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集 改刺為牧

字數:16850   加入書籤

A+A-




    趙延奉兄之命,到至議郎傅燮府宅,奉承半日,以示結好。
    傅燮靜靜聽完,冷冷問道:公是奉尊兄之命來者。究竟何意,便請明言,不必隱誨。
    趙延遂道:快人快語。隻要先生以後少管中常侍閑事,既便萬戶侯,也不難封也。
    傅燮聞言冷笑,嚴辭拒絕道:我未封侯,不過是命運不濟罷了,與得罪中常侍何幹公且回報車騎將軍,我絕不會私下求官。
    趙延悻悻出府,歸告其兄。趙忠聞言,愈加憤恨。但又懼其聲望而不便加害,於是奏請天子,以加強西部邊防、抵禦羌民為由,將傅燮外調出京,遷為涼州漢陽郡太守。
    傅燮到任,善於體恤百姓,對羌漢一視同人。叛亂羌人均被其感動,前來漢陽郡歸降。為安置降羌,傅燮於是命在城外廣開屯田,列置四十多個營地。
    此時涼州刺史乃是耿鄙,卻信任重用治中從事程球,便與傅燮不甚相合。而程球為人奸詐貪財,涼州士人都非常怨恨。
    這一日,又有一支羌人自投漢陽,要求歸附漢朝。
    傅燮親自接見羌首,宣布漢天子威德,善言撫慰已畢,問道:邊章是何許人,因何叛亂
    羌首答道:太守若問邊章其人,其實說來話長。
    鏡頭閃回,敘述邊章來曆。
    字幕:邊章,本名邊允,涼州金城人。與同郡韓約,俱都著名於西州。
    邊允少時經州郡長官推舉入仕,初為督軍從事;邊章又薦韓約,使為涼州從事。漢靈帝中平元年十一月,當黃巾軍起義進入尾聲,羌人北宮伯玉反叛,將邊允與韓約劫為人質。
    涼州刺史時為左昌,派部將蓋勳率軍駐守阿陽縣,以禦叛軍。北宮伯玉轉向攻打金城郡,斬殺金城郡太守陳懿,就此脅迫邊允、韓約入夥,並推邊允為首。
    邊允與韓約商議,為保性命,隻得從之。於是邊允改名邊章,韓約更名韓遂,就此加入叛軍,並為正副首領。遂依北宮伯玉指令,率軍包圍州治冀縣。
    左昌難以抵敵,派將殺出重圍,前往阿陽,向蓋勳求援。
    蓋勳率軍抵達冀縣,兩陣對圓,就馬上斥責邊章:爾等深受國恩,因何背叛朝廷
    邊章、韓遂聞此,皆都動情,麵有慚色。
    蓋勳見此,因下說辭道:二公皆是朝廷命官,因受北宮伯玉蠱惑勒迫,以至失足。今若懸崖勒馬,臨陣倒戈,尚猶未晚。某以全家性命,上報天子,保你二人不死,如何
    邊章就馬上拱手,流涕答道:左昌當初若聽公言,派兵救援金城郡,或許我等還能改過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矣。但既蓋公至此,我當退避三舍。
    言罷揮令三軍,解除冀縣之圍而去,轉又包圍畜官。護羌校尉夏育禦之,屢戰不利。
    中平二年三月,邊章攻破畜官,夏育率引殘眾逃走,就此不知所蹤。
    邊章遂率數萬騎兵,以誅殺宦官為名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漢靈帝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都不能克;而邊章、韓遂等實力進步擴大,擁有十萬之眾。
    皇甫嵩戰之不勝,又逢糧草告盡,於是無功而返,被免官放歸田間。
    朝廷再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再次領兵征伐西羌。又拜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隨征,都歸張溫統帥。
    字幕:張溫,字伯慎,南陽穰縣人。因受中常侍曹騰提拔,步步高升,累官直至司空。
    張溫領命出京,一路往西,調集諸郡屯兵,得步騎十多萬人,屯駐美陽城,保衛皇陵。
    不則一日,邊章、韓遂率領羌人大至,進攻美陽城。
    張溫迎戰不利,隻得退還城中,固守待援。兩軍相持半年有餘,自春至夏,各有勝負。
    冬十一月,天寒地凍,城外羌人大營雪積盈尺。又值糧草缺管,羌人軍心動搖,各生退意。忽一夜,天空中流星如火,長達十餘丈,照亮邊章營中,驢馬皆鳴。
