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 神話 (送功 中)

字數:6885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在親衛的引領下,易華偉踏入將軍府那扇沉甸甸的大門,一股古樸而莊嚴的氣息立刻撲麵而來。
    長廊回環曲折,沿著長廊深入,一行人的腳步聲在回廊中回蕩。
    蒙恬靜靜地站在回廊的盡頭,兩米處的距離讓易華偉能夠清晰地看到他的麵容。一張堅毅的臉龐上充滿了歲月的痕跡。
    “拜見蒙將軍。”
    易華偉微微欠身,行了一禮:“今日冒昧打擾,還請將軍勿怪。”
    蒙恬的目光從易華偉身上移至他身旁的小蘭身上。以小蘭的外形,即便是在這將軍府中也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但蒙恬的臉上並沒有太多的表情變化,淡淡地回應道:
    “趙府令可是稀客,說吧,所為何事?”
    易華偉不以為意地笑道:“嗬嗬~,蒙將軍這態度可不是待客之道。遠道而來,一杯涼水都沒有嗎?”
    “不請自來,算什麽客人?要不是因為小川,你以為我想見你?”
    蒙恬毫不掩飾眼裏的厭惡,冷哼一聲:“有話就直說吧!”
    “蒙將軍,小川現在雖然在獄中,但我可是好吃好喝招待著,隻是失去自由身而已。”
    易華偉笑了笑:“蒙將軍別急,今日來訪,特地給蒙將軍解憂而來,聽說蒙將軍已經奉旨修築直道,不日起程?”
    原本這世界的蒙恬應該已經身中劇毒,命不久矣。但易華偉來的早,沒有下令暗殺蒙恬,所以這時候的蒙恬還能活蹦亂跳的。
    因為蒙恬好好的,匈奴不敢輕舉妄動,所以也就沒有發生匈奴犯邊的事。
    依照曆史的慣性,蒙恬還是奉旨修築直道,公子扶蘇為監工。
    秦始皇剛統一六國就在四麵八方修建了許多高速公路,方便統治原先的六國,也方便他旅遊。隨著秦軍向嶺南地區進軍,高速公路也一路修到了嶺南。這種高速公路被稱作“馳道”。
    馳道寬三十米左右,除了平整的路麵可以供馬車行走,中間還有一段特製的有凹陷的車軌並且鋪設了枕木的軌道,很像今天的火車軌道,不過是凹進去的,方便馬拉著寬度固定的馬車在上麵飛奔,速度比在普通路麵上更快。秦始皇出門巡遊,都是沿著馳道走的,可以快也可以慢。
    秦朝規定車輛統一的車距,馳道通往全國各地,中間用明顯標誌標出禦道,百姓不得隨意行走。馳道兩側種植著三丈高的大樹,中間栽種著成行的青鬆。
    一般來說這時候的道路沒有必要修建的這樣寬,參照專家對於秦時的軌路和馳道的設想,馳道是常規道路和木質軌道路麵雙向並行,如果車輛需要,可以隨時上軌道,也可以隨時從軌道進入普通道路。
    同軌象征著國家統一的政治意義,但也有實際作用。道路路基通過人工層層夯築,再鋪設枕木在路基上麵使路麵軌道平穩,車輛可以快速平穩地行駛。而道路兩旁的大樹為修建馳道提供了足夠物質儲備。一旦路麵損壞,可以隨時隨地就地取材補修路麵。
    而“直道”則是一條超級高速公路。
    所謂“直道”,指的是從鹹陽通向九原地區的道路。修建此路,蓋因九原是秦人防禦匈奴的要塞,因此秦朝極為重視。為了可以保證朝廷和九原方麵的聯係暢通,秦始皇決定在秦帝國北方修建一條國防公路――直道,提升帝國北部交通運輸和軍事防禦能力。
    按理說秦始皇剛剛打敗了敵人統一了中國,應該修生養息才對,為何要勞民傷財去做這兩項超級工程,搞得百姓怨聲載道呢?這還得從秦始皇的長生夢說起,秦始皇曾派盧生等方士入海尋求仙人的指點,可是盧生折騰了幾年沒帶回來長生不老仙藥卻帶回來了一本《錄圖書》,書上所雲:“亡秦者胡也“。
    秦時指的胡人就是以後的匈奴,秦國早期的建國史堪稱一部與胡人的鬥爭史。
    第(1/3)頁
    第(2/3)頁
    秦昭襄王時,胡人威脅到秦國的北部邊境,秦國處於東進的考慮對胡人采取了築城防守的策略。秦始皇時期由於秦軍驍勇善戰,而匈奴又處於西臨大月氏、東接東胡、南麵強秦的險境而不敢對秦輕舉妄動,所以秦帝國的邊境相對穩定。
    深謀遠慮的秦始皇在掃滅六國時曾有意趁熱打鐵一舉收服匈奴,但卻遭到以李斯為首的群臣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擱置,究其原因還是勞師遠征匈奴隻會消耗朝廷的力量卻沒有實際收益,不利於秦國的長期發展。直到秦始皇看到“亡秦者胡也“這張圖讖時,再也沒有人能以各種理由阻止他維護秦帝國萬世江山的決心了。
