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集 傅氏遺孤

字數:8379   加入書籤

A+A-




    下蔡城外,淮水之上。
    諸將見到車橋,無不驚喜,齊聲向主將崔延伯賀道:此橋隨意沉浮,既可切斷趙祖悅逃路,又使戰船不能通行,將軍奇思,果然妙用無窮。
    隻因有此車橋,河上船不能行,梁將昌義之、王神念駐紮梁城,便不能夠前進一步。
    魏軍主帥李平乘此機會,部署軍隊分水陸攻打硤石,攻克外城。乙醜日,城中糧盡,外麵救兵不至,趙祖悅出城投降,終被李平誅殺,盡獲其部眾。
    胡太後聞報攻克硤石,詔命崔亮乘勝深入。
    崔亮領旨,來與李平商議進軍。
    李平卻並不與崔亮商議,立即升帳聚將,持天子劍分派各將,從水旱兩路一同出發,會軍攻打浮山堰。
    崔亮自謂在朝中資格無匹,見李平如此目中無人,勃然大怒,乃違抗李平指揮,借口患病請求撤還,且不待李平回書,就私自率本部撤軍。
    李平惱怒欲狂,上書請處崔亮死刑。
    胡太後下詔言道:崔亮進退自作主張,違我戰略計劃,雖曾獲小勝,怎免其大罪!然我日理萬機,不輕易殺戮,可任其以後將功贖罪可也。
    魏軍兵分勢弱,李平無計可奈,隻得引軍北還,以致此番南征又成畫餅。
    畫外音:此番南征不成大功,皆因魏營諸路將帥爭其爵位高下,互不聽命之故。崔亮之所以敢抗李平之命,亦因有李崇抗己軍令在先,朝廷亦未處分李崇之故。
    鏡頭閃回,補說李崇抗命之事。
    字幕:李崇,字繼長,黎陽郡頓丘縣人,魏文成帝元皇後李氏之侄,南宋濟陰太守李方叔之孫,公爵李誕之子。襲爵陳留郡公,拜鎮西大將軍。
    孝文帝整頓吏治之時,李崇為大使巡察冀州,任梁州刺史。
    齊國犯邊之時,複詔李崇為將軍、荊州刺史,鎮上洛。李崇積極整飭邊戍,宣詔綏慰,每將所掠南齊國人悉數送還。齊國人感其恩德,亦遣還荊州人二百餘口,兩境無複烽火。
    李崇治理荊州四年,甚有政績,後任兗州刺史。
    兗地多劫盜,李崇令各村建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雙槌擊鼓,四麵諸村始聞者擂鼓一通,次聞者以二為節,後聞者以三為節,各擊數千槌。俄傾之間聲布百裏,其中險要皆有人事先埋伏,盜竊始發便可擒拿。諸州置樓懸鼓之習,乃自此始。
    李崇由此封侯,加封安東將軍,並為副驃騎大將軍。
    太和初年,魏高祖南討漢陽,李崇任梁州刺史。巴氐部楊靈珍遣弟楊婆羅與子楊雙率步騎萬餘襲破武興,與齊國相結。高祖授李崇為使持節、都督隴右諸軍事,率眾數萬征討。
    李崇槎山分進,出其不意,殲敵大半,進居赤土。楊靈珍遣從弟楊建率兵五千屯龍門,自率精兵一萬進據鷲硤。並在龍門以北伐樹塞路,於鷲硤之口積聚木石,以拒官軍。
    李崇命統軍慕容拒領兵五千,從別路夜襲龍門,自率軍攻楊靈珍。
    楊靈珍連戰敗走,俘其妻子,繼而攻克武興。齊國鄭猷、王思考率兵救援楊靈珍,李崇又大破之,斬楊婆羅首級,殺千餘人,俘獲鄭猷等,楊靈珍敗逃漢中。
    魏高祖在南陽覽表,大悅道:使朕無西顧之憂者,皆李崇之功也。
    乃詔命授予李崇都督梁、秦二州諸軍事。未幾,楊靈珍又襲據白水,李崇又率軍破之,楊靈珍遠遁,至此不敢複來。
    世宗宣武帝初年,征李崇為右衛將軍,兼七兵尚書,旋加撫軍將軍、正尚書,轉左衛將軍、相州大中正。
    景明三年四月,魯陽人柳北喜、魯北燕等聚眾數萬反叛北魏,圍逼湖陽。
    李崇為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累戰破之,斬魯北燕等,遷萬餘戶於幽、並二州,世宗封李崇為魏昌縣開國伯。
