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集 淮南迷案

字數:17012   加入書籤

A+A-




    山雨未來,風已滿樓。
    淮南王劉安欲反,似乎已是路人皆知之事,但亦僅止於策劃層麵,並無動兵跡象。
    閑來無事,除卻煉丹修仙,便與謀士伍被、左吳計議造反,察看地圖,紙上談兵,部署進軍路線,以為消遣。
    伍被乃楚國人,據傳謂是伍子胥後代。因頗具才識出名,時為淮南國中郎。淮南王喜歡學術,屈身禮賢,招集英俊博學之士,伍被列居眾士之首。
    今見淮南王每日相召,商議造反之事,遂進諫道:大王乃是當今天子皇叔,尊貴冠於諸王,民殷國富,何出此亡國之言昔我高祖伍子胥公,曾謂吳王:臣今見麋鹿,遊於姑蘇台上矣。今臣亦借先祖之言,將欲見淮南王宮中長出荊棘,露水沾襟也。
    劉安聞言大怒:依卿之言,是謂我將如吳王,終將自盡,無顏再見先人於地下乎
    遂扣押伍被父母,囚禁三月不釋。伍被不肯認錯讓步,隻日夜涕泣而已。
    三月過後,劉安再次召見伍被,問道:孤今欲拜公為上將軍,肯從我否
    伍被:臣不敢從命。大王非欲起兵,臣為大王出謀劃策可也,但不願為將。
    劉安:卻是為何
    伍被:臣聞智者思慮通達,事未發而能預其征兆;故聖人行事,萬無一失。周文王一動而名揚後世,列為三王之一,是因應天而動者。大王逆天而行,不敗而何!
    劉安:怎見得寡人便是逆天行事
    伍被:依臣觀之,朝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尊卑有序,政通人和;天子做為,皆遵循古聖王之道,風俗淳正,綱紀完善。商賈載貨周行天下,道路無所不通,貿易繁榮。南越歸順,夷羌稱臣,束甌入朝,拜見天子。拓長榆塞,擴朔方郡,匈奴受挫,元氣大傷。雖不比古太平盛世,亦謂天下平安。王欲此時起兵,豈可成乎!
    劉安:山東若亂,朝廷必以大將軍引兵平之。公謂衛青其人若何
    伍被:臣之好友黃義,曾隨大將軍衛青討伐匈奴。其說大將軍禮遇士大夫,愛護士卒,人皆願為效力;馳騁如飛,武功卓絕,熟悉軍事,委實不易對付。謁者曹梁出使長安歸來,亦說大將軍號令嚴明,身先士卒;士兵休而後息,部將喝而後飲;士兵盡渡,自己而後涉河。皇太後所賜,皆轉賜部下。即使古之名將,亦不過如此也。
    劉安:我兒蓼太子,智謀過人,天下無雙,非凡人可比。其謂漢廷公卿列侯,都不過沐猴而冠,徒有其表而已。便隻一個區區衛青,豈能阻我舉國之兵哉!
    伍被:既如此,隻有先刺殺衛青,大王才能起事。
    劉安:公謂前番吳王起兵,以誅晁錯,因何最終不勝
    伍被:吳王時為劉氏祭酒,又被賜幾杖,可免入朝;統治四郡,方圓數千裏;采礦冶銅鑄錢,煮海製鹽,伐木造船,國富民興。贈珍寶以賂諸侯,與七國聯合,統兵西進。以此造反,則初敗大梁,又敗狐父,致被越人俘獲,死在丹徒,身首兩分。命亡國滅者何是天欲懲之,高祖亦罰之也。以兵強人眾而不能成功,何哉因違民意,又不合天時也。
    劉安:吳王無能,怎知用兵之道不知扼其險隘,致漢軍皆出成皋,故而敗亡。我派上將緩先扼守成皋口,複使周被發穎川軍擋住輾轅、伊闕,陳定發南陽軍據守武關;則朝廷控製洛陽,隻餘北有臨晉、河東、上黨、河內諸郡,及趙國交界數條溪穀,可以通行。人謂若斷成皋通道,則必隔絕天下。孤據三川險要,招集天下精兵,公謂如何不勝
