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寒食節習俗的來源
字數:4885 加入書籤
重耳到了秦國以後,秦穆公對他極盡禮遇,還將五個宗室女子送給重耳,其中還包括曾經嫁給晉懷公的懷嬴。重耳此時已經六十多歲了,與秦穆公年齡相仿,恥於娶他的女兒為妻;更何況懷嬴是重耳侄子的妻子,如果娶了她就是叔奪侄妻,更加於禮不合,因此不願意接受這樁婚姻。大夫胥臣勸他說:“您到秦國來是打算尋求秦國的援助,回去將晉國從圉手中奪回來,今日奪了他的妻子又有何顧忌呢況且今日我們為了回國而到秦國來,已經十分沒有麵子了,何必因為拘泥小節而放棄目標呢”於是重耳便娶了懷嬴。一次秦穆公設宴款待重耳,狐偃說:“我不如趙衰言辭敏捷,請帶趙衰去赴宴把。”席間,重耳吟誦了《詩經》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的詩句,表示自己對秦穆公的仰慕之情。秦穆公則吟誦記敘周宣王當年北伐玁狁事跡的《詩經六月》一詩,暗示自己願意支持重耳回國即位,讓他有機會輔佐天子、匡扶王室。趙衰聽出了秦穆公的言外之意,立即以重耳的口吻說:“重耳拜賜!”重耳也降階以稽首之大禮拜謝,秦穆公也降一階回禮,趙衰又代重耳說:“國君以輔佐天子的大任勉勵重耳,重耳豈敢不拜!”秦穆公見重耳對自己如此恭敬,又懂得感恩,應該不會像晉惠公父子那樣忘恩負義,於是便決定送重耳回國。而且晉懷公即位以後,在晉國很不得人心,他擔心重耳在外會威脅自己的地位,便命令追隨重耳在外的大臣們的家人將他們都召回來,否則就殺其全家。重耳的外祖父狐突不願意召回狐毛、狐偃兩個兒子,並且說:“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貳,何以事君!”堅持不肯召回二子,就被晉懷公殺害了。狐突在晉國是地位崇高的老臣,公子申生、重耳和夷吾都是他的外孫,而且狐突是為大義而死,眾大臣都十分悲憤,更加與晉懷公離心離德,希望重耳能夠回國。大夫欒、郤等人聽說重耳到了秦國,都暗地裏派人來勸重耳帶趙衰等人回國,並且答應在晉國做內應。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親自率軍護送重耳回國。到了黃河岸邊,秦穆公分一半人馬給重耳,自己留一半人馬在黃河西岸接應。上船的時候,公子重耳的隨從把流亡時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樣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見了說:“我回去做國君,要什麽有什麽,還要這些破破爛爛的幹什麽”說著吩咐人們把舊物都扔在岸上。重耳的舅舅狐偃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十分難過。他想,公子未得富貴,先忘貧賤,將來怎麽會是個好君主於是,他捧著自己的玉璧對重耳說:“如今公子過河,對岸就是晉國。你內有大臣,外有秦國,我就留在這裏吧。”重耳一聽,十分詫異地說:“我全靠你們幫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麵吃了十九年的苦,現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我又該如何回報您呢”狐偃說:“我這麽多年來追隨您巡遊天下,犯下的過錯無數,我自己都知道,您更是看在眼裏。以前公子在患難之中,我還有些用處,現在公子回去做國君,自然另有一批新人輔佐。我們就好比這些舊物,不僅破舊不得用,更會讓您想起以前的苦日子,還帶回去做什麽”重耳聽了,知道狐偃等人這麽多年來為了督促自己四處求援,做了不少像強帶自己離開齊國那樣的事,他們這是擔心自己即位以後因為之前的舊事施加報複。於是重耳誠懇地說:“所不與舅同心者,有如白水!”然後將玉璧扔到了黃河之中,狐偃這才放心地隨重耳過了河。重耳帶領秦國的軍隊進入晉國境內之後,晉懷公也慌忙派出了軍隊進行抵抗,然而大家都知道這是公子重耳回國了,誰也不真心抵抗。於是大軍勢如破竹,逼近國都,晉懷公見大勢已去,便逃走了,後被重耳派去的人殺死。晉懷公死後,重耳名正言順地登上了國君之位,史稱晉文公,此時重耳已經六十二歲了,他四十三歲逃離晉國,曆經十九年艱辛的流亡生涯,終於再一次光明正大地踏上了故國的土地。晉文公雖然已經即位,但還是有一些忠於晉惠公和晉懷公的勢力遺留下來,其中就包括晉惠公和晉懷公當年的寵臣呂甥、郤芮。他們擔心晉文公會清算他們這些舊臣,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在晉文公的宮殿中放火,然後趁亂殺死晉文公。