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字數:12142   加入書籤

A+A-




    第(1/3)頁
    >   諸臣寂寂,上亦然沉默良久。
    ――
    之前和大臣們比狠鬥智,搞得朝中氛圍不太好,雖然及時止損了。但是扶蘇對臣子總是有些抵觸之意,看到馮去疾和眾臣們還是始終堅持為人臣子當盡職責的態度,扶蘇也覺得心裏微微有些亮堂。
    但是扶蘇認為,這都是他自己的功勞。
    要不是他給這些臣子們一點顏色看看,他們可能覺得王座上的人雖然長得像是老虎,但是無威啊!
    馮去疾問扶蘇的問題,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你到底想要打造一個什麽樣的國家。
    秦二世沉默了良久,對著眾臣說了八個字。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這八個字落在大臣們的耳朵裏,臣子們有些茫然。
    於是大秦朝堂這個按照等級排座次的高級班上,出現了一些常態現象。
    前排的頂尖‘學霸臣子’們保持不動,若有所思。
    坐中間的‘大臣們’先是習慣性地看笏板,想要在上麵找出點東西來。
    最後麵的‘臣子’們選擇了麵麵相覷,‘陛下說了個啥啊?’
    “沒聽清。”
    “我去。聽不懂。什麽叫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啊。”
    “睡覺不做夢,醒來沒有憂愁。誰能做到啊?”
    馮去疾本以為扶蘇會給出什麽高談闊論,畢竟扶蘇一向很能說。
    但是他就給了八個字。
    馮去疾這等聰明人物,很快就意會了。
    皇帝是想要使得民眾達到這樣的一種狀態,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難,很難。
    結果馮去疾還沒來得及仔細反應,張蒼猛地站出來說,“陛下說的真是太好了。”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一個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之後也沒有憂愁,實在是令人羨慕的事。這是莊子心目中一個人人生最理想的狀態。”
    “陛下有這樣的心願,這恰合乎臣的心意。比起打仗,殺戮、爭奪,修身養性才是我們人本身最應該做的事情。”
    “現在的人,都沉溺於欲望之中,不可自拔。做了將軍想做侯,做了小吏想做大夫。”
    “這種情況早就該治理了。微臣以為陛下說的非常對。這樣的目標才是一個大國真正應該追求的。”
    “更何況,有陛下您這樣的明君來領導,由臣等這樣的忠義之士來輔佐,這件事能有多難。”
    張蒼說罷,整個朝堂的人都不敢說話了。
    大家幾乎都是被張蒼的言論嚇得大眼瞪小眼。
    隻有蒙毅坐在邊上對張蒼投去佩服的目光,蒙毅一直以來都很欣賞張蒼的性格。
    大家都知道,這是扶蘇的頭號‘馬仔’給他撐場子。不過這場子撐得,就是扶蘇都頭皮發麻。
    馮去疾和王綰二位丞相聞言,也腮幫子劇烈地抖了起來。
    什麽叫不知道天高地厚啊,居然說這種話。
    張蒼他知道治國到底有多難嗎?
    群臣也都發出了輕微的議論之聲。
    張蒼現在是我正固我威,誰都不帶怕的,懟天懟地懟空氣,在仕期間所涉公差內容豐富,就差上打昏君了。
    說真的,他一直都在盯著當今皇帝,想要在他頭腦不清醒的時候給他好好提醒一下。這是張蒼的心願,也是每個諫議大夫、禦史的心願。
    對於臣子來說,能夠讓君王聽取自己的意見,那就是他們最大的功勞,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張蒼的這種正向追求,明顯會給他帶來某種傷害。
    然而麵對眾人的微議,張蒼也不懼怕,孟子曰,吾善養浩然之氣!
    張蒼讀過的書籍給了他強大的力量,不住地支撐著他前進。
    反正他一站起來,大家都覺得他渾身上下冒著一股自信的蠢氣,不過清澈的眼神裏滿是對正義的堅定。
    不過,大秦的朝堂上,那有才華的人都很有個性。奇葩多了去了,也不差張蒼這一個。
    相比之下,張蒼比蒙毅、劉季、季布正常多了不是嗎?