    伍被:愚臣不敏,隻見其禍,不能見其福也。
    劉安:諸卿彈劾,天子懷疑,形勢所迫,不得不反!今諸侯多有過失,大都心中不安,定有響應我者;若諸侯不應,孤則回取衡山,與劉徹劃江而治,公謂如何
    伍被:依殿下之計,是取衡山國而進擊廬江;奪尋陽船隻,堅守下雉,駐兵九江北岸,斷絕豫章入口;沿江設置強弩,東保會稽,南聯越國,憑險於江淮。可是如此
    劉安:正是,正是。公謂如何
    伍被:如此可持期年,卻無勝算。
    劉安:我國中賢士高人眾多,如左吳、趟賢、朱驕如輩,皆都認為孤若起兵,十勝**,勝利在握。惟獨先生認為結果不妙,卻是為何
    伍被:大王多年招賢納士,大臣中堪稱將才者原本不少。但因仗殿下威勢,違法亂紀,都被天子收入獄中矣!所餘眾人,已無堪作大用者。
    劉安:昔陳勝、吳廣起自傭奴,百人之眾。然起於大澤,振臂一呼,天下響應;西進到戲,眾達一百二十萬。我國雖小,持兵者亦有二十餘萬,公何謂有禍無福
    伍被:秦王無道,殘害天下,焚書坑儒,毀滅聖績,廢棄禮義,專用刑罰,盡輸江南之糧以饋西河。男耕不足以供軍糧,女織不足以做戎裝,民精疲力竭,思亂者半數。派蒙恬築長城綿延萬裏,常有數十萬將士風餐露宿,勞戰而死者不可勝數,橫屍遍野,民十亂其六。又派徐福入海求仙,致其海外稱王不歸;尉佗逾五嶺南攻百越,亦在南越稱王。去者不歸,百姓離心,民十亂其七。又引千乘萬騎巡遊天下,修阿房宮,征收重賦,征發貧民戍邊。政令苛暴,刑罰殘酷,百姓捶胸怨恨君主,民十亂其八。當此之時,高祖尚雲,姑且待之,聖人當自東南方起。未期年,陳勝吳廣呼,高祖項羽和,天下響應。此謂乘秦之間,亡時而動,百姓歸心。故高祖能興起於軍伍,成就帝王之功。
    劉安:高祖起於十裏亭長,創此偉業。我據江淮之廣,百萬之眾,豈不能乎
    伍被:殿下隻見高祖得天下之易,獨不見吳、楚叛亡結局耶今上統治天下,齊政令,愛眾生,廣施恩,口雖不言,聲如驚雷;令雖未發,教化神行。心有所思,威震千裏之外;百姓讚之,景形響應。大將軍衛青之能,又非章邯、楊熊可比。殿下軍隊不及吳楚什一,天下又比秦時安寧萬倍。望納臣諫,則淮南幸甚!
    劉安:孤若不聽先生,則又如何!
    伍被:臣聞箕子經故都時,作《麥秀》之歌,為紂王不用比幹而痛。孟子雲:紂王貴為天子,死時不如平民。是謂紂王自絕於天下,並非天不佑之。今大王自棄千乘之尊,臣故悲之,不忍殿下將被天子賜給絕命之書,又賜鴆酒白綾,忍見殿下先於群臣,死於束宮耳。
    劉安:則不能憑其僥幸,而求萬一成功耶
    伍被:實不得已,臣有愚計。
    劉安:計將安出
    伍被:觀今時局,天下安定,諸侯對朝廷皆無二心,百姓對朝廷亦無怨氣。但朔方郡地廣土肥,百姓不足以充實其地。大王可偽造丞相、禦史奏疏,請遷徙郡國豪強、久罪遇赦犯人,以及家產五十萬以上諸民,皆令遷到朔方,多遣甲士催促,逼其按期遷徙。又偽造皇帝詔命,令左右都司空及上林、中都諸官,收捕罪犯,逮捕諸侯太子及其親幸大臣。如此,則必使百姓怨恨,諸侯恐懼;殿下再派辯士去勸說諸侯謀反,或能僥幸成功。
    劉安:先生之言甚善。盡管如此,孤謂不至到此地步,為此煩難。隻要我直接發兵北向,豈不兵貴神速,攻其不備斯可矣。
    伍被搖頭歎息而已,不再答言,告辭而出,聽天由命。
    淮南王庶長子名叫劉不害,隻因劉安不喜,王後荼不以為子,劉遷不以為兄。劉不害有子劉建,才高負氣,常怨父親不得封侯;於是陰結外人,欲扳倒世子,以其父代之。
