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遍地烽火
字數:16457 加入書籤
芒碭山下,林外野營。仰望蒼穹,耿耿繁星。
劉邦開懷大笑,聲振山林:是何言耶!你等既都逃命,我因何還要去驪山送死從此我也要遠走天涯,再不複返矣!
徒役聞此,大為感激,俱向劉邦倒身下拜,然後穿山度林,一哄而散。
最後隻餘十多個壯士,留在原地不動。
劉邦:你等因何不走
眾人:我等皆知,亭長向來心懷大誌。今亦無處可去,願隨亭長一起亡命。
劉邦:既是如此,那便去休!
於是乘著酒意,趁夜兼道而走,通過沼澤之地,欲投芒碭山中。隻因道路不熟,行走半夜,漸漸迷路。
劉邦:你等何人膽大,敢往前麵探看路徑
許某:我去,我去。我最善走夜路,人稱許大膽者是也。
劉邦聞此,笑而從之。於是便令許大膽往前麵探路,自己與眾人皆都倚樹而坐,閉目休息。過不多時,忽聽大呼小叫,一個人影由遠及近。劉邦跳起身來,凝目望去,見來者正是許大膽,神色慌張,狼狽逃回。眾徒也被驚醒,一齊跳起身來。
許大膽:嚇死我也,嚇死我也!
劉邦:何事驚慌至此
許大膽:前行五裏,有條大蛇擋路,足有房檁粗細。去不得了,還是回去罷!
劉邦似乎宿醉未醒,大聲說道:大丈夫常行夜路,有何可怕者!
於是舍了眾人,獨自大步上前,沿著許大膽手指方向而去。十餘徒眾亦都酒醉,見狀意氣風發,遙遙跟隨在後。
劉邦前行數裏,果見一條大蛇,其白如雪,正橫臥道中。劉邦嚇了一跳,急忙拔出肋下長劍,將那大蛇揮為兩段。劉邦不理大蛇死活,繼續前行,因醉得厲害,躺倒地上睡去。
眾人隨後跟來,隻見一條大蛇橫在路上,斷成兩截,已經死去。
眾人見狀,大吃一驚,遊目四顧,不見劉邦身影,卻見一個小老太婆,坐在大蛇屍體旁邊,正在嗚嗚哭泣。隻因其身穿黑衣,又值天色未明,故此先前沒有發現。
許大膽果然大膽,舉步上前,問那老婦人道:可煞作怪!在這深山荒林之中,又是三更半夜,你這老嫗從何而來,又因何在此啼哭
老婦答道:適才有人殺了我兒,是以哭也。
許大膽又問:令子是誰,被何人所殺
老婦說道:我兒乃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行於道間。不知何故,被赤帝之子來至,揮劍殺之。也是我兒天數如此,在劫難逃,故此啼哭。
眾人聞聽,頭發皆乍,以為老婦乃是瘋婦,或是說謊。
許大膽正要上前再問,不料一陣風起,那老婦忽然不見。眾人皆感驚詫,乃快步上前搜索,又行二三裏,見路旁躺倒一人,仔細看時,正是劉邦,正在酣睡,鼾聲如雷。
劉邦聽到眾人喧嚷,醒來坐起,問道:我怎生睡在這裏
眾人七嘴八舌,便將剛才之事告之。
劉邦聽罷,心中暗暗高興,由此更加自負,追隨者也開始對其心生畏懼。因見天色漸亮,於是率眾進入芒碭山中,就此占山為王,等待時機。
畫外音:漢高祖斬白蛇起義之事,一看便知是劉邦為神化自己,精心策劃而為,與陳勝、吳廣“篝火狐鳴”如出一轍,當不得真。但因出於太史公《史記》,此後幾乎所有史冊,也將其載為信史,故此便成典故,流傳兩千餘年。
劉邦斬蛇入山之後未久,陳勝、吳廣起事於大澤鄉,並率義軍攻占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此時沛縣令也欲響應起義,於是議於縣吏蕭何、曹參。
蕭何便勸縣令,請將本縣流亡在外之人召回,以增加反秦力量,並可杜絕後患。
縣令以為言之有理,便命屠戶樊噲,去邀請襟兄劉邦出山,回來擔任領兵之將。
樊噲領命,在深山中找到襟兄,發現劉邦擁其數百之眾,正在山中啃食草根。
沛令遣走樊噲之後,卻又突生後悔,怕劉邦回來不好控製,可謂引狼入室。由是命令關閉城門,並欲捉拿蕭何、曹參,免其為劉邦內應。
蕭、曹二人提前聞訊,潛逃至於城外,往投劉邦營中,報以城中之變。
劉邦笑道:似此等首鼠兩端之輩,能成得甚事!