    其實那個“亡秦者胡也”的術士讖語,司馬遷的記錄讓後人覺得秦始皇似乎是很認真地在處理這件事,但也有可能是秦始皇以此為借口執行他一直以來就想做的一件事情而已,就像當初他借著哈雷彗星的異象推遲成人禮、剿滅的操作一樣。
    往深了說,防禦匈奴人也不是終極目的,這件事在本質上還是內政。從秦國到秦王朝,這個政權的運轉規律是依靠高效的官僚集團和軍功集團為底層人提供進身之階,也為君王帶來征服的榮耀,以此保證帝國的穩定,就像成吉思汗的帝國和拿破侖的帝國,掌握權力的軍官在太平日子就成了王權的威脅,需要引導他們把注意力轉到外麵。一旦閑下來,就意味著軍人失業,普通平民無法憑借軍功改變出身。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委派蒙恬率30萬精兵強將向匈奴發起了強悍的衝擊,一舉收複了河南與榆中地區,第二年又收複高闕,直抵陰山及河套地區。匈奴實在頂不住秦軍的沉重打擊最終遠遁漠北。然而,凱旋的30萬秦軍沒有再接再厲進攻漠北而是轉攻為守開始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防禦匈奴。
    秦始皇將舊長城連成一線後又增築了許多部分,形成了長達12000華裏的萬裏長城。有了萬裏長城就可以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可萬一胡人進犯邊境秦軍仍須以第一時間趕到對其進行堵截,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當時的路況從中原運1石糧食到北方前線,路上運輸隊要消耗192石的糧食,成本巨大,為了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決心修建直道。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穀,千八百裏。”
    這條直道從鹹陽北邊的雲陽林光宮出發,沿子午嶺經榆林和內蒙古東勝縣西部,過黃河,跨經山甘蒙三省區,穿越14縣,直達包頭西南的九原郡治所,全場約合近八百餘公裏。直道基本寬度30米,最寬處達60米左右,並排可行駛12輛大卡車,而它被稱為“直道“則是因其修建的原則:平坦、筆直,遇山劈山,逢石鑿道,堙溝填穀,可見其難度不亞於長城。
    try{ggauto();} catch(ex){}  嬴政命令太子扶蘇監工,大將蒙恬主持具體工程,蒙恬征用了30多萬人,開始修建秦直道,既然是用作軍事防禦,對工程質量要求自然很高,蒙恬采用秦朝最先進的築路技術修築秦直道。
    什麽是最先進的築路技術呢?古人築路沒有壓路機,想把道路修得平整,隻能將土夯平,再鋪設在路上,所以古人發明了夯土技術。先來介紹一下這個夯土技術:
    夯土技術秦朝以前就有了,說白了,就是對土進行加工,讓土達到一定密度,再用來建造道路、城牆、墳墓、宮殿等,秦朝利用夯土修建了阿房宮、長城等。
    這時期的建築工程大多是用土打基礎,這時候的人對土的加工主要有以下幾道工序:
    夯,就是用木板將土夾緊,用力捶打。因工程不同,需要加工土的密度、形狀也不同,夯有分大夯、小夯等。
    硪是一種鐵製或石製工具,圓柱形,周圍係上幾個繩子,需要八個工匠或者二十四個工匠為一組,拽著繩子用硪將夯實的土塊砸實固定,也就是打地基。
    打好地基,工匠還需使用一種叫拐子的工具,兩隻胳膊用力下旋,在需要的地方打拐眼,增強土層間的摩擦力,再使用摟耙、鐵拍子,在鋪設土層時將不平的地方墊平。
    製作程序是這樣,但是秦直道大部分路段修建在山脊之上,土層必須夯的更結實,
    秦朝之前,使用的是生土加水,悶好之後,作為基礎材料,但這樣並不能達到堅固耐用的效果,不能用作修建秦直道。
    蒙恬讓工匠使用秦朝最先進的作土技術,熟土築路,熟土有點類似今天的混凝土。秦工匠使用的熟土,就是將生土碾碎後焚燒,
    按照程序,工匠們在秦直道上鋪設了三層土,一層原生土;一層熟土;最後一層是經過加固的熟土層。
    這樣修築的秦直道,堅固平整,長800公裏,寬三十米,周圍還修建了供皇帝巡查時休息的宮室,還修建了烽火台、哨塔等軍事設施。
    《漢書賈山傳》記載:“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秦直道路兩邊還種植了青鬆。
