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校企合作

字數:6784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掛了張有安的電話之後,周彥剛準備回衛生間繼續刷牙,電話又響了起來。
    他還以為張有安有事情沒說完,接起電話,說道,“你還有什麽事情?”
    “嗯?”對麵傳來疑惑的聲音,“什麽事情?周彥你認錯人了吧,我是劉林。”
    “哦,劉校長啊,我以為是我的一個朋友,他剛跟我掛完電話。”
    “我說你怎麽接這麽快。”劉林笑了笑,隨即又恭喜周彥,“祝賀你啊,昨天的情況我都知道了,你能拿到二等獎,非常不容易。”
    “這次我們學校的老師也拿了不少獎。”
    “嗯,是這樣的,不過還是你這個二等獎最重要。今天有沒有時間來學校,我有些事情跟你說。”
    周彥看了看時間,“那我上午過去?”
    “行,我上午也沒什麽事情,就等你來了。”
    “半個小時之後到。”
    “不急,上午能見到就行。”
    ……
    跟劉林說完,周彥快速洗漱,然後就趕去了學校,到了劉林的辦公室。
    見周彥來了,本來在伏案工作的劉林笑著站起身走到沙發邊上,“坐吧,我給你倒杯茶,喝什麽?有普洱跟毛峰。”
    “校長不用客氣了。”
    “那就毛峰吧。”劉林根本不給周彥拒絕的機會,直接過去給周彥倒了一杯茶,“我可是聽不少人說過,你工作室的茶非常好,我這裏沒有好茶,隻能委屈你簡單對付一下了。”
    周彥笑著接過茶杯,搖頭道,“校長你說笑了,我喝茶就是牛嚼牡丹,根本喝不出來好茶壞茶,而且你這茶光是看色澤就知道不差。”
    劉林笑嗬嗬地說,“一邊說不懂茶,一邊又說看出來我這是好茶,真是好賴話都給你說了。我早跟你說過,咱們是同門師兄弟,跟我在一起不用這麽見外。”
    周彥沒有接這個話茬,隻是笑了笑,他知道劉林後麵應該還有話要說。
    果不其然,不等周彥回應,劉林又繼續說道,“近二十年來,作曲係一直發展很不錯,前些年,學校內部擔心之前的老教師逐漸退休,咱們係的師資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但是事實證明,我們是多慮了,如今作曲係的師資發展非常好,青年教師隊伍十分龐大。郭文景、葉小剛回到學校之後,填補了很大的空缺。”
    周彥大腦飛速轉動,思考著劉林為什麽開場要說這個事情,他今天叫自己過來,到底想要說什麽?
    但是他缺少關鍵信息,沒有辦法摸透劉林的想法,隻能順著劉林的話說道,“確實如此,作曲係這幾年的師資逐漸穩定。我之前還聽有學生抱怨,說這兩年本係留校的名額越來越少,本科基本上已經沒希望了。”
    “嗯,留校的難度確實大了不少。這兩年出國的老師也是越來越少了,咱們作曲係我記得沒錯的話,上一個出國的應該還是李冰洋。”
    李冰洋就是之前88級作曲的班主任,當時他要去路易斯安納大學留學,就把工作交接給了剛畢業留校的賈國屏。
    而當時剛留級到88級的周彥,因為賈國屏太忙,就出頭幫賈國屏幹了很多事情,當時學生們私下都說,周彥實質上也算是88級作曲的班主任之一。
    其實李冰洋之後,還有一個出國的,那就是賈國屏。
    隻不過賈國屏跟李冰洋的情況不一樣,賈國屏當時走的時候就說過,他畢業之後就會回到央音,回到作曲係繼續任教。
    賈國屏出國留學,更像是學校外派深造。
    雖然劉林也不能百分之百確定賈國屏會回來,但是既然賈國屏當時信誓旦旦地說了要回來的話,那劉林就沒把賈國屏跟李冰洋放在一起說。
    第(1/3)頁
    第(2/3)頁
    李冰洋走的那段時間,學校走了不少老師,光是他們作曲係,就接連走了李冰洋跟瞿曉鬆兩個青年教師。
    當時整個作曲係上下都非常急,迫切想要再留幾個學生下來,所以87級一屆本科就留了周彥跟賈國屏兩個人。
    後來其實係裏麵還想把李濤給留下來的,隻不過李濤自己不願意。
    李濤這個人的想法跟尋常人不一樣,他自己評價自己沒有當老師的能力,缺乏責任心。
    與其做一個沒有師德的老師,倒不如就不去碰這個事情。
    恰好當時周彥讓他去工作室,他就欣然同意了。
    “這兩年國內的環境稍微要好一點了,學術上不說,至少賺錢的路子多了一些。”
    人都是很現實的,那麽多出國留學的,為了出去進行更好的學術研究是一方麵,還有一方麵自然是國外掙錢更多。
    不然的話,那些去了國外留學的人,為什麽不回來呢?