    世子劉遷得聞風聲,便將劉建逮捕拷打;終因無有實據,然後釋放。
    劉建越加怨恨,遂派友人嚴正上書,舉報淮南王世子陰謀作亂之事。漢武帝聞報,以為舊案重提,不以為意,再將此事交給廷尉,發付河南郡守處治。
    時有辟陽侯審食其之孫審卿,怨恨淮南王劉長殺其祖父,聞知此事,便向丞相公孫弘添油加醋,告發淮南王世子謀反。並說謀反證據,皆都握於淮南王長孫劉建之手。
    公孫弘聞此,便命河南郡府暗地請來劉建,詢問實證。
    劉建趁此機會,多方指證世子劉遷反狀,並供其同謀朋黨名單。
    劉安聞說劉建被召往郡衙受審,害怕謀反之事敗露,於是命令偽造皇帝印璽,丞相、禦史、大將軍符印,以及各郡縣守丞官印,將欲就此起兵。
    造反璽印、官服預備妥帖,淮南王又派高手刺客,西入長安,分別打入大將軍幕府及丞相府衙。意欲刺殺大將軍衛青,說服丞相裏應外合,迎接淮南王進入長安,即皇帝大位。
    又恐國相及諸大臣不從,於是又召伍被密謀,欲先殺死國相,及國中二千石以上大臣。
    伍被獻計:可假作宮中失火,國相、二千石大臣必來相救;部曲皆持水具,不能兼兵。殿下提前埋下精兵,待其人到時,殺死即可。宜同時派人扮作捕盜兵卒,手持羽檄,從南方馳來,大呼南越兵入界,以借機整軍發兵,可使朝廷不疑。
    劉安大喜,又問:我率兵向西之時,諸侯若無人響應,則當如何
    伍被答道:則依殿下當初所定之策可也。南取衡山以攻廬江,奪尋陽船,守下雉城,扼九江口,斷豫章彭蠡湖口,以強弓勁弩臨江,設防南郡。再東進江都、會稽,南聯越國。如此,則於江淮之間屈伸自如,猶可拖延一些時日。
    劉安讚道:先生所言,真至善之計也。
    便在淮南王依舊沉浸在紙上談兵之時,朝廷方麵已經展開動作。河南郡守因受丞相密囑,將淮南王孫劉建供詞呈報廷尉,繼又轉呈朝廷。漢武帝親覽供詞,這才重視起來,遂與丞相公孫弘商議對策。
    公孫弘獻計:可使廷尉巡視各諸侯國,以召見淮南國中尉為名,逮捕世子劉遷以歸。則不需刀兵,乃當初漢高祖詭遊雲夢,擒捉楚王韓信之計也。
    漢武帝聞而大喜,詔命依計而行。
    廷尉奉命,乃以召見淮南國中尉名義,離京南下。未料此事卻被淮南王公主劉陵偵知,遂遣快馬出京,報予父親淮南王。
    劉安得報,急與世子劉遷謀劃,詔命國相及二千石大臣進宮,殺之起兵。
    國相毫不懷疑,坦然而至;內史外出不在國中,得以脫身。中尉則遣人來請罪:臣須往邊境,迎接天子陛下派來使臣,分身乏術,故此不能入宮麵見大王。
    劉安遂對世子說道:內史、中尉不肯前來,若隻殺死國相一人,反倒打草驚蛇,奈何
    劉遷:無計奈何,隻得暫時罷手。
    於是隻與國相閑話一番,便即放其出宮。淮南王父子就此再度猶豫,不敢擅自行動。
    劉遷:此前參與謀殺朝廷中尉殷宏者皆死,已是死無對證。父王部下群臣中可依靠者,先前都被朝廷拘捕,今已無可倚重舉事者。時機不熟,此時起兵,恐難成功。
    劉安:若依汝計,卻當奈何
    劉遷:既無人證,兒臣甘願前往廷尉處,與朝廷混賴一番,或能僥幸脫罪。
    劉安也想就此罷手,不再造反,遂應世子之請。
    於是劉遷自謂有恃無恐,便主動前往廷尉大營,自首接受審查。進入帳內,抬頭看時,忽見廷尉身側站立一人,正對自己凝視冷笑,不由大吃一驚,亡魂皆冒。
    此位廷尉侍從非別,竟是仇人雷被!
