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宋

字數:8818   加入書籤

A+A-




    五代時期,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軍隊駐紮在宋州。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後改為東京開封府,並設陪都西京。
    宋太祖所麵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謀士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趙匡胤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國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八月,趙匡胤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趙匡胤如前朝柴榮一般,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曆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即位後忙於整頓朝政,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而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後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遼國,起初一度收複易州和涿州,後來趙光義先後逼死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後趙廷美就死於謫所,而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後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後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恒才順利即位,即宋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宋真宗上台後勤政治國,北宋由此進入鹹平之治,雍熙北伐後,遼國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
    宰相寇凖力主抗戰,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
    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開放邊境貿易,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宋真宗與皇後劉氏無子,一次宋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於大中祥符三年產下一子,即後來的宋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後土、祭老子祠之後,於是決定將應天府升格,建為南京。
    天禧二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
    乾興元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後被尊為皇太後,在趙禎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後十一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二年稱帝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後宋仁宗任用範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宋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而在邊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宋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後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宋英宗才開始親政。
    總體來說,宋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
    宋英宗去世後,他的長子宋神宗趙頊即位,宋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製訂的製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
    宋神宗因此銳意改革,啟用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宋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
    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趙頊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宋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複,但宋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
    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複職,但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
    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宋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
    王安石被罷後,宋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製”,元豐改製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
    伴隨著國力的增強,宋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
    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宋神宗借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宋神宗因此一病不起。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立六子趙傭為太子,而宋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後廢,但不久又陸續恢複,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宋神宗駕崩後,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嚴加鉗製,高太後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並冷落宋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宋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宋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宋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人,蔡京以恢複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祐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
    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國被金國進攻後,便於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為海上之盟。
    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後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並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宋欽宗趙桓。
    宋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來保衛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並未死心,二度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宋欽宗前去議和。
    閏十一月卅日,宋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後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宋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宋欽宗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宋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
    徽欽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國城,北宋後宮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給金國,其中大部分被沒入金國官妓院—洗衣院,史稱靖康之恥或靖康之禍,宋徽宗被封為昏德公,宋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最後兩人客死異鄉五國城。
    金國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濟州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即位為宋高宗,於鴻慶宮謁太祖廟,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半年之後,為避金兵進攻,以巡幸為名,先後流亡至揚州、蘇州、江寧府、越州、杭州等地,均以“行在”名之。
    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杭州,宋高宗無路可逃,隻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嶽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臨安府,實為“行在”。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嶽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製的土地,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裏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嶽飛,以至於金人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並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嶽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宋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後借口“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宋高宗生父宋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皇後才被送回南宋。
    宋高宗任用秦檜為相,他上台後,迫害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
    宋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隻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宋高宗的警覺,宋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宋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秦檜去世後,宋高宗一方麵打擊其餘黨,一方麵重用投降派官員,宋高宗因喪失生育能力,他從太祖趙匡胤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
    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
    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擊退,此事讓宋高宗萌生退意。
    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宋孝宗,高宗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後,縱情享樂,花費巨大。
    宋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複,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宋孝宗平反嶽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複中原。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曆時僅二十日就告失敗。
    之後,宋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但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複中原,繼續整頓軍備,而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
    在內政上,宋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
    宋高宗死後,宋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惇,也就是宋光宗,然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宋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
    宋光宗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宋孝宗病死後,宋光宗竟然不服喪。
    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宋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宋寧宗,改元慶元(1195年)。
    六年後,宋光宗去世。
    史載宋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盡管宋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借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大權獨攬。
    宋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
    而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
    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宋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宋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宋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係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
    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麵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麵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當朝大臣大多讚同,隻有趙範反對,宋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隻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麵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
    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厲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宋理宗拒絕,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宋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守河、收複三京,光複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
    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複南京。
    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
    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
    端平入洛之後,宋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
    宋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為皇儲,由於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藥,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
    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宋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宋度宗。
    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餘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準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
    鹹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建國號為元。
    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年僅35歲的宋度宗去世,宋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顯即位,為宋恭宗,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
    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
    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
    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裏舉行受降儀式,宋恭宗被俘,南宋滅亡,宋室和廣大的愛**民始終沒有投降,拚命抵抗。
    趙顯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文天祥在陸地組織軍民反抗元軍侵犯,而朝臣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組成行朝。
    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在漢人將領張弘範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全線潰敗。
    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聽說陸秀夫背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墮身入海,愛**民紛紛投海自盡。
    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徹底滅亡,張弘範特於此立“張弘範滅宋於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