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

字數:4278   加入書籤

A+A-




    盡管楚懷王無能,但是他有權力。張儀善於玩弄權術,但終是人臣。身為人臣,為了國君的事業,總有很多事情身不由己。被張儀牽著鼻子團團轉,楚懷王失地辱國,他不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開始怪罪張儀,非殺張儀不可。張儀欺詐,理應被追究責任。可是,如果楚懷王不貪財好色,無論張儀多麽奸詐,楚國依然會完好無缺。上天憐惜楚懷王的用心,送給他一次機會。秦國打敗楚國,不但不知滿足,反而貪欲大增,渴望占取楚國的黔中一帶。接連出軍幾次,礙於諸侯國的威懾,秦國不敢輕易觸犯眾怒,所以告訴楚懷王願意用武關之地換取黔中。但意氣用事的楚懷王居然說不要武關,隻要張儀。為了泄一己私恨,楚懷王置國家利益不顧。如果張儀被送去楚國,下場一定很慘,因為楚懷王對他恨之入骨。張儀成功欺騙楚國功勞不小,秦惠王不忍心讓張儀送命,所以遲遲不說此事。想要黔中的土地,又不忍心讓張儀因此喪命,秦惠王苦苦尋思兩全之策,憂愁溢於言表。見秦惠王憂愁,張儀查知此事後,請纓入楚。秦惠王聽後,對張儀說:“楚懷王要你入楚,你此去定會凶多吉少。”張儀神色自若,讓秦惠王放心,說楚懷王不敢殺他。張儀給秦惠王的理由是,秦國是強國,楚國乃弱國,弱國一定不敢殺強國倚重的要臣。其次,他和楚國大夫靳尚關係極好,靳尚會為張儀解決一切困難。悠悠蕩蕩地來到楚國,張儀對沿途的風景讚歎不已。剛到楚國,張儀就被五花大綁,關押入獄,楚懷王決定殺掉張儀。聽說將要被斬,張儀仍是一副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樣子。他之所以能夠如此淡定從容,是因為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切。自從輔佐秦惠王以來,張儀整日奔波,很是辛勞。此刻他坐在大牢裏正好修身養性,坐等靳尚為他解決困難。張儀說他與靳尚交好,其實倒不如說靳尚與錢財交好。楚懷王有這樣貪得無厭之人,似乎為其亡國埋下了伏筆。張儀也是愛財的人,但他沒有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國家利益,這是值得肯定的。靳尚就不同了,他眼裏隻有個人利益,不知道國家利益為何物。國君昏庸,臣子見利忘義,叫屈原如何不傷心拿了張儀的好處後,靳尚急急忙忙地跑去拜見鄭袖,嚇唬鄭袖說:“你知道大王就要拋棄你了嗎”雖然楚懷王容易上當受騙,但鄭袖似乎比他更容易上當受騙。靳尚告訴鄭袖,張儀是秦國最為倚重的要臣。為了保全張儀,秦國打算以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6個縣的土地賄賂楚國,甚至嫁最美的女人給楚王,還用能歌善舞的侍女陪嫁。為了討好秦惠王,楚懷王一定會厚遇秦國美女。如果秦國美女受到寵幸,鄭袖就會被拋棄。鄭袖越聽越怕,手足無措。靳尚建議,就算是為了鄭袖的個人利益,鄭袖也應該勸楚懷王饒恕張儀一命。隻要張儀保住性命,秦國就不會嫁美人給楚王,鄭袖的寵幸之位就能保住。自此,鄭袖天天在楚懷王的耳根為張儀說情。她對楚懷王說,作為臣子都隻為主人謀利。盡管張儀傷害了楚國,這是他分內的事而非他的本性,所以欺騙之事不能責怪張儀隻能怪秦國。鄭袖接著說,楚國許諾以黔中之地換張儀,土地還沒割給秦國,秦國先送張儀到楚國,可見秦惠王十分敬重楚懷王。既然秦惠王敬重楚懷王,楚懷王應該以禮還禮。如果不能親自向秦惠王表達敬意,就應該敬重秦惠王的寵臣。如果秦惠王敬重楚懷王,秦國就不會打得楚國無處躲藏。然後鄭袖又從另一麵說道,如果楚懷王殺了秦國的重臣張儀,秦惠王心痛之下一定傾全國之力,大舉發兵攻打楚國。最後一招就是人身威脅。鄭袖威脅楚懷王,如果楚懷王堅持殺張儀,她要先(本章未完,請翻頁)搬到江南去,因為不願遭受被秦軍斬殺,就像殺魚割肉一樣的欺淩。愛妾鄭袖軟硬兼施,在真話、假話、好話、壞話的夾攻下,楚懷王最終斷了殺張儀的念頭。《史記》記載,聽了鄭袖一番話後,“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就是說,楚懷王後悔囚禁張儀,更後悔曾經想殺張儀。他釋放張儀,像以前一樣禮遇張儀。從牢中出來後,張儀仍是如先前一般的坦然和淡定,並沒有顯現出死裏逃生的歡喜。因為他敢來楚國,就是料到楚懷王殺不了他。張儀轉危為安,他的同窗卻死了,被施以車裂之行,那人就是蘇秦。戰國中後期的戰爭,都是圍繞著兩個方麵出發,一是強國分化打擊弱國,二是弱國聯合打擊強國。很多時候,秦國就扮演著強國的形象。於是,就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誕生了蘇秦、張儀、範雎等一係列風華絕代的合縱連橫家。蘇秦合縱政策主要是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但後來被秦國範雎的遠交近攻所打斷。而張儀的連橫政策則正好相反,他以秦國聯合東方各國,打擊弱小國家為策。合縱連橫的本質在於:各個國家為了拉攏盟國與其他國家對抗,而進行的相關外交、軍事鬥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許多弱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一個強國(秦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則在於以一個強國為靠山,再徐圖進取其他的弱小國家,強國可以一箭雙雕、坐收漁翁之利,也希望能夠借此擴充疆界和土地。於是,剛剛從內亂中走出來的秦國,正準備休養生息、厲兵秣馬,在圖取中原,就遇到東方楚國、魏國、趙國等的聯合進攻。沒有參與聯合的國家,也不會幫助秦國,他們的意圖很明顯,想著坐山觀虎鬥、渾水摸魚。所以各國自然不會放棄秦國內亂這麽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隨著範雎輾轉進入秦國,秦國的外交策略也逐漸發生變化,從一開始的盲目對抗,發展為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並逐漸瓦解了東方列國的合縱策略。恰好楚國和宣太後有舊,宣太後、魏冉以及秦昭襄王嬴稷遂商議,可以趁著楚國沒有防備,先下手為強。秦國和楚國交鋒的軍事重鎮在上庸。上庸,此時正處於秦國和楚國兩國邊境上,實際上應該算是楚國的土地。上庸由於北可以進取中原,南可以深入楚國,東可以馳騁江南,西可以防備川蜀,因此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尚書牧誓》中對這一地區有相應記載,公元前046年,商紂王暴虐,惹得民不聊生,周武王便順天應命,揮師伐紂。周武王會同巴師八國,共同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此刻上庸之地尚有庸國,庸國位居八國之首,與周王朝共同討伐商朝。春秋中期,庸人善戰之名,名震天下,所以有人聲稱:唯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公元前6年,楚國發生嚴重的災荒,國力大損,庸國於是趁此機會,向楚國進軍,沒想到當時的楚國早已經和秦國以及庸國西方的巴國聯合,共同抗擊來犯之敵。庸國自此國破家亡,國土也被楚、秦、巴三國瓜分。至戰國中後期,戰略要地上庸,可謂在夾縫中求生。為保證自身安全,上庸之地總是朝秦暮楚,因為此時的秦楚實力相當,孰弱孰強實在難以定奪。楚國趁著秦國經曆禍亂的幾年時間不斷地整軍備戰、發展生產,此消彼長之下,楚國較之秦國,已經是勢均力敵。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鑒於楚國的強勢以及宣太後的身份,秦楚兩國談和,秦國將上庸之地還於楚國,楚分置上庸郡和漢中郡,上庸郡治上庸,漢中郡治西城(今陝西安康市)。此後秦國和楚國圍繞上庸展開了一係列外交行動。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秦國借上庸,換取與楚國的聯盟,從而分化瓦解了齊國、韓國、楚國以及魏國(本章未完,請翻頁)的合縱之策。但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在秦楚聯盟後開始為本國今後的發展擔心。因為楚國背棄東方,使東方力量減弱,倘若強秦壓境,各國恐怕很難自保。憤怒之下,齊國糾集了韓國和魏國,三路大軍氣勢洶洶,一起南下征討楚國。秦國剛剛和楚國訂立盟約,但在是否參戰這一問題上,秦國開始犯難。因為當時的秦國剛剛經曆變亂,人心思治。上至君王太後,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希望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國際局勢,讓秦國得以休養生息、養精蓄銳,所以對戰爭比較排斥。但秦國對於楚國也有援助的理由,一來楚國如果遭到致命打擊甚至滅亡,則齊國勢必會實力大增,非秦國所願;二來盟約初立,秦國並不懼怕背信棄義的名聲,但是如果能夠保全楚國,則楚國勢必會感恩戴德,從而鞏固盟約,製約東方列國。兩相比較之下,秦國決定先做觀察,再定計較。楚國自然也看出了秦國的猶豫,於是,權衡之下一種常規性的製度開始發揮作用,那就是質子製度。質子製度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重要的外交策略,一般見於小國對大國、弱國對強國的臣服。所謂質子,即一國君主將自己的子女等親近親屬送往另一國,以表示對那個國家的誠意。戰國時期質子製度十分盛行,各國之間無論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友好關係還是消除猜忌,是言和還是乞援,都有交換質子的事情。楚王決定派遣太子橫去秦國做質子,以表示楚國對於盟約的堅守。秦國見此決定揮師前去援助楚國。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橫竟然在一次鬥毆中,將秦國的一位大夫致死,事發後楚太子橫連夜逃回楚國。秦國本“打算”出兵援助楚國,可太子橫事件使其立即調整政策,矛頭直指楚國。秦國宣太後、魏冉、範雎等人一致決定,倒戈一擊,發兵楚國。外交不是兒戲,秦國隻因一個大夫的意外之死,就完全轉變了策略,不免讓人生疑:太子橫事件發生的過於巧合,其倘若是與一地痞流氓鬥毆尚符合情理,與一國大夫鬥毆似說不過去;大夫之死純屬意外,秦國若為此大動幹戈,於情於理也說不過去,何況秦楚兩國一直處於交好的狀態,如果兩國的盟約堅定,太子失手殺了人,最多表示一下譴責,何以會馬上就兵戎相見呢因此可以猜測,秦國早有預謀。楚懷王屢次侵犯秦國國境,其依然是東方第一強國。秦與楚訂立盟約,不過是秦的緩兵之計。與秦訂立盟約的楚在東方各國間受到非議,遭到排斥,更有以齊國為首的東方大國要對其進行討伐。秦國分裂東方勢力的目的似乎達到了,借助東方各國的力量,秦國可以解除楚國對自己的威脅,這對於秦國一統天下的大事可謂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楚太子橫剛剛逃出秦國,秦國就派遣使者,前去和齊國商議出兵事宜。一年之後,秦國糾集了齊國、韓國、魏國三國,共同攻打楚國,楚國大將唐昧因此被殺,重丘離去。此一役,齊國不僅占領了楚國的數十座城池,並且成功地瓦解了秦國和楚國的聯盟。戰爭使得齊國的實力再一次獲得了各國的認可,其成為東方抗擊秦國的領導國家。齊國成為當時最大的贏家。兩年之後,秦國又一次攻打楚國,楚軍大敗,兩萬楚兵被斬殺,連楚國大將景缺也未幸免。一時之間,楚國幾乎無將可用,楚國恍如驚弓之鳥,時刻擔心秦軍某一天會突然出現在楚國的國都下。無奈之下,楚國想到了東方的另一個強國齊國,於是太子橫再一次作為質子前去齊國,以求取齊國的諒解和幫助,同時也轉移秦國的進攻目標,使其不敢妄自攻打楚國。楚國此舉可謂正中齊國下懷,齊國之所以進攻楚國,其主要的戰略目的固然有削弱楚國,搶占其土地的意圖。但是它此時並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和實力,而秦國卻有。為了防止秦國對東方六國各個擊破,齊國才聯合諸國共同打擊秦國和楚國的聯盟。所以太子橫到達齊國國都後,秦軍不敢再進攻楚國。(本章完)/04/0450/23092.