    張蒼覺得自己之前說的話可能有些太含蓄了什麽的,想到朝中還有這麽多大臣他們對軍功爵製的改革持有反對意見。
    於是張蒼就決定以退為進,來讓大臣們理解一下偉大的秦二世。
    “陛下,您為什麽要讓民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呢?”張蒼滿懷信心,他懂得莊子之道啊,明白聖人之所想啊。他懂扶蘇的所想。
    隻是扶蘇沒有搭理他。
    大臣們也都是對張蒼方才的言論有所不滿。
    他媽的,張蒼把他們一個個都罵了個遍,誰喜歡張蒼誰就是腦子有洞。
    蒙恬隻覺得,二世挑人的目光有些毒辣,什麽歪瓜裂棗都敢重用。
    像張蒼這種衝動愛說大話、實話的人,能夠活到今天實在是不容易。
    還是得他來幫助秦二世鎮場子。
    改製就改製,作為臣子,他需要遵從君王的命令即可。而且,讓他們兩兄弟輔佐扶蘇,是太上皇的意思。
    大臣們也都和扶蘇一樣,不理會張蒼。
    張蒼有些納悶,我說錯什麽話了,怎麽他們都不理我呢。
    蒙恬問扶蘇說,“陛下想要使得民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可是陛下,就是聖人也很難做到這樣。”
    “陛下想要讓民眾集體達到這樣一種人生的最高理想狀態,如果說這就是未來我們大秦將要努力的方向,那這個方向未免太過高遠了。”
    言下之意,扶蘇說的有點太虛幻了。
    馮去疾對蒙恬投去欣賞的目光,朝中年輕一代的臣子裏,難得還算有個正常的。
    大臣們也紛紛附和蒙恬的意思。
    “是啊,這未免有些太難了。”
    “我們臣子都做不到,何況那些庶民,啊不,百姓呢?”
    “我覺得陛下自己都未必能做到。”
    第(1/3)頁
    第(2/3)頁
    李信聽得頭大,他望著笏板上的那些字,迷迷糊糊間那些字開始走動了,很快他們就開始互相串門,這個字走到另一邊,那個字走到下一行。
    這些字,都開始跳舞了。
    馮劫眼睜睜看著隴西侯如何陷入夢鄉,那一刻,馮劫心想,是不是三十三歲被封侯的人,都能過的像他這樣。
    文臣們開始神仙打架,各種高談闊論出來了。
    而武夫們大都望著趙佗、馮劫、蒙恬,看他們怎麽說。
    老一輩的武將們要麽外封離開鹹陽了,要麽退休回家養老了。
    剩下的臣子們大都有些群龍無首之感。
    淳於越也很無奈,事情的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樣。公子扶蘇成了太子,還用那種方式登基了。
    登基了之後也沒用儒家,走的是黃老之道;任用的臣子也不是儒家,反而是江湖上的三教九流。
    張蒼這樣的夯貨在朝中大行其道了,朝中沒有禮儀了。
    老人家為難的閉上了眼睛。
    繚坐在邊上,用老父親一般的目光望著扶蘇。
    此時此刻,玉真宮裏,青年季心正在陪著秦始皇下棋。
    嬴政根本無心下棋,他在思考,如果他現在還在位,是不是南越已經打下來了。
    扶蘇這個蠢貨,他居然一上台就和南越的國主簽訂了什麽停戰協議。
    還有李斯,那個李斯,聽說他被扶蘇趕回家了。可見扶蘇愚蠢,李斯這樣的人,才智在天下人裏數一數二,他居然敢於放棄。
    季心陪著秦始皇下棋,看到皇帝是如此的心不在焉,走兩步,心緒就飄到了老遠,還時不時地眺望鹹陽城的方向,他也隻能陪著太上皇隨便下棋。
    曆經了一個春天,秦始皇兩鬢的白發,冒的有點多了。
    對此,始皇帝很憤怒。
    而季心這個雙目清澈,渾身都是腱子肉的年輕武將,得到了秦始皇的喜愛,秦始皇對他總是和顏悅色的。
    此時,嬴政正在想,不知道如今的天下又發生了什麽事情。
    季心小心翼翼地陪著皇帝,據皇帝的親信囑托,他的任務主要是讓太上皇開心,不要生悶氣諸如此類的。
    隻是在陪伴太上皇熟悉了以後,季心總是聽到嬴政自言自語問自己,“難道說,朕過去真的錯了?”
