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孫子的生平事跡
字數:3837 加入書籤
孫武,字長卿,其生平事跡最早見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陳國公子陳完後裔,孫書之孫,孫憑之子。作為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孫武被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兵學的鼻祖等。出生於齊國貴族世家的孫武,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就飽讀兵書,對軍事非常感興趣。加上孫武所處的時代,戰爭頻繁、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並,這讓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戰爭理論。但是,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已經是朝不保夕了。孫武感到齊國大勢已去,對內部權利爭鬥非常抵觸,不願糾纏其中,於是產生了遠走他鄉的念頭,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來施展自己的才華。當時,南方的吳國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大有崛起之勢。孫武認定吳國是他實現抱負的地方,於是毅然離開齊國,經過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去。孫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是在吳國發生的,死後亦埋葬在吳國,因此曆史上一直把孫武稱為“吳人”。孫武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楚國名臣伍子胥。伍子胥因為家門的牽連,被迫流亡到吳國。他也是一個很有誌向的青年,希望在吳國有所建樹,將來為家人報仇。兩人結識之後,發現彼此意氣相投,遂成為摯友。孫、伍二人避隱在吳國的市井當中,等待機會麵見吳王。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年),吳國闔閭當政之後,禮賢下士,任用了一批賢臣,其中就有伍子胥。闔閭體恤民情,注重農業生產,積蓄糧食,修路築城,訓練軍隊,一時間吳國民心振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立誌要強盛吳國,滅楚稱雄。這一切都被孫武看在眼裏,因此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其曠世巨著《孫子兵法》即於此時寫成。闔閭采取的一係列有效治國政策,讓孫武意識到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因而不久孫武便經由伍子胥,把其所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獻給吳王。吳王闔閭看後大為讚賞,並對其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隨後,為試其治軍才能,闔閭令孫武“小試勒兵”。為了增加考驗的難度,吳王問:“可以用婦女進行試練嗎”孫武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於是吳王派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讓孫武演練陣法。結果吳王的難題沒有難倒孫武,由宮女組成的“軍隊”在孫武的指揮下,“中規矩繩墨”,這就是曆來廣為流傳的“吳宮教戰”故事。孫武的演練雖然很成功,可是吳王並不領情,一句“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就想把他打發了。孫武毫不客氣,當麵指責吳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令吳王羞愧不已。最終知人善任的吳王拜孫武為將,使孫武成為他的得力將領。孫武所獻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總共不到六千字,在字數上還不及現在一個本科生的學士論文,但是其中說提及克敵製勝的戰略戰術,幾乎成了軍事理論上無法超越的經典。孫武向吳王推薦自己時曾說過:“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這既是他對自己的才華非常有信心,也是對《孫子兵法》的價值予以肯定。上任伊始,孫武傑出的軍事才能就初現端倪。當時,吳國如果想要往外擴張,就必須要先消滅一個強勁的對手——楚國,對此吳王並沒有十足的把握。這時,孫武提出先消滅楚國的保護國,再尋良機進攻楚國,他的這一策略得到了吳王的采納。在孫武的(本章未完,請翻頁)帶領下,吳軍很快消滅了楚國的兩個保護國——鍾吾國和徐國。這時,處於勝利喜悅中的吳王想要趁機進攻,一舉拿下楚國,但卻遭到了孫武的反對。因為此時的孫武經過一番冷靜思考後,覺得此時吳軍已十分疲憊,不宜再繼續作戰,否則將損失慘重。吳王聽後覺得有理,便引兵回國。之後,吳國采取伍子胥的“疲楚誤楚”策略,對楚國隻騷擾不進攻,使楚國逐漸對吳國放鬆了警惕。如果說孫武之前取得的勝利隻是其嶄露頭角的表現,那麽接下來的“大破楚軍”則證明了其不愧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的保護國蔡國遭到了楚國的進攻,弱小的它隻好向吳國求助。趁此機會,吳王親自率領三萬吳軍向楚國進發,隨從的有其弟夫概、伍子胥、孫武、伯嚭等。當時隨同作戰的,還有唐國。為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勝利,孫武采取避實就虛的策略,在蔡、唐的協助下,率領三千五百名精銳士兵迂回前進,很快攻克了楚國北部的三個要害之地,並抵達漢水東岸。楚昭王聞訊大驚,迅速派出其下的大將沈尹戌、襄瓦等出兵抵抗吳軍。經過一番商議後,沈尹戌決定由襄瓦來拖住吳軍主力,自己則負責從後方進攻,對吳軍形成前後進攻之勢。這本是一個能置吳軍於死地的策略,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發生了變化。