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萬歲南征

字數:6710   加入書籤

A+A-




    湯湯漳河,風不揚波。
    據民間傳說,慧可被棄屍漳河,數日之後複從水裏漂出,盤腿打坐,雙目微閉,安詳如生。又逆流而上十八裏,漂到蘆村以北而止,於是被村民葬在此處。
    此後這裏漸漸形成村落,便被稱為二祖村。
    此年隋文帝為安撫突厥,將陳叔寶屏風賞賜給突厥可汗大義公主。
    公主因宗國宇文氏亡,遂在屏風上作詩,寄托對故國哀思。彭公劉昶娶公主為妻,隋民楊欽逃入突厥,謊稱劉昶反隋,因密告大義公主,請求突厥發兵侵隋。
    突厥都藍可汗信以為實,於是兵犯隋境。
    隋文帝遣車騎將軍長孫晟出使突厥,探其起兵犯境實情。大義公主對長孫晟出言不恭,又私通胡人安遂迦,使與楊欽密謀,煽動蠱惑都藍可汗反隋。
    長孫晟向可汗索要逃民楊欽,都藍可汗卻不承認有楊欽其人。長孫晟遂賄賂突厥貴族,趁夜擒獲楊欽,押赴都藍可汗之宮,並揭發大義公主與胡人安遂迦私情。
    突厥國人聞知,皆謂是奇恥大辱。於是都藍可汗拿獲安遂迦,交付長孫晟帶回長安。隋文帝皆命殺之,並加授長孫晟開府儀同三司。
    前突厥莫何可汗處羅侯之子染幹,號稱突利可汗,居住突厥國之北,遣使向隋朝求婚。隋文帝遣裴矩往使突厥,對突利可汗道:若殺大義公主,隋朝便可許婚。
    突利可汗聞之,遂向都藍可汗寄書,請殺大義公主。都藍可汗因殺大義公主,亦向隋朝上表求婚。隋文帝覽表,意欲許之。
    長孫晟諫道:陛下不可。臣觀都藍反複無常,因與西方達頭可汗玷厥結怨,故依我朝。其若得娶大隋公主為妻,則必憑藉陛下威靈發號施令,玷厥與染幹必聽其指揮調度。都藍可汗勢強,則必複叛,難製服矣。依臣之計,染幹誠心歸服,又曾遣使求婚,不如許之,然後招撫其率部落南遷。染幹馴服,我可用其抵禦都藍可汗,以衛北疆。
    文帝讚道:此計甚善!
    遂依計而行,賜婚染幹可汗。
    當時隋朝以長安大興為都城,每到夏日,酷暑難耐。隋文帝楊堅晚年懼熱,因選中岐州麟遊縣境,營造避暑離宮。於是便與皇後駕臨岐州,至天台山上,實地考察。
    見彼處位於杜水之陽,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鬆柏滿布,三伏天氣便如仲春,實為消夏佳境。
    文帝楊堅大喜,還至長安,詔命在麟遊鎮頭營造避暑離宮。命右仆射越國公楊素為督造總監,前萊州刺史宇文愷為將作大匠,記室參軍封德彝為土木監,崔善為為督工。
    楊素奉命,督調數萬人役,東起廟溝口,西至北馬坊河東岸,北至碧城山腰,南臨杜水北岸,就此大興土木,開始營造避暑離宮。
    於是平山填穀,構築宮殿,高台累榭,宛轉相連。內城以天台山為中心,城垣周長一千八百步。冠山抗殿,絕壑為池,分岩竦闕,跨水架楹。杜水南岸高築土階,階上建閣,閣北築廊直至杜水,更於水上架橋,直通宮內。天台山極頂修建大殿,闊五間,深三間;殿前有南北長廊,人字拱頂,迤延宛轉。大殿前端有兩闕,比例和諧。天台山東南角又建大殿,東西走向,四周有殿宇群閣拱衛,稱為九成之宮,各以大寶殿、丹霄殿、鹹亨殿、禦容殿、排雲殿、梳妝樓等為名。屏山之下,複聚杜水成湖,稱為西海。隻因宮殿位處碧城山頂,山上水源困乏,遂從北馬坊河穀以輪汲水上山,列水磨以供宮內。宮城內由西向東,更築有地下水道,以規則石料襯砌,直通城外。更有外城,延展數十裏之廣。
    避暑離宮營造之役,自開皇十三年二月開始施工,至開皇十五年四月方告竣工。
    楊素監修離宮,便如平時用兵打仗,督工極為嚴酷,不分春夏秋冬,更是夜以繼日。
    由是民夫疲頓顛仆,輾轉哀苦,死亡萬人以上。楊素不準下葬掩埋,命將民工屍體皆都推入深坑,蓋土築為平地。秦始皇修建長城之時,亦未見得如此嚴酷。
    工程告竣,報予朝廷,隋文帝楊堅派大臣前往視察。
    大臣驗工後返京回奏:其宮豪奢,頗傷綺麗,大損人丁。
    楊堅聞奏大怒,下詔斥責楊素道:因你急功近利,卻為朕結怨天下!
