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集 平王東遷

字數:16594   加入書籤

A+A-




    申侯與犬戎結成聯盟,向鎬京進軍,戰於驪山,幽王被殺。當周幽王出京迎敵之時,衛武公、魯侯、許男、鄭子等許多諸侯都曾帶兵勤王,但在得知申後及太子宜臼冤枉之後,故此並不出力。犬戎攻破鎬京,大肆殺掠,諸侯又皆對申侯不滿。
    犬戎乃西北諸戎之一部,與白狄、赤狄等活動於甘隴、陝北。在不斷遷徙過程中,周族與隴東、陝北乃至晉西戎狄部落交往接觸,甚至聯姻。由此周室與犬戎等西北戎狄關係,並非世仇夙敵,劍拔弩張。西周王室即便與犬戎僅隔數道山梁,也並未嚴陣以待;西北諸戎強勢較晚,也一直未對西周形成威脅。《穆天子傳》記載穆王西遊,西戎首領“西王母”對穆王熱烈歡迎,一團和氣,又可說明周與西戎之間,關係比較和諧。
    幽王繼位之後,王畿地震,天災頻仍,無力支持西邊防務;更兼周幽王重用虢石父、寵幸褒姒,故使犬戎變生肘腋。申國原本是周室屏藩,負責抵禦西戎入侵第一大諸侯,今反為其帶路,故此輕易攻入豐鎬。則周幽王驪山之敗,純屬犬戎趁隙取利,申侯裏應外合,一次軍事行動而已。實因事發突然,周幽王經此一戰,便導致身死國滅。
    周幽王死於亂軍之中,在位共十一年。自從老宮女生下妖女褒姒,因被拋棄清水河,回宮報仇;此事本與幽王無幹,卻報在他的身上,也可謂張冠李載,李代桃僵。昔年宣王時童謠所雲:“月將升,日將沒,弧箕箙,實亡周國。”天數早定,至此方應其兆。
    事件懸疑:周幽王死亡之迷,以及犬戎攻破鎬京原因。宜臼被廢太子之位,逃奔外公申侯,並借申國兵馬回到鎬京,以討伐伯服為名,實為反對幽王,欲圖篡位。曾國與申國是表親盟國,因此支持太子;鄭伯桓公因是周幽王叔父,故此支持幽王。其子掘突當時主持成周八師,卻不發兵救援,其實也是支持太子宜臼。當此之際,宜臼勾結犬戎,襲擊生父幽王,將其殺死在驪山腳下。追根究底,應是叛軍明確知道周幽王此時定在驪山,便即準確打擊,突襲幽王近衛部隊,迅速將幽王斬首。否則以宗周六師之眾,裝備戰車,配以青銅武器勁旅,何至被申國、曾國、犬戎部族破城況晉、秦勤王之師隨後即至,叛軍必敗無疑。
    曆史真相:申侯發兵鎬京之時,太子宜臼便在軍中。因其知父親周幽王出巡驪山,故派人通知犬戎,使其突從山區殺向驪山,對父親一劍封喉。戰後又請犬戎入都,並將豐、鎬二京財物以贈;而犬戎先從國庫拿錢,後至搶劫城中富戶,洗劫豐鎬二京。後世唐朝黃巢之亂,請回鶻平叛,並以洛陽財物答謝,造成洗劫,同是一理。
    犬戎進入周都鎬京,大加燒殺,申侯製止不住,忙引本國之兵入宮,先將申後放出。
    褒姒因聞幽王已死,自請歸附西戎之主。庫中寶玉,亦被西戎搬取一空。
    申侯故作不知,又斂聚金繒十車為贈,望其撤軍歸國。不料戎主人馬盤踞京城,終日飲酒作樂,縱容部軍掠劫四野,絕無還軍之意。鄭伯時在鎬京,死於亂軍之中。
    周都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罹受刀兵之苦,由此皆都歸怨申侯,恨其為報私仇,勾引犬戎胡兵入境,以至周室山河破碎,國人遭此荼毒。
    申侯至此後悔不迭,乃寫密書三封,發往三處,約會北路晉侯姬仇,東路衛侯姬和,西路秦君嬴開,請來鎬京勤王。
