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嬴政和李斯(新書求追讀打賞!)

字數:4535   加入書籤

A+A-




    扶蘇躺在塌上,腦子裏卻都是李斯那張臉。
    夜深人靜,李斯抱著奏簡來到嬴政身邊。
    他又為嬴政整理好了大臣們的奏簡呈送上來。
    不管什麽時代,讀書人通常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所學比庸常之輩更早發現時世變化的端倪,更早預測未來發展的大勢。
    很有些人會通過撰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政見。
    這些人多是些被養在貴族門第之間的門客。
    他們竭盡他們的所學,一起將畢生心血所得,集合撰述在同一篇文章、亦或著書中。
    而最後署名的則是他們的主公。
    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風尚。
    《呂覽》就是如此,名為呂不韋所作,實際上是他的上千門客集思廣益的智慧。
    而各諸侯國的曆代國君,他們除了看奏疏,就是看各國有才華的士人在當時的著書。
    天下名義上有七個國家,可是實際上不少地方邊邊角角仍然有小的邦國。
    諸侯國遍布,又是諸子百家互相爭鳴的時代。
    各種思想充斥橫向,魚龍混雜,優劣難分。
    秦國用法家一躍成為戰國七雄最強者。
    嬴政也把握到了法家的精髓。
    法家主張實用,利用人的本性來維護國家的統治。
    法家務實,不會去像墨家一樣幻想人人平等;不會像儒家一樣倡導恢複周禮、以仁愛為本。
    法家隻是順從了人性,人性本就追逐利益。
    利用好這一點,就可以治理國家。
    通過運用法律來維護各個階層的實際利益,來盡可能的維護公平。
    這就是秦國能夠成為七國最強者的根本原因。
    嬴政作為秦國的國君,自然是繼承曆代先王的智慧結晶。
    他可不會做什麽幻想,渴望對眾臣施加仁愛就能得到他們的擁戴。
    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會從諸子百家之中吸收一些有用的東西,用於治理國家。
    所以他經常專門派人去搜羅列國有才華的士人的文章,好看看當今天下有什麽賢能之士是真的能夠理解他的心中所想的,又有什麽人可以在這條一統天下大業的道路上給他指點一二。
    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
    比如他們秦國的臣子遞上來的文章,竟然滿口的仁義道德;又如楚國的才士,遞上來的竟然是給鬼神寫的歌賦;再如燕趙之地的士人,他們目前認為,義是天下最重要的東西,其他的都是次之。
    觀一葉,而知天下秋。
    嬴政看到這些文章,就知道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大概如何,又知道不同國家的百姓又是如何作想。
    隻是這些日子,他並沒有看到什麽有趣的文章。
    秦國大臣們之中,也有養名士的,隻是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最終是加工成諫文。
    所謂諫文,嬴政把握了要義。諫文就是讓你看的時候頭皮發麻,豪情萬丈,但是看完了之後,卻隻能頹然坐在地上,茫然不知所措,毫無實際用處。
    一開始嬴政還經常看看這些諫文。
    後來他就對這些諫文格外反感。
    嬴政見到這些奏簡,隻需要看看竹簡外側刻的名字,就知道內容是些什麽東西了。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宗室貴族裏的人都成了名位不等的人。
    占據著公卿侯貴的身份,府中養著死士和門客,可是他們集思廣益寫出來的東西,都是這些吹噓浮誇、毫無用處的文章。
    寡人的三公九卿,未免也太好做了。
    嬴政瞟了一眼這些奏章,當做沒看到似的。
    “先放在一邊吧——”
    “唯。”
    宦侍們戰戰兢兢起來。
    嬴政見到好的文章會高興,見到寫的爛的文章可是會發脾氣的。
    這個時候,李斯開口了。
    “大王,臣近日新得了一篇文章,或許大王會感興趣。”
    嬴政抬起頭,這才發現今日是李斯來值班。
    “你的文采,寡人見識過。能讓你看好的文章,想必也不是庸俗之作。你雖然如今隻在尚書台為中書,可是寡人允許你呈遞文章上來。明日一並呈送就是。”
    “大王,李斯今夜來時,已經把文章帶來了。”
    嬴政看向李斯。
    他暗想,這個李斯,實在是太懂得揣摩寡人的心思了。寡人當初看他《諫逐客書》寫的確實有道理,所以廢除了逐客令。
    可是後來細細揣摩他的文章,發現他善於辭令。
    這樣的人善於阿諛奉承,並不能當做大才使用。
    但是他又富有文采,學識淵博,所以嬴政給他挑了個合適的地方——尚書台。
    幾個月過去,他竟然自以為是又揣摩寡人的心意。難不成,他已經看穿了自己厭惡宮中那些王室宗親以及老舊勳貴
    嬴政自然生氣,他最厭惡別人揣摩他的心意。
    “呈上來吧。”
    李斯能洞穿嬴政的心思,發覺他厭惡那些無病呻吟、虛情假意的造作文章,更能發覺嬴政不喜歡有名無實的勳貴大臣。
    可是,這麽聰明的他,又怎麽會看不穿嬴政不希望外人發現他內心真正的想法呢
    今天給嬴政推薦文章,對他來說,又是在拿生命作為政治賭注。
    李斯從自己的褡褳中,掏出一份竹簡。
    這是用窄而薄的竹片作成的小竹簡,上麵都是用秦國小篆一筆一劃寫成的。字樣雖小,可是每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
    這樣一手奏簡,放在朝中上卿大夫之中的奏章中,那是佼佼者。
    嬴政看出來了,這是李斯為他精心準備的。
    隻是嬴政看到這篇文章名為《五蠹》,而文章署名則是韓非。
    嬴政眼前頓時一亮,對李斯的不滿一掃而空。
    “韓非寡人聽過這個名字。”
    “啟稟大王。韓非此人乃韓國王室諸公子。李斯昔年在先師荀夫子門下求學時,曾經與他是同窗。如今他回到了韓國,可是一直鬱鬱不得誌。”
    諸,庶的意思。
    “整日將自己關起來,閉門著書。這是臣日前得到他的文章,名為《五蠹》。其內容深刻,偏僻入裏、發人深省。論說精辟,乃治國之良言。”
    “故臣將他的文章用秦國的文字謄抄了下來,給大王過目。”
    韓非是韓國人,自然是用韓國文字書寫。
    李斯精通六國文字,博古通今。
    嬴政聞言,自然滿意地點頭。
    “善。”
    韓非的文章,可不容易閱讀。
    嬴政這一低頭看書,就是小半個時辰。
    但他讀到韓非的文章時,隻覺得自己找到了知音。
    “這個韓非,他有大才啊!”
    李斯就猜到,嬴政應該會喜歡韓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