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字數:5280   加入書籤

A+A-




    乾武十五年,秋意愈發深沉,瑟瑟秋風帶著絲絲涼意,拂過長安的每一寸土地。

    街邊的樹木,枝葉漸漸染上了金黃與橙紅,在微風中沙沙作響。

    就在這充滿詩意與韻味的秋末,一座宏偉壯觀的百姓大會堂,曆經無數個日夜的精心雕琢與建造,終於在萬眾矚目之下,傲然屹立於長安的正中央。

    百姓大會堂氣勢恢宏,飛簷鬥拱錯落有致,朱紅的梁柱粗壯而結實,彰顯著大唐的大氣。

    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的皇家氣派與民間的質樸風情,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工匠們的巧思與心血。

    大會堂門口,一座巨大的石雕格外引人注目。這座石雕乃是依照李承乾的模樣,由技藝精湛的工匠們以最上乘的石材,耗時數月精心雕刻而成。

    石雕中的李承乾,身姿挺拔,張開雙臂,臉上洋溢著親切的笑容,深情地注視著每一位從他麵前經過的大唐百姓,歡迎著每一個人來到這個屬於大家的地方,無論貧富貴賤,無論來自何方,都能感受到平等與尊重。

    幾乎在百姓大會堂建成的同一時刻,一支特殊的赴天竺使團也宣告組建完成。

    這支使團的成員構成十分獨特,是由大唐官員的孩子們所組成。

    此消息一經傳出,瞬間在長安城內掀起了軒然大波,毫無懸念地登上了大唐日報的頭版頭條。

    對於大唐的普通百姓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前所未聞的新鮮事。

    在他們的認知裏,出使天竺,那可是一件危險的苦差事。

    路途遙遠,山川險阻,一路上不僅要忍受長途跋涉的勞累,還要麵對各種未知的風險。

    在以往的歲月裏,承擔這類苦差的,大多都是他們這些出身平凡、被稱為“鄉巴佬”的百姓家的孩子。

    他們為了生計,為了家庭,不得不背井離鄉,踏上這充滿未知的征程。

    而那些官員家的孩子,平日裏總是生活在優渥的環境中,享受著各種特權與照顧,何時輪到他們去幹這種吃苦受累的活兒呢?

    百姓們不禁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眼神中充滿了不解。

    與長安本土百姓的反應截然不同,那些旅居大唐的外國人,看到使團即將出使天竺的消息後,一個個都羨慕得眼睛發紅。

    在這個時代,大唐國力強盛,文化昌盛,威名遠揚四海。

    能為大唐效力,就如同獲得了一張通往尊貴的通行證,意味著擁有了高人一等的身份與地位。

    能來到長安定居的外國人,無一不是在自己國家聲名赫赫之人。

    他們或是學者,或是商人,或是貴族,懷著對大唐的向往,不遠萬裏來到這片繁華的土地。

    即便出使天竺的任務充滿艱辛,他們卻依然對這份差事趨之若鶩,爭著搶著想要參與。

    為了爭取到這個寶貴的機會,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地向大唐官府遞交申請。

    他們言辭懇切,態度執著,甚至托人求情,隻為能成為使團中的一員。

    可大唐官府的態度卻異常堅決,無論這些外國人如何懇請,都絕不允許他們涉足大唐的出使事宜。

    因為在大唐人的心中,這出使之事,不僅關乎外交關係,更與大唐的國本緊密相連,容不得半點差錯。

    大唐日報上,對此次出使天竺的事件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字裏行間,寫了很多關於使團的情況,著重提及了使團成員是官員的孩子這一特殊之處。