    又遣人到鄭國,將鄭伯姬友死難之事報知世子掘突,教他起兵前來複仇。鄭國眾臣聞說桓公被戎兵殺死,便立掘突為國主,史稱鄭武公。
    鄭武公掘突年方二十三歲,生得身長八尺,英毅非常。接到申侯之書,遂素袍縞帶,帥車三百乘,星夜奔馳,麾軍直逼鎬京城下,要與父親報仇。
    早有探馬報知犬戎國主。戎主大怒,乃與部將定計,派一支精兵出城預作埋伏。
    掘突軍至城外列陣,見城上偃旗息鼓,全無動靜,喝教左右攻城。便在此時,忽聞叢林深處鼓角震天,一枝軍衝出,分為左右兩翼,從後麵殺來。掘突大驚,急搶至陣後,挺槍來戰。忽聞城上號角長鳴,城門大開,犬戎國主親引一枝軍馬殺出。
    兩下夾攻,掘突抵當不住,大敗而走。戎兵追趕三十餘裏,收兵回城,自去慶賀勝利。掘突收拾殘兵,派人聯係申侯,計議再戰。
    兩日之後,無數兵車自東揚塵而至,衛國兵馬來援。掘突大喜,出帳迎接,見營外威勢赫赫,為首一位諸侯,錦袍金帶,蒼顏白發,正是衛武公姬和,時已八十二歲。掘突早聞此翁大名,乃上前施以後輩之禮,訴說犬戎厲害。衛武公下車,以禮相見。
    衛武公:世子放心,孤今傾國而來,秦、晉之兵不久亦至,可敗犬羊,為你父報仇。
    掘突再拜相謝,乃命本**馬重回鎬京,離城二十裏,與衛武公分作兩處下寨。
    到第三日,秦、晉二侯引軍來至。由此四侯聚會,軍威大壯。
    四路諸侯會師於鎬京城外,升帳聚議破敵之計。
    晉侯:常言道,人無首不走,蛇無頭不行。我等四**馬,當舉一主帥,統一號令。
    秦襄公:此言甚是。我等四侯,以衛武公年高德劭,願惟其馬首是瞻。
    鄭公掘突:願尊武公為首。
    衛武公:我年高是實,德劭不敢。我等凡事可先眾議,取其計高者可也。
    秦襄公:若依我計,來日兵分三路圍攻鎬京,隻留西門,放犬戎遁走,再自後追殺。
    衛武公:此計甚妙。
    鄭掘突:三公皆為我父報仇而來,仗義相助,小子自請為攻城先鋒!
    衛武公:世子其誌可嘉,便許你做先鋒。
    來日清晨,三通鼓罷,四侯皆出列陣。掘突先往東門挑戰佯攻,直到日落西山方退。
    城內犬戎守軍見掘突引軍遠去,報告國主,戎主於是不複介意。
    申侯聞說鄭公不勝而退,便知是計,於是暗中做好裏應外合準備。
    是夜定更,萬籟俱寂,衛武公下令三軍盡起,乘夜攻城。一時金鼓動地,火光燭天,三麵喊殺,隻西門無甚動靜。犬戎主自夢中驚醒,正欲親上城頭,卻見哨馬來報。
    哨馬:報主公,申侯造反,率本部人馬直向王宮殺來,聲言要活捉大王。
    犬戎主:中國人背後捅刀,忘恩負義!速往西門退走,再引大軍,來報此仇。
    眾將聽令,急引全軍而出,一路向西引退。
    衛武公:傳我將令,軍馬不要進城,合力追擊!
    犬戎盡驅戰利軍資而行,更無戀戰之心,亡命西遁。
    走出五十餘裏,忽聞前方喊殺聲起,卻是掘突早就埋伏於此,候個正著,一聲呐喊,從側翼殺入。片刻之間,犬戎便被殺得狼奔豕突,盡棄所得,保護國主輕騎逃走。
    犬戎國主一邊策馬遠遁,一邊於馬背上大罵,隻恨損師喪眾,空忙白回;又悔不聽申侯之請,未能於前番完勝之際撤兵。
    掘突在後追了半天,奪取金帛輜重無數。於是回師,在半路遇著衛、秦、晉三國人馬,互道祝賀,合兵返回鎬京。申侯在西門外迎接,豎指大讚。
    申侯:四侯義薄雲天,傾舉國之力,匡扶周室於危難之間,令人敬佩!