便請蕭何撰寫一道檄文,命樊噲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百姓,殺掉縣令造反。
城中得書,立刻哄傳。縣令平時就不體恤百姓,以致眾民不滿。此時即得劉邦檄文,於是衝進衙門,誅殺縣令,大開城門,迎進劉邦。
城中三老皆知劉邦乃是無賴,欲推蕭何、曹參為首,帶領大家起事。二人都是文吏,深恐一旦舉事不成,必被秦朝誅滅九族,為自保之計,就竭力推舉劉邦。
眾人無奈,便齊推劉邦為首,共稱沛公,領導大家起事。
劉邦卻無這許多顧忌,當下便即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就此招兵買馬,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此時是乃秦二世元年十月,劉邦已經四十八歲。
在此之前一月有餘,項梁和項羽叔侄起事,兵力已達萬人。
劉邦起事之後,立即開始攻略周邊郡縣。乃攻胡陵、下方與,又與泗水監平大戰豐邑。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加入義軍,劉邦用為校尉。
占領泗水之後,劉邦繼令雍齒把守豐邑,親自率軍進入薛邑,與秦軍大戰。
薛郡守將戰敗,逃至戚城,沛公使左司馬曹無傷追擊,將其斬殺。劉邦率軍再至亢父、方與,魏相周市來攻,曹參率軍迎之。兩下交戰,不分勝負。
便在此時,後方來報,雍齒背叛,並舉豐邑降魏。
劉邦大怒,於是舍棄北征,親引大軍歸還,進攻豐邑。雍齒據城以守,沛公軍不能攻下。恰在此時,劉邦生病,還軍至沛,四麵受敵,其勢甚危。
正在此時,斥侯來報:東陽寧君與秦嘉立景駒為假楚王,屯守留城。
蕭何進言道:今我勢孤,不如暫投景駒,以待養息,再俟機奪回豐邑。
劉邦欲借軍馬攻豐,乃從其議,於是投奔景駒。行軍在途,忽見一支人馬自西麵馳來,約有二三百人,為首者是個年輕文士,作道家裝扮。
劉邦眼尖,早認出那人,便是九年前在下邳城內,觀看秦始皇巡遊時所見道士。由是縱馬上前,揚聲叫道:張道長,故人相見,不亦樂乎某乃沛郡劉季也!