    韓遂與邊章商議,認為天象變異,是為不祥,恐於軍不利,便欲撤軍,退回金城。
    早有漢軍伏路哨探,還報主將董卓:探知叛軍異動,似欲退軍,請令定奪。
    董卓聞報大喜,以手擊案道:此天佑我軍,正破敵建功之時也。
    當即派出副將,前往通報右扶風鮑鴻,共同出兵,合力進攻羌營。於是銜枚裹蹄,踏雪履冰,出其不意,大破羌軍,斬首數千級。
    邊章、韓遂大敗,遁走榆中。
    張溫聞說董卓偷襲獲勝,立派周慎率軍三萬追擊,包圍榆中城。
    不料韓遂、邊章並未入城,而是分兵駐守葵園峽。因見漢軍攻城,反將其糧道截斷。
    周慎恐慌,丟棄輜重撤走。東漢護羌校尉伶征率兵前來支援,未料周慎不戰而逃,結果落入涼州聯軍埋伏,力戰而死。邊章、韓遂由是軍威複振,一路攻州克郡,不日複至金城。
    閃回結束,涼州漢陽。
    傅燮聞言長歎:若非前任刺史左昌失政,隴西局勢何至於此!
    由是重賞歸附羌首,命其率領本部人馬屯田城外,囑令時刻警惕,以備西涼叛軍來犯。
    鏡頭轉換,涼州金城(今甘肅蘭州)。
    歲月流轉,不覺三載已過,時為漢靈帝中平四年。有道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涼州聯軍在金城屯居三年,人多心異,就不免生出事來。
    韓遂前番榆中城一戰成名,因此實力大增,當時已與邊章齊頭並肩,不相伯仲。困守金城期間,因暗中積蓄力量,遍樹心腹於軍中,漸漸將上司主將邊章架空。
    四年春,時當元宵佳節。邊章著人遍請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等諸將,在後園花廳置酒擺宴,與眾人共慶佳節,並議下步舉止,行動方略。
    未料韓遂有備而至,於席間突然發動兵變,殺死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等,及其親信隨從數百人,將職位高於自己者全部清除,從而自掌兵權。
    字幕:韓遂本名韓約,字文約,涼州金城郡人,曾為金城太守殷華故吏。殷華在任上去世,韓約與同僚江英等追送殷華遺體直到遐邱,刊石紀其功勳以歸。中平元年前往洛陽,勸說大將軍何進誅滅宦官,何進不從。韓約於是歸還涼州,因被北宮伯玉脅迫造反,以至於今。
    韓遂既殺邊章及北宮伯玉,就此擁兵十餘萬眾,進軍包圍隴西。
    中平四年四月,涼州刺史耿鄙因納程球之策,率六郡兵馬討伐韓遂。
    漢陽太守傅燮知道耿鄙不得人心,出戰必敗,於是竭力勸阻。
    耿鄙聽信程球,不聽傅燮之諫,果斷引軍而出,迎戰韓遂。未料行至隴西郡狄道縣,隨行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皆反,慫恿軍隊發生嘩變,更與韓遂聯合,裏應外合。
    結果程球、耿鄙先後被殺,部眾皆散。扶風人馬騰時任涼州軍司馬,率部投奔韓遂。
    時有漢陽人王國自稱合眾將軍,及聞耿鄙兵敗身死,於是趁火打劫,率其涼州叛眾來攻漢陽郡。韓遂與馬騰便共推王國為主,合兵來圍冀縣。
    傅燮見叛軍勢大,知道自己兵少,不足與敵,乃一邊堅守,一邊發書京師告急。
    鏡頭閃回,洛陽京畿。
    中平四年二月,就在韓遂大反涼州之時,滎陽郡民起義,殺中牟令落皓及主簿潘業。
    大將軍何進派遣胞弟河南尹何苗為將,率兵前往鎮壓,滎陽義軍失敗。
    同年八月,故中山太守張純與同鄉張舉反叛。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結盟,抄掠薊縣,殺漢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太守劉政、遼東郡太守陽眾等,有眾十餘萬,屯於肥如。
    張舉自稱天子,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要求漢帝退位,奉迎張舉為帝。
    靈帝聞報大怒,詔發南匈奴之兵,隨幽州牧劉虞進討張純。
    南匈奴單於羌渠奉旨,遣左賢王為將,率騎兵詣幽州赴援。南匈奴國人卻恐單於受漢天子所迫,自此征發無已,遂都造反。