    四侯:份所當為,申侯謬讚。
    申侯:衛武公以八十二歲高齡,竟能橫刀立馬,老當益壯,尤其令人感佩萬分。自古以來,以如此高齡而親征沙場者,除卻太師薑尚子牙公,便是衛武公耳。
    衛武公:老朽無能,愧不敢當。
    諸侯在郊野相見,客氣一番,皆隨申侯返回鎬京。
    周公聽聞捷報,率群臣奉請諸侯進宮。
    褒姒來不及跟隨犬戎國主西行,聞說申侯勝利凱旋,知道走投無路,隻得歎息一聲,淚落兩行,將一條絲巾懸於梁下,自縊而亡。
    群臣及諸侯登殿,姬周公與衛武公商量。
    周公:賴諸公之力,犬戎被逐,著實可賀。然國中不可一日無君,公議若何
    衛武公:天子雖然死難,太子宜臼尚在申國,可以請來,再為天下共主。
    諸侯:衛公所言甚是,我等附議。
    周公:既然如此,便請王後下旨,往迎太子還都。
    申後:旨令鄭伯掘突,引軍驅車百乘,至申國迎請太子至京。
    掘突:喏,臣遵命。
    掘突率軍離京,來至申都,麵見太子宜臼,宣讀申後懿旨。太子聞說幽王已被犬戎所殺,佯作感念父子之情,放聲大哭。掘突奏請啟駕,不一日到了鎬京,命人飛騎入城傳報。
    周公指揮內侍掃除宮殿,國舅申侯引著衛、晉、秦三國諸侯,同一班在朝文武,出郭三十裏,迎接太子進城。宜臼在車上隻見到處房倒屋蹋,宮室殘毀,不由淒然淚下。
    太子入宮,先拜見母親,再登金殿,與諸侯眾臣相見。周公及眾臣敬上袞冕,參拜新君,齊聲稱賀。宜臼率眾前往祭告祖廟,複歸殿接受百官朝賀,是為周平王。
    周平王:此番驅逐犬戎,舅父申氏有匡扶之功,可進爵為公。
    申侯:因臣之故,不能禁戢犬戎,致京都毀敗,國人罹受兵災,獲罪先王,罪當萬死,豈敢領賞鎬京亡而複存,乃諸侯勤王之功,王不殺臣,已足見厚恩。
    周平王:既是如此,朕不敢相強,舅父複為侯爵可矣。
    申侯:臣領旨,謝恩。
    傳旨官:天下太平,王命敘功。衛侯姬和舉國全力勤王,進爵為公;晉侯姬仇,加封河內附庸之地;鄭伯姬友歿於王事,追封公爵,賜諡為桓,世子掘突襲爵為伯,加封祊田千頃;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秦伯,自此名列於諸侯;周公姬咺,拜為太宰。
    眾臣:臣等領旨,謝主隆恩。
    傳旨官:天子正位,尊生母申後號為太後。褒姒與伯服已死不罪,廢為庶人;虢石父、尹球、祭公諂事先王,皆都死於戰亂,念其先世有功,止削本身爵號,仍許子孫襲位。
    眾臣:陛下聖明,臣等恭賀太後聖安。
    周平王大喜,下旨出榜安民,撫慰京師被害百姓,然後在宮中大宴群臣。
    周平王:我大周經此戰亂,朝中重臣凋零,再封衛武公為司徒,鄭伯掘突為卿士,留在朝中,與太宰周公姬咺一同輔政。申、晉二君,許其歸國鎮守屏藩,禦敵拒寇。
    眾臣:臣等領旨,謝主隆恩。
    犬戎國主逃回塞外,心懷憤恨,此後便常起戎兵,侵占周疆。由是岐豐之地半為戎有,漸漸逼近鎬京,烽火不絕。平王不勝其擾,又見鎬京宮闕頹敗,遂召聚群臣,商議遷都。
    周平王:昔成王先祖,既定都鎬京,又營建洛邑,此何意也
    群臣齊奏:因洛邑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適均,故命召公相宅,周公興築,號曰東都。每遇大朝會盟,天子於東都接見諸侯,亦為便民之政。
    周平王:前因三川地動,又遭兵患,我西都鎬京宮闕大都崩塌焚毀,再要營建不易。且西戎乘釁而起,逼近鎬京,禍且不測,卿等以為如何防禦
    太宰姬咺:遷都於洛邑,實為至便。
    群臣附和:太宰之言是也,遷都洛邑,居天下之中,實為上策。
    司徒衛武公:諸公是何言也,以此蠱惑天子聖聽!夫鎬京左據崤函,右攜隴蜀,披山帶河,沃野千裏,天下形勝,莫過於此。洛邑雖天下之中,其勢平衍,四麵受敵。故先王並建兩都,然宅於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東都以備一時之巡。大王若棄鎬京而遷洛,恐王室自此而衰,不能複振!犬戎豺狼之性,申公開門揖盜,使其焚燒宮闕,戮及先王,此不共戴天之仇也。大王今宜勵誌自強,節用愛民,練兵訓武,俘彼戎主,以獻七廟,可雪前恥,並揚先王之威。若隱忍避仇,棄此適彼,恐蠶食之憂,不止於岐豐。昔堯、舜在位,茅茨土階,禹居卑宮,不以為陋。京師壯觀,豈在宮室惟吾王熟思之!