    劉遷心知不妙,倒也果斷,不等廷尉審訊,便拔肋下長劍,將欲刎頸自殺。
    雷被見此,電步上前,輕輕奪下世子手中長劍,隻割破頸肉,鮮血淋漓,未能喪命。
    伍被聞說世子被擒,便知所謀之事已敗,亦是果斷非常,立即獨自往見廷尉,自首坦白,承認自曾參與淮南王謀反之事,並將謀反詳情全盤供出,求免滅族之罪。
    廷尉既得伍被供狀,乃命法吏包圍王宮,先逮捕淮南國王後,後將國中參與謀反賓客,全部搜查抓捕。由是搜出諸多謀反器械用具,違禁越製衣冠儀仗,然後書奏向上呈報。
    漢武帝大為驚怒,便將此案交給公卿大臣審理。經過連番刑訊,又牽連出與劉安一同謀反之列侯、二千石公卿、地方豪強數千人。武帝下詔,一律不論罪刑輕重,皆都處以死刑。
    廷尉上奏:衡山王劉賜不曾參與此案,但因是劉安之弟,應予收捕。
    武帝說道:侯王各以封國為立身之本,不應彼此牽連。劉賜之事,爾等有司眾官,便與諸王、列侯一道,去跟丞相會集商議可也。
    廷尉奉旨,遂召集趙王劉彭祖、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共同商議。
    諸王列侯皆都說道:淮南王劉安大逆無道,謀反之罪,明白無疑,必當誅殺不赦。
    膠西王劉端發表意見:淮南王無視王法,肆行邪惡,心懷欺詐,背叛祖宗,妄生邪說。謀反態勢已成定局,理應處死。國中秩二百石以上官吏,不能盡責匡止淮南王謀反,都應免官削爵,貶為士兵。其他肋從罪犯,可上繳二斤八兩黃金,抵償死罪。朝廷並應公開劉安之罪,以使天下諸侯,懂得為臣之道,不敢再生背叛之心。
    公議已罷,丞相公孫弘、廷尉張湯將群議上奏。
    漢武帝覽奏,猶然不信皇叔果欲謀反,複派宗正持節去往淮南,提審劉安。未料宗正未至淮南,便聞劉安已經自刎而死。王後荼、太子劉遷及所有參與謀反者,都被滿門殺盡。
    至於伍被,因曾屢次勸阻淮南王劉安謀反,並且提前寫成奏疏,此時詳細上報。漢武帝覽其自白奏疏,見彼勸諫言詞雅正,稱美朝政,便欲赦之。
    廷尉張湯奏道:伍被雖曾諫阻淮南王謀反,但諫阻不果,何不上報朝廷又為保家人性命,更曾替淮南王策劃反叛計謀。因見其事敗露,更以詭言諱飾,實乃罪不可赦也。
    漢武帝信以為然,於是終殺伍被。
    事件懸疑:淮南王之叛,自世子劉遷與雷被鬥劍交惡起始,終以劉安自殺,淮南國除告終。其間隻有紙上談兵,各種陰謀,其實未動一刀一兵。此等造反模式,不免充滿詭秘,實令後人不解。結果便是,漢武帝將淮南國廢除,自此諸王震懾,恃強割據之心漸息。
    曆史軼聞: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兼擅黃白之術。其所編《淮南子》中所敘奇異之事極多,身後留下諸多傳聞,並成典故。門下賓客甚眾,多為道家弟子,甚有不少鬼穀門人。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能最高,稱為“八公”。
    八公聚於淮南王府,專以煉丹為業。及至雷被歸降朝廷,劉安自殺,其餘七公均被誅戮之時,丹藥恰好煉成。於是事後相傳,當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之時,劉安並非是畏罪自殺,而是為免引動刀兵,導致生靈塗炭,乃與七公吞服丹藥,攜手升天。其府中雞犬,因啄食丹藥殘渣,亦隨之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神話典故,源出於此。
    鏡頭轉換,按下淮南王劉安,複說大將軍衛青。
    漠北之戰,漢軍一舉擊潰匈奴漠南主力。單於率部向西北遷徙,再無南下之力。衛青因為孤軍深入,未與李廣及時匯合,故而損失極重,十四萬騎出征,僅三萬餘騎返回。
    此戰結果,其實兩敗俱傷。朝廷傾盡庫藏賦稅,仍不足以供給戰士撫恤費用。以致此戰之後,漢武帝命設武功爵,標價售爵,以籌軍費。
    為表彰衛青、霍去病戰功,皆加封為大司馬,管理日常軍事行政,以代太尉之職。衛青受封長平侯,後又兩次益封,封邑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寵冠群臣,貴超百官。
    元狩六年,漢武帝再次進行戰爭動員,決心殲滅單於主力。
    正當此時,霍去病卻患急病,致不能起。乃伏於枕上,上書天子。其疏略雲:
    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願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書罷,長歎一聲而死,年僅二十四歲。異母弟霍光時為中書令,代兄上奏天子。
    畫外音:霍去病生為奴子,從不沉溺富貴豪華,隻將建功立業置為首要之事。漢武帝曾為其修建豪華府邸,霍去病卻斷然拒絕。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乃成千古絕響。霍去病不懂愛惜士兵,是其不足之處;因私憤射殺李廣少子李敢,也為後世所詬。
    鏡頭閃回,敘說李敢之死。
    漠北大戰時,李敢隨征,隸屬霍去病賬下,並得其重用。隻因心傷父親李廣之死,李敢大鬧中軍幕府,動手打傷大將軍衛青,終被眾將勸開。
    霍去病聞說舅父被打,欲殺李敢以報,卻被衛青製止,不許追究此事。
    諸將聞此,無不敬佩大將軍闊達心胸。
    然而霍去病卻始終耿耿於懷,終在甘泉宮狩獵之時突施偷襲,自背後射殺李敢。
    其事之後,天子雖然未予追究,眾將其實心寒。
    閃回結束,霍去病年少而亡,人謂乃是當年襲殺李敢果報。
    漢武帝對霍去病之死非常悲傷,乃調遣河西五郡鐵甲軍士,沿長安列陣,一直排到霍去病墓。又命將霍去病墓修成祁連山模樣,以彰其力克匈奴奇功。
    霍去病既死,衛青便獨掌全國大軍。
    此時衛家尊寵已極,家族五人為侯,乃是衛伉、衛不疑、衛登,霍去病及其子霍嬗。
    衛青敬重人才,多次向漢武帝推薦主父偃,以及鹹宣之才,並得天子重用。
    漢武帝為彰顯衛青地位,希望群臣每見大將軍時需行跪拜之禮,眾臣皆都遵行,惟有汲黯不從,依然行揖首之禮。衛青非但不怒,反愈尊重,待其勝過常人。
    漠南之戰後,大將軍衛青被賜千金。
    幕僚寧乘進言:大將軍之所能顯貴者,全因衛皇後之力。今天子寵愛王夫人,但其家尚未富貴;大將軍何不將皇帝所賜千金,贈之以為示好
    衛青欣然聽從,乃將五百金送給王夫人,另外五百金給散眾軍,自己不留分文。
    漢武帝得知此事,大為讚歎,詢問衛青緣由,乃將寧乘升為東海都尉。
    衛青雖然戰功顯赫,地位尊寵,但從不養門客。蘇建曾勸衛青養士以博名聲,衛青不以為然道:古之好養士者,皆犯君主忌諱。昔竇嬰、田蚡厚待賓客,常使天子切齒。某為臣子,隻需奉法遵職可矣,何必養士
    汲黯聞此,不由讚道:大將軍貴壓天下,寵冠群臣,能言及此,真忠臣哉!
    鏡頭閃回,敘述汲黯平生。
    汲黯字長孺,衛國濮陽人,出於卿大夫世家。因靠父親保舉,漢景帝時為太子洗馬,舉止嚴正,而被世人敬畏。武帝繼位,便升汲黯為謁者,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東越閩人與甌人攻戰,漢武帝聞報,派汲黯前往視察。汲黯行至吳縣便返,稟報天子:東越人相攻,是當地民俗好鬥,不值煩勞天子,使臣過問也。
    河內郡發生火災,綿延燒及千餘戶,漢武帝又派汲黯去視察。乃出使河內,還報天子:細民不慎失火,火勢蔓延,不必多憂。然臣路過河南郡時,見當地貧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災民多達萬餘家,至於父子相食。臣便憑所持天子符節,下令發放官倉儲糧,賑濟災民。今請繳還符節,並願承擔假傳聖旨重罪。
    漢武帝認為汲黯此舉賢良,赦其無罪,調任為滎陽縣令。
    汲黯以縣令微職為恥,不肯就任,離京之後,便即稱病辭官還鄉。漢武帝無奈,複召汲黯回朝,升任中大夫。由於屢次直言諫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東海郡太守。
    一年有餘,東海郡被治理得清明太平,人皆讚之。
    漢武帝複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待遇。
    汲黯與人傲慢,不講禮數,常當麵頂撞他人,不容過錯。心性相投者近之,與己不合者厭之,士人因此不附。但汲黯好學,又喜仗義行俠,注重氣節。平日居家品行純正,入朝直言勸諫,屢次觸犯龍顏,時常仰慕傅柏及袁盎為人,與灌夫、鄭當時、劉棄交好。
    漢武帝招攬文學之士,崇奉儒學,常自詡以仁義治國。
    汲黯奏道:陛下多欲,隻表麵施行仁義,豈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政績哉!
