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集 天何言哉

字數:8370   加入書籤

A+A-




    東陽城外,兵圍十重。
    崔祖螭聚青州七郡之眾反魏,兵圍東陽,山東民變大作。
    時有幽、安、營、並四州行台留守劉靈助,聲稱極善方術,推算預知爾朱氏將敗,於是起兵叛亂,自封燕王,揚言為孝莊帝報仇,且編圖讖說“劉氏當王”。
    四州百姓多來投奔,眾至十萬,聲勢大壯。劉靈助率軍南下,至博陵郡安國城。
    爾朱兆聞報高乾早奉孝莊帝密旨,回冀州募兵買馬,遂派監軍孫白鷂到冀州,假托征調百姓馬匹,欲等高乾兄弟送馬來時收捕。
    高乾已知孫白鷂用意,便與前河內太守封隆之合謀,暗中率部襲據信都,誅殺孫白鷂,並生擒冀州刺史元嶷。既得冀州大郡,高乾便欲舉父親高翼主持冀州事務。
    高翼推辭道:若論耕田理家,我可勉力為之;若論集聚鄉裏之眾,我則不如封隆之。
    高乾從之,乃舉封隆之代行州政。遂為孝莊帝舉哀,將士穿孝,升壇誓師,向各州郡發檄同伐爾朱氏;並遣使往見劉靈助,願舉眾聽其指揮。
    殷州刺史爾朱羽生聞說高氏兄弟殺官謀反,不由大驚,遂率五千人馬出離州府,連夜兼程奔襲信都。早有探馬得知,飛報高乾。
    高乾聞報,自忖眾寡難敵,不由沉吟。
    同族高敖曹脾氣暴烈,聞官府來伐,於是不及披掛鎧甲,當下手綽鐵槊,便率十餘騎出城迎擊,直殺入敵陣去了。
    高乾大驚,急命從城中懸繩吊放五百步卒,自後追救不及。
    高敖曹等十餘騎衝入爾朱羽生軍陣,竟然個個以一當百,勢不可擋。自辰至午,直殺得爾朱羽生大敗而逃,追出三十餘裏方回。
    此戰過後,時人皆稱高敖曹是項羽再生。
    正當信都城內慶祝勝利之時,探馬來報:高歡今奉大將軍爾朱兆之命,駐軍於壺關大王山,揚言將於六十天後率兵東進,說要討滅信都。
    信都諸將聞此,皆都驚惶恐懼。高乾卻對部將說道:我聞高歡雄才武略,蓋世無雙,豈肯久居人下?況爾朱兆無道,上弑君主,下虐百姓,此英雄立功之機,高歡佯稱奉其命來伐信都,定有深謀。我應當輕騎前往迎接,暗中察其意圖,諸位勿憂。
    遂與封隆之子封子繪隻率十餘騎,密至滏口,求見高歡。
    高歡早知高乾大名,聞報其隻帶十餘騎前來,不由大喜,對部將說道:此公敢於單身來此,必能助我占據冀州,則我大事必然成就矣。
    於是率眾出營,親迎入內,敘禮已畢,分賓主落座,便問:高公來此何意?
    高乾見他問得直截,也不轉彎抹角,開門見山說道:聞明公奉爾朱兆之命,來伐河北,故不避刀斧,欲為明公指點明路。彼爾朱氏殘暴叛逆,人神共怨,凡明智者誰不欲奮起討之?明公威德素著,天下傾心,若能據義興兵,則天下均不足與公抗衡也。冀州雖小,戶數不下十萬,賦稅足濟軍資,將軍豈無意乎?望明公深思熟慮之。
    高歡聞而大悅,敘其族譜,以叔呼之,當夜與高乾同帳而臥。二人連敘三日,高乾乃於第四日辭別而去,密去安排迎接高歡大軍,進入冀州之事。
    便在此時,門軍報入高歡大帳:營外有個奇人,前來求見將軍,說欲以冀州進獻。
    字幕:李元忠,河北趙郡人,河北郡守李顯甫之子。
    李顯甫出自趙郡李氏東祖,豪邁好義行俠,集聚宗族數千戶居於殷州西山,開辟良田方圓五六十裏,成為塢堡宗主。後受北魏朝廷宣撫,起家冀州別駕,遷步兵校尉。參與南征,頗有軍功,受封平棘縣子,累遷河北郡守。
    李顯甫死後,其子李元忠承繼家業,因見世道不靖,乃當眾盡將契約焚毀,免除所有債務,深為鄉親敬重。
    清河縣五百人西戍邊關,回來時經過趙郡,因道路不通,便一同來投李元忠。
    李元忠使家仆為其向導,並告謂道:若途中遇上賊寇,隻說是趙郡李元忠部下可也。
    五百戍卒照此行之,沿途賊寇果然皆都回避放行。
    葛榮起兵後,李元忠率宗族親黨修築堡壘禦敵自衛,親斬違抗命令者達三百人,葛榮數次軍至,遂皆被李元忠擊退。
    葛榮大怒道:我自中山到此,竟連被李氏所敗,如此焉能成就大事!