    平王聞言不悅,沉吟不語。
    太宰姬咺:老司徒乃安常之論,非通變之言。先王怠政滅倫,自招寇賊,其事不足深究。今大王僅正名號,府庫空虛,兵力單弱,百姓畏懼犬戎,如畏豺虎。一旦戎騎長驅而來,則民心瓦解,複至天子於危殆。則誤國之罪,誰能任之
    衛武公剛欲回言,傳旨官入報,國舅申公告急表文來到。
    周平王:讀來。
    傳旨官:犬戎侵擾不已,申國將有滅亡之禍。伏乞大王憐念,發兵救援。
    周平王:如此我西藩休矣!東遷之事,孤意已決,諸公休得再阻!太史擇日東行。
    衛武公:臣職在司徒,若主上東行,民生離散,臣請宣之於眾。
    周平王:準奏。即刻出榜,示諭百姓。
    傳旨官:天子駕幸洛邑,國人如願隨駕東遷者,作速準備起程。
    祝史作文,將遷都緣由祭告宗廟。於是便棄鎬京東行,大宗伯抱著七廟神主,登車先導。秦伯嬴開得聞此訊,親自領兵前來護駕,百姓攜老扶幼,相從者不計其數,號哭於途。
    畫外音:至此,當年周宣王所做夢兆,以及伯陽父所得卜辭,便即全部應驗。宣王當年夢見美貌女子入於寢宮,大笑三聲,又大哭三聲,將七廟神主捆著一束,望東而去。則大笑三聲,應褒姒驪山烽火戲諸侯之事;大哭三聲,幽王、褒姒及伯服三命俱絕;神主捆束往東,正應於今日東遷。又太史伯陽父所得卦辭雲:“哭又笑,笑又哭,羊被鬼吞,馬逢犬逐,弧箕箙。”羊被鬼吞者,宣王己未年遇鬼而亡;馬逢犬逐,犬戎入寇時乃庚午馬年。自此西周遂亡,野史與小說家俱都言道:“天數有定如此。”
    後世更有史家雲,平王東遷,隨行者隻有貴族群臣,豐、鎬二京百姓,就此扔給犬戎,並未隨同遷徙。故此平王在洛邑建國,便隻能依靠諸侯力量,並無民眾支持。周王室從此落入諸侯掌控之中,並成為諸侯稱霸工具。
    自從平王東遷,諸侯由此展開長達五百餘年殘殺,春秋爭霸,戰國紛爭,皆源於此。周平王遷都洛邑,執政長達五十年之久,由此標誌東周開始。此後周王室逐漸衰微,天子所能直轄王畿,在戎狄不斷蠶食下,僅餘成周方圓四百裏,皆在洛陽附近。
    周平王東遷之後,登上洛陽城北邙山,詢問群臣,方知此山乃是秦嶺餘脈,崤山分支。平王因謂其名中邙字不吉,乃為其連取三個別名,分別叫做平逢山、太平山,或曰郟山。群臣見天子所取三個名字都很平淡,毫無有峻拔之意,俱都知道王室氣象已衰,大不如以前。周王朝從此再也不能崛起,果如其山名,五百餘載平淡無奇。
    平王東遷,京都既定,四方諸侯進表稱賀,貢獻方物,惟有荊國不到。平王議欲征之,群臣皆都勸諫。
    眾臣:蠻荊久在化外,宣王討而服之,也隻每年進貢菁茅一車,以供祭祀縮酒之用,以示羈縻而已。今始遷都,人心未定,倘王師遠討,未卜順逆,且宜包容,使彼懷德而來。
    平王難拗眾意,自此南征之議遂息。秦伯嬴開護駕東遷有功,晉升秦侯,辭帝西歸。
    周平王:岐豐之地,半被犬戎侵據,卿若能驅逐犬戎,此地盡以賜卿。酬你扈從之勞,並許嬴秦永作西藩,為西路諸侯之首。
    秦侯:臣敢不竭盡全力,為國守門!