    奇怪的是,所有關於成員的介紹都隻是粗略地描述了大概,並沒有指名道姓。

    這就如同給這份出使名單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讓人愈發好奇。

    而實際上,隻有身處太極殿上,參與朝堂核心事務討論的那些官員們,才真正知曉這份出使名單背後所承載的巨大重量,它牽扯到的,是大唐的根本。

    此刻,太極殿外,秋風瑟瑟,寒意襲人。

    但這樣的天氣,卻絲毫無法冷卻群臣心中的焦急。

    隻見他們黑壓壓地一片,整齊地長跪不起。

    在大唐的曆史上,這種景象極為罕見。

    平日裏,君臣關係融洽,朝堂氛圍相對輕鬆,大家皆是同席而坐,共同商討國家大事。

    像這般百官齊刷刷地跪立在太極殿門口的事情,還真是大唐開國以來的頭一遭。

    但凡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出現這種情況,一般隻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百官集體勸誡皇帝。

    這一次,他們齊聚於此,正是為了勸誡陛下,在派遣使團出使天竺這件事上,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貿然行事。

    人群之中,就連齊先生,也一臉凝重地跪在其中。

    陛下一生子嗣單薄,如今就隻有一個兒子,李璟祐身為大唐唯一的太子,他的安危直接關係到大唐的未來,無疑是大唐國本中重中之重。

    在眾人看來,天竺之地,遙遠而又陌生,那裏窮山惡水,環境惡劣,怎能讓大唐未來的君主,去涉足那充滿不確定性的地方呢?

    回想起最初,那些接到通知要送孩子加入出使隊伍的官員們,心中滿是抱怨。

    他們覺得陛下對他們這些官員實在是太過於苛刻了,自己辛苦為朝廷效力,如今卻要讓自家孩子去吃這般苦頭。

    他們或是心疼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受不了旅途的勞累,或是擔心孩子在異國他鄉遭遇危險,無法平安歸來。

    於是,他們紛紛拖延,找各種借口不把自己的孩子送來。

    這使得負責籌集使團隊伍的禮部官員們愁眉苦臉,工作進展十分緩慢。

    前來報名的人寥寥無幾,整個籌備工作幾乎陷入了停滯狀態。

    可當他們聽聞陛下竟然把太子李璟祐也放入了使臣隊伍的那一刻,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愣住了。

    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堂堂一國太子,竟然要和他們的孩子一起,踏上這充滿艱險的出使之路。

    緊接著,眼眶便不自覺地泛紅,淚水奪眶而出。

    他們實在想不明白,陛下為何要下此決心,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去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

    在他們心中,陛下對太子的疼愛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卻做出這樣的決定,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很快他們便被陛下的這份決心所感動。

    他們意識到,陛下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讓自己的兒子去冒險,自己又有什麽理由拒絕呢?

    於是,在得知太子加入使團的那一天,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乎長安城內所有五品以上官員,都像是突然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心急如焚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禮部。

    不少人送的還不是一個孩子,家中的子女,無論男女,隻要符合條件,全都被一股腦地送往了出使隊伍。

    他們親自為孩子收拾行囊,千叮嚀萬囑咐,安排好子女後,這些官員們又匆匆忙忙地朝著太極殿趕去,他們腳步急促,神色焦慮,隻為能盡快勸諫陛下收回成命。

    在他們心中,自家孩子的安危固然重要,但與太子殿下的性命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

    畢竟,大唐不能沒有後繼之君,太子乃是大唐未來的希望,怎能輕易涉險呢?

    兩儀殿內,氣氛略顯壓抑。

    張顯懷站在門口,眼神中無措。

    他來回踱步,終於,他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快步走到李承乾麵前。

    “陛下,百官都在太極殿門口跪著呢,這該如何是好啊?”

    李承乾原本正專注地審閱著手中的奏章,聽到這話,緩緩放下了手中的筆,抬起頭,目光平靜地看了一眼張顯懷。

    “齊太師也在嗎?”

    他輕聲問道,語氣中聽不出太多的情緒。

    張顯懷連忙點了點頭,應道“齊太師也在。”

    他還是鼓起勇氣繼續說道“陛下,微臣也覺得,讓太子殿下前往天竺實在是太冒險了。”

    “這一路上山高水遠,危險重重,太子萬金之軀,關乎大唐國本,實在不宜涉險。”

    “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說罷,他雙手抱拳,對著李承乾深深地彎下了身,態度誠懇。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