    東荊州樊安舉兵龍山,僭稱大號,南朝梁國朝廷遣兵策應。
    北魏諸將進攻失利,朝廷乃以李崇都督諸軍討之。李崇分遣諸將攻敵營壘,連戰皆捷,生擒樊安。繼擊西荊,又獲全勝。
    魏帝加封李崇兼侍中、東道大使、征南將軍、揚州刺史、都督江西諸軍事。
    李崇深沉有略,鎮守楊州十年,常養精兵數千,所向摧破,屢平邊患,號曰“臥虎”。南朝梁武帝謀除李崇,屢設反間計,而魏世宗卻愈加信任李崇,不中其計。
    延昌元年,大雨十三日不止,水淹楊州,房屋皆沒。
    屬下勸李崇棄城北上,李崇凜然道:我受國重恩,忝守藩嶽,淮南萬裏,係於吾身。一旦動腳,百姓瓦解,楊州之地恐非複歸我國所屬。某豈因愛一軀,取愧千載之後!但憐茲士庶,無辜與我同死,爾等可桴筏隨高,人規自脫。某必死守此城,不離訊地半步。
    州人裴絢乘水作亂,李崇率眾殲滅,事後以洪水為災請罪解任。
    世宗不準,且下詔慰勸褒獎,授李崇為中書監、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授右光祿大夫,都督定、幽、燕、瀛四州諸軍事。後征拜尚書左仆射,遷尚書令,加侍中。
    李崇明於決斷,然好財貨,販肆聚斂,家資巨萬,營求不息。其長子世哲為相州刺史,亦無清白之狀,鄴洛市廛,收擅其利,為時論所鄙。
    此番南北大戰,梁武帝遣遊擊將軍趙祖悅襲據西硤石,又遣昌義之、王神念二將溯淮而上取壽春,田道龍攻邊城,路長平攻五門,胡興茂攻開霍,楊州諸戍皆遭攻擊。
    李崇分遣諸將相持,密裝船艦二百餘艘,以待大軍來援。
    梁國霍州司馬率眾攻建安,李崇遣統軍李神軌率軍迎戰,又命邊城戍主邵申賢堵其要路,破敵於濡水,俘斬三千餘人。
    許昌縣令陳平玉投梁,引梁軍北進,李崇連上十餘道表疏,請求朝廷救援。魏世宗遣鎮南將軍崔亮救硤石,南梁鎮東將軍蕭寶夤於決淮東注,以阻北魏之軍。
    隻因李崇不聽崔亮將令,胡太後方以尚書李平節度諸軍;李崇於是沿淮進擊,策應李平、崔亮合攻硤石,這才大敗梁將趙祖悅。
    此時梁將蕭寶夤決淮堰未破,但淮河水勢日增,大大不利於北魏步騎作戰。
    李崇乃於硤石戍間編舟為橋,立船數十,各高三丈,十步置一籬,延至兩岸。又於橋樓之北連複大船,東西竟水,防敵火栰。又於八公山東南築城以備大水,號曰“魏昌城”。
    閃回結束。此番南北大戰,終因崔亮私自引兵北還,以至勝而不勝,不敗而敗。
    胡太後為平衡各路將帥,詔命犒賞三軍,敘功封贈隨征諸將。論西硤石之功,以李崇為驃騎將軍,加儀同三司,李平為尚書右仆射,崔亮進號鎮北將軍。
    崔亮兀自不服,與李平當麵爭功於禁中大內,太後無奈,遂加崔亮為殿中尚書。
    正當此時,中尉元匡上書,揭發於忠借國家有難,獨攬大權,使裴植、郭祚蒙冤,宰相貶黜受辱,且矯詔自封儀同三司、尚書令,兼任崇訓衛尉舊事。
    以此推論,便有篡逆之實,既在大赦之後,應當公開誅戮。
    皇太後回複道:於忠已受特恕,不好再追究罪責,其餘皆依卿議。
    元匡遂又上疏彈劾:侍中侯剛掠殺羽林衛,經廷尉依律而議,應處以大辟極刑。
    侯剛本為尚食典禦,凡三十年,因有德於太後,頗專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
    太後覽奏,遂下詔道:侯剛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於律不坐。
    少卿陳郡袁翻上書:所謂邂逅者,謂其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理者也。今羽林衛士皆據實供認,並未抗辯,亦未拒不認罪。侯剛卻依然命人拷打致死,怎能說是邂逅!