來者正是張良,亦欲去投景駒。忽在此地遇見劉季,不由大喜,於是揚鞭馳近,下馬相見,甚是親熱。午時就地紮營,造飯為炊,劉邦敘說斬白蛇起義之事。
張良與劉邦一番交談,相見恨晚,於是披膽直言:某觀劉將軍氣度誌向,絕非凡人,故能斬白帝之子。以某觀之,將軍龍鳳之姿,必不能為景駒此等燕雀之屬容之,且將被害。大丈夫立世創業,何必寄人籬下哉!將軍不嫌張良鄙陋,願舉韓國之眾以助,可乎
劉邦聞言大喜,乃放棄投奔景駒念頭,引軍複還沛城,便以張良為廄將。
安排防守未妥,又聞斥侯來報:秦少府章邯以南陽為基,遣部將司馬夷攻略楚地,兵屠下相,已至碭鎮。
劉邦大驚,不知所措。
張良進言:留城東陽寧君,是我舊友故交。秦軍既來,某願前往留城,以唇亡齒寒利害說之,使其與主公聯手,共抗秦軍可也。
劉邦大喜,便具厚禮,使張良齎持前往,使曹參同行。張良奉命而往,來至留城,見了東陽寧君,說以聯手沛公共抗秦軍之事。
東陽寧君正擔心自己勢孤,無力為戰,及聞劉季斬蛇起義之事,又見張良肯與劉邦聯手,便知其非常人,於是一拍即合,答允聯手對敵。
張良、曹參完成使命,回報沛公。劉邦心下大定,乃約同東陽寧君,聯手率軍向西,迎擊司馬夷。沛、留聯軍在蕭縣與秦軍激戰,結果不利,劉邦與東陽寧君退至留城。
劉邦敗回,悶悶不樂。
張良笑道:秦軍乃平滅六國精銳,百戰之師,我皆黔首百姓,故而戰之不利。主公雖敗,元氣未傷,尚可再戰。來日可避敵鋒銳,擊其虛弱,如此如此,必獲全勝。
劉邦聞計,精神大振,信心再起。乃請東陽寧君補充軍隊,調撥糧草,來日出城,自與樊噲分兵兩路,再次進攻秦軍。
樊噲便依張良所定計策,正麵佯攻秦營。隻三五個回合,樊噲詐敗佯輸,將司馬夷引出六十裏外。劉邦早率主力埋伏林中,見司馬夷被樊噲遠遠引走,立即大舉攻打秦軍大營。
激戰三日,劉邦奪取碭鎮,俘獲秦軍六千人,取得大勝。接又乘勝攻取下邑,奪此重鎮。劉邦軍隊過萬,由是雄心大起,乃從下邑出發,再攻豐邑,結果仍然不下。
樊噲獨與司馬夷糾纏,堪堪將敗;豐邑又不能下,劉邦大急,自覺勢危。
張良複又獻計:項梁在薛,軍馬萬餘,其鋒甚銳。主公何不親往求援,聯手對敵
劉邦大悟,於是留下軍隊繼續圍攻豐邑,自率百騎至薛,來見項梁。
閃回結束,薛城縣衙。
項梁親迎劉邦上堂,敘禮讓座,命人獻茶。
寒暄已皆,劉邦說明來意,請求聯手抗秦。項梁欣然允諾相助,乃增撥士兵五千。
項梁:沛公,此五千兵馬,皆是三楚子弟,身經百戰,當足用否
劉邦:足用,足用。若蒙再派數名能征慣戰之將,則更感激無地。
項梁:好。便以五大夫級軍官十名,分別率領五千兵馬。你諸將人等,隨沛公去奪豐邑,一切聽其委派,不得違拗。
諸將:喏!
劉邦見項梁如此慷慨,感激至甚,再拜稱謝,乃領援兵而回。因拚力進攻豐邑,日夜攻打,次日終陷該城,獲得全勝。
雍齒見不是頭,隻得棄了眾軍,自己仗著馬快,單騎投奔魏國。
劉邦重得豐邑,大喜不禁,乃大發牛酒,犒賞三軍。又具重禮,發付五千楚軍還薛,托十名五大夫領軍,替自己再三向項梁致意。
項梁得其兵回,乃派侄兒項羽攻打襄城。因其城堅,又城上防備精良,一時攻打不下。
項羽奮其神勇,持戟衝至城下,又棄戟持劍,奮力先登。時近未時,終將襄城攻陷,即將守城軍民全部活埋,然後回報叔父。
項梁聞說侄兒屠城,心中不喜,怒責道:昔日白起殺降,自身惡死;李信嗜殺,終難封侯。隻因二世不憫天下蒼生,乃至諸侯皆反。汝如此好殺,我項家寧無後乎!
