼不少,封神演義這種書也進獻到宮裏來,擱這兒點誰是蘇妲己呢?
    朱翊鈞搖了搖頭,津津有味地閱看起來。
    眼下這個節點,文化上說一句百花齊放,也當真不為過。
    皇後喜歡看故事,不但有封神、三國、西遊這些古典長篇,還有《雨窗集》、《長燈集》、《隨航集》這些短篇。
    尤其隨著文人摹擬話本而創作白話短篇之風日盛,現在的創作,開始下沉,逐漸折射出士大夫往下一層的階級麵貌。
    是故,朱翊鈞從來不攔著皇後這點不務正業的小愛好,甚至偶會還會讓皇後推薦一二。
    也正因這本就是婚後小習慣,朱翊鈞在皇後暖閣中這麽一坐,自然而然便看入了神。
    也不知過了多久。
    朱翊鈞都第十二次腹誹女人沐浴太久之時,外間終於有了動靜。
    皇帝收回注意力,輕輕合上。
    方一抬起頭來,就見暖閣房門被推開,一道身影邁步走了進來。
    劉皇後沒有戴冠,身上卻仍舊著鞠衣。
    款款行走之間,貞靜自持,禮度夙閑,皇後氣質如同量身訂做一般,實在端莊淑慎。
    “臣妾拜見陛下。”
    劉皇後盈盈欠身,朝皇帝行禮。
    朱翊鈞並沒有起身回禮。
    反而盯著皇後,突然將手中書本拍在桌案上!
    “皇後,你的事發了!可知罪!”
    劉皇後抬頭看了皇帝一眼,露出猶豫的神色。
    糾結片刻,她還是有了動作。
    挪步到皇帝跟前,緩緩跪了下來,露出淒然之態:“陛下,臣妾知罪了,請陛下責罰。”
    說罷,就要將頭埋下去。
    朱翊鈞見皇後這反應,終是沒繃住表情,當場破了功。
    他連忙拉住皇後替他寬衣解帶的手,無奈解釋道:“皇後,這次是真的事發了,正事。”
    皇後疑惑抬起頭。
    朱翊鈞連忙將劉皇後扶起。
    他斟酌片刻,還是看著皇後的眼睛,主動挑破道:“衍聖公家賄賂皇後家良田萬畝,已經捅到朕這裏來了。”
    “這事,皇後知曉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