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技術從來不是問題

字數:3358   加入書籤

A+A-




    …
    但是這種精確度,讓不少頂尖的智者都很疑惑,為什麽不一直持續不斷的建造下去,徹底擴大鋼鐵的產量。
    不僅長安當中的眾人有這種想法,就連許攸本人,對此也是頗為不解。
    如果隻是單純與對方懶惰,不願意製作來進行判斷,許攸才不會相信這種理由。
    能夠穩定有效製造八方以上的土法鋼爐,放在任何一方勢力當中,勢力之主做不到禮賢下士,那絕對是一個蠢貨。
    同樣也因為擁有這種能力,本身所處的位置更能夠代表國家,沒道理會停止繼續建造才對?
    於情於理,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國家而言,這都不正常。
    然而對於這種情況,盧軍其實比其他人更了解其中原因。
    土法煉鋼這種東西,會伴隨著體積越大,煉製出來的效果就越強,產出也就越來越高。
    最開始同樣抱著這個想法的他,直接在青州地區建立了大量的土法煉鋼爐,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很多煉鋼爐徹底閑置了。
    因為采礦的人員和運輸的能力,完全滿足不了煉鋼爐的生產和製造,強行配備與之相對的人力,不僅提高不了多少產出,反而會浪費大量的人力。
    畢竟為了讓煉鋼人員盡快的熟悉和掌握,大多數的煉鋼人員,其實都屬於脫產人員。
    如果在某個地區,類似於這種脫產人員的大規模增加,隻會給那個地區帶來龐大的後勤和糧食壓力。
    這也是了解到這一種情況過後的盧軍,在經過仔細的計算和分類討論之後,確認了青州地區的最終上限,以及能夠製造的鋼鐵總量。
    當然,也是因為在青州地區,得益於東萊地區的龐大消耗,漁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這一些地區,擁有大量的非勞動力人口。
    一方麵消費了東萊地區的漁業資源,減少了糧食的壓力,另外一方麵,越來越多的非直接生產人員,在持續不斷加大著糧食的壓力。
    可以說在這種針鋒相對的矛盾下,建造越來越多的煉鋼爐,不僅不會有任何改善,反而會進一步擴大彼此之間的矛盾。
    所以根據現實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然後在現實層麵進行修改,最終將青州地區的煉鋼爐數量,進行了一個統一的規劃和布置。
    相比於青州煉鋼爐廠的有效平替,位於並州的鋼鐵廠,不管是人員數量還是鋼爐數量,都遠遠超越青州地區。
    至於其中的原因,除了並州本身貧瘠缺少糧食以外,也包括了掠奪大量的遊牧民族勞動力,以這種高強度的勞動作為報酬,換取其他地方的糧食物資和資源,從而過上更加滿意的生活。
    同樣也正是因為對於勞動力的壓榨,再加上並州鐵礦開采的難度較低,使得並州的煉礦場所,早就已經成為了國內第一,甚至是整個世界第一。
    幾十萬的勞力在其中進行工作,接受著並州人員的監督,其所能夠煉製的鋼鐵和創造出來的收益,都刷新了漢帝國大臣的三觀。
    畢竟在這個時代,鋼鐵的產量有多少?存量有多少?很多時候都能夠當做國家的應急資金使用,能夠讓國家去應對隨時有可能發生出的戰爭。
    其實對於漢帝國來說,自身曆史悠久而弱小,隨時都會有一些人跑來打他,為了應對這種威脅,所以才會需要這麽多東西。
    隻要把別人徹底處理掉,就不會有類似的威脅了。
    同樣這也是並州礦場數量多到一定程度以後,盧軍再也沒叫人進行建造的原因之一。
    如果可以生產的勞動力,沒有辦法比得上煉鋼爐的極限,那麽越來越多的煉鋼爐,隻會成為一種資源的浪費。
    可以說這種在國內都已經屬於浪費資源,不怎麽想要建造,隻是讓大家盡可能研究的東西,在這遙遠的國外,還有著極高的重要程度。
    別的不說,隻要一天能搞定十噸的鋼鐵,袁家的土地開發和兵種裝備強化,都能夠同步提上日程,而不用艱難的二選一。
    他們所在的地方土地很肥沃,但是開采的難度也大,麵對的風險也高。
    正是有了這些方麵的了解,袁家上下的人,才知道這種煉鋼爐,到底有多麽重要!
    至於對鋼鐵的消耗,沒有一家嫌多的。
    就算是此時漢帝國內那數量膨脹的鋼鐵產量,甚至都有些供應不上越來越膨脹的需求了。
    除了軍隊的常規裝備,以及堪稱各種奇觀的大型鋼鐵戰艦以外,真正鋼鐵消耗大戶,則是來源於民生。
    漢帝國四五千萬人口,雖然不至於人手一把,但是兩個人一把鐮刀鋤頭,還是要有的。
    就算兩三公斤鍛造一個鋤頭,或者一公斤鍛造一把鐮刀,那所需要的鋼鐵數量,都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更不用說這些農具還是消耗品,即使有雲氣溫養,也會出現損壞。
    可以說真正限製這個時候漢帝國鋼鐵產量的,不外乎就是礦石的開采手段和運輸手段。
    至於煉鋼爐的技術問題,那是最小的問題,甚至都不能叫問題,哪怕天下獨一無二,這都不能叫問題。
    當袁家徹底決定好位置之後,盧軍先開始指揮著袁家的技術人員,開始為袁家製造一個合格的煉鋼爐,作為對方穩定下來的補償。
    總不至於真以為一億錢能夠搞定一個煉鋼爐吧?
    但凡他要是真貪這點錢,哪怕開一堂課,收費一千萬一個人,敢報名的世家都能夠從長安城南排到城北。
    不過很可惜,就算他懂這些技術,也明白這些東西的原理,也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教會對方。
    雖然說一個高中生的知識儲備就能夠搞定這一切,但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人而言,一輩子恐怕都了解不到這麽多的知識。
    可以說一邊理論教導,一邊實踐操作,才是這個時代人們學會製造的最好方法。
    然而就算如此,想要成功的製造一個,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都是一個折磨人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