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並網的影響

字數:4893   加入書籤

A+A-




    少頃。
    在餘光的安利下,小澤純下載了一款養成類遊戲。
    【天命打工人】
    遊戲的主線很老套,就是那種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套路。
    不過,套路不怕老,新品裝舊酒,隻要能裝出新意,依然能夠暢銷。
    采用最新的遊戲引擎,這款遊戲做到了真·隨機,所有事件都是本地運算+雲端實時演化。
    想要做到這一點,說難不難,說容易也容易。
    自從申海一號羲和反應堆落地後,長三角地區的電費迎來了大降價。
    像數據中心這樣的地方,向來是耗電大戶。
    除了設備、租賃,大頭就是電費,根據華夏數據中心能耗白皮書,去年數據中心的總用電量是3000億度。
    羲和一號落地後,不僅電費普降,像數據中心一類的高新科技行業,上麵還有專項扶持基金。
    對比之前,用電成本降低了60。
    電費的大降價,數據中心頓時又成了熱門投資項目,各種雲端付費,又開始卷生卷死。
    不降價?
    那就等著吃灰吧!
    雲計算服務費用降低,部份中小型遊戲開發公司,自然增加了算力額度。
    然後,配合4g5g網絡的普及,以及女媧,各種實時演化的遊戲,成為了市麵上的主流產品。
    ……
    羊城。
    羲和二號核電站。
    繼申海之後,國內第二座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正式並網發電。
    論優先級,二號核電站僅次於申海的一號商業堆。
    雖然五座商業堆是同時計劃開建,但配套設備的生產、組裝,總歸有個先來後到。
    羲和一號商業堆並網發電一年後,終於輪到了羊城。
    這天、省裏、南方電網、星辰電力等單位的大領導們,全部來到並網現場。
    一係列冗長的發言後,二號商業堆正式並網。
    從今往後,珠三角地區的工廠享福了。
    根據最新的定價,珠三角電價將向長三角靠攏,工業用電的平均價格降幅高達50,平均一度電隻需要06元。
    電力成本降低一倍!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以一家中小型家用電器生產工廠為例。
    像衝壓機、注塑機、裝配線等等,都是耗電大戶,單台設備的功率都在幾千瓦到幾百千瓦不等。
    即便按照一天16生產小時計算,單天的用電量也要8萬度。
    一年生產330天,年用電量2640萬度。
    電價降了一倍,也就意味著一年能省下一千多萬的成本。
    當然。
    剩下的錢,不一定會發給工人,它有可能變成老板的幾台豪車,一套房,或者多保養幾個女大。
    但,如果配上最新的稅務係統,那就不一樣了。
    此前,產生升級未完成之前,為了地方的gd指標,很多地方都對五險一金的繳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沒辦法。
    工廠的利潤確實很低。
    掙得都是辛苦錢,各種生產成本、稅務、融資成本一交,利潤幾乎低到忽略不計。
    這種情況下,咋辦?
    升級設備?
    大部分人沒有那個魄力,也沒那個膽子,不過,榨工人的膽子,他們不僅有。
    還很大!
    而今,情況悄然發生了變化。
    稅務成本再降、電力成本再降、租賃成本再降、融資成本再降,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幹那些事。
    有人教你做人。
    你不給?
    有的是人給!
    懂不懂什麽叫用工荒啊?
    隻有配套的法律法規跟上,企業多出來的利潤才能分到工人手裏。
    不然的話,掙再多的錢,那也跟普通工人無關。
    雖然工資提升幅度不大,隻有幾百,但基數大了,仍舊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
    想要老百姓消費。
    僅憑兜裏有錢,那是不夠的。
    幾萬、幾十萬,甚至一兩百萬,都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相較而言,信心更重要。
    兩者都有了,才敢花錢。
    ……
    七個月後。
    京津冀、東三省、徽鄂贛三座商業堆,先後並網發電。
    五座核聚變發電站,幾乎能夠輻射大半個華夏,從今往後,絕大部分人都能用到便宜、清潔的能源。
    雖然每戶居民的用電量並不大,平均在100元左右,但低價電卻是關係到民生的重要項目。
    夏天到了,大部分普通人是不想24小時開空調嗎?
    不!
    隻是舍不得。
    一家五口人,三台空凋,二十四小時開機,一個月的電費能300往上。
    300塊,看著不多,很多人卻不一定舍得。
    並網之後,到了夏天,大部分家庭都不會吝嗇那一點點電費。
    隻要不超檔,24小時開空調,電費不過一百左右。
    足足降了三倍多!
    隨著五座商業堆先後落成,羲和項目並沒有結束,西南、西北等地區,目前還沒用上低價電呢。
    不能厚此薄彼。
    雖然暫時沒用上,但這些地區的人,並沒有太多的不滿。
    計劃要一步一步來,哪有一口氣吃成胖子的。
    各地區的發電網絡規劃早就公布,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一到兩年內,全國都能用上清潔能源。
    至於南亞?
    等等吧。
    國內這邊的配額用完,才輪到他們。
    眼見華夏的電費一降再降,很多耗能大戶都蠢蠢欲動。
    誰不想用低價電?
    尤其是ai、半導體製造、數據中心等能耗巨高的新興領域,倘若在華夏建廠,電費成本能降幾倍。
    那些傳統行業的耗電大戶也很眼饞,但華夏沒有照單全收,一些汙染比較嚴重的行業,壓根別想進來。
    倒是高科技行業,華夏那是來者不拒。
    多多益善。
    亞盟、歐盟地區的部分企業,已經準備在華夏投資建廠。
    建廠,總要招人吧?
    總要納稅吧?
    接著。
    國內又開啟了一輪新的招商浪潮,不過,對比9000年左右的招商浪潮,情況又不太一樣。
    因為產業升級並不是孤立存在的。
    以前那一套唯gd論的考核標準,已經變了。
    人均收入、消費、產值、人口流入流出、幸福指數等等各項指標,都是考核標準之一。
    盡管標準變得更複雜了,但類似的數據考評有ai幫助收集整理,工作量反而變小了,上麵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進行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