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搬家的儀式感
字數:4224 加入書籤
思兔閱讀【sto.ist】第一時間更新《重回1990,開局一網大黃魚》最新章節。
遷居,俗稱喬遷、搬家,在他們當地稱為入厝,又叫搬屋。
不管在什麽地方,搬家都是件大事。
而在他們這尤為甚,非常講究,習俗頗多,很有儀式感。
淩晨兩點鍾,馮家燈火通明,全部都起來了。
拿著早就準備好的香、貢品和鞭炮,大家浩浩蕩蕩地就往媽祖廟而去。
當地習俗,在搬家前要先祭拜媽祖,以求平安和順利。
沿著彎彎繞繞的道路走了半個多小時,他們終於到達了媽祖廟。
媽祖廟還在擴建當中,沒有完工,但以前的那兩間還在。
待馮暄一家祭拜完,馮曄才帶著葉青靈和馮希南走進了廟裏。
將帶來的貢品擺放在供桌上,將香點燃,分給了老婆和兒子每人三支。
三人持香對著媽祖娘娘神像高舉過頭頂,作揖行禮。
現如今的媽祖神像有兩尊,因此,分別向兩尊神像各敬了三支香。
放了鞭炮後,三人跪在蒲團上,對著媽祖娘娘三跪九叩,開始許願。
馮曄作為家中的頂梁柱,首先開口祈求媽祖娘娘保佑全家平安,事事順利,
然後是葉青靈和馮希南,也各自許下了心願。
祭拜完畢後,就將貢品留在了廟中,沒有帶走。
隨後,大家沒有多停留,急匆匆地回家,準備搬家事宜。
他們這裏一般都是在下半夜搬家,而且是在五更天,也就是三點到五點之間。
下半夜夜闌人靜,可免行人“衝”犯,還可避他人煩擾。
而選擇五更天,則是有點迷信的因素在裏麵。
民間篤信,五更天雞打鳴,小鬼歸陰,此時入宅最平安。
差不多等到四點鍾,去碼頭打探情況的馮家清才遲遲而歸。
“爹,船都出去了嗎?”
他們搬家要經過碼頭,而碼頭在淩晨人來人往,都是出海的人。
為避免搬家的過程碰到人,就得等所有的船都出去。
“差不多了,隻剩下三艘船,應該是今天不出海的。”
“那就開始搬家。”
馮暄作為大哥,自然是他一家先搬。
待四點半鍾左右,前去幫忙的馮家清和蕭春秀回來,馮曄才開始了搬家。
兩根竹竿、一對燈籠、兩把掃把,這是搬家的必備之物,都有獨特的含義。
竹竿和燈籠一樣,都是標誌主人是否住在此物的一個象征。
很久以前,老百姓曬衣服就開始用竹竿了。
當竹竿、衣服都還在時,表示主人仍在此物居住;
一旦衣服收下,竹竿取回,就說明這家人已經離去。
而當竹竿在一個新的地方升起,掛上衣服時,意味著新主人已經到來。
同時,竹竿還有家境如竹節節高的含義。
燈籠的含義和竹竿差不多。
早期,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掛著一對大紅燈籠,上麵寫著房屋主人的姓氏。
一旦燈籠取下,則意味著一家人將要搬離此地;
而當人們看到新的燈籠掛起,就明白房內來新主人了。
所以,搬家掛燈籠,成了他們當地最為傳統的習俗之一。
竹竿和燈籠的轉移都是象征房主從舊居搬到新居。
而搬家帶的兩把掃把要一新一舊,而且得選用傳統的蘆葦掃把。
一把是原來舊家用的掃把,另一把是新家用的掃把。
其意義是,將原先住的舊屋打掃幹淨後,以便後來人入住;
同時,把自己新屋打掃一番,幹幹淨淨好生活。
其實,在以前文房四寶也是搬家的必備物品之一。
隻不過,這個習俗沒有很好地流傳下來。
究其原因,可能跟現在的書寫方式發生了改變有關。
竹竿兩頭和掃把都用春聯的紅紙裹好了,還綁了紅繩子,葉青靈在扛著。
馮曄則是提著兩個紅桶。
一隻紅桶裝的是半桶水,另一隻則是裝的米。
這桶米後麵要裝入新家的米桶;
而水則是要拿去燒開水或者煮飯菜,給家人服下寓意換水土。
而且這桶水在去新家的路上還得注意,千萬不能灑出來,否則不吉利。
雖然隻有半桶水,一般來說灑不出來。
但是路麵不平,到處都是坑坑窪窪,而且還是大晚上,就怕萬一沒走穩,摔一跤就麻煩了。
因此,馮曄很是小心翼翼地繞過路上的坑窪,每一步都走得很平穩,確保水桶裏的水一滴不灑。
一路上無驚無險,順利地到了新家。
馮家清在門口燃燒起了一堆稻草,煙霧彌漫。
人和東西都要從燃燒著的稻草上麵經過,有點類似於過火儀式,象征著驅除不祥,帶來好運。
馮曄跨過稻草堆,先把裝米的桶拎進門,接著是裝水的桶。
葉青靈也扛著竹竿和掃把跨過了火堆。
至於拿著兩個燈籠的馮希南,則是由馮家清抱著跨過。
掃把進門後,馮曄就用新掃把由外往裏麵掃了三下,然後就把大門關上了,一分鍾之後才打開。
這個寓意是把福氣掃進門並且留住。
隨後,抬著竹竿每個房間走一走,拿著掃把每個房間掃一下。
最後一步是用掃把由內往外掃三下,閉門三分鍾。
接下去,把紅燈籠掛起來,鞭炮響起,整套搬家的流程就算是結束了,也意味著他們也搬完家了。
至於還留在老家裏麵的東西,等到天亮再搬過來安放好就是了。
幫著兩個兒子搬完了家,馮家清和蕭春秀就回老宅了。
新家有足夠的房間,馮曄想過讓他爹娘搬過來一起住,也提過。
但是他爹娘死活不肯,非要守著老宅。
說是老宅不能空著,得有人住著,才有煙火氣,要不然沒幾年就得荒廢的塌掉。
而且他們還沒有老到動不了的地步,還不需要兒子兒媳的照顧。
他知道爹娘的心思,也就沒有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