    楊素聞而大懼,惶恐不安,將天子責詔示於土木監封德彝,向其求計。
    封德彝笑道:越國公何必如此?天子雖然見責,但皇後必有恩詔。
    其後未幾,果然獨孤皇後召見楊素,當麵慰勞:卿知我夫婦年邁,無以自樂,故盛飾此宮,豈非忠孝。自古帝王之法,便有離宮別館先例。今天下太平,卿造此宮,何足損費!
    楊堅聽罷皇後之語,果然轉怒為喜,遂又大讚楊素,更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楊素得此重賜,深感封德彝先見之明,並請天子為離宮賜名。
    文帝說道:古語雲,堯舜行德,而民長壽。可取其美意,命為仁壽宮。
    眾臣聞之,皆都稱讚。開皇十五年夏,文帝詔命前往仁壽宮避暑,又命楊素監修馳道,役夫暴於烈日之下勞作,死者相次於途。
    楊素依如前例,下令聚屍成堆,澆油焚之。楊堅在仁壽宮中扶欄遠望,見宮闕之間磷火彌漫,隱有哭聲四起。因不知是何緣故,於是派人前往察看。
    使者回報:皆因屍骨有暴露於外者,便成鬼火。所謂哭聲,乃是已死役夫鬼魂作祟。
    楊堅驚悸,遂派人釃酒祭奠。
    當夜楊素值宿偏殿,夢一白須白發老者直入寢臥,當麵斥道:我乃鬼穀門兵家派主,王敖祖師是也。你枉居我派掌門之位,害民如此,得無愧乎?
    說罷淩空一指,點中楊素額頭印堂大穴,隱而不見。
    楊素驚醒,便覺頭痛欲裂,由此得疾不愈,時而複發。
    皇後獨孤氏善妒,嚴禁楊堅與其他女人接近。
    隋文帝在仁壽宮避暑期間,看上一位宮女,退朝之後就便臨幸,愛如珍寶。未料其內侍之中,半為獨孤氏耳目,立將此事報於皇後知道。
    皇後大怒,暗命殺死宮女,其後故作不知。
    隋文帝遍尋宮女不得,知是被皇後害死,一怒之下單騎飛奔出宮,不問路徑,直入山穀之間。眾臣聞說皇帝離家出走,皆都大慌,沿山路追尋二十餘裏,才將皇帝找到。
    高熲、楊素極力勸解,隋文帝歎道:朕貴為天子,卻不如卿等三妻四妾,更得自由!
    畢竟惦念萬裏江山,天子之位,隻得調轉馬頭,回到離宮。
    獨孤皇後主動謝罪,夫婦間和好如初。仁壽宮雖然美侖美奐,但楊堅因惡其磷火鬼哭,此後便很少來此。又更因勤於政務,無暇顧及。
    開皇十四年,朝鮮半島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相繼遣使來至長安朝貢,請為附庸。
    是年隋文帝巡幸並州,次歲命人設壇泰山,親往設祭,但不雲封禪。下山之後,又巡幸靈岩寺,回鑾長安,次年頒布科舉之製,詔命行於天下。
    開皇十七年二月,南寧州蠻夷首領爨翫起兵反隋,誅殺隋朝所置官吏,氣焰囂張。
    隋文帝聞報大怒,即命開府儀同三司、柱國太平公史萬歲掛帥,前往雲南征討。
    史萬歲奉旨出京南下,率軍一路跨溪越澗,不遠萬裏前至南寧,一路進剿七州。再行數百裏,忽見叢林道傍立一石碑,觀其碑文,卻是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所立功碑。背麵並刻九個大字曰: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
    部將見之,皆都矯舌不下,驚道:此位諸葛丞相真乃神仙,竟將大帥名字留此碑上!人雲世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者,果信有之!
    史萬歲怒道:諸葛何知三百五十餘年後,會有史萬歲生於世間哉?此乃其自誇之語,說千秋萬歲之後,若有人能勝過其本人者,方能越此界以平定南蠻也。我不信此番不能得勝,且必令孔明自愧不如!