項羽口中諾諾連聲,心內其實不服。
此時項梁聽說陳勝確實已死,便以盟主自待,檄命各部反秦將領,皆到薛城議事。檄文到至豐邑,劉邦念其前番派兵相助,欣然前往參加。
時有居巢人範增,年已七十,好出奇計。因惡秦政殘暴,一向住在家中,不肯出仕。此時聞說項梁召會諸路軍馬,離家至薛,來說項梁。
範增:陳勝之敗,理所應當。此後亡秦重任,當在將軍之身也。
項梁:先生何以言此
範境:秦亡六國之時,楚國最無罪過,是屬無辜受伐,天下不服。且自懷王至秦不返,楚國人懷念至今。因此楚南公曾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反秦,不立楚王後裔而自立,其勢故不能久。將軍起於江東,楚地蜂擁而起,爭相歸附者,正因將軍世代是為楚將,故能擁立楚王後代之故也!
項梁深以為然,乃命從民間尋找楚懷王之後,立其為主。數日之後,有人自田野間尋到懷王之孫羋心,當時正在為人放羊,引見項梁。
夏六月,項梁即與諸路義軍首領商議,共立羋心為主,仍稱故號楚懷王。項梁身為諸路義軍盟主,自號武信君,又拜陳嬰任上柱國,賜封五縣,隨懷王羋心建都盱眙。
懷王即位,諸路義軍皆來參賀。張良隨同劉邦應召來會,與項梁故友相見,歡若平生。
楚懷王即位典禮已畢,張良先與沛公商議:我欲趁此懷王即位,楚國恢複之際,勸項梁更封六國之後,未知沛公以為如何
劉邦:好倒是好。但先生欲就此舍棄劉邦,自立基業乎
張良:非也。我家世代皆為韓國故臣,向以複國滅秦為誌。倘若複韓,便與主公聯手,再創沛國大業,不亦可乎
劉邦:既是如此,我怎好阻止先生複國大業隻望其事早成,你我複得相見!
張良應諾,於是前來私見項梁,下以說辭道:將軍已擁立楚王後代,楚人皆感念將軍大恩,以為重生父母,感激涕零。若複立六國之後,則天下誰不唯將軍馬首是瞻
項梁:此言甚善。若依賢弟之意,誰可為韓國之王
張良:今韓國諸公子中,橫陽君韓成最賢。將軍可立其為韓王,以增樹楚國黨羽。若將軍肯從,則在下當為將軍設謀,使韓國世代為楚之翼護,誓不相負。
項梁擊節稱善,便派張良前往三晉之地,找到韓成,立為韓王。
張良自任韓國司徒,隨韓王成率千餘故國人馬,向西攻取韓國故地,奪得數城。
秦少府章邯聞報,急遣大軍來伐。韓軍寡不敵眾,所得城池隨即又被秦軍奪回。張良保護韓王成逃走,率餘部在潁川一帶遊動。
鏡頭轉換,按下中原大亂,六國複起,再說漠北匈奴。
秦二世元年,當秦始皇駕崩,公子扶蘇及大將軍蒙恬冤死之際,冒頓即位單於,就任匈奴部落聯盟盟主之位。
冒頓本姓攣鞮氏,乃頭曼單於長子。頭曼晚年喜得少子,便欲廢黜太子冒頓,而立少子為嗣。於是便使冒頓遠離部落,去做月氏部落人質。冒頓無奈,隻得灑淚啟行。
其後未久,頭曼卻發兵急攻月氏,欲借月氏人之手,來殺冒頓。
未料冒頓甚為聰智,聞說父王發兵,便用計盜馬逃歸。
頭曼由此讚賞冒頓壯勇,命其統率一萬騎兵,重用為大將。