    於是稽首受命而歸,整頓戎馬,為滅戎之計。不及三年,贏開率其族人,直殺得犬戎七零八落,戎主遠遁西荒。秦侯由是辟地千裏,遂成大國。
    鏡頭閃回。秦人以帝顓頊後裔皋陶為先祖,唐堯時為士師官。皋陶之子伯翳,又名伯益,輔佐大禹治水,因功賜姓嬴,為舜帝主管畜牧。
    伯翳生二子,一名若木、次名大廉。若木封國於徐,夏商以來世代皆為諸侯。大廉後裔有名蜚廉者善走,日行五百裏;其子惡來天生神力,能手裂虎豹。父子俱以材勇,為紂王幸臣。蜚廉少子曾孫名曰造父,以善禦有功,被周穆王封於趙,為晉國趙氏之祖。
    造父後裔非子,居於犬邱,為周孝王畜馬於汧、渭二水之間。周孝王以秦地賜封非子,使為附庸之君,承續嬴祀,號為嬴秦。嬴非子再傳六世,以至嬴開,因勤王之功獲封秦侯,又得岐豐之地,勢益強大,定都於雍,始與諸侯通聘。
    周平王十五年,秦侯嬴開薨逝於征戎途中,諡號為襄公。
    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即位,夢到酈邑之野有黃蛇自天而降,止於山阪,俄頃化為小兒。
    小兒:我乃上帝之子,代傳我父旨意,命汝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
    小兒言訖,忽然不見。
    秦文公召太史敦占卜,卦辭大吉,便於鄜邑築台,立白帝廟,號曰鄜畤,用白牛祭之。
    有陳倉人獵獲奇獸,似豬多刺,擊之不死,欲獻文公,途中遇到兩個童子。
    二童:獵戶,你可知此獸何名
    陳倉客:未知。倒要請教。
    二童:此獸名曰刺蝟,常伏地中,啖死人屍腦為食。若捶其首,便即死也。
    那刺蝟聞而大惱,亦作人言。
    刺蝟:你二童與我往日無怨,近日無仇,因何揭我底細我亦知你等並非人類,實乃雉精變化,名曰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
    二童子被刺蝟說破身份,化為野雞飛去。雌者止於陳倉山之北阪,化為石雞。
    獵人驚異,再回視那刺蝟,亦失去蹤跡不見。
    獵人不敢隱瞞,將此事奔告秦文公。文公聞奏大奇,遂重賞獵戶,命立陳寶祠於陳倉山。又欲築宮室,聞說終南山有大梓樹,便命侍臣督兵前往,伐為殿材。數日之後,監工回報。
    監工:啟奏大王,奇事非常。
    秦文公:何事驚慌詳細奏來。
    監工:那終南山上所生梓樹甚是奇異,鋸之不斷,斧砍不入。
    秦文公:竟有此事!你先回山中,待我來日親自入山監伐。
    監工:喏!
    領命而回。來至終南山下,夜宿林中,不遠處便是那棵難伐梓樹。夜闌更深之際,忽聞眾鬼嘻鬧之聲響自耳畔,俱向梓樹賀喜。
    眾鬼怪:仙公神通廣大,人間斧鋸皆不能傷,可喜可賀。
    梓樹神:你等不知,我在此修煉三千餘載,休說人間斧鋸,便是天兵天將,亦不能傷我。
    眾鬼怪中卻有一鬼,不以為然,嘿嘿冷笑。
    梓樹神:兀那長耳鬼,你冷笑何來
    長耳鬼:秦公來日上山,若使人被發赤足,以朱絲繞樹捆紮,再加以斧鋸,梓公奈何
    梓樹神聞罷,默然無語。
    明日一早,秦文公果率隨從進山,來至樹林。監工迎拜,將夜來所聞鬼語奏報。
    秦文公:便命你除冠披發,脫履赤足,以赤繩繞樹捆紮,複使人伐之。
    監工:喏!臣遵命。
    於是奉令而為,秦文公再命士兵伐之,那梓樹隨鋸而斷。大樹倒下,隨即見有一頭青牛從樹中奔出,其快如飛,徑直投入雍水之中。
    秦文公命令騎士持戟列於水邊,候那青牛鑽出水麵之際擊之。那青牛果然不能常在水中藏匿,破浪而出。眾騎士上前邀擊,青牛力大無比,以犄角輕觸,騎士俱都倒地。便有騎士額頭血出,披頭散發而起,準備逃走。未料那青牛見到騎士披頭散發,血流滿麵形象,複又沒入水中,更不敢出。秦文公聞此,乃命製髦頭大旗,便如人披散頭發之狀,置於軍營之中;又複立怒特祠,以祭大梓樹之神。
    秦文公伐樹修建宮殿,又建祠祭祀樹神之事,偶被魯惠公聞之。
    魯惠公便向天子上奏:秦國乃偏邦附庸,何敢如此僭越,祭祀上帝我魯國乃為諸侯之首,因此奏請,亦用郊禘之禮。
    周平王:立即複旨,堅決不許!