    漢武帝惱怒,變色罷朝,對身邊近臣說道:汲黯愚直,過矣!
    近臣以此責之,汲黯答道:天子設置公卿百官,以為輔佐之臣,豈使其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將君主陷於窘境耶我身居九卿,縱惜生命,若誤朝廷大事,則其奈何!
    天子聞之,複讚其直。漢武帝為人隨意,大將軍衛青入宮,踞坐床榻接見;丞相公孫弘求見,有時不冠。但每至汲黯進見,武帝非冠戴整齊不可。
    漢武帝曾坐武帳理政,因天氣炎熱,未戴冠帽。適逢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帝冠帶不及,遂急避入帳內,委派近侍代為批準奏議。汲黯被漢武帝尊敬禮遇,以至於此。
    汲黯力求國家少事,時常建議和親,進言阻止興兵。
    漢武帝尊用丞相公孫弘及廷尉張湯,不以其諫為然。
    汲黯當麵抨擊:公孫弘之流,內懷奸詐,外逞智巧,以阿諛主上為務;刀筆吏張湯之類,專門苛究律條,巧言構陷,以勝獄邀功。陛下重用此僚,絕非社稷之福也。
    公孫弘、張湯深恨,乃向天子進諂,明升暗降,請調汲黯為右內史。
    當初汲黯身為九卿,公孫弘、張湯等不過身為小吏而已。不久公孫弘升為丞相,封平津侯,張湯官至禦史大夫;汲黯昔日手下郡丞、書史,也被重用,職位甚至超越舊主。
    汲黯心窄性躁,向武帝直言:陛下使用群臣,便似農夫堆柴一般。
    漢武帝:卿此言何意
    汲黯:後來者居其上也!
    漢武帝不語。待汲黯退出,才對近臣道:不有學識可乎汲黯此語,何愚直愈重也!
    群臣皆為汲黯擔憂,恐其如此常惹天子羞惱,有日必被取下首級。
    時隔不久,匈奴渾邪王率部降漢,朝廷征發兩萬車輛前去接運。官府無有恁多馬匹,便發檄令,向長安城中百姓借馬。百姓聞說白借無償,多將馬匹藏起,一時無法湊齊。
    漢武帝大怒,要殺長安縣令。汲黯奏道:長安縣令無罪,陛下可殺臣。因若依臣和親之策,匈奴豈肯來降,以成今日赫赫戰功渾邪王背叛其主來降,又非貴賓;陛下盡可命沿途各縣準備車馬,順序接運過來便是。何至舉國騷擾,疲於奔命,以奉匈奴降將!