冒頓惱恨其父欲借月氏之刀殺己,更恨幼弟奪己太子之位,便借手握重兵之機,圖謀造反自立。於是就命工匠,製造一種響箭,謂曰“鳴鏑”,以此訓練部下騎射之技。
數月之後,冒頓閱兵,命部眾演習身技。於是身登將台,向眾軍下令道:凡我鳴鏑所射之處,你眾人當一齊射之。倘有不全力射擊者,定斬不饒。
由是大舉狩獵,先射鳥獸。鳴鏑到處,凡見有人不射其目標者,冒頓立命殺之。
其後不久,鳴鏑所至,眾矢蝟集,行動劃一。
冒頓複以響箭射擊自己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者,冒頓立殺不赦。
又過些時日,冒頓又用響箭射擊愛妻,左右之人恐懼,不敢射擊,冒頓又盡殺之。又過些時,冒頓引眾出獵,用響箭射擊單於坐騎,左右之人皆都從射,其馬立死。
冒頓遂以百匹良馬,向父王賠罪,單於不知兒子用意,並不怪罪。
經過射馬事件,冒頓由此便知,左右之人皆可為用。
忽有一日,頭曼單於外出打獵,命冒頓率其部眾隨行。剛至獵場,冒頓便用響箭射向頭曼單於。左右隨從見鳴鏑到處,不假思索,皆都箭射頭曼單於。
刹時之間,頭曼身中數十支利箭,當場身亡。冒頓刺殺成功,立刻引兵返回王帳,將後母、幼弟及不服從大臣全部殺死,就此自立為單於。
東胡首領聞說冒頓殺父登位,便派使者來說:我家單於久愛頭曼單於所乘寶馬,你若以此相贈,我王便承認你乃匈奴諸部之主。若不聽從,便發兵來攻,伐你弑父之罪。
冒頓知道東胡強盛,於是征求部下意見。
眾臣齊道:頭曼單於所乘千裏馬,乃是匈奴名駒,豈應獻給東胡耶!
冒頓單於:非也。不可因一棵大樹,而喪失整個森林。
不顧群臣反對,便將千裏馬送給東胡。東胡王見此,以為冒頓懼怕自己,乃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單於閼氏,以為自己妻子。來使道罷此意,冒頓左右皆怒。
匈奴眾臣:東胡雖強,欺我太甚。請殺掉東胡使者,然後出兵攻之!
冒頓權衡利弊,忍辱含恥,對群臣說道:怎可因一女子,而拒絕鄰國之請哉!
於是盛飾閼氏,送往東胡,再次滿足東胡王無禮要求。
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裏,就此鬆懈防備。冒頓則乘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訓練兵馬,一刻不息,隻待奮起一擊,盡雪前恥。
東胡與匈奴之間有塊空地,無人居住,廣闊千裏,雙方都在邊境修起哨所。東胡王欲圖獨據其地,又派使者來說冒頓:交界哨所之間空地,匈奴人不能去,我王欲占有之。
冒頓聞此,再次征求群臣意見。
群臣鑒於前番兩次忍讓之事,便有說可予者,有說不可者,亦有模棱兩可者。
冒頓大怒道:國之土地,乃民族仗以生存根本,寸土且不可讓,況千裏之地乎!
於是立殺東胡使者,又命誅殺群臣中說給東胡空地者。眾臣見此,無不凜然。
冒頓立即上馬:聚集大軍,襲擊東胡!