    於是率全軍圍攻李元忠,將其抓獲,隨軍羈押。
    葛榮亂平,李元忠逃出軍營,還至家鄉,複為堡主。朝廷命李元忠為南趙郡太守,在任惟好飲酒,不理政事。後聞爾朱兆弑帝,李元忠便棄官回鄉,策劃興兵討伐爾朱兆。
    適逢高歡東進,李元忠便乘敞篷車,載素箏濁酒前來求見。
    門軍問其名諱,李元忠答:你便說趙郡李元忠來找高將軍喝酒,縱論天下!
    閃回結束,門軍入報。高歡聞說一位酒徒來見,遂不予理會。
    李元忠聞說高歡不予接見,便在營門下車,獨自席坐於地,倒酒撕肉,邊飲邊吃。吃喝已畢,對營門侍衛說道:某本以為高公胸懷天下之誌,能招攬英雄豪傑,今國士到門,卻不似周公吐哺,握發以迎,其人可想而知。請退還我名片,不必通報矣。
    門衛大為驚奇,便將此事急報高歡。
    高歡聽後,知是異人,急命請入帳中,置酒相待。三巡酒罷,高歡問道:請問閣下究係何人,是何出身?
    李元忠不答其問,卻自囊中取箏置案,一邊彈奏,一邊長歌,慷慨激昂,響遏行雲。歌罷扶案而起,昂然說道:而今天下形勢昭然可見,明公尚欲為爾朱氏效力耶?
    高歡不明其來曆,隨口答道:我之功名富貴得之於爾朱氏,怎敢不為其盡節!
    李元忠哈哈笑道:公若如此,怎稱英雄!高乾兄弟來過沒有?
    高歡見他提出高乾名字,不由暗自吃驚,故意說道:公所說者,乃我從叔也。我叔性格粗獷,怎肯前來見我?其實未曾。
    李元忠說道:高乾兄弟二人雖性情粗獷,卻都明曉事理,不似將軍糊塗。
    高歡說道:公真醉矣。來人,速將李元忠扶出。
    李元忠卻不肯起身,隻是擊箏而笑。孫滕當時列席陪坐,察知來者必是異能之士,遂趁高歡更衣時進言道:此人乃上天派來相助明公,將軍豈能違背天意哉!
    高歡大悟,於是複回帳中,屏退左右,誠心向李元忠請教河北之事。
    李元忠此時方信高歡乃命世之主,遂陳述時事,言辭慷慨,淚流滿麵。高歡也不禁悲從中來,遂引為知己。李元忠趁機獻計:殷州太小,不能成就大事。如將軍入據冀州,高乾兄弟必定傾心事公,殷州便可賜委我李某理之。如此冀、殷二州聯為一體,則滄、瀛、幽、定四州自然順服。惟狡胡劉誕或許抗拒,但遠非明公敵手也。
    高歡大悅,乃握李元忠雙手,遜謝先前無禮之罪。李元忠目的達到,亦即告辭。
    高歡心下大定,率部向冀州進發。此時既未與爾朱兆反目,便仍以朝廷官軍名義進兵。沿途對士兵嚴加約束,不許侵犯民間絲毫之物,所過麥田皆令下馬步行。
    河北之民百餘年來倍受鮮卑族欺負,從未見過如此愛民之兵,於是爭相議論,無論遠近,無不傾心歸附,前來投軍者更是如同過江之鯽。
    高歡進至信都。封隆之、高乾等打開城門,迎接高歡入城。
    高敖曹當時正在外麵率軍攻城,聽說此事,認為高乾不戰而降,迎接高歡入城,乃是婦人之見,於是使人回至信都,送其婦人衣裙。
    高歡知其誤會,遂派長子高澄往見高敖曹,囑其須執子孫之禮。高澄遂至高敖曹軍營,說明父親率兵此來河北,明為替朝廷征討六鎮降民,實為吊民伐罪,欲除爾朱氏之意。
    高敖曹大悟,才與高澄一起回到信都,並向高乾謝罪,再與高歡相見。
    高乾大笑,並不責怪。於是高歡占據冀州,複對州境之內六鎮降戶極意籠絡,每親自接見前來歸附諸胡部族,又自稱乃鮮卑族人,同其講話皆用鮮卑語,以堅其信。
    高歡故伎重施,複使孫滕等人故意散布消息,說爾朱兆欲征河北六鎮降戶到並州為奴,去與稽胡作戰,以加深六鎮降戶對爾朱兆仇恨。
    六鎮降戶一時間人心惶惶,無不切齒痛恨爾朱兆,表示擁戴高歡為首,一起造反。
    爾朱兆聞報河北皆歸高歡,大驚且悔,複納長史慕容紹宗之策,矯發天子之詔,進封高歡為渤海王、東道大行台、冀州刺史,以為羈糜之計。
    高歡此時羽翼豐滿,正欲逐鹿中原,乃對來使說道:可回報汝主,他若肯降我時,某必封他晉陽王,西道大行台,總督並、汾二州諸軍事。空頭封賞,也恁般小氣!