    漢武帝當場噎住,再次沉默無言。及待渾邪王率部到來,長安商人因與匈奴交易,凡是造成糾紛,告到官府,則必敗訴;前後因此被判死罪者,多達五百餘人。
    汲黯大怒,直趨未央宮高門殿,又向天子進奏。其奏疏略雲:
    匈奴攻我關塞,陛下發兵征討,將士戰死疆場者不可勝數,且耗費百億巨資。臣愚蠢,以為陛下擒獲匈奴,必以為奴婢,賞給戰死者家屬,並將擄獲財物賜之,以告謝辛勞,滿足民願。必不能為,則渾邪王率眾來歸,亦不應傾盡府庫賞之,征我百姓侍之,奉如寵兒也。百姓無知,豈料售給匈奴貨物,會被酷吏判罪耶陛下縱不能繳獲匈奴慰勞天下,又以苛法殺戮治下百姓,是謂保葉損枝,雖愚者不取也。
    漢武帝覽奏,再次沉默。汲黯離去,複對侍臣道:不聞汲黯之論久矣,今又信口胡說。
    便尋其他過錯,將其罷官。逾數年,複又征召汲黯為淮陽太守。汲黯辭謝,不肯接印,漢武帝屢下詔令強迫,這才領命,至京來見天子。叩拜丹墀,放聲痛哭。
    漢武帝:你我君臣多年不見,自當欣喜,何痛哭如此耶
    汲黯:臣謂死後屍骨將填溝壑,再不能見陛下矣,未料複蒙收納任用。臣常患犬馬之疾,難任太守之煩。敢求為中郎,出入宮禁,為陛下糾正過失,補救缺漏,臣之願也。
    漢武帝:卿何輕太守之職因淮陽官民緊張,借公威望而已。卿可垂拱,以理其政。
    汲黯辭帝,來對大行令李息說道:禦史大夫張湯,智巧足撓人諫,奸詐足飾己過;專用機巧諂媚,強辯挑剔,不替天下進言,一心迎合帝意。又喜無事生非,搬弄法令,在內懷奸以逢迎,在外挾吏以加威。公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陛下進言,則必被其所誅殺也。
    李息雖知汲黯所言為確,但因害怕張湯,始終不敢進諫。
    汲黯前往淮陽治理郡務,一如往昔作風,政治清明。其後張湯果然身敗名裂,漢武帝得知汲黯當初對李息所言,乃將李息罷官,自後史書中再無李息任何記錄。
    漢武帝複下詔旨,令汲黯享受諸侯國相俸祿待遇,依舊掌管淮陽郡。濮陽人凡做官者,皆都敬畏汲黯,因而甘居其下。七年之後,汲黯死於任上。
    閃回結束。按下汲黯,複說張騫。
    元狩四年,匈奴失去河西走廊,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繼續與西漢對抗。
    漢武帝為徹底消除西部威脅,再任博望侯張騫為中郎將,率三百多名隨員,攜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尋找反匈奴聯盟。
    此行目的,一是招徠與匈奴有仇之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朝之外臣。張騫奉命,再次踏上萬裏西征之路。
    不則一日,到達烏孫國內。恰逢烏孫內亂,未達勸說烏孫東歸目的。張騫乃遣副使,分別訪問中亞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諸國,擴大西漢王朝政治影響,增強相互之間了解。
    四年之後,張騫偕同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返抵長安。此後漢朝與西域各國經常互派使者,常相往來。雙方貿易日益發展,商胡販客,絡繹相望於塞下。
    樓蘭、姑師仍在匈奴控製之下,常出兵攻殺漢使,劫掠商旅,成為漢通西域嚴重障礙。
    為確保西域通道,漢武帝遂遣趙破奴、王恢為將,於元封三年率七百輕騎突襲樓蘭;後又率軍數萬擊破姑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線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驛站,防守哨所。
    元鼎二年,烏孫使者回國,向國王報告漢王朝強盛。烏孫王昆莫由此羨慕漢朝,再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尚漢朝公主和親,求為昆弟。
    元封六年,漢武帝選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使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禦物,備官屬宦官侍禦數百人。細君死後,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
    兩次和親,鞏固漢與烏孫關係,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製匈奴重要力量。
    為打破匈奴對大宛控製,並獲得大宛汗血馬,漢武帝還於太初元年及太初三年,兩次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進貢良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
    沿途中亞各國聞說漢軍征服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向漢武帝呈上貢品,並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朝效忠。
    至此,張騫用外交手段擴張漢王朝影響力策略,取得極大成功。
    漢政府在樓蘭、渠犁、輪台駐兵屯墾,設置校尉。此乃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立軍事行政機構,為後來設置西域都護,創造條件。
    元封六年,漢使遠至伊朗境內,拜見安息國王,獻上華麗絲綢。安息國王大喜,以鴕鳥蛋及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連接中國與羅馬帝國絲綢之路,由此正式建立。
    由於張騫等人溝通,此後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中土,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地毯傳入內地,漢族經濟生活得以極大豐富。漢族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及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亦促進西域經濟發展。
    張騫在大夏時,看到四川土產邛竹杖和蜀布,追問來源。
    大夏人告知:此物是購於身毒,其國位於大夏東南。
    張騫:由此推斷,從身毒到長安,不會比大夏到長安更遠。身毒國既有蜀地產物,證明身毒距離蜀地更近。則我可從蜀地另辟路線,直通身毒及中亞諸國!