於是金鼓擂動,號角長鳴,大軍瞬間聚集。匈奴軍懷憤而發,皆如出山猛虎,千裏奔襲。東胡人猝不及防,一戰大潰。東胡王被殺,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
冒頓單於乘勝回師向西,進攻河西走廊雍州月氏,迫其西徙,從而解除東西兩麵威脅。緊隨其後,冒頓先後征服樓蘭、烏孫、呼揭等二十餘國,控製西域大部。
其後未久,冒頓又向北征,一舉擊敗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使其紛紛臣服。繼而揮師向南,兼並樓煩及白羊河南王轄地,重新占領河套以南。
短短數年之內,匈奴遂據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廣大地區,將草原上各部引弓之民合並為一家,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冒頓雄踞大漠南北,統一草原,就此建立起強大匈奴帝國。
鏡頭轉換,按下漠北,複說中原。
楚懷王羋心建都盱眙,設立眾官,任命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被命為令尹。
此時天下反秦起義已如決堤之勢,勢不可擋。六國遺族紛乘其便,複立國號。
陳勝部將周市,帶兵奪取魏國舊地,眾人欲擁戴其為魏王。周巿不肯,聞說原魏國寧陵君魏咎現在陳縣,便派人前往迎請。因五請而至,立為魏王,周市自任相國。
秦二世二年端月,章邯北上進攻魏國,圍困魏王咎於臨濟。
魏咎知道章邯厲害,自己難以抵敵,遂派相國周市透圍出城,前往齊、楚兩國求援。
齊、楚兩國倒也仗,分別委派田巴、項它為將,各率本國之軍,隨同周巿援魏。
章邯用兵如神,設伏半路,分別擊敗齊、楚援軍,周巿力戰而死。
魏咎聞說援軍失敗,周市戰死,知道臨濟難保;遂遣使者前往秦軍大營,以保護城中百姓為請,向秦軍約降。談判成功,使者還報,說秦帥章邯準降,不予屠城。
當秦軍入城當日,魏咎投火**,以示己與秦王勢不兩立。
魏咎之弟名叫魏豹,見兄長投身烈火之中,放聲大哭,趁亂騎馬出城,逃往楚都盱眙。楚懷王給予魏豹數千軍馬,令其再奪魏地。
魏豹帶兵而往,重新攻略魏地,打下二十餘座城池,自立為魏王。
鏡頭閃回,按下魏地,複說齊國。
當周市奉魏咎略魏之時,原齊國王族田儋及堂弟田榮趁機起兵,率領家奴,殺死縣令。田儋自立為齊王,率兵擊退周巿,之後趁勢東進,奪取齊國舊地,就此宣布複國。
彼時秦嘉立楚國貴族景駒為王,並派公孫慶出使齊國,欲聯合齊王,一起進攻秦軍。
齊王田儋說道:我聞楚王陳勝戰敗,不知生死。你楚國焉可不報我知,便即擅立新王
公孫慶反駁道:齊國也未經請示楚國,就自立為王。楚國因何要請示齊國,才能立王況反秦是楚國首事,本應號令天下!
齊王大怒,乃殺公孫慶。
秦二世二年六月,齊王田儋率軍救援魏咎,兵至臨濟。章邯早就設下埋伏,命士兵銜枚夜出,分襲齊、魏聯軍。齊、魏兩軍大敗,齊王田儋敗死,田榮收集殘部,敗走東阿。
齊人另立齊王田建之弟田假為王,田角為相國,田間為大將,以禦諸侯。
章邯追擊田榮到東阿,圍困城池。
項梁聽說田榮危急,率兵來救,於東阿大破秦軍。章邯向西敗退,項梁緊追不舍。
田榮解圍,聽說齊人另立新君,勃然大怒,於是回師,攻擊新齊王田假。田假不敵,逃到楚國,齊相田角逃到趙國。大將田間到趙國求救,如今滯留趙國,不敢回來。
田榮乃立田儋之子田巿為齊王,己為相國,並命弟田橫為大將,重新平定齊地。
秦二世聞說章邯敗於項梁,乃派兵出關支援,章邯軍勢複盛。
項梁於是遣使至趙、齊兩國,請求出兵,共同對付章邯。
田榮對來使道:除非楚國殺了田假,趙國殺田角、田間,齊國才會出兵。
使者無奈,便以此言回報。楚懷王不肯殺田假,趙國也不願殺田角、田間。因此齊相田榮發怒,拒絕出兵相助項梁。
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久候齊國援軍不至,獨自發動攻擊,在定陶再度打垮秦軍。
此時劉邦前來助戰,與項羽聯手戰於雍丘,再次大敗秦軍,斬殺三川郡守李由。
項梁連戰連勝,於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神色。上將宋義見此,入帳規勸。
宋義:兵法雲,勝後驕惰,取敗之道。今士兵怠惰,而秦兵日增,我為將軍憂之!