    國內外從業者的收入,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而隨著改開越來越深入,文藝工作者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多,自然就有人願意回來了。
    劉林點點頭,“所以我一直覺得你的發展方向很好,像李濤這些優秀的畢業生,也算是多了條路可以選擇。你的工作室現在名氣很大,上次我在上滬參加一個會議,跟不少同仁聊天的時候,他們對你這個工作室都很好奇。上音的金校長,尤其感興趣,還問有時間是否能去你工作室參觀。”
    周彥挑了挑眉毛,心說劉林說了這麽一堆,就為了引出這個事情?
    “校長你要是想帶人去我工作室,隨時跟我說,我來給你們安排。”
    聽周彥這麽說,劉林抿嘴笑了笑,他在心中感歎,周彥真不像是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說話是滴水不漏。
    要是換個人來,恐怕就會直接對上音的金校長表示歡迎,但周彥偏偏不提上音,不提金校長,而是把話頭子又拋給了他,將決定權交給了他,也算是表明立場。
    “回頭他們要真想去,那確實要麻煩你了。其實金校長他們的想法我也明白,你的工作室如今在國外發展很不錯,是一條很好的就業路線。現如今,各個音樂學院都在考慮對專業進行細分,意圖是讓更多學生畢業之後能投身到行業當中,影視配樂是個很好的方向,他們似乎有想法弄一個音樂工程係,並想要開設一個新的專業,配樂相關的專業人材,這事你覺得怎麽樣?”
    “影視配樂方麵的?”周彥問道。
    “影視配樂隻是一方麵,主要培養的就是麵向廣播電視、大眾傳媒,甚至還有互聯網方麵的音響工程、音樂錄音、音樂信息采編等方麵的技術人才。”
    周彥看了眼劉林,猜測著到底是上音的音樂工程係想要開設此類專業,還是劉林想要在作曲係開設相關專業。
    沉吟片刻,周彥開口說道,“這個想法是不錯的,但是恐怕很難實現。”
    劉林皺起了眉頭,“這話怎麽說?”
    周彥稍微組織了一下語言,隨即說道,“此類專業開設首先麵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招生標準。”
    劉林意外道,“我還以為首先麵臨的問題是專業課程的開設。”
    “專業課程開設,還在後麵,而且跟這個問題息息相關。首先要考慮的,還是此類專業的學生是否要通過藝考,如果要藝考,那麽藝考的標準又是怎麽樣的。咱們先說說不需要藝考的情況,如果學生考這個專業不需要藝考,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專業之前沒有太多的音樂基礎,那麽在課程開設的時候,音樂方麵的課程安排就沒辦法深入,最終導致的情況就是,學生在學校學了四年五年,最後還是學不會做音樂,更多的是學一些基礎樂理和相關的概念。”
    劉林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你說的確實有道理,那如果需要跟其他學生一樣通過藝考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沒幾個人願意報這個專業,至少不願意報考我們這樣的學校開設的此類專業。相較於我們學校,傳媒大學應該更有優勢。校長您剛才說的那些方向,其實涉及到很多新技術方麵的東西,而這些內容,是我們傳統音樂學院的短板。我舉個我自己的例子,之前為了創作《故宮的記憶》等新世紀音樂,我特意找人花時間學習了電子合成器,這個東西我們學校就沒人能教。而電子合成器,隻不過是新技術中很小的一部分,以後的學生還可能需要學習編程、影視技術、數字信號處理等專業知識。”
    劉林聽周彥說得這麽明白,有些詫異道,“你怎麽這麽了解這些東西?”