    右部醢落與休屠各胡,及白馬銅部落一時俱起,擁眾十餘萬人,大舉進塞。次年春,匈奴叛軍攻克並州,誅殺並州刺史張懿、西河郡守邢紀。
    繼又回兵,攻殺單於羌渠,更立羌渠之子於扶羅為南匈奴單於。
    十一月,張純使烏桓峭王率兵五萬,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等郡,聲勢大盛。
    漢廷聞報大駭,詔命白馬將軍公孫瓚為騎都尉,率本部三千騎兵進討。
    字幕: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人,後遷徙涿郡定居。
    公不瓚雖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故此隻能在郡中擔任書佐微職。
    但因公孫瓚姿容美貌、聲音洪亮,兼又才智過人,由此深受涿郡太守賞識,便以愛女妻之。公孫瓚因受嶽父資助,得拜尚書盧植為師,與同郡宗室子弟劉備、劉德然同窗共學。
    其後又拜於劉寬門下,與王邑、傅燮、魏傑等人同門。
    公孫瓚學成歸家,受太守劉其征聘,但任禦車令。其後劉其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親友皆都避之不及,惟公孫瓚喬裝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其獲赦歸還。
    公孫瓚因此義舉,名聲雀起,因被舉為孝廉,升任遼東屬國長史。
    遼東地近鮮卑,世家子弟皆不願到此做官,公孫瓚卻謂是報國建功之機,於是欣然就任。
    忽有一日,公孫瓚引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遠遠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迎麵而來。
    公孫瓚退到空亭,對隨行眾騎說道:流年不利,竟在此曠野與賊相遇,可謂定數難逃。胡人馬快,我等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其追殺,無可所逃也。
    眾騎皆以為然,齊道:願奉長史大人號令,殺賊立功。
    公孫瓚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眾騎揚聲大叫,奮勇殺敵數十人。公孫瓚雖然幸免於死,自己部下數十騎也損失過半。
    鮮卑騎兵以為敵人必有援軍在後,方敢如此拚命,於是撥馬逃散。因見公孫瓚勇猛難當,武勇絕倫,白馬銀槍,不知其名,便皆呼為白馬將軍。
    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都相互傳戒:勿冒險入塞,複遇白馬將軍也。
    公孫瓚由此升遷為涿縣縣令,並以白馬將軍綽號聞名天下。
    閃回結束,韓遂、馬騰、王國兵圍冀縣,傅燮遣使急報洛陽。
    朝廷聞報,因見京師已無援兵可派,遂下詔命:即從幽州征發三千精銳騎兵,賜予遼東長史公孫瓚都督行事符節,命統帥此兵,前往隴西相助平叛。
    公孫瓚領旨,乃自遼東入關,就幽州點齊人馬,逶迤西征。率軍行至薊中,正逢漁陽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叛亂,攻占右北平郡、遼西郡屬國諸城,不能前進。
    正在此時,朝廷遣使馳詔而至,命公孫瓚先平張純之亂。
    公孫瓚奉旨,便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一戰而勝,殺敵近萬,張純率殘部遠遁。公孫瓚不意之間立下如此赫赫戰功,便得朝廷大力嘉獎,正式授職為騎都尉。
    烏桓首領貪至王見張純大勢已去,便率部眾歸降公孫瓚。
    朝廷聞之,又詔拜公孫瓚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命其率軍進駐烏桓屬國,追擊殘匪。