為(本章未完,請翻頁)了加大成功把握,他們還找來了當年晉獻公派去刺殺重耳的一位刺客寺人披一同商議此事。誰知寺人披並不看好他們的計劃,隨即就去求見晉文公報告此事。這個寺人披當年奉命去刺殺重耳,晉獻公命他三天到,他兩天就到來,結果重耳來不及逃跑,被他追上斬下了一隻袖子,幾乎送了性命。晉文公還記得這個仇,因此不願意見他,還派人去罵他:“當年獻公命你去殺我,給了你三天時間,結果你兩天就到了,雖然這是國君的命令,但你也太急不可耐了吧你斬下的袖子還在呢,你還是趕緊走吧。”寺人披笑了,他說:“遵從國君的命令是自古有之的製度,除掉國君厭惡的人,身為臣子,唯當盡力而已。管仲當初輔佐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國君之位,並用箭射齊桓公,但齊桓公仍然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如今您既已即位為君,臣自當全心全意侍奉您,如果您一味追究舊事,那麽曾經對不起您的大臣太多了,又豈止我一個”晉文公聽侍者傳了寺人披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便召見了他。於是寺人披將呂甥、郤芮的陰謀告知了晉文公。晉文公悄悄地找到秦穆公商議此事,二人計議已定,便依計行事。到了寺人披所說的日子,晉文公的宮殿果然燃起了大火,呂甥、郤芮趁亂進入宮殿尋找晉文公,可是卻怎麽也找不到,他們一路追索到黃河岸邊,秦穆公早已設下埋伏,將他們一舉擒殺。此一役,晉文公清剿了晉惠公父子的殘餘勢力,也震懾了心懷不軌的大臣們,穩固了自己的地位。事後,晉文公將五位嬴氏夫人迎回了國內,秦穆公還留下了三千衛士給晉文公,幫助他穩定國內局勢。在晉文公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中,追隨他的不僅有狐偃、趙衰等在曆史上非常有名的能臣,還有一位因為忠心事主、不羨榮華富貴而名留青史的賢臣介子推。重耳自從離開晉國,走上流亡道路,就過上了朝不保夕、性命堪憂的生活,先是他的父親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連續派刺客追殺他。晉獻公去世後,晉惠公回國即位,為了消除重耳這個爭奪國君之位的隱患,繼續派人追殺重耳。不過由於有一眾賢臣追隨重耳,重耳的母國狄國距離晉國又很近,重耳到了狄國以後,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但是狄國畢竟非久留之地,經過商議,重耳率領一眾臣子,帶著在狄國十二年積攢的財富,離開狄國繼續拜訪各國,尋求支持。他的這些財富就由一位名叫頭須的侍臣負責保管,誰知頭須竟然趁人不備卷款私逃,偷走了重耳所有的財產。當時重耳一行人正走到衛國,窮困潦倒的重耳去向衛文公求援,然而衛文公記恨晉國曾經得罪過衛國,將重耳拒之門外。重耳等人失去了全部的財產,甚至找不到食物,饑腸轆轆地就被趕出了衛國的國都。後來重耳一行始終找不到食物,幾乎要餓死在衛國了,介子推為了保全重耳的性命,便毅然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了。重耳這才活了下來,從而有機會在日後回到晉國即位為君,成就一番霸業,這就是在曆史上著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介子推雖然對重耳忠心耿耿,但是他自己並非愛慕虛榮、追求權勢之人,他為人孤高清傲,為人處世不太圓融,在追隨重耳的一眾大臣中也並不突出。經過多年的奔波曲折,重耳終於得到了秦穆公的幫助,願意派兵護送他回晉國奪取國君之位。到了黃河岸邊,一路追隨重耳的寵臣,重耳的舅舅狐偃擔心自己回國以後的命運,於是向重耳獻璧求去,以此試探重耳的態度。介子推見了心中鄙夷不已,冷笑著說:“上天護佑公子,因此公子才有今日,狐偃卻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用獻璧求去來要挾公子,這實在是不知廉恥之舉,我不願意與你們這些人繼續共事了。”於是便離開了重耳等人,自己隱居起來。重耳做了國君之後,為了安撫人心、穩定局勢,采取了一係列惠及百姓的利民政策,同時大肆賞賜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們和幫助他回國的有功之臣,其中,功勞大者得到了封邑的賞賜,功勞小者也得到了尊貴的封爵。但是此番封賞並沒有遍及所有的有功之臣,不久之後周襄王因為其弟大叔段作亂之事被迫逃到鄭國,並且向晉國告急請求援助。