急功近利的襄瓦不等沈尹戌從後麵進攻吳軍,即率先對吳軍發起進攻,孫武見此,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退至大別山。本以為占盡先機的楚軍趁機發起多次進攻,結果皆慘敗,士氣也隨之下降。眼見楚軍已疲憊不堪,孫武決定對楚軍發起總進攻,與楚軍於柏舉進行決戰,與此同時,吳王之弟夫概私自率五千士兵進攻楚軍,楚軍陣腳大亂。見此,吳王趁機投入主力,楚軍紛紛潰退,吳軍乘勝追擊,於柏舉西南的清發水、雍澨擊敗楚軍殘部。沈尹戌聞訊即由方城率兵回救,但已無力回天,慘遭吳軍打擊,沈尹戌亦戰敗而亡;之後,吳國還於麥城再次大敗楚軍。經過五戰五勝後,吳國成功消滅楚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柏舉之戰”。《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入郢,即指柏舉之戰。在這場大戰中,孫武僅憑三萬吳軍即消滅了強勁對手楚國,他也憑借這一戰一舉成名、威震四方,其突出的軍事才能亦在此戰中得以充分展現。吳王闔閭死後,孫武及伍子胥繼續發揮才能,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治國練兵,並助其大敗勾踐。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他聽信奸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製造借口,逼其自盡。孫武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十分心寒,於是便悄然歸隱深山,修訂兵法,使其更加完善。史書中對孫武的後期生活並無記載,其卒年、葬地皆為傳說而已,皆無史可考。戰神秘籍《孫子兵法》是中國曆史上一部經典的、影響深遠的軍事著作,在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武經七書》中被排列首位,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書中充滿了很多睿智的戰略思想。據說滑鐵盧失敗後,拿破侖在百無聊賴的囚禁生涯中無意間看到傳教士翻譯的《孫子兵法》,痛心疾首地說:“如果我二十年前就能讀到這本書,曆史將被改寫!”《孫子(本章未完,請翻頁)與現代戰爭兵法》作者馬克麥克尼利,在書中寫道:“《孫子兵法》是高層軍校學生必讀的一本書,已經融會在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軍事學說之中。”《孫子兵法》全文共五千餘言,分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是全書的綱領,即出兵前要比較敵我條件,估算勝負的可能性,並製訂作戰計劃。《作戰》主要是戰前動員。《謀攻》則強調智取,不能蠻用武力,而要采用各種手段降敵。《形》、《勢》是講決定戰爭勝負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的策略,造成我強敵劣的局麵,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領要隨機應變,製定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是講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則是關於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主客”形勢下的九種作戰環境及其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進攻中如何巧妙用火。《用間》則是戰爭過程中間諜的配合使用。《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和作戰經驗相結合的天才產物,是古代兵學理論的集大成者,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到底是不是吳國將軍孫武,這個問題卻一直困擾著曆史學家。古籍《商君書》《韓非子》都提到“孫吳之書”是指《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但沒有說明其作者就是孫武。直到《史記》問世,司馬遷才明確提出《孫子兵法》為孫武所著。由於司馬遷寫作嚴謹,後世對“《孫子兵法》為孫武所著”的說法深信不疑。但是宋代學者陳振孫、葉適卻對此提出質疑:《孫子》真是孫武撰著的嗎曆史上是否真有孫武其人清人姚際恒亦讚同其說,認為《孫子兵法》為偽書。然而《漢書藝文誌》載古兵法有《臏孫子》(孫臏)和《吳孫子》(孫武),將孫臏與孫武其人其著區別清楚,實無可疑。明代宋濂的《諸子辨》、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等著作認為:太史公是嚴肅認真的史家,其記事立言,翔實可靠,本傳中所敘孫武、孫臏事明明白白。此外,史學界還存有一種意見,認為《孫子兵法》是由孫武與其門徒們共同撰著的。這與《論語》的創作方式如出一轍,即孫武講學授徒,傳授軍事學術,由其門徒耳受筆錄,世代相傳,最後在春秋戰國期間逐漸地形成了這部豐富的、有比較完整的體係的兵法著作。孫子與孔子出生在同一個時代,但是麵對諸侯紛爭,一個選擇從內提高自身的修養,用思想教化民眾;一個選擇從外增強自身的實力,用謀略戰勝敵手。因此後人說為人學孔子,處世學孫子。孫子的處世智慧,主要表現在用謀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教人掌握未來的不可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教人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教人隨時把握主動……由於其深遠的影響力,《孫子兵法》迄今已被譯成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在日本甚至有一百多種研究《孫子兵法》的著作出版。如今,《孫子兵法》中軍事家孫子處理戰爭的智慧已經被廣泛運用於軍事、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麵,甚至被很多企業家用於企業管理和商場競爭。(本章完)/04/045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