    中平五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戰於遼東屬國石門。
    張純大敗,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孤軍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相持二百餘日,兩軍懼都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
    丘力居糧盡疲乏,提前支撐不住,引領殘部遠走柳城。
    朝廷由此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聞敵人來襲,馬上聲疾色厲赴戰,如對寇仇。
    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公孫瓚深以“白馬將軍”之號自負,此後便在軍中揀選善於騎射之士,千中選擇一,得其勇士數十,皆命騎乘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護,號為“白馬義從”。
    字幕:當隴西反叛,河北造亂之時,南國烽煙亦起。
    中平四年,長沙郡人區星自稱將軍,聚眾萬餘,攻打郡縣,起兵反漢。
    漢廷聞報,乃以別部司馬孫堅為長沙太守,進剿區星義軍。
    孫堅奉旨,引領子弟軍至長沙郡,施設方略擊敵,每戰必然身先士卒。隻一月之間,即將區星軍討平。孫堅因其平叛大功,得封烏程侯。
    字幕:中平四年,朝廷公開售賣關內侯官爵,價值五百萬錢。
    太尉張溫以隴西寇賊未平獲罪,因被征召回朝免職,代以司徒崔烈為太尉。又以司空許相為司徒,光祿勳沛國丁宮為司空。
    大司農曹嵩聞知朝廷賣爵,因出臣資賄賂中官,並給西園捐錢一億萬,以求三公之職。宦官見錢眼開,因此替他上下打點,終於謀得太尉顯爵,代替崔烈。
    次年夏四月,汝南葛陂黃巾攻沒郡縣。太尉曹嵩因被罷免,回到譙縣老家,再不為官。
    中平五年,黃巾軍複起作亂,迅速席卷河北,縱橫中原。烏桓大人丘力居趁機抄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孫瓚由此左支右絀,幾乎無力抵禦。
    朝廷聞之,乃派宗正劉虞任幽州牧,前往平定張純、烏桓及黃巾之亂。
    字幕:劉虞,字伯安,東海郡郯縣人,東海恭王劉彊之後,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勳。
    劉虞通曉《五經》,舉孝廉出身,授東海郡吏,累遷幽州刺史,政績卓著,頗有名望。任幽州刺史期間,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族皆都服其威望,由此隨時朝貢,不敢入侵。
    漢民百姓傳唱歌謠,讚頌劉虞功德,後因公事免官。
    黃巾起義爆發之時,朝廷複任命劉虞為甘陵國相,安撫受災後百姓,不久升為宗正。此時因聞公孫瓚平叛吃力,朝廷因為劉虞在河北威信極高,故任命為幽州牧。
    劉虞奉旨上任,到達薊城。乃先精簡部隊,繼對烏桓族人廣施恩惠。丘力居聽說劉虞為幽州牧,便立即派遣使者前來,主動要求歸附。
    公孫瓚擔心劉虞招降立功,更顯自己無能,由是派人埋伏途中,暗殺烏桓使者。
    使者從人逃回,還報白馬將軍派人截殺,不得通行。丘力居複遣使節繞道行至幽州,終於見到劉虞,呈遞請求歸附降書。
    劉虞上報朝廷,奏請撤掉幽州駐軍,此後隻許公孫瓚統領萬餘步騎,屯駐右北平。
    然後派遣使者,告知峭王等人:朝廷已知公等是為張純裹脅作亂,非是出於本意。公等若肯主動棄械投附,幽州牧定將予以寬大處理,免除罪責,過往不糾。
    峭王聞而大喜,由是複降漢朝;烏桓族人皆都安堵,不附賊眾。
    劉虞安撫烏桓已畢,繼又重金懸賞,發檄通緝張舉、張純二人。二張勢盡,隻得逃到塞外,餘部或降或逃。來年三月,部將王政刺殺張純,將首級送到幽州。
    劉虞大喜,乃重賞王政,將張純傳首京師。