    魯惠公:我先祖周公,有大勳勞於王室,天下禮樂亦皆係吾祖親手製作,子孫用之何傷況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魯秦國祖先馬夫出身,乃屬天子奴隸,何論諸侯!
    畫話音:若是追根溯源,秦人嬴姓部族本是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王,隻因參與武庚叛亂,故被分割安置,並被罰作奴隸,為周天子養馬,以至沉淪數百年之久。雖然身為弼馬溫,但秦人不減貴族風範,在完成養馬任務之外,一直與周邊西戎等蠻族戰鬥,不斷擴充領土實力,並趁西周末年亂世起兵,幫助申侯平叛,護送平王東遷。於是秦人便為周平王開國功臣,複從奴隸變成諸侯,恢複當年在商朝地位。岐豐之地左有崤函、右有隴蜀,被山帶河、沃野千裏,被平王送歸嬴氏。自此秦人開疆拓土,便成西陲強國。
    事件懸疑:平王東遷,周朝王綱墜落,無力管理諸侯,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長達近六百年。今人喜將王權衰落原因,歸咎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及廢長立幼,其實不然。
    曆史真相:周代以親親尊尊為綱,無論分封諸侯,或是宗法繼嗣,皆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為則。宜臼母為王後,己為嫡子,故須立為太子。然而宜臼成為周平王後,當政五十年之久,毫無建樹;則當初周幽王廢嫡立庶,當屬英明之舉,並非偏心之故。所謂知子莫若其父,周幽王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改立伯服,可謂明知嫡子宜臼,並非治國之才。
    再說平王東遷,其實非因躲避犬戎侵擾,而是因二王不能並立。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回京即位,但有在此次政變中失勢者逃回周原,揚言廢太子叛變,弑君殺父。於是周原地區諸侯以虢公翰為首,擁立王子餘,稱為攜王,宣布宜臼乃屬僭越。
    虢公乃是武王血親,且為得力功臣,又世代掌管天子六師,乃是重要屏藩諸侯。周厲王三年,淮夷侵洛,虢公長父伐之不克,導致虢氏在周王室地位下滑,朝中反對者漸多,便皆指其為奸臣。周幽王時,虢石父在朝中輔政,也被諸侯看成奸臣。
    虢石父而後又有虢公翰,一直留在周原故國,此時聞說宜臼僭立,故此扶持幽王之子餘臣為君。在周人看來,宜臼為爭王位,竟勾結申國、曾國、犬戎,洗劫豐鎬二京,弑君殺父,就是叛國大逆。故此周原諸侯寧立臣餘,也要反對宜臼,因而出現二王並立局麵。
    周平王自知不是宗周六師對手,故此被迫東遷。
    東遷之後,周平王乃封鄭武公為上卿,因其控製成周八師。又拉攏晉文侯,加封秦伯為諸侯,賜封岐山以西土地。岐山本是攜王根據地,周平王慷他人之慨以賜秦人;又借此向天下諸侯表明,豐鎬二京故地還在自己手中,實乃一舉兩得。後為收買虢公反正,又將此舊地改封給虢國。當太子宜臼借外祖申侯之勢,襲殺生父幽王之時,向犬戎借兵相助,則犬戎是平王盟友無疑。周平王東遷是為避開攜王,而非犬戎,由此可知。