    讓人感到好笑又可憐的是,離開了皇位寶座的嬴政,他開始不稱呼自己為真人了,又稱呼回自己是朕了。
    眼下,他憂心忡忡地望著鹹陽宮,擔憂著天下,還有天下人的命運。
    隻是他再也沒有過去的驕傲自大了,就是說,他的兒子給他上了最好的一課。
    ――
    跨越三十裏地,漫過溪流河穀田野壩上,微風抵達鹹陽宮。
    大政殿裏打過蠟的地板,光滑如鏡,李信迷迷糊糊地睡著了,與此同時,殿外幾隻蝴蝶翻飛盤旋慢慢悠悠地從窗戶裏爬了進來。
    他們圍著李信打轉兒。
    而其他大臣們則圍著扶蘇,他們對新皇帝製定的治國方向感到困惑。
    “請陛下明示。”
    張蒼不理解,這有什麽需要明示的,這不是應該的嗎。他想要開口說話,可是卻被其他臣子打斷。
    扶蘇聽著臣子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就像是小學生的議論一般。
    沒辦法,在已知的兩千年曆史經驗和中西文化精華麵前,這幫古代老頭有再多的學識也是不足為道。
    扶蘇隻能很耐心地,用大哲學家康德的理論給他們解釋。
    try{ggauto();} catch(ex){}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但是自從國家的製度越來越完備以來,我們的治理就已經開始偏離軌道,把目的已經放在了如何進化製度上。”
    “從最初試圖通過製度來改善人的現狀,但是卻迷失了最初的目的,完全地想著要通過人來改善製度,構建一個更美好的製度,隨後衍生出更多的目標,打造最強大的國家。”
    “至此,人已經背離了最初的發展目標。”
    “人已經把人當做了實現目標的手段。”
    這是扶蘇首次在朝堂上公開講述西方哲理,觀點新穎不說,關鍵是合乎這幫先秦大佬們的邏輯,而且在這個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的時代下,扶蘇所說的理論,並不讓大家感到突兀。
    而且與現實相反,在眼下這個時代,大秦帝國正需要全新的、體係化的理論來引導並且幫助國家建設。
    所以大臣們都聽得非常認真,非常仔細。
    在創新理論這方麵,目前為止大秦帝國還沒有什麽人能夠比扶蘇有更高的話語權。
    簡而言之,扶蘇就是大秦帝國製度建設的話事人。
    扶蘇從穿越伊始,就已經樹立了這樣崇高的權威。八歲帶劍上殿,那可不是什麽遙遠的神話。
    “國家的建立,本來就是為了讓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讓人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國最初就是部落、就是聯邦,建立國家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國家領域內的族人能夠安寧地繁衍生息。”
    “繁衍生息,這才是人最初的目標。但是現在呢,人對生存的大事感到無望,對活著感到痛苦無力,對發展進步毫無希望,以至於對繁衍子嗣的大事都反感排斥,並且想要逃避。”
    “這就是天下的現狀。我擔心如果我們眼下不解決這個問題,以後這個問題就要一直重複下去了。”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今天發生的事情,明天照樣發生。除非我們給後人做出一個解決模板來,讓後人有經驗可走。”
    “在我看來,以人為手段的治國顯然已經是背離了治理目標。高強度的管理,過度的幹預,頻繁的政策,嚴苛細密的法律,諸如此類都是為了達到治理的目的而把人變成了手段,變成了方式方法。”
    “治國最終是要回歸到讓人變得更好的問題上來,就是讓人變得更好。在保障其生存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其精神品格性情修養。”
    “讓人的心靈很舒適很自由。而不是讓國家的疆域變得更加廣闊,武器變得更強,讓財富變得更多。”
    “老子說過,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事實上如果國家能夠做到這個地步,國家的財富一定是世界領先,國家的科技將獨步全球。”
    扶蘇,他提出的目標,也許正是眼下大秦帝國極其需要的良藥。
    因為大秦帝國無論是製度、科技、工業、農業,都已經走在了世界領先的地步。
    說得再通俗點兒,照著目前國家人口總數,經濟總體量,其實養活全部人,根本就是綽綽有餘。
    也就是說,國家不是貧困的,但是廣大的民眾處於貧困的狀態。
    那麽出現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麽地方出現了問題。
    總有人說,是製度,是分配的問題;
    還有人說,是因為蛋糕不夠大,盤子不夠廣。
    第(2/3)頁
    第(3/3)頁
    但是,有沒有人考慮過一個可笑的事情,那麽多的財富,其實平均分配的話,甚至都綽綽有餘了。
    蛋糕做的更大,不是讓國家更危險嗎,因為那個時候,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經濟體量差距拉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剩下的話,就是不能說的了。
    按照這個邏輯來推理,你就會明白,其實根本不是分配製度的問題,也不是監督失效的問題。
    根源到底是什麽?
    到底是什麽出了問題?