    於是幽州戰亂漸息,複歸平定。但大戰之後,百業蕭條,民困無依。因幽州本為窮州,需要青、冀兩州補貼官務開支,但時因戰亂交通斷絕,無法調度金錢。
    劉虞見此,便在幽州施行寬政,一麵勸導百姓種田,一麵開放上穀市場與外族交易,並命商民開采漁陽鹽鐵礦取得收入。
    期年之後,反有百餘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樂業,幽州繁華成為河北四州之冠。劉虞雖為三公高官,但天性節約,每餐僅限一道葷菜。遠近豪族見此,漸改奢風。
    漢靈帝聞說幽州大治,遂派使者前往傳詔,晉升劉虞為太尉,晉封容丘侯。
    劉虞堅決推讓,上表朝廷:以臣微才,竊據州牧猶嫌過分,豈敢奢望三公之位。臣舉衛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任擇一人,均可擔此重任。
    靈帝劉宏皆都不從,終拜劉虞為太尉。當時官拜三公,都要往西園繳納巨額禮錢,靈帝因劉虞一貫有清廉名聲,又平定張純有功,特命免禮就職。
    此後不久,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爵封薊侯。
    鏡頭轉換,按下河北,複說隴西。
    冀城自中平四年夏被王國、韓遂叛軍圍困,傅燮固守至冬十月,已是矢盡糧絕。
    當時城外叛軍之中,有北地郡匈奴騎兵數千人,都知傅燮為人正直,且為報恩,便一同在城外叩頭,請求傅燮出城投降,並保證使其平安返回家鄉北地郡。
    傅燮見狀,遙望京師洛陽方向,隻是沉默不語。
    傅燮之子傅幹小字別成,時年僅十三歲,也隨父親困在圍城之中。
    因知父親性格剛烈,仰慕古人高風亮節,恐不會接納匈奴人建議,便勸說父親道:隻因皇帝昏庸,宦官當道,父親不能被朝廷所容,才被奸人排擠,來此危險之地。如今涼州已被叛軍控製,僅剩此孤城難守。父親不如接納匈奴人建議,暫先返鄉,後再征募勇士,待有道明君出世,再考慮拯救天下,不亦可乎
    傅燮歎道:別成,你可知我今日必死於此城乎古人雲聖達節,次守節,且以殷紂之暴,尚有伯夷肯為其不食周粟而死,孔仲尼稱其賢德。今朝廷昏暗不甚於殷紂,吾之德行亦豈能超絕伯夷世亂不能養浩然之誌,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如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楊會,吾之程嬰,必能救你脫於此難也。
    傅幹哽咽,不敢再說。
    城外叛首王國亦知傅燮名望高絕,不忍玉石俱焚,乃派前任酒泉太守黃衍進城勸降。
    傅燮手按住寶劍,厲聲斥道:虧你還曾是朝廷命官,今靦顏事敵,反為逆賊做說客耶!今若斬你,反汙我劍,速出此城,待某來日死戰可也。
    黃衍滿臉羞愧,告辭出城,歸報王國,實話轉述。王國大怒,下令攻城,四麵圍打。
    城中糧食已絕,傅燮不欲坐等餓死,遂率僅有千餘士兵出城迎戰,終於戰死沙場。其幼子傅幹果然被主簿楊會自亂軍中救出,送回原郡讀書學藝。
    傅燮死訊傳到洛陽,皇帝劉宏十分哀痛憐惜,下詔追封,諡號為“壯節侯”。
    冀城既下,叛軍揮軍東向,欲進犯關中三輔。中平五年十一月,王國率軍包圍陳倉。
    靈帝見朝中再無能人可用,隻得詔命起複皇甫嵩,拜為左將軍為帥;更拜董卓為前將軍。使為副將,各率二萬軍馬,前往抵抗涼州叛軍。
    二將領旨,辭帝出京,祭旗出師向西。
    董卓見軍行甚緩,遂勸皇甫嵩道:某聞兵貴神速,況救兵救火,何不兼程進軍
    皇甫嵩笑道:大可不必。兵法雲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兵。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可拔。王國雖強,若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我趁其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將何救焉!