    漢武帝欣然采納張騫建議,並命其去犍為郡,親自主持開辟西南通使線路。
    鏡頭閃回。武帝初年,先後派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設置犍為郡,並使邛、榨、冉琥諸部內附。後因全力對付匈奴,西南複與中原隔絕。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之前,派出四支隊伍,分別從四川成都、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及雲南境內前進,開辟通使身毒路線。
    四路使者各分別受阻於氐、榨、禹、滇諸部,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滇國又叫“乘象國”,民無君長,皆善寇盜。正因滇王派兵阻撓,漢使故不得進。
    滇王:我觀你等服飾,從所未見,不知是何國人物,到此何幹
    漢使:我等乃是漢朝使者,奉漢帝之命,前往身毒,以通友好。
    滇王:漢朝同我滇國比較,哪一國大
    漢使:我大漢朝國土,自東至西,有萬裏之遙;自北至南,又有萬裏之廣。至若滇國廣狹大小,因是位於大王治下,便非我等所能知也。
    滇王:未知卿言一裏,卻是多少長短
    漢使:以成年男子行路為計,五百步是為一裏。
    滇王:則萬裏之遙,豈非五百萬步以上
    漢使:大王英明,正是,正是。
    滇王:吹象,吹象!不信,不信!爾等漢人專以大言唬人,不可通過我滇國之境。
    漢使無奈,隻得止步回返。到至夜郎時,複遇夜郎國王,亦作此問。聞說漢朝國土有萬裏之闊,更不相信,高呼“吹牛”,卻非“吹象”。通過漢使仔細介紹,其才知漢朝強大。成語“夜郎自大”典故,源出於此。
    元鼎元年,漢王朝正式設置牂牁、越僥、沈黎、汶山、武都五郡,以後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完成對西南地區開拓。
    此後漢使不斷往來於西域,都用博望侯張騫名義,以取信諸國。
    畫外音: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揚大漢國威,溝通中國同西亞和歐洲關係。使中國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由此開拓史上著名之絲綢之路。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之時,世界東西方尚還相互隔絕,直至一千一百多年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才踏上中國土地。漢武帝開通西域,最初隻為征討匈奴,開拓大漢疆域。戰爭結束後,中國絲綢卻源源不斷走向世界,西方珍寶黃金也沿此路,湧進長安。萬裏絲綢之路由張騫肇始,由此將古老中國和西方世界連在一起。
    漢武帝元鼎二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歸來。次年病逝於長安,歸葬漢中故裏。
    鏡頭轉換,複加閃回。按下西北,複說遼東。
    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
    燕王盧綰部將衛滿東征半島,推翻箕氏朝鮮,建立衛氏王朝。就此控製朝鮮半島北部,西部及南部與漢朝燕國之地相鄰。
    遼東太守經漢廷批準,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朝鮮當為漢朝藩屬,衛滿是為漢帝外臣。為漢朝保衛塞外,不使漢朝邊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領朝見漢朝天子,以及各國與漢朝通商,不許從中阻擾。作為回報,漢朝給予衛滿以兵力及物資支援。
    衛滿應之,由是便以西漢藩屬外臣身份,不斷侵淩征服臨近小邦。
    真番、臨屯本地部族先後主動歸順,衛氏朝鮮勢力迅速膨脹,領地擴至方圓千裏。
    衛滿在位三十三年,壽終正寢,子衛蒙即立。
    此時漢朝文帝當政,國力日益強大,而匈奴則是冒頓單於在位。
    衛蒙雖然年輕氣盛,而且野心勃勃,但在兩大強鄰壓製下,也隻能兩麵交好,從中牟利。每乘漢匈交戰之時,趁機悄悄收服鄰近小國。
    至漢武帝時,衛蒙薨逝。太子龍祥君衛右渠繼任,登上朝鮮國王之位。衛右渠此時正當壯年,雄心勃勃,大力引誘逃亡漢朝流民;真番、辰國等國欲求拜見漢帝,衛右渠便加阻撓。漢武帝派涉何為使,責備衛右渠不臣之舉,衛右渠終究不肯接受詔命。(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