    答案是人。
    是人自己出了問題。
    上麵的要愚弄民眾,把文化知識壟斷,甚至製造虛假的文化架空人的大腦,毒害人的心靈。
    而一旦下麵的人真的走入陷阱,上麵的人立刻失去支撐,政權轟然倒塌,一切都灰飛煙滅。
    而在上麵的人享樂的過程之中,因為剝奪了下麵的人的智慧,他們的治理變得確實更加簡單,剝削變得更加方便。
    因為高傲,於是他們自己也丟棄了知識、拋棄了智慧,變得和他們所期待的愚民一樣的人。
    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悲劇,一直在中國曆史上不斷地上演。
    既然是人出現了問題,就從人身上解決。
    那麽怎麽解決,根據曆史經驗來看,改革製度有個屁用,你頒布再好的製度,隻要是人去執行,就會出現問題。
    那麽根源上,還是人的思想,國民的教化出現了大問題。
    世界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但是也有螺旋鏢,誰也別存心害誰,你想要害誰,最後終歸會害到自己身上。
    這一天,扶蘇和大臣們商量了很久。
    本來到了午時,大臣們早就該早早退朝回家休息了。
    但是他們都跟在扶蘇身邊,聽扶蘇講述這些道理。
    其實,高位者,他們也不想過眼下這樣的生活。因為他們其實擁有權力,但是每天都很恐懼。
    而富裕者,也感到生活總是很不幸福。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化越來越大,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多,貧窮者開始仇恨富裕者,世界就變得像個汙水池子。
    沒有人能夠逃走。
    於是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老祖先們,他們在探究宇宙人生的意義,思考人類的起源時,考慮到現實的困境。
    這千差萬別的個體之間卻存在著共同的痛苦――都有煩惱。
    於是東西方的老祖宗們同時意識到,人可能是獲罪於天,也就是說整個人類,都是犯了罪才到了這麽一個地方。
    和大臣們討論這些哲學的內容,對話言談,那自然是太多了。
    扶蘇主要是希望所有的臣子們都能和他正視這個先秦時代大家都不曾注意的問題――人自身的發展方向出了問題。
    “追求財富,得不到財富;追求權力,被權力吞噬。”
    “人存在於世界的意義,絕不是來承受終其一生‘求而不得’的痛苦。”
    “固然也有少數的好人得到了善果,但是這畢竟是少數。”
    “但是我想,我們大秦帝國如此偉大的一個文明,應該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比如探索出一條,人應該發展的方向來。”
    “自覺聖智,完成人格。”
    扶蘇的話,著實打動了秦國的大臣們。
    他的知識量、理論之大,完全地超出了大臣們之總和;他非常擅長辯論和比喻,能夠切實地用一對一的方式說服對方。
    他切實指出了這些大臣們的軟肋,並且沒有責怪他們,反而是選擇理解,包容,指出他們身在其中不可解決,所以大臣們對扶蘇從一開始的各執一詞,慢慢地一個個都仰著頭望著扶蘇,變成了朝聖者一般圍著扶蘇。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隻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夠做到說服所有人。
    而這些知識,都是很平實的東西,並沒有那麽玄幻。而一切的智慧,也都是從一點一滴的知識總結聚集而得來的。
    這一次的朝會,著實讓大臣們都對扶蘇佩服之至。
    扶蘇給他們解答了困惑,把國家的發展目標是人給解釋清楚了。
    扶蘇自認為今天這個朝會相當有意義。
    但是還有比這個層麵上更為影響深遠的意義,扶蘇給大秦帝國,注入了靈魂,全新的血液。
    他給大秦帝國,創造了新的信仰。
    就像是他的父親一樣。
    他的父親嬴政曾經決意要結束天下的戰爭,消滅一切的貴族!
    而如今,扶蘇他站在前人的肩膀,後人的血淚上,給大秦帝國設計全新的前進軌道,決意把人類社會引領進入更高的文明層次。
    朝會結束了,大家都不覺得餓,隻覺得某些空虛的地方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心底那莫名的恐懼,在扶蘇這番言論之中居然得到了消除。
    大家都很想繼續聽扶蘇再講,但是扶蘇很累了,而且今天的目的隻是說服大家,要朝著讓人的靈魂得到安寧的目標走。
    最終的結果也是好的,大臣們最終被扶蘇說服了。
    而角落裏,李信的鼾聲悠悠地傳來,眾人都破涕為笑了。
    扶蘇在臣子麵前立下了威信,大臣們都感到未來有著無限的光明,對於改革的事情不僅僅不再抱有抵觸,而且對扶蘇懷著無比的敬意,迫不及待等著他給他們安排任務,打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他們也都很期待,扶蘇到底要給國民帶來怎樣的教化。
    看到大臣們對自己從懷疑排斥轉為好奇、進而敬佩、仰慕,扶蘇並沒有驕傲。
    他知道,這是真理的力量。
    未來,他也還需要學習更多,如此才能適應大秦帝國的發展,應付未來出現的各種問題。
    【作者獨白:
    我一直都以為我不行的,但是我還是寫出來了。在此感謝列代先賢們探索得到的智慧以及總結出的血淚經驗。
    須知我的小說裏很多觀念其實並不是個人私貨,而是我遍觀史書、社會學、西方心理學、古代思想典籍、佛學,以及大學教授授課所得。希望大家不要再誤會我,老有人說我夾帶私貨,明明是你自己沒去好好看書。】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