    乃令士卒推倒石碑,繼續向前。於是率部行經蜻蛉川(今雲南大姚)、弄棟(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下關東南),進擊南寧州。
    爨翫以為隋軍遠來,必不利久戰,遂依險固守,但均被史萬歲以雷霆萬鈞之勢擊破。
    史萬歲乘勝向西挺進,渡西洱河(今洱海),入渠濫川(下關東北),轉戰千裏,破西南羌族三十餘部,俘二萬餘人。
    諸羌大懼,爨翫被迫請降。貢獻明珠寶物,並刻石勒銘,讚頌隋朝聖德。
    史萬歲遣使飛騎上奏,請將爨翫押送入朝,隋文帝準其所奏。爨翫心懷二誌,不欲從隋軍入朝,再以金寶賄賂史萬歲。史萬歲受其重賄,便放歸爨翫,振旅還朝。
    北至成都,蜀王楊秀知其受賄,派人往營中索取。
    史萬歲暗道:若使天子聞知此事,其人多疑,某反而將功為過,得不償失。
    於是命將所得金寶全部沉於江底,堅決不承認受賄之事。楊秀一無所獲,隻得作罷,但由此懷恨在心,便與史萬歲結仇生隙。
    史萬歲班師還至長安,朝廷以其平定南方之功,位進上柱國。晉王楊廣虛懷敬重,甘願下顧,請與史萬歲結為朋友。隋文帝聞知,就派史萬歲監管晉王府軍中事務。
    未料次年,爨翫又反。
    蜀王楊秀便趁機上書彈劾史萬歲,說其往年受賄縱賊,致令邊患不息。
    隋文帝下令嚴查,便有軍卒供出覆舟沉寶之事。
    刑部按律,史萬歲論罪當死。文帝楊堅大怒,遂召史萬歲上殿責問:卿受賄賂,私放賊寇,令士卒軍馬再度勞累遠征。朕每思將士辛苦,便即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卿此害國之舉,豈是社稷重臣所當為乎?
    史萬歲兀自辯解:臣不殺爨翫,是欲效當年諸葛武侯七釋孟獲,留其加以鎮撫當地。且臣還至瀘水,詔書方至,故未能將其押送入朝,實非受其賄賂,望陛下明察。
    隋文帝見史萬歲尚且欺隱,大怒道:朕以你為良臣,今官高祿重,反成國賊耶?
    並對刑部官道:來日殺之!
    史萬歲聞此,這才惶懼,於是叩頭服罪,承認覆舟沉寶之事,頓首請命。
    時有左仆射高熲,左衛大將軍元旻,見史萬歲認罪,出班奏道:史萬歲才略過人,又善恤將士,即古代名將,實難越之。望陛下饒其死罪,命戴罪立功可也。
    隋文帝聞此,亦思其平生戰功赫赫,怒氣稍解,遂命免其死罪,削官為民。一年之後,又恢複官爵,授河州(今甘肅臨夏)刺史,兼領行軍總管,以備胡人來犯。
    史萬歲感激涕零,上任而去。
    開皇十八年,在浙江天台縣始建天台寺,後易名國清寺,取“寺若建成,國內既清”之意也。然而其寺初建之際,天台宗創派大師智顗便告寂滅升天。
    亦在此年,高麗王高元率眾萬餘侵擾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敗。隋文帝聽後大怒,遂以漢王楊諒及宜陽郡公王世積並為行軍元帥,發三十萬大軍,攻擊高麗。
    字幕:王世積者,闡熙郡新渼縣(今陝西定邊縣)人,北周開府儀同三司王雅之子。
    王世積容貌魁岸,腰帶十圍,風神爽拔,有傑人之表。初入軍伍未久,便從大將軍韋孝寬平定尉遲迥叛亂。因立有赫赫戰功,積功拜為上大將軍。
    隋朝代周之後,王世積出任蘄州總管,參加滅陳之戰,拜柱國大將軍,荊州總管,累進上柱國,轉涼州總管,冊封宜陽郡公。
    晉王楊廣平丹陽之時,王世積移書告諭,遣千金郡公權景宣略取新蔡。後數歲,桂州人李光仕作亂,上命王世積為行軍總管討平,還朝進位上柱國,賜物二千段,甚為重用。
    王世積見隋文帝生性忌刻,功臣多獲罪罷黜,由是縱酒聲色,不與執政言及時事。
    文帝以為其有酒疾,親召其入宮居住,並令醫者療之。王世積恐懼,詭稱疾愈,始得還府就第。至此隋文帝即發遼東之役,便命王世積與漢王楊諒並為行軍元帥。
    隋軍前至柳城,卻遇疾疫大發,於是無果而還。
    隋文帝乃拜王世積為涼州總管,並令騎士七百人送其就職。王世積親信安定人皇甫孝為避刑吏追捕,逃往涼州來投故主,王世積拒而不納,皇甫孝終於被捕,發配桂州。
    皇甫孝困窮至極,遂上書皇帝,誣陷王世積屯居河西涼州,欲圖造反。隋文帝多疑,由是征召王世積入朝,命有司刑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