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曆史遺留問題

字數:4519   加入書籤

A+A-




    “無非一念救蒼生。”

    齊先生的嘴唇輕輕顫動,聲音感慨。

    他的雙眼緊緊盯著李承乾那挺拔的背影,目光中情緒複雜,有敬重,有自愧,更有難以言喻的欣慰。

    時光仿佛被一雙無形的大手拉扯,記憶如潮水般洶湧襲來。

    曾經那個逐漸在他腦海中模糊的身影,此刻竟以一種不容抗拒的姿態,重新變得清晰無比。

    那畫麵慢慢流轉,與多年前那個在明媚日光午後,身著一襲鮮豔奪目紅袍的少年郎緩緩重合。

    彼時,鹹陽國立學院剛剛落成,嶄新的建築散發著新的希望。

    學院的大門前,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工匠們還在做著最後的收尾工作,叮叮當當的敲打聲與人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

    身形圓潤,滿臉喜氣的吝胖子,費力地穿過人群,來到李承乾身前。

    他微微仰頭,臉上堆滿了恭敬的笑容,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小心翼翼地問道“太子殿下,如今這鹹陽國立學院已經完工,隻是這校訓,還望殿下明示,該寫些什麽才好呢?”

    李承乾聞言,他毫不猶豫地大步邁向早已備好的桌案,伸手穩穩地提起那支飽蘸濃墨的毛筆。

    隻見他稍作思索後,便揮毫潑墨,力透紙背,寫下了那震撼人心的文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那一刻,站在一旁的齊先生,隻覺眼前一亮,整個人如遭雷擊,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見到如此胸懷天下的話語,內心久久難以平息。

    自那以後,每當他感到迷茫,或是在官場身心俱疲時,隻要一想到這寥寥數語,便覺心中充滿了力量。

    在他心中,這是世間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與追求的凝練表達,好得無可比擬。

    可如今,當再次聽到李承乾說出“無非一念救蒼生”這般擲地有聲的話語時,那種久違的震撼再次將他淹沒。

    這麽多年過去了,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在權力的漩渦中,曆經無數的艱難,那顆心懷蒼生的赤誠之心,卻始終如一的熾熱滾燙,從未有過絲毫改變。

    反觀自己,見過太多的世態炎涼,經曆了無數的人心叵測。

    在這複雜的環境中,自己竟不知不覺地變得狹隘,甚至以小人之心去揣測了君子之腹。

    想到這裏,齊先生的臉上泛起一抹帶著羞愧的笑意。

    隨後,他恭恭敬敬地對著李承乾,緩緩地躬身行禮,一字一句地說道“陛下,無論您日後要走到哪裏,臣,必定肝腦塗地,誓死相隨。”

    他微微停頓了一下,抬起頭,“還請陛下帶著著臣一同前行,去親眼看一看這路盡頭的風景吧。”

    李承乾緩緩回過頭來,看著齊先生。

    “那就隨朕一同,走下去,看一看這條路,盡頭究竟是怎樣的風景吧。”

    乾武十四年的秋天。

    長安城依舊是那般繁華熱鬧,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就在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裏,一則消息在朝堂與市井之間掀起了波瀾——太子李璟祐自鹹陽返回長安。

    這一消息傳出後,百官們議論紛紛,眾人的議論並非毫無緣由,多年來,太子李璟祐長期在鹹陽,極少主動回到長安。

    大家早已習慣了太子常駐鹹陽的狀態,甚至連勸誡都勸到了疲憊不堪,失去了耐心。

    畢竟,當年的陛下李承乾身為太子時,也是長期待在鹹陽。

    久而久之,天下人都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仿佛他們老李家的太子,就注定要在鹹陽大展宏圖,而不是在長安這片繁華的土地上。

    太子李璟祐踏入長安城門的那一刻,整個長安城都似乎為之沸騰。

    城門口早已聚集了不少百姓,他們紛紛探頭張望,想要一睹太子的風采。

    最高興的莫過於蘇芷和李璟儀了。蘇芷站在宮門口,遠遠望見兒子那熟悉的身影,眼眶瞬間濕潤,多年的牽掛與思念,在這一刻洶湧而出。

    她快步迎上前去,雙手緊緊地握住兒子的手,聲音哽咽,“祐兒,你可算回來了,阿娘天天都在盼著你。”

    李璟儀蹦蹦跳跳地跑到哥哥麵前,親昵地拉住他的胳膊,撒嬌道“哥哥,你不在的日子,我可無聊了,你終於回來了。”

    冬初,寒風凜冽,李承乾坐在兩儀殿,眉頭微微蹙起,手中的奏折被他的手指捏得微微發皺。

    他的目光緊緊盯著手中的奏折,透過那薄薄的紙張,看到五胡亂華那段黑暗曆史給這片土地留下的千瘡百孔。

    五胡亂華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給中原大地帶來了太多的傷痛。

    雖然曆經歲月的衝刷,但那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卻如頑疾一般,深深紮根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等待解決。

    經過深思熟慮,李承乾通過軍機處,對五胡亂華留下來的一些曆史遺留問題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

    其中,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項重要舉措,便是恢複漢時親人之間的稱呼。

    在五胡亂華時期,由於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與碰撞,一些新的稱呼如“阿耶”“阿翁”等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

    如今,李承乾決定取消這些稱呼,重新恢複為漢時的“父親”“爺爺”,而民間俗語則統一用“爹”“娘”來統稱。

    這一改變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的時間很長。

    五胡亂華對百姓的影響太過深遠,在那漫長的歲月裏,百姓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些稱呼早已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他們情感交流的一部分。

    如今突然改變,百姓們適應起來必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同階層的百姓對此反應各異。

    底層的百姓們,大多忙於生計,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勞累。

    對於這些稱呼的改變,他們或許隻是在日常交流中默默接受,在生活的瑣碎中慢慢調整。

    而一些官員,由於他們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可能會對這種改變產生抵觸情緒。

    他們認為,這些稱呼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曆史,隨意更改是對曆史傳承的一種不尊重。

    麵對這些不同的聲音,李承乾堅信,從長遠來看,這一舉措有助於重塑民族文化的根脈,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讓大唐的百姓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除了稱呼的整改,李承乾還將目光投向了大唐的官話。

    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對於國家的統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五胡亂華時期,各民族語言相互交融,導致大唐境內語言繁雜,溝通障礙重重。

    這不僅影響了政令的傳達,使得朝廷的政策難以準確無誤地傳達給每一位百姓,也阻礙了文化的傳播。

    不同地區的人們,由於語言不通,在商業往來、文化交流等方麵都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於是,李承乾下令對大唐的官話進行改製。

    他召集了國內最頂尖的學者、語言學家,經過無數次的研討與分析,力求使官話更加朗朗上口,便於傳播與學習。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