    遂命三軍緩緩而行,以省馬力。
    果不其然,直到中平六年二月,王國圍陳倉已八十餘日,但因城池堅固,一直無法攻破。皇甫嵩與董卓引軍到時,叛軍銳氣已消,大顯疲憊,且陣角移動,已有退兵之象。
    皇甫嵩觀之大喜,便命全軍出擊。
    董卓勸阻道:將軍豈不聞窮寇勿追,歸眾勿迫
    皇甫嵩笑道:此乃疲師,鬥誌早喪,何謂歸眾、窮寇哉!
    由是便讓董卓負責殿後,自己揮令出擊。漢軍蓄勢已久,而涼州叛軍毫無防備,由是一擊而勝;其後緊追不舍,一路上連戰連勝,累計斬首一萬餘級。
    涼州軍死傷近半,由是大怨,漸漸離散。王國逃走之後,不久病死。韓遂、馬騰等人遂脅迫涼州名士閻忠為首,稱為車騎將軍,統領三十六部叛軍,繼續於漢廷對抗。
    字幕:閻忠,史冊未傳表字,武威郡姑臧人,涼州名士,曾任冀州信都縣令。
    鏡頭閃回,皇甫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之時。
    閻忠正在信都縣令任上,看透天下大勢,欲圖留侯張良一般不世之功,於是來說皇甫嵩道: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遇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
    皇甫嵩:先生此論何謂
    閻忠:天道無親,百姓與能。將軍受幹鉞於暮春之時,收功於末冬之際,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於本朝,風聲馳乎海外。今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麵侍奉無道庸主;又帝側盡是宦豎宵小,專以嫉賢妒能為事,將軍則何以求安乎
    皇甫嵩:某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閻忠: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歎者,機失而謀乖也。今主上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若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征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群凶之積;則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勢哉!功業已就,然後南麵稱製,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豈雲易哉且今豎宦群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
    話音未落,皇甫嵩早將桌案一拍,喝道:虧你身為朝廷命官,不為漢家江山社稷為計,卻出此大逆不道之語。若非看在首次相見,某今日定不相饒!先生自便。
    說畢,起身送客。未即反目,恐其乃閹臣宦官一黨,前來察探自己底細也。
    閻忠聞罷,幻想盡破,隻得告辭出帳,回歸己衙。卻恐被皇甫嵩上奏彈劾,便向州郡告病交印,連夜兼程逃回涼州,隱居故郡,以授經為業。
    在此期間,收同郡賈詡為徒,認為此人有張良、陳平之才,必能繼自己未竟之誌。
    畫外音:賈詡果然不負恩師所望,後勸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幾亡漢室天下;又在宛城施計殺曹操長子曹昂、侄曹安民,大將典韋;又在潼關大戰之時獻計,隻憑一封塗抹書信,摧毀馬超、韓遂十餘萬聯軍。毒士賈詡,果是閻門高弟。
    閃回結束,閻忠被韓遂、馬騰請出,舉為涼州三十六路聯軍首領,稱車騎將軍。
    閻忠雖是被脅迫出山,但心中亦甚得意,便欲親自實現當年勸諫皇甫嵩應為之事。
    但數番發號施令之後,才發覺自己隻是被韓遂、馬騰等人視為傀儡,替其身背造反罪名而已,並非真欲奉己為主。
    此時欲待不幹,韓遂又不肯從,且派親信以保護為名,竟將閻忠看管軟禁起來。
    閻忠不願做傀儡,終於憂憤得疾,不久便即病逝。閻忠死後,韓遂、馬騰等由此爭權奪利,繼而互相攻殺,於是涼州聯軍勢力漸衰。
    鏡頭轉換,漢軍大營。
    皇甫嵩聞說閻忠已死,涼州聯軍內訌,韓、馬相互攻殺,便對諸將說道:此賊在冀州之時便有反心,今番倒也趁其心願,死得其所。