    周平王東遷之後,很多山東諸侯並不支持,且不進貢。尤其魯國,作為山東諸侯之長,一直拒絕承認周平王天子身份,直至其駕崩。綜上所述,周朝王權墜落,主要是因周平王弑君奪位,所謂得位不正;故此無限分封賞賜,以求諸侯國支持,最終導致造成周朝衰落。依此論之,東周王權不振,實與幽王無關。
    於是隻因王室不振,導致諸侯崛起。
    頭一個崛起諸侯,正是周平王小姨父鄭武公掘突。武公因護送平王東遷,由此取得天子信賴,被委以重任。便乘周室衰微,又得專征伐,便逐步侵占東虢及鄶地。
    鄭武公二年,占領鄶國都城製邑,滅亡鄶國;四年占領東虢都城武平,滅亡東虢國。然後橫掃鄢、蔽、補、丹、依、弢、曆、莘八邑,皆都據為己有。
    周平王對鄭武公開疆辟土產生猜疑,遂遣使傳旨,宣布收回製邑虎牢以東賜地。
    鄭武公故作大度,讓出製邑以西大片土地,繼而著力向東南地區發展,遷於鄶國故地,建起新都。至此,鄭國版圖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成為泱泱大國。
    周平王八年,鄭武公欲攻胡國,先將自己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以討其歡心,懈怠其誌。其後未久,便聚群臣,商議征伐之事。
    鄭武公:我欲用兵,眾卿以為何國可伐
    大夫關其思:以臣觀之,可先伐胡國。
    鄭武公:胡國,是我兄弟之國,且締為姻親。你說其可伐,是何道理推出殺了!
    消息傳至胡國,胡君甚為感動,於是不再防備鄭國。
    鄭武公知其內幕,遂趁機派兵偷襲,一舉攻占胡國。
    胡國被滅,天下大震,然而周王朝毫無反應。
    諸侯封國見狀,紛紛效尤,各成立軍團,開始對外兼並,由是進入弱肉強食時代。
    楚國君主熊坎號稱霄敖,即位後便自稱武王,都於丹陽。
    周平王九年,秦文公東進關中,都城由西犬丘遷至千渭之會,正式占據周原岐山。
    周平王十一年,晉文侯襲殺攜王餘臣,周室二王並立局麵結束。是年楚武王熊坎立足已定,厲兵秣馬,欲伐隨國,問計於群臣。
    大夫鬥伯比:我國世處漢水東部,今欲用武力君臨萬方,諸國必結盟以向我,故難離間。今漢東諸國,以隨國最大,大王不如以驕兵之計,使隨國自大,自壞其盟。漢東諸國見此,必與隨國離心,則我楚國不戰,而得享大利。
    楚武王:卿言甚善。
    於是采納鬥伯比建議,掩藏精兵,專以老弱疲憊士卒接待隨國使臣。
    隨侯屢聞使者還報,果對楚國產生輕慢之心。兩年之後楚國出兵,輕易打敗隨國。
    鄭武公夫人,乃是申侯之女薑氏,所生二子,長曰寤生,次曰段。
    薑氏不曾坐蓐,在睡夢中產下長子,醒覺方知,以此取名寤生,心中因而不喜。及生次子段,長成一表人才,多力善射。薑氏便偏愛次子,屢向武公稱道,建議立為嗣君。
    鄭武公:長幼有序,不可紊亂。寤生無過,豈可廢長立幼
    遂立寤生為世子。以共城賜封次子段,為其食邑,故此號稱共叔段。薑氏心中不悅。
    周平王十三年,衛武公逝世,壽止於高齡九十五歲,在位五十五年。子衛楊即位,是為莊公。同年,楚武王霄敖病卒,子熊眴即位,史稱楚厲王。
    楚厲王繼位後,乘柴車、穿破衣,開辟山林,大興開疆拓土之事,出兵征服陘隰,進一步增強楚國實力。
    楚厲王與民眾約定,在開荒之時如遇到軍情警報,就以軍鼓為號,通知一起防守。
    有一天,楚厲王喝酒大醉,誤敲軍鼓,民眾聽到鼓聲皆至。厲王忙派人解釋。
    傳令官:方才是大王醉酒,與近侍玩笑,錯誤擊鼓。爾眾民散去可也!