    由此遣回來使,在河北招賢納士,每日結交胡漢勇士,召攬人才。又常叮囑部將:爾等欲得河北冀州全民支持,須漢胡皆重,不得強分彼此。
    高氏兄弟在場之時,高歡便用漢語交談,對漢族人謂:鮮卑人接受你等糧食布匹,是受你等雇傭,替你征戰,何恨之有?
    麵對胡人之時,便以鮮卑語說:漢人是爾等奴婢,使爾等得其溫飽,則何必欺之?
    如此反複解說,胡漢各族皆大喜悅,河北眾心盡歸附高歡。經過數月努力,高歡在河北立足已穩,遂決意與爾朱氏徹底決裂,便欲刀兵相見。
    鏡頭轉換,按下河北,再說洛陽。
    爾朱世隆受侄兒爾朱兆委托,留守洛陽把控朝政,牽製傀儡皇帝元曄。爾朱世隆心腸毒辣,留守洛陽不久,就趁元曄母親衛氏出行之際,遣人扮成劫盜,在街巷中將其殺死。
    建明二年春二月,爾朱世隆不滿爾朱兆遙控朝政,欲行廢立天子,以握朝廷大權。遂以元曄與孝莊帝血脈疏遠、且無威望為由,欲行廢黜。
    便問群臣:公等以為,宗室中何人宜繼大統?
    關西大行台郎中薛孝通進言:今有廣陵王元恭,乃高祖親侄,早有聲望在朝,沉默不言多年,若奉其為帝,必定天人和諧。
    爾朱世隆乃與爾朱天光商議,欲立元恭為帝,使人前去探聽,其人是否當真聾啞。
    鏡頭閃回,補敘元恭來曆。
    字幕:元恭,字修業,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廣陵惠王元羽之子,生母王氏。
    元恭年幼時端莊謹慎,有誌向氣度。長大後喜學習,侍奉祖母、嫡母,以孝順聞名。正始年間襲封其父廣陵王爵位,曆任散騎常侍、正常侍,兼領給事黃門侍郎。
    京兆王元乂專擅朝政,元恭稱病不朝。因恐為政變所累,複借稱病之機裝啞,不論朝廷加封何職,皆不發一言。
    元恭禁語八年,住在龍華寺中,從不與入交往。
    永安末年,有人密報孝莊帝元子攸,說元恭不語是有反叛圖謀,複說民間傳言其有天子氣象。元恭懼禍逃至上洛,不久被擒回京城,拘禁多日,因不發一語,且無罪狀得免。
    閃回結束。至此爾朱世隆欲立元恭,又慮其真不能言,遂派親信前往寺中探查。
    元恭見來人說欲立己為帝,終於開口,答說四字道:天何言哉!
    爾朱世隆聞報大喜,於是決意廢黜元曄,複立元恭為帝。
    時逢元曄出行郊祭,來到邙山南側。爾朱世隆、爾朱度律等擅作禪讓文誥,派泰山太守遼西人竇瑗手持鋼鞭,獨入帳中見帝。
    元曄驚問:卿持兵入見,卻是何意?