    由是立下將令,引兵追擊。涼州聯軍就此星散,遠逃西域。
    朝廷聞報隴西之亂平定,下詔褒獎皇甫嵩,並拜董卓為少府,征其入朝。
    董卓不肯受命,上書推辭道:臣久在隴右帶兵,下屬恩深義重。湟中義從、匈奴士兵聞臣受召,皆都來攔住我車,苦求不可半途相棄。臣不能製止,又恐走後其便散而為盜,隻可暫留慰之,若情況有變,容臣再向朝廷匯報。臣罪萬死,請陛下俯允。
    靈帝覽奏,因其擁兵自重之勢已馬,無可奈何。朝廷眾臣俱各擔憂,恐其必為大患。
    字幕:自中平五年二月開始,中原黃巾餘部死灰複燃,又都紛紛起事。
    鏡頭閃回,中原各郡。
    先是當月郭太等人於西河白波穀起事,攻略太原、河東郡;四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十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由是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複盛。
    太常劉焉上書皇帝:天下兵寇不息,各州刺史本為監察官職,今掌地方行政,手無兵權,因此難以迅速剿滅。以臣之計,宜改刺史為州牧,以重其職,兼掌軍政,以討叛賊。
    靈帝見說為方便鎮壓黃巾起義,遂從劉焉之議,命改刺史為州牧,選派列卿、尚書出任。便於此時起始,州牧成為居於郡守之上長官,手握一州軍政大權,形同割據諸王侯國。
    字幕:劉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縣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初以宗室身份拜為中郎,曆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畫外音:劉焉上此奏章,實懷私心,是欲遠離朝廷,求為一州之牧。漢末諸侯割據分爭局麵形成,劉焉實為始作俑者。
    劉焉見天子準許改刺為牧,便欲再奏,自求為交趾牧,以遠離朝廷,避免卷入黨爭。
    侍中董扶善於天文易測,並會望氣,私謂劉焉道: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劉焉又驚又喜,乃更改奏疏,求為益州牧。
    時逢益州刺史郤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達於朝廷。漢靈帝尚謂劉焉欲為朝廷分憂,遂準其奏,當即拜為益州牧。同時又封二卿,使太仆黃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
    三人受封,辭帝出京。董扶因知京師將要大亂,及太倉令趙韙皆棄官職,隨同劉焉入蜀。
    當時由洛陽入蜀,向有水旱兩條通道,旱路取道隴西南下漢中,水路取道南郡溯江而上。劉焉因聞隴西兵亂,遂與眾人徑取南路而行,水陸兼程。
    至荊州之時,有人自川中而來,報說益州百姓馬相、趙祗等於綿竹起兵,自稱黃巾軍,殺死益州刺史郤儉,複又進攻巴郡、犍為。蜀中因此大亂,入川之路不通。
    又說馬相隻一月之間,便攻略巴蜀三郡,自稱天子,有兵數萬人眾,勢不可當。
    劉焉聞說大驚,進退失據,遂止於荊州地界,以觀風向。
    其後不久,益州從事賈龍集聚州郡兵馬,將馬相叛軍撲滅。於是譾除殘盜餘匪,精選吏卒出川,往荊州迎接劉焉入蜀。
    劉焉於是率眾入川,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以收人心。
    鏡頭轉換,按下劉焉入蜀,複說朝堂之事。
    劉焉離京未久,中原突降暴雨,旬日不停,以至天下七大郡國洪水成災。
    時有故太傅陳蕃之子陳逸,為避家鄉水災,自汝南一路北上,來拜冀州刺史王芬。
    字幕:王芬,字文祖,東平郡壽張縣人。陳蕃門徒,君子黨“八廚”之一。桓帝時期受累於黨錮之禍,四處流亡。漢靈帝繼位,得到重用,出任冀州刺史,頗有政績。
    王芬聞說恩師之子到來,親自出府相迎,登堂入室,延至客座。時逢術士襄楷在坐,引見已畢,閑談士林人物,並論天災頻仍,何時得息。
    襄楷忽道:七郡發水,是天文不利宦者。黃門及中常侍等,此番真將被族滅矣。
    陳逸因父親死於宦官之手,聞言暗喜。王芬也對朝中諸宦恨入骨髓,當即接口道:若果然天意如此,某願為天下黎民驅除此班奸賊,以靖朝廷!