晉文公想要派兵去救,又擔心自己即位不久、局勢不穩,一旦親自帶兵離開晉國去平亂,晉國會再次發生內亂。於是(本章未完,請翻頁)晉文公再次大賞跟隨他流亡的大臣,讓他們替自己守護晉國。見到當初的一眾隨從之臣都得到了賞賜,享受了榮華富貴,曾經監守自盜,偷了晉文公所有財產逃走的頭須也回來見晉文公求官。晉文公記恨他當初的背叛害得自己差點餓死在衛國的郊外,因此很不願意見他,但如果貿然拒絕,又擔心此事傳揚出去寒了一眾從臣之心。於是晉文公派人去告訴他自己正在洗頭,不方便戴好冠帶接見他。頭須聽了以後靈機一動便請人回稟晉文公:“洗頭的時候頭朝下,心也反了過來,不見我自然是應當的。當初國君流亡在外,留在晉國之臣是為國君守護社稷,追隨國君在外的是牽馬墜蹬的仆從,國君又何苦獨獨怪罪留下來的人呢您身為國君而仇視我一個普通人,恐怕擔心憂懼之人會很多。”晉文公聽到頭須暗暗指責自己忘恩負義,甚至將自己厭惡他的個人情緒,上升到了國君仇視所有當初沒有追隨自己流亡的大臣這樣的群體對立,擔心這樣的言論傳揚出去會動搖人心,於是隻好接見了頭須。見到晉文公以後,頭須告訴晉文公自己當初帶了所有的財產離開,其實並不是背叛他,而是用這些錢財到各國去結納權貴,為他尋求援助。晉文公聽了雖然仍然對頭須十分不滿,但也不得不就勢封賞了頭須。後來一位當初追隨晉文公的仆從壺叔聽說頭須這樣在危難之中背叛主人,將重耳推入絕境之人竟然也能得到封賞,而自己卻始終沒有得到封賞,於是心中憤憤不平。他找到晉文公問:“您回國以後已經三次賞賜群臣,卻始終沒有賞賜臣,請問臣有何得罪之處嗎”晉文公賞賜了頭須已經十分不滿,現在見一個區區仆從也來請賞,於是冷冷地說:“那些以仁義引導我、以德惠勸諫我的大臣們,我以上等的賞賜封賞他們;那些殫精竭慮輔佐我,用行動幫助我回國即位的大臣們,我用第二等的賞賜封賞他們;那些為我冒生命危險衝鋒陷陣的大臣們,我用第三等的賞賜封賞他們;如果隻是努力地侍奉我,卻對於我改正缺點毫無助益的大臣們,我用下等的賞賜封賞他們。所以我雖然三次大賞群臣,卻至今沒有封賞你。”由於介子推已經退隱,所以並沒有在曆次的大賞群臣中得到封賞,他自己也不屑像壺叔和頭須那樣去求賞求封。介子推對他的母親說:“當年晉獻公有九個兒子,活到現在的隻有當今國君。惠公、懷公不能安撫人心,被國內諸臣和各國諸侯所厭棄。承受上天之命主持晉國社稷的除了國君還能有誰呢國君即位,實在是上天的庇佑,而這些人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偷別人的錢財,尚且要被人指責為盜賊,何況將上天的功勳據為己有呢群臣將罪行認作是義舉,國君也因為他們的奸詐之行賜予獎賞,這樣的國家,實在難以住下去了。”介子推的母親說:“你為何不去求見國君否則你死之後,誰人能夠明白你”介子推說:“知道那樣做是錯的還要去效仿,就錯得更厲害了,我不能與那種人同流合汙。”他的母親又說:“那你至少讓國君了解你的想法。”介子推說:“去表明心跡就像是在身上畫花紋,我要隱居起來了,又何必在身上畫花紋呢那是追求顯達的做法。”於是介子推就帶著他的母親隱居了起來,再也沒有出來做官。後來有人同情介子推的遭遇,更佩服他的高潔,便寫了一封信掛在宮門上:“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所見處所。”晉文公見到以後,說:“這是在說介子推了,我當時憂慮王室,沒有來得及封賞他。”於是命人去傳召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此時已經隱居到了綿上山中,於是晉文公便將綿上山劃給了介子推做封地,取名為介山,並且說:“以記吾過,且旌善人。”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介子推隱居之後,晉文公親自到綿上山去請他出山,誰知介子推堅決不肯。於是有人建議晉文公放火焚燒綿上山,用大火將介子推逼出來,不知出於何種心理,晉文公竟然同意了這個用火攻來“請”人出山的主意,果然派人放火燒山。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倔強的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後來才發現他們母子二人已經被燒死在山中了。晉文公對自己愚蠢的行為害死了介子推感到十分後悔,於是厚葬了介子推母子,並且下令以後每年的介子推忌日禁止生活,人們隻能食用冷的食物,這個習俗流傳了下來,就是後來的寒食節。(本章完)/04/0450/2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