    過數月,遇軍情警報,楚厲王命擊鼓發出警報,民眾不至。
    楚厲王見狀,更改原命,重新申明警號,民眾方才信從。
    這一日,楚人卞和遊於荊山,目睹有一隻金鳳凰飛旋來去,最終棲落荊山之巔。卞和於是尋到該處,挖山尋寶,獲得一塊璞石。
    卞和自語:我聞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此必是絕世之珍,理應奉於我王。
    於是將璞石帶入京城,捧獻給楚王。
    楚厲王:此乃何物,卿進獻於我
    卞和:小民於鳳凰棲落之地得之,必是寶玉,不敢私藏,故進獻大王。
    楚厲王:既是如此,喚玉匠入殿,鑒定此玉如何。
    侍臣奉命,出外宣入玉匠,命其當眾鑒寶。一匠把弄半日,連連搖頭。
    玉匠:啟奏大王,這隻是塊石頭,非為美玉也。
    楚厲王:大膽卞和,欺君詐賞,砍其左腳,與我逐出!
    楚厲王去世,武王繼位,卞和又捧璞玉進獻,玉匠說是石頭,楚武王命砍卞和右腳。
    楚武王去世,子文王繼位,卞和就抱其璞玉,在荊山下哭泣,三天三夜,淚幹出血。楚文王聞知,派人將卞和喚至王宮,當麵問其哭泣原因。
    楚文王:孤王即位,舉國歡慶。你屢次欺君詐賞,故肜雙足,有何冤枉,如此痛哭
    卞和:小民並非悲傷肜足,而悲傷將玉作石,以忠為詐也。
    楚文王:既然如此,便當麵解璞,讓你死而無怨。
    於是命宣玉匠,當麵鋸開璞石,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畫外音:卞和三獻璞之事,載於《韓非子》,是為寓言,而非史實。但據後世考證,卞和所見鳳凰棲落之處,果有其所,名為鳳凰池,坐落於荊山主峰西側。清嘉慶《懷遠縣誌》載:“池深一丈,廣三丈有餘,相傳曾有鳳凰棲集。”鳳凰池東臨荊山頂峰啟王廟;西連起伏連綿之駱駝嶺;南覽蜿蜒曲折長淮,來自天外;北眺雙山雙水繞懷遠城,盡收眼底。
    卞和亦因此璧,而被世人尊為白玉祖師,奉為白玉真人。
    周平王十五年,秦文公嗣位,在渭水流域設鹿疇,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開創祭祀人類初祖伏羲活動先例。自此直到清朝,曆代帝王祭陵昭祖七十六次,立碑文三十餘方。
    周平王十六年,焦國為虢國所滅,是為諸侯國中存世時間最為短促者。
    時在如今濟南東北一帶,忽然興起一個遊牧民族,名曰長狄,自建鄾瞞國,常襲擊齊、宋兩國。周平王十六年秋,長狄首領緣斯引兵入侵宋國,宋武公聞報大驚,聚眾問策。
    宋武公:緣斯無故來伐,何人敢於帶兵禦敵
    武公胞弟名叫皇父充石,時為本國司徒,聞言出班請命。
    皇父充石:小弟不才,願率軍前去禦敵!
    宋武公:壯哉,王弟之勇也。便命我兒穀甥,與司寇牛父俱往,為左右先鋒。
    皇父充石謝恩,到校場點兵,與二將率軍出城迎敵。
    兩軍對陣,皇父充石命而班駕馭戰車,公子穀甥為車右,司寇牛父為車左,自己居中,共乘一輛戰車指揮,在長立(封丘縣城西南)展開激烈戰鬥。從早至午,宋軍獲勝,終於打敗長狄,俘獲緣斯,但皇父二子,皆都陣亡死難。
    周平王十七年,杞國哲人兼天文學始祖出生,曆史未載其名,隻記作“杞人”。其長大之後,常為天塌地陷焦慮,又憂宇宙爆炸、星球撞擊、地球變熱、核子威脅、地震滑坡等七災八難。因此久而久之,杞人便被世人譏笑嘲諷,稱為“杞人憂天”。
    周平王二十二年,楚惠王出兵北伐,陳閔公被殺。陳乃媯姓古國,開國君主胡滿,帝舜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所封,建都宛丘。楚惠王既殺陳公,陳國宣告滅亡,國祚三百餘年。
    周平王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亦即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武薑又請立共叔段為太子,鄭武公致死不肯答應。鄭武公去世,在位二十七年。葬於今河南滎陽北部敖山飛鳳頂,又稱武公嶺;因敖山廣大武公之德,又名廣武山。據說周邊廣武、原武、陽武、武德、修武等地名,皆出於鄭武公。
    武公逝後,長子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