    漢元帝時,寧胡閼氏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走的就是這條秦直道。東漢末年,蔡文姬從南匈奴回到漢朝,據說走的也是秦直道。
    再到後來,秦直道的軍事防禦功能逐漸淡化,它的交通運輸功能開始凸顯,800公裏的秦直道驛站兩邊出現了商鋪,形成了小鎮。商賈密集,商業交流頻繁,秦直道逐漸變成了一條南北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茶商、瓷器商、絲綢商等各種商人活躍、奔波在這條道路上。
    秦朝一直到清朝前期,2000年的時間,秦直道一直在使用,清朝中期以後,這條道開始荒廢。
    第(2/3)頁
    第(3/3)頁
    之所以能用兩千年,是因為直道使用熟土建造的,30萬工匠用硪對熟土進行過多層次加固,使土層的密度加大,土層之間幾乎沒有縫隙,野草在這樣的土層無法長出。另外,工匠們還在熟土中,摻進鹽、堿,這樣野草更無法生長。
    此外,秦直道還有一個高超的地方,就是它注意排水。《史記》說秦直道“塹山堙穀,直通之”:秦直道主要修建在丘壑地帶,地勢起伏高低不平。
    所謂“塹山”是指,修路時前方如果遇到山峰,在靠近山峰略低的地方選址修路,將山峰高處削掉一部分,用削去的土往路下坡填土,先夯築一段護坡,然後再作土夯路。
    “堙穀”是指,當路修到兩個山峰之間時,用土將山間的穀底填平,夯實後,再逐層鋪設路麵,
    如果遇到更高的山峰,工匠們會采用“之”字形方法修路,增加路長,縮減路寬,所以整條秦直道沒有大的坡度和彎度,即使下雨,也不會淤積在道上,雨水會很快排出。
    秦直道的坡度設計達到了現代的2級公路標準,修成後,軍隊自陰山腳下直抵鹹陽隻需5天。一旦邊防報警,秦軍隻需3天3夜即可抵陰山腳下,出擊匈奴。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曾率18萬騎兵沿直道直抵陰山以北的草原,622年李世民率10萬唐軍北征走的也是秦直道。
    秦始皇目光長遠,雄才偉略,但先後修建的六大工程卻消耗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也為秦早亡埋下了伏筆。
    這些偉大工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當時的百姓造成了巨大苦難,秦朝因此被儒生釘上了暴政的恥辱柱上,但是後世王朝都享受了秦始皇“暴政”的實惠。
    除了阿房宮、驪山陵墓和與直通北境的道路跟長城,秦始皇還在修築河渠上大費周章,單單連世界遺產級別的河渠就就有兩條,分別是鄭國渠和靈渠,不同的是,鄭國渠用來灌溉,靈渠用來運輸。
    靈渠對於秦朝大一統和後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嚴格來說靈渠才是中國最早的大運河。靈渠的建設充分展現了秦始皇的高瞻遠矚。
    當時的嶺南地區和現代的廣東、福建一帶完全不同。那個時候地方十分落後,經濟中心都是在北方。
    然而秦始皇決定修一條運河連接嶺南地區。經過後世的不斷修建,靈渠逐漸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相比起靈渠,鄭國渠的名氣更大,許多人也拿它和都江堰來比。現在都江堰還在使用中,鄭國渠隻留下遺址。而當時鄭國渠對於秦國的貢獻,不比都江堰差。
    超過100萬人參與了鄭國渠的修建,耗時將近十年的時間。也正是由於鄭國渠的建成讓關中平原成為千裏沃野。由於鄭國渠的修建成功讓關中平原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沒有遭遇洪澇災害,糧食豐收,秦國兵強馬壯。
    “管你什麽事?”
    蒙恬眉頭一皺,看著易華偉:“別以為我跟公子走了你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將軍誤會了,嗬嗬~,高今天前來,有一法相贈。”
    易華偉從衣袖裏拿出一張布帛,朝蒙恬抵了過去。
    “這是什麽?”
    蒙恬沒有伸手,狐疑地看向易華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