項梁:既是如此,將軍可出使齊國,務必勸說田榮與我聯手,共伐鹹陽可也。
宋義知道己言不入,隻得應諾,於是出使齊國。行在途中,路遇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宋義下車見禮,因而問道:公將何往
君顯:去見武信君項梁,說以聯手抗秦。
宋義:武信君小勝而驕,必遭敗績。公若緩行,可免一死,若圖快至,則必遭禍。
君顯:多謝指點,敢不從命。
於是二人相別,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各自緩緩而行。
便在此時,章邯已經得到秦二世自關中所發援兵,軍威複又大壯。由是連夜起兵,突然出擊,與楚軍大戰於定陶。項梁倉促應戰,三戰三敗,終死於亂軍之中,果應宋義之言。
項梁身死,項羽力戰殺透重圍,回望大哭。隻得含悲忍痛,引領楚軍向東敗走。章邯既殺項梁,認為楚地已平,不足擔憂;於是揮師北上,再來進攻趙國。
鏡頭閃回,按下齊楚,複說趙國。
自陳勝在陳縣稱王建政,便有部將大梁人陳餘,上前進言:能與秦國相敵者,燕趙之士也。今大王既占中原,更當經略河北,以複趙地。
陳勝:卿言甚善。但不知以何人為將,前往略趙
除餘:臣乃大梁人氏,熟悉趙、魏地理,並知其民情。若蒙大王不棄,臣願自告奮勇,領三千精壯之兵,前往平定趙地。
陳勝:卿誌雖壯,以一己之力,恐不能勝。我有計矣,諸將聽令!
諸將:臣在。
陳勝:茲令!命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引兵一千,是為中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各帶精兵一千,並為先鋒,北攻趙地。
諸將聽命,引兵北出,張耳與陳餘先發。張耳者,便是劉邦昔日舊主,兼為摯友。
武臣與邵騷引領中軍,自白馬渡過黃河,一路招降納叛,擴充軍隊。及至河北,已收聚精兵數萬。武臣自謂威勢大振,乃自號為武信君,等同脫離張楚,就此自立。
由是一路征伐,攻占趙地十餘城,並誅殺所有秦朝降官。
趙地其他城池守將聞此,皆知降後不免一死,於是皆都據城堅守,不肯再降。
武臣轉向東北,攻打範陽,滿城聞之大懼。
時有範陽人蒯徹,先遊說縣令,使其答應向武臣投降;之後又單騎來見武臣,下其說辭。
武臣:先生來此為何
蒯徹:我聞上兵不戰,善戰不殺。將軍代趙民伐暴秦之罪,則趙人誰不欣然從之請將軍接受範陽令投降,封其為侯,後命其到燕趙之地馳遊,以為不降者之鑒。若能如此,則各城都會不戰而降,燕趙之地亦可傳檄而定,不戰而得千裏之地也。
武臣聽罷稱善,於是聽從蒯徹之計,當場賜給範陽令諸侯璽印,命其齎持還報。趙國各地聞之,不戰而降武臣者,前後共有三十餘城。武臣由此兵不血刃,引兵進駐邯鄲。
張耳、陳餘聽說周文敗亡,又聞諸將因受讒謗,而被陳王所殺,遂勸說武臣自立。武臣自然欣從,於是自立為趙王,封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陳勝聞說武臣自立為王,勃然大怒,欲盡殺武臣等人家眷。
上柱國房君蔡賜勸諫:今強秦尚在,大王如殺武臣等人家眷,是為自己又樹一勁敵也。不如乘此祝賀封賜武臣,命其帶兵西攻秦地,而為大王所用。