    太後無奈,於是詔命削除侯剛三百戶封邑,解除其尚食典禦之職。
    其後不久,胡太後複又追憶於忠功勞,重封為靈壽縣公,同時亦封崔光為平恩縣侯。
    朝臣聞之,皆謂胡太後善和稀泥,可謂“順其胡來”神功創始者。
    鏡頭轉換,按下淮水,再說梁州。
    大將張齊因奉益州刺史鄱陽王蕭恢將令,率三萬兵馬來襲北魏梁州武興。
    梁州刺史元法僧聞說梁軍突至,遂遣其子元景隆,引領闔州兵馬來拒張齊。張齊率其部眾與元景隆戰於葭萌關,一陣而大破之,屠十餘城,遂圍武興。
    元法僧嬰城自守,見境內皆叛,遂急遣使間道馳往洛陽,告急於朝廷。
    胡太後急命驛傳,召鎮南軍司傅豎眼於淮南,詔命其再為益州刺史、西征都督,將步騎三千西赴武興平亂。
    傅豎眼奉詔引軍入境,轉戰三日,行二百餘裏,九戰皆捷,並擊殺梁州刺史任太洪。川民及獠人聞說傅豎眼回來,皆大喜若狂,迎拜大軍於路者相繼。
    張齊雖然人多,但懼傅豎眼威名,不敢與其相爭,遂退保白水。傅豎眼率軍入梁州,白水以東之民皆複安其業。
    魏梓潼太守苟金龍兼任關城屯戍主將,因為當時病重,梁朝軍隊來時,不能指揮作戰。其妻劉氏率城中百姓,複振守軍,憑借城池抗擊敵兵,緊守一百多日,兵士死傷過半。
    守城副將高景陰謀叛變,被劉氏發覺,誅殺高景及其同黨數十人。對剩餘將士,平分糧食衣物,勞逸相同。眾人莫不敬畏,且又依賴。
    因水井位於城外,被梁兵把守,致城內斷水,軍民皆渴甚。幸遇天降大雨,劉氏令盡出公私布絹及衣服接雨,然後絞布取水,以所有器具儲之,缺水之困方解。
    傅豎眼率軍來到,梁兵撤退,關城得以解圍。因將劉氏之事上報朝廷,北魏朝臣皆都感念,遂奏封劉氏子為平昌縣子爵。
    鏡頭閃回,補敘傅豎眼來曆。
    字幕:傅豎眼,祖籍清河貝丘,北魏名將傅靈越之子。七世祖傅伷及六世祖傅遘,曾為後趙石虎朝太常卿。祖父傅融南徙渡河,攜全家定居於磐陽。
    傅融極為豪爽,生有三子,分別名喚靈慶、靈根、靈越,並有才力。傅融亦常以所生三子自負,謂皆足為當世之雄。
    宋孝武帝劉駿在位,派蕭斌、王玄謨入寇碻磝。當時傅融剛死,王玄謨便命其長子傅靈慶為部軍主將。然而將攻城時,攻車為城內守軍所燒。
    傅靈慶懼被軍法處置,遂詐作傷重不起,棄其部眾,乘間與壯士數十騎遁還故裏。
    蕭斌、王玄謨聞說大怒,欲命部將追而殺之。
    左右諫阻道:傅靈慶兄弟三人並有雄才,兼其部曲多是壯勇,如彭超、戶生之徒,皆一當數十者,箭不虛發。不可逼也,不如緩之!