    竇瑗奏道:天意人心,盡歸廣陵王。望陛下且行堯、舜禪代之事,以孚天下之望。
    元曄長歎一聲,並不費言,乃索筆墨簽署禪文,複用璽印,擲於地上。
    竇瑗急俯身拾起,雙手捧了,來報爾朱世隆與爾朱天光。
    廣陵王元恭奉表,辭讓再三,後即皇帝大位,改年號為普泰,史稱節閔帝是也。
    黃門侍郎邢子才起草天子赦文,文中因述及孝莊帝枉殺太原王爾朱榮之事。
    節閔帝看罷,搖頭說道:孝莊帝親手剪滅強臣,非為失德之舉,隻是天意不厭禍亂,故致重蹈當年成濟弑殺高貴鄉公之災耳。百載之後史官自有定論,此處又何必再言其事耶。
    邢子才:為臣愚魯,陛下恕罪。
    節閔帝不語,因命左右取來筆硯,親自起草赦文:朕以寡德之身,幸受眾卿推舉為帝,願與天下萬民共賀。大赦罪人,一依以往定式。
    元恭閉口不言八年之久,至此當眾開言,並親書赦文,果然用辭精到,不同凡響。朝廷內外無不欣然,以為終得賢明之君,希望其能使天下太平。
    節閔帝為賞擁立之功,遂加封潁川王爾朱兆,彭城王爾朱仲遠,隴西王爾朱天光,樂平王爾朱世隆,常山王爾朱度律,時稱“五胡王”。
    又降封元曄為東海王,赦封高歡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斛斯椿為大都督。複授爾朱兆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柱國大將軍、領軍將軍、領左右衛、並州刺史、兼錄尚書事、大行台。尚覺不足酬其大功,又欲加封為天柱大將軍。
    爾朱兆終覺不好意思,於是推辭道:此乃叔父臨終官職,我何敢受之!
    節閔帝信以為然,於是複加爾朱兆都督十州諸軍事,世襲並州刺史。加封爾朱世隆儀同三司,追贈爾朱榮相國、晉王,加九錫。爾朱世隆請使爾朱榮配饗皇室宗廟,帝欲從之。
    司直劉季明上書道:故相國若配饗宣武帝,彼朝並無功勳;配饗孝明帝,則又親手殺明帝及國母胡太後;配孝莊帝,又為臣不終。由此看來,是無可配饗者。
    爾朱世隆怒道:你敢誹謗朝廷重臣,實乃罪該萬死!
    劉季明答道:臣既為諫議之首,則應依禮直陳意見,如有不合尊意,殺剮任聽裁處。
    爾朱世隆為其耿直所懾,不敢加罪,終將爾朱榮配饗於孝文帝廟廷。又為爾朱榮在首陽山周公廟舊址立廟,以此表示爾朱榮功比周公。
    其廟建成不久,即被一場大火焚毀,片瓦不存,是上天亦不以其為然也。
    爾朱兆因未能參預廢立謀劃,便欲發兵攻打爾朱世隆。節閔帝使爾朱彥伯前往勸說,這才按兵未發。
    時有安東將軍史仵龍、平北將軍陽文義,各率三千士兵鎮守太行嶺,因當初曾引爾朱兆直入洛陽,爾朱世隆此時便上疏為其二人表功,奏請宜各封為千戶侯。
    節閔帝覽奏,對爾朱世隆說道:此二人對你爾朱家有功,但於朝廷卻有大罪。
    終未答應。爾朱天光得波斯國進獻之獅,遣人送至洛陽。
    節閔帝下詔道:神獸被囚,違其天性,故醜奴以其為年號而敗,送還給波斯可也。
    使者雖然奉旨出京,因思波斯國路途遙遠,無法送還,便於中途殺獅而返。有司劾其欺君當斬,節閔帝卻又說道:怎可因獸而罪於人哉!
    於是赦免使者無罪。節閔帝自負才能,欲中興北魏,每欲擺脫權臣,自專政事。乃任命青州刺史魯郡王元肅為太師,淮陽王元欣為太傅,爾朱世隆為太保,長孫稚為太尉,趙郡王元諶為司空,徐州刺史爾朱仲遠、雍州刺史爾朱天光二人並為大將軍,並州刺史爾朱兆為柱國大將軍。又賜高歡為勃海王,征召入朝。
    長孫稚堅辭太尉之職,於是改任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高歡接詔不受,自然上表推辭,不肯應召入朝,節閔帝無計可施。爾朱仲遠因徐州近於南梁,亦求改鎮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