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權變

字數:3226   加入書籤

A+A-


    []
    101nove./最快更新!無廣告!
    “魏公!”
    十一月的長安,天穹上鉛雲密布,寒風呼嘯席卷,鵝毛般的雪花在半空中肆意騰挪身姿,磨蹭了半晌才落在早已潔白的大地上。
    劉璋裹著一張裘衣,立於廊下,靜靜的賞著這漢末的風雪,同時聽著荀攸通稟許都傳來的消息,而荀攸遞上來的消息,卻是和他眼前的風雪一樣洶洶。
    出乎劉璋的意料,曹操竟是假天子之命,詔令以袁紹為魏公,近乎舔狗一般的示好袁紹,就差將家人遞到鄴城去。
    “是何人進言,還是曹孟德自己的盤算。”劉璋還顧荀攸,一邊示意荀攸和他進入屋內享受溫暖的爐火的同時,一邊向著荀攸問詢了一句。
    問詢荀攸的同時,劉璋揣測起了進言的謀士人選,郭嘉?程昱?董昭?想來人選當是曹操幕府中的這幾位智囊其一。
    荀攸神色頓了一頓,沒有即刻應答,片刻後他才應聲道:“據許都傳來的消息,是我的族叔荀文若進言,曹孟德鑒納,遣將作大匠孔融為使者,往鄴城表袁紹為魏公。”
    “荀文若?”劉璋訝異了一聲,他有些難以理解,且知道曆史上董昭建言曹操稱公時,荀彧可是力諫不可,以至於在荀彧活著的時候,曹操不得稱公。
    魏誌上隱晦的記錄著,荀彧死的第二年,‘明年,太祖(曹操)遂為魏公矣。’一個‘遂’字,將荀彧和魏公不得共存的實情昭露的一清二楚。
    可現在,荀彧卻是上趕著以袁紹為魏公,這不免讓劉璋心生困惑,畢竟這件事有些不合常理,也不太像荀彧能做出的事情來。
    “確是族叔。”荀攸聽聞出了劉璋的惑意,他重重的肯定了一句,表示進言以袁紹為魏公者,確乎是他的族叔荀彧。
    此刻二人行至議事廳的門口,劉璋舉步踏入議事廳,並率先入坐,荀攸慢了劉璋半拍,等到劉璋入座後他才安然入座。
    “卿以為文若此行何故?”劉璋垂詢荀攸道,對於和荀彧有叔侄關係的荀攸,熟悉並了解荀彧的荀攸,用來垂詢荀彧的行事緣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無外乎是想示好於袁紹。”荀攸開篇點題道:“今者明公接受了秦王之任,於外人眼中,這是明公和曹孟德聯手的明證,尤其是在袁紹看來,袁紹當是有所忌憚明公和曹孟德聯手,一來二去,未免怨憤於曹操。”
    “畢竟曹操起家於東郡,東郡太守一職乃是袁紹所表,又曹操出任兗州牧一職,亦是袁紹一力擔保,非是袁紹,兗州當是少有服膺曹操的人,如九江名士邊讓,就因輕視曹操,為曹操所戮。”
    頓了頓,荀攸繼續言道:“是故在旁人眼中,曹操是袁紹幕府中人,而在袁紹眼中,曹操不過是自己的鷹犬而已。”
    “可自從曹操奉迎大駕至許,曹操先是自領大將軍,以袁紹為太尉,居於曹操之下,不臣於袁紹之誌昭然若揭;後袁紹犯我河東,趁著袁紹大軍在河東的時候,曹操密有襲取鄴城的打算。”
    “凡此種種,袁曹二人的關係早就如同破鏡一般,袁紹當是認為曹操不念舊恩,又勾連明公這個仇敵,對曹操自是怨念深矣,有所痛恨。”
    “當此之時。”荀攸淡然笑道:“若是曹操再不示好一二於袁紹,明歲建安六年,袁紹說不得就大軍南下,圖謀起中原了。”
    “所以吾叔文若進言,以袁紹為魏公,乃權變之計爾。”
    ‘權變。’聽到這個詞語的劉璋微微頷首,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就在於權變二字,以及是否有遠大的見聞和圖謀。
    荀彧作為尚書令,有一份忠心於漢室,對於他人稱公的事情,自是會進行阻截,可今時荀彧主動表示以袁紹為魏公,這在劉璋看來,就是政治家的權變手段。
    這一樁事,讓劉璋莫名想起了曆史上孫權稱帝時,主持蜀漢事務的諸葛亮,並沒有因此動怒和斷盟,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出發,向孫權表示祝賀,同時與孫吳定下了中分曹魏的盟約。
    就算是私下裏對背盟,又有夷陵血仇的孫吳欲滅之而後快,可在曹魏勢大,還需攜手孫吳對抗的情況下,諸葛亮審時度勢,做出了明智的抉擇,展現出一名政治家該有的靈活身段。
    “文若確乎有王佐之才。”劉璋喟歎了一聲,在治國理政,往來交通上,荀彧當是不遜色於諸葛亮,能得並駕齊驅也。
    隻不過,能在武廟吃上一份香火的諸葛亮,是響當當的文武全才,荀彧比之諸葛亮,知名度和整體能力確是有所不及。
    “魏公之爵祿,袁紹當是得之歡喜,隻是不知袁紹是否應下了。”
    劉璋思考起了袁紹對受封魏公一事的態度,以袁紹的性子,他想袁紹肯定會很高興,說不得欲欣然接受。
    然而公爵的封賞,在之前隻有王莽受封的情況下,加之又是曹操假天子之命頒下的,而田豐這個河北智囊置身於袁紹左右,當是會勸諫袁紹辭讓。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所以劉璋揣測,袁紹應當會在第一次的時候做出辭讓的態度,不會那般猴急,在詔書抵達的第一次就接下魏公的封賞。
    “袁紹未曾應下。”荀攸應了一聲道:“據鄴城傳來的消息,袁紹自認為宇內諸侯盟主,昔日討董有大功於漢家,本欲在詔書到達時,就即刻應下。”
    “不過一眾謀士大力勸諫,以曹孟德包藏禍心,兼之應當三辭三讓然後受之,不然顯得吃相太過難看,所以袁紹拒絕了魏公之封。”
    “而今將作大匠孔融已經返回了許都,隻是方才複命的孔大匠,卻是不得停歇,自許都遞來消息,孔融又舉步北上,第二次向袁紹頒下魏公之賞。”
    “嗯。”劉璋頷首笑道:“吾意袁紹是個好虛名的人,這魏公的封賞,袁紹早晚受之,隻是袁紹受之魏公之封,也就是接受了曹操的示好,袁紹恐又將兵犯我河東也。”
    “難說。”荀攸搖了搖頭笑道:“袁紹受封魏公,不代表其人就接受了曹操的示好,這受封魏公,也可以不接受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