    王玄謨聞此乃止。傅靈慶至家,與二弟匿於山澤之間。從叔傅乾愛時為蕭斌法曹參軍,蕭斌便遣傅乾愛誘呼其侄來歸,以腰刀為信。
    傅乾愛不知蕭斌意欲圖害傅靈慶,領命前往召侄,蕭斌卻密令壯健軍士隨之,囑令襲殺傅靈慶弟兄三人,一個不留。傅乾愛既至靈慶所藏之處,對坐言談未久離去。
    蕭斌所遣壯士伏於門外,見傅乾愛走遠,執刃突入,擒傅靈慶而刺之。又捕其母崔氏,欲以為誘餌,待靈根、靈越兄弟二人自投羅網。
    傅靈慶將死,與母崔氏訣別道:是我叔傅乾愛引刺客殺我,此仇絕不可忘。
    其母泣而頷之,牢記在心。
    傅靈根、傅靈越當時不在,僥幸得免。聞說兄長被害,遂逃奔河北。
    傅靈越至北魏京師平城,來見高宗文成帝,訴說殺兄之恨,欲請兵報仇。因說齊民慕化北魏聖主,隻要天兵一到,青州便可平定。
    高宗拓跋浚大悅,遂拜傅靈越為鎮遠將軍、青州刺史、貝丘子,使鎮守羊蘭城;傅靈根為臨齊副將,鎮守明潛壘。
    宋帝劉駿恐傅靈越在邊境擾動三齊,乃以傅靈越叔父傅琰為冀州治中,傅乾愛為樂陵太守。又命傅琰遣其門生,與傅靈越婢女詐為夫婦,往投傅靈越,以其母之命招之。
    傅靈越思母極甚,遂信婢女之言,與弟靈根相約引軍南還。
    駐守羊蘭魏軍在後追擊傅靈越,直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多虧傅乾愛遣船迎之,傅靈越方才得免其難。傅靈根卻因誤期不得俱渡,終被駐守臨齊主將斬殺。
    傅乾愛出郡迎接傅靈越,問靈根愆期之狀。靈越殊不應答,但言不知而已。
    傅乾愛猶不知傅靈慶臨終對其母遺言,不以叔侄為惡,見其身上衣服盡被血汙,乃命左右拿出匣中烏皮褲褶,令靈越以作常服穿之。
    傅靈越聲言不須,不肯接受其賜。傅乾愛著惱:汝豈可著體上血汙衣服,去見垣公也?
    當時南宋大將垣護之為青、兗二州刺史,故此言之。
    傅靈越奮聲言道:垣公!垣公!我著此血衣,當見南方國主劉駿,豈但垣公也!
    竟不肯著其新衣。及至丹陽,宋帝劉駿以禮待之,拜傅靈越為員外郎、兗州司馬,帶魯郡;而傅乾愛亦遷青、冀司馬,帶魏郡。
    叔侄二人俱還建康,傅靈越得見其母,聞知兄長臨終遺言,方知是被叔父所害,便意恒欲為兄複仇。而傅乾愛隻為叔侄情深,不設疑防,尚不知曉。
    傅靈越知傅乾愛嗜好雞肉葵菜,乃親下廚炒作,下以毒藥,傅乾愛飯還而卒。
    後數年,傅靈越為太原太守,領戍升城。因隨劉子勳反劉彧,拜為前軍將軍。劉子勳最終兵敗,傅靈越為劉彧將領王廣之所擒。
    傅靈越不肯屈服,立而不跪,叫道:我傅靈越也!汝既得反賊,何不即殺?
    王廣之卻不發怒,將傅靈越送詣輔國司馬劉勔。
    劉勔知其英名,躬自慰勞,詰其叛逆之因。
    傅靈越答道:九州倡義,豈獨在我一人?
    劉勔又問:四方阻逆,無戰不擒,主上皆加大恩,即其才用。卿何不早歸天闕?
    傅靈越答道:薛安都舉兵淮北,威震天下。卻不能專任智勇,隻將重職委付子侄,致敗之由,實在於此。然事之始末,某備皆參預,乃不赦之罪也。人生終必歸於一死,某實無麵求活,即請殺我,別無二言!
    劉勔壯其意,送詣建康。劉彧欲加原宥,傅靈越終不悔改,劉彧無奈,乃殺之。
    傅豎眼即傅靈越之子,沉毅壯烈,少有父風。入魏之後,鎮南將軍王肅見而異之,且奇其父節,傾心禮敬,表為參軍。
    因從王肅征伐,累有戰功,稍遷給事中、步兵校尉、左中郎將,常為統軍,東西征戰。魏世宗時為建武將軍,奉命征破揚州盜賊,還鎮合肥,蕭梁之民歸順者數千戶。
    其後武興氐族首領楊集義反叛,推其兄子楊紹先為主,攻圍關城。
    梁州刺史邢巒遣傅豎眼討之,楊集義率眾迎戰,不敵傅豎眼智勇兼備,頻被擊破而走。傅豎眼乘勝追北,乃克武興,還師洛陽。
    魏帝大悅,下詔封傅豎眼為假節,行南兗州事。後轉昭武將軍、益州刺史。當時以益州初置,其境逼近巴獠,魏帝命給傅豎眼羽林虎賁三百人,進號為冠軍將軍。
    高肇伐蜀之時,魏帝複假楊豎眼為征虜將軍、持節,領步兵三萬先討北巴。
    蕭衍聞北魏大軍西伐,遂遣寧州刺史任太洪從陰平偷路入益州北境,欲擾動氐蜀,以絕魏軍糧運之路。時因魏世宗突然駕崩,傅豎眼隻得班師東歸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