    周彥剛才說的什麽數字信號處理、編程,完全在他的知識盲區裏麵,他不明白,周彥為什麽會知道這些。
    第(2/3)頁
    第(3/3)頁
    “我比較喜歡研究一些新的東西,特別是在我們拍電影的時候,需要用到很多新的技術。技術的不斷革新,一直都是影視行業的發展趨勢。”
    “所以你才會去研究新世紀音樂。”
    “算是吧,新世紀也不算是什麽新的東西,隻不過在傳統音樂之外,這是一種還算不錯的嚐試。”周彥喝了口茶,又看似不經心地問道,“上音那邊已經有計劃了麽?”
    劉林點點頭,“嗯,已經有計劃了,事實上,計劃已經快要落地了。”
    “已經快要落地了?”周彥有些詫異,上音那邊的動作這麽快?
    “是的,他們作曲係明年要開設一個新的專業,叫‘音樂音響導演’,我已經看到了他們這個新專業的簡介。培養的內容很多,我記不住太多,因為有很多東西我也不太懂,隻記得有什麽電學、電聲學、數字音頻技術等。”
    周彥揚了揚眉,不得不說,上音的理念還是挺新的,而且膽魄很足。
    音樂音響導演這個專業,可以說是緊跟著時代的發展。
    但是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正如周彥剛才所說,此類專業麵臨很多問題。
    這些問題也未必就沒有解決的辦法,隻不過周敢肯定,就憑上音如今的條件,他們是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
    事實上,上音此舉,不過是摸石頭過河而已。
    等到專業真正開設起來,他們就會發現,他們這樣的傳統音樂學院根本不具備培養音樂音響導演的條件。
    “或許上音的領導們,有自己的考慮吧。”
    劉林搖搖頭,“我本來以為上音的這個方向還不錯,但是聽你今天這麽一分析,我發現了,上音那邊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不論是實際操作上,還是心理上。你說的一些東西我不太懂,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上音的那些人也不太懂。其實我原本也動過念頭,或許可以在我們作曲係弄個類似專業,不過現在是完全沒有想法了。”
    周彥笑道,“其實啊,我認為,想要培養相關人才,未必要開設相關專業。我們作曲係幾個專業,如果有學生對錄音、音響感興趣,可以來我們工作室學習。本係的學生,樂理肯定沒問題,編曲製作也可以在學校學習,而現代技術方麵則可以去工作室學習,我們工作室的設備一直在更新,技術也一直在更新,這方麵肯定要比學校要強一點。”
    劉林眼睛一亮,“你這倒是一個方法,你們工作室的技術,確實能彌補我們學校的不足,關鍵是不用另外開設新專業,代價要小很多。不過,學校該以什麽形式跟你們工作室合作呢?”
    “這個簡單,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即可。”
    “校企合作?”劉林對這個模式並不太熟悉。
    校企合作並不是什麽新東西,早在二十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發展,德國跟美國就出現了校企合作模式。
    德國是著名的“雙元製”,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進入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培訓。
    而美國則是辛辛那提大學提出了“合作教育”概念,具體實施方式跟德國雙元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在中國,校企合作的概念才剛剛出現,而且都出現在技工院校,劉林不了解也正常。
    周彥解釋道,“可以讓一部分有意願的學生,進入到我們工作室工作,他們在學校學習音樂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工作室一邊接觸相關技術,一邊進行實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