陳勝以其為然,遂聽從蔡賜建議,命將武臣等人家眷軟禁宮中,封張耳之子張敖為成都君。又派使者前往祝賀武臣稱王,並令催促發兵,向西攻入函穀關。
武臣雖然受封為王,複領陳王之命,但自知不是章邯對手,因此猶豫不決。
張耳勸道:今大王自立,是為張楚王陳勝最不喜者,不過為使大王替其西攻強秦,才來祝賀,順水推舟,封以趙王之號。一旦楚國滅秦,陳勝必來攻打趙國也。
武臣:我亦知此意。然則我等家屬皆被楚王所拘,豈可抗命
陳餘:臣有一計,可保我等家眷平安。
武臣:公有何妙策請道其詳。
陳餘:章邯善戰,天下無敵。大王不要向西,可北略燕、代,南收河內,以壯勢力。
武臣:卿言甚善,上之上策。傳我命令!以上將韓廣為主帥,往北攻略燕地;李良為東路副將,往攻常山郡;張黶為西路副將,往攻上黨郡。先定燕趙,後議西伐關中。
一聲令下,三路趙軍齊出,勢如風雷。
韓廣引領數千精卒,率先攻取燕地,兵入薊城。然而卻在部將蠱惑之下,亦效武臣之舉,就此自立為燕王,不再接受趙王武臣管轄。
消息報入邯鄲,趙王武臣大怒,便親率張耳、陳餘北上,進攻燕國,討伐不臣。
前至薊城,武臣親自微服出行,前往敵營周圍,探察地勢。
未料燕國此時聞說趙王來伐,早已暗伏十數路哨探,並派巡騎,日夜防備。武臣探明敵營方位,正欲返回,便被燕軍巡哨捕獲,將趙王交付主將。
趙王隨從有落網者,棄馬穿林而回,歸報張耳、陳餘:大王探營,被燕軍所獲!
張、陳二將聞而大驚,急遣使齎持重禮,前往燕**營交涉,要求歸還趙王。然而三批使者派出,都被燕將所殺,有去無還。張耳再欲遣使前往,但卻無人敢去。
便在此時,忽聽營門有人高叫:我欲進見將軍,去救趙王,你等因何拒絕壯士!
張耳:帳外何人聲喚
門軍:有軍中末卒,自告奮勇出使燕營。因其位卑,不敢令其入見。
張耳:英雄不問出身。既是如此,請其入見。
門軍領諾,遂帶來人入帳,向陳餘、張耳施禮拜見。
張耳:卿有何計,可救趙王出險
末卒:並無甚妙計,隻以利害說之,但對二位將軍當有不敬不辭,先請恕罪。
陳餘:你且試以說我,若能說通,便請你為使。
末卒:某至燕營,便對其將假稱:今燕王自立,趙王本欲效陳王所為,遣使為賀;都是張耳、陳餘一力慫恿,方才引軍來伐。其二人其實借刀殺人,欲使趙王死於燕王之手,以為口實,號令天下,使諸侯歸怨於燕,鼓眾以擊之。將軍如殺趙王,則遂張耳、陳餘二人心願,燕王必成眾矢之的,好不容易所創基業,就此休矣。未知此言如何
陳餘及張耳聞此,皆都大為驚奇,轉思其言,相視大笑。於是便遣其為使,前往燕營。
末卒奉命為使,來見燕將,複以前言說之。燕將聽罷,深謂其言有理,於是釋放趙王武臣,並遣部將率兵護送,回至趙軍大營。
此卒可謂能言善辯者,大有蘇秦、張儀之風,可惜史冊未留其名。
再說第二路趙軍,在大將李良率領下北出邯鄲,一路勢如破竹,迅速平定常山郡。
趙王武臣聞報甚喜,又命其引軍西向,前往攻打太原郡。李良率兵到至石邑,因有秦兵扼守井陘關,趙軍不得前進。
秦國守將詐稱秦二世有招降聖旨,不封函口,呈遞李良,勸其投降,為秦朝效力。
李良不理勸降詔旨,但又無法破關,就引軍返回邯鄲,請求增兵,再來攻伐。當回至趙都,遠遠看到邯鄲城樓之時,忽見一支人馬自城中突出,迎麵馳來。(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