    襄楷去後,王芬因請陳逸發書,與南陽郡豪族許攸、沛國人周旌等豪傑聯合,上書朝廷,聲言黑山賊攻劫郡縣,奏請起兵進討,欲借此為由,聚兵起事。
    數日之後,朝廷詔命未複,忽京中眼線來報,說天子將欲北巡河間舊宅。王芬聞報大喜,因對陳逸說道:天不欺我,果應其兆!
    於是聚齊同黨眾人,謀劃發動兵變徼劫鑾駕,先盡誅隨駕出巡之諸常侍、黃門,再廢靈帝劉宏,更立漢宗室合肥侯為帝,另改乾坤。
    謀劃已定,王芬遣人至京,寄密書予好友曹操,約請其以西園尉兵為應,共舉大事。
    曹操即刻回書勸阻:夫廢立之事,自古是為天下至不祥者。古人有權其成敗、計其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霍皆懷至忠之誠,據宰輔之勢,因秉政之重,同眾人之欲,故能計從事立。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而造作非常,**必克,不亦危乎!
    王芬見曹操不從,又召請平原郡高唐縣名士華歆、陶丘洪二人,前來共定大計。
    陶丘洪得書欲行,華歆阻止道: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王芬性疏而不武,此事必不能成,反遺害自身,我兄休去。
    陶丘洪向來信服華歆才能,聞諫乃止。
    靈帝將要啟行北巡前夜,忽聞宮中嚷說,見北方夜半有赤氣,連貫東西竟天,良久不散。次日上朝,乃以此事詢問群臣,吉凶如何。
    太史上言:臣於夜來已有占算,此主北方將有陰謀,不利於陛下。
    靈帝懼死,乃中止北巡舊宅計劃。並傳旨敕令王芬罷兵息戰,隨後詔征入朝。
    王芬大懼,以為密謀泄露,於是自解印綬亡走,行至平原自殺。
    字幕:中平五年秋七月,拜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以接替南陽樊陵之職。
    同年八月,見天下兵戈漸息,而大將軍何進不願上繳兵符令璽,靈帝引以為憂。
    中常侍張讓、蹇碩等揣摩帝意,建議在西園成立統帥部,組織新軍,以分何進兵權。
    靈帝大喜,遂納其計,詔命籌建西園禁所,共設八部校尉,分管諸軍,號為“西園八尉”。張讓、蹇碩等經過密議,列出八部校尉名單,報呈天子禦批。其名單道是:
    上軍校尉宦官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於瓊。
    靈帝觀之甚悅,立即準奏,又添一筆:大將軍何進同為上軍校尉,也要聽蹇碩指揮。
    西園八尉之設,使宦官再次得勢,蹇碩實際成為全**隊最高統帥,借以製衡大將軍府。
    八尉設置已畢,又調整三公職位:罷司徒許相之職,以司空丁宮代之;以光祿勳南陽劉弘為司空,接替丁宮所遺之職。以衛尉條侯董重為驃騎將軍,執掌兩宮禁衛軍馬。
    字幕:董重,永樂太後董氏兄子,天子靈帝表兄。
    董重既為驃騎將軍,便與何進權勢相害,黃門中官皆都挾持董重,以為黨助。董太後此後亦借宦官及侄兒之勢,每欲參幹政事。
    何皇後見太後與自己兄長何進爭權,便就從中作梗,輒相禁塞不許。
    董太後遂召何氏至宮,當麵忿恚詈罵:汝出身屠戶人家,今敢如此囂張,目無尊長,是仗怙汝兄之勢耶!惹惱我時,當敕命驃騎將軍斬斷何